離開純文字的迷宮,進入圖像的秘密花園!【青春畫報】讓左右腦均衡運動一下!一起來看圖、畫圖、評圖! 【NOVA情報誌】帶你進入多采多姿的3C世界,每週一個主題深入探討,讓你輕鬆掌握最新的電腦與數位產品資訊!
2006/08/20124
每月專輯 --神秘的英商柯樂──台灣南北走一回 (一)
縱橫時空 --為什麼越大的官越不顧人民死活? (上)
    --甜蜜的家園——畢德麥雅風格形成之前後 (上)
藝文快遞 --藝文訊息》威尼斯建築展 首見中國館
    --藝文訊息》台灣畫廊 湧進北京
--藝文訊息》桂冠書局 變成史蹟

直接訂閱:

每月專輯
  ■ 神秘的英商柯樂──台灣南北走一回 (一)
 


【文/陳政三】

柯樂(Arthur Corner)是在廈門經商的英國人,很喜歡來台灣探險旅行,從他發表過的3篇文章,可知他至少來台3次。

第一篇〈台灣南部內山之旅〉(Journey in the Interior of Formosa),發表於1875年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期刊》(The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是他在1874年,由打狗(高雄)到屏東三地鄉口社村訪問魯凱族的遊記。當年他另到過番社(Hoansia,台南縣東山鄉),也可能到了其他地方,但未詳細記載。

第二篇〈台灣旅行記〉(A Journey in Formosa),刊於1876年《清國與教會記事報》(The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一般都解讀為該年來台、從台南旅行到台北;但這是不正確的,來台應是在1875年2月。會造成這個誤會,乃是柯樂在這篇文章中完全未提及年代、月份,只寫出日期,難怪發表該文的教會記事報編輯,會誤以為旅行日期可能在1876年6月。

第三篇〈台灣南北走一回〉(A Tour through Formosa, from South to North),刊登於1877年的《皇家地理學會期刊》,內容與第二篇都是敘述1875年的那次旅行,但著墨的重點不同。而且第三篇文末,兼敘他另在1876年試圖從東岸立霧溪谷橫越中央山脈至埔里,發現不可行後,改由北方的大湖─東勢─大社─埔里─日月潭,與上次反方向的路線。文中只提到月份、日期,未提及年代;但他在一開始即云:「此行希望能深入台灣的內山,探視其他的原住民族群;上次南部之旅看到的原住民(按魯凱族),已發表在今年年初某期刊。」他指的就是發表於1875年《皇家地理學會期刊》的〈台灣南部內山之旅〉,所以這就透露出他第二次旅行的時間了。事實上,從本期介紹的〈英商柯樂養病之旅〉文中也看得出。

他繪畫的技巧似乎不差,多處提到寫生,可惜未隨文刊出,至今或已散佚。他喜歡蘭花,在台灣採集到黃絨蘭(Eria corneri Reichb.)、立奇蘭(Cym-bidium leachianum Reichb.)兩種,1878年被列為新品種,前者更冠上他的姓氏以玆表揚。他拿著各種精密儀器跋山涉水、到處測量,竟然說是「養病之旅」!令人不覺懷疑其動機。他對植物、鳥獸、人種描寫細膩而深入,是早期探險家中難得一見的佳作。他與甘為霖、馬偕牧師熟識,但後兩者已刊行的著作卻都未提及柯樂的名字;而刪除許多章節的中文版《馬偕博士日記》也看不出來,現存真理大學馬偕紀念館的日記原件或有記載,但卻未對外公開。因此,「神秘的」柯樂面紗,有待進一步揭開。

老府城新建設

柯樂在1875年初大病一場後,決定來台做一次養病之旅。約於2月上中旬抵台灣府(台南),住在安平熱蘭遮城附近,可能下榻於港邊的洋行或海關宿舍。停留安平那幾天,他四處遛達,對「牡丹社事件」後,府城附近增建的防衛措施多所著墨。那時荷蘭人在一鯤身小丘上建造、有141年歲月的熱蘭遮城,早已傾圮不堪,「只剩一堆斷垣殘壁,一棵孤零零的大樹矗立丘頂,四周有幾戶漢式建屋,成了此處單調海岸供船舶入港的好地標。官方派人將磚牆敲下,以供約一哩外、正由法國工程師帛爾(M. Berthault)督建的新城堡使用。聽說他們本想將那棵大樹砍掉,但有人建議仍保留。」
柯樂提到的新城堡,是從1874年10月起,沈葆楨在離古堡1.5公里、三鯤身海邊建築的億載金城,「沈欽差大臣用法籍顧問帛爾提出、類似巴黎四周要寨的藍圖。因缺磚塊,便把熱城寶貴的古蹟拆毀了」,曾於1883或84年初來台的殷保•胡亞特(C. Im-bault-Huart)婉惜的寫道。1873年10月中旬到安平的史蒂瑞則觀察到,「一群工人正敲下城牆泥磚,推滾下山供做建材,安平大部分的建築物,都是靠這樣取得材料的。」顯見,破壞古蹟早在建造億載金城之前,即已開始。柯樂認為新堡的建材不佳,增加施工的麻煩,恐怕無法像舊堡維持那麼長久。這個台灣第一座西式砲台億載金城本預定半年內完成,但中間爆發主事者台灣知府凌定國浮報、侵吞建設經費弊案,迄1876年9月才完工。柯樂不幸言中,該城在日治時代即已傾頹;1975年台南市政府重修滿百年的億載金城,現已列為國家一級古蹟。

最早在淡水成立第一個洋式海關、曾任淡水及打狗海關稅務司的麥士威(William Maxwell)於1865下半年逝世前,在一篇叫〈台灣府〉(Tai-wan-foo)的文章指出:「府城城牆至少有20處因地震、颱風豪雨而崩塌;但官方忙於鎮暴(按戴潮春事件),無多餘經費修復。」此時,也在沈葆楨的「設防」計畫項下修復了,「城牆修復情況良好……城內有大片空地,間雜綠草如茵、林木扶疏的美麗公園。帛爾的家類似公園,不幸,卻靠近令人不舒服的一座軍火庫旁。」由柯樂的這段話,得知帛爾住於小東門內、1875年1月17日才完工的火藥局旁邊。

柯樂並參觀已荒廢的赤崁樓(紅毛樓),他從門楣上刻的模糊字跡依稀辨識出「1654」字樣,應是荷蘭人建成這座原稱普羅民遮城(Provintia)的年代。同年11月,幾乎同樣路線、由台北走到府城的英國外交官亞倫(Herbert J. Allen),則稱赤崁樓上刻年代為「1650」。柯樂云:「幾年前,此地是被處死前的英俘囚禁之地……現在只住著貓頭鷹及蝙蝠。」柯樂應是根據當地洋人或地方導遊告訴他的訊息,不過並不正確。麥士威稱,鴉片戰爭期間,遭俘的英國船員與傭兵,被關在府監及縣倉;可能與他一齊探尋監獄所在的必麒麟(William Pickering)也參觀過縣倉。事實上是,生還的英俘9人在1842年8月22日由其他拘留所移監赤崁樓;11月22或23日(英方資料記為11月24日,可能抵達後的隔天或隔2天),該9名英俘才獲釋回到鼓浪嶼英方手中。∼未完,詳見下一期電子報∼

  -------------------------------------------------------------------------------------------------    TOP

縱橫時空
  ■ 為什麼越大的官越不顧人民死活? (上)
 
【文/馬凱(作者為《經濟日報》總主筆)】

人民跟政府到底應保持怎樣的關係,是人類自有政府以來便存在的問題。古往今來,多少大思想家、大政治家,莫不殫精竭慮,要參透這個問題。當今天台灣的國家元首被弊案纏身,其親信要員也被質疑、羈押、起訴求刑,整個政府的清廉與誠信飽受質疑之際,正是我們思索這個問題的最佳環境。

封建傳統中的迷幻藥

在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對統治者與政府的偏見,以訛傳訛地幾千年流傳下來,成為文化中重要的成分,人民內心深處牢不可拔的基本信息﹔諸如民以君為天,國無一日不可無君,唯有聖君明王可拯斯民於水火等等。因此當一個威權統治者最後敵不過天命,鞠躬盡瘁之後,萬千子民乃翹首企盼會再有一個英明偉大、親民愛民的領導者,帶領這個國家與全體人民走上康莊大道。...∼more∼

  -------------------------------------------------------------------------------------------------    TOP

  ■ 甜蜜的家園——畢德麥雅風格形成之前後 (上)
 
【文/米千因】

假設眼光短淺,關懷面萎縮,公平正義道德等不能成為議題是後現代具有的特質,那麼這些特質為何在不講歷史深耕只顧追求速度的地區國度的人民身上更具顯現。

台灣目前所呈現的紊亂荒謬的政治狀況,而飲食活動之興盛,喝咖啡成流行時尚,文學形制逐日短小淺薄,美術戲劇出奇以致勝,其間種種不過小眾間之社會文化活動,並無所謂主客觀對照或糾眾成義之講求,離雄壯偉大自是遠不可及。而這樣的現象是否即是所謂的後現代社會特質?或是台灣獨具的後現代社會特質?

對此,我考量再三,疑惑頗多。但是我欲藉著十九世紀初,於短短33年間德、奧兩地所形成的畢德麥雅風格來與台灣處後現代的現象做個比較,或可因此稍事解惑。即便畢德麥雅風格所形成的背景與後現代風格的背景大不相同,而結果近似,皆是迫使人民關注面縮小回到己身。所不同者僅在於,畢德麥雅風格的表達是和諧甜美,甚至兼容接續,與台灣的虛空排斥則大異其趣,稍做提論,或有些參考價值。...∼more∼

  -------------------------------------------------------------------------------------------------    TOP

藝文快遞
 

藝文訊息》威尼斯建築展 首見中國館
近年成為「世界建築實驗場」的中國,今年終於加入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這個首度在威尼斯亮相的中國國家館,將由杭州建築師王澍與藝術家許江聯手,以六萬塊瓦片在威尼斯打造一個「瓦園」。...∼more∼

藝文訊息》台灣畫廊 湧進北京
台灣畫廊業前進大陸盛況空前,光去年就有六家台灣畫廊分別在北京、上海設新據點。目前尚有兩家知名台灣畫廊正在裝修新設於北京的畫廊,連以「本土派」聞名的畫廊都在北京尋覓落腳處!...∼more∼

藝文訊息》桂冠書局 變成史蹟
桂冠書局昨起在溫羅汀地圖上標示為「史蹟」,走入歷史。公館商圈新生南路沿街的獨立書店連最後一家桂冠也倒閉。獨立書店經營不易,唐山書店、晶晶書庫、南天書局等街坊皆出席桂冠的關店儀式,馬來西亞大將書行總經理傅興漢也參與,他回憶念政大時買的第一本書就是在桂冠買的楊國樞《心理學》。...∼more∼

  -------------------------------------------------------------------------------------------------    TOP

  ■訂購《歷史月刊》方式
  1.網路購書:聯經出版網
  2.專用信用卡單下載
  3.郵政劃撥18789062 歷史智庫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若有批評及指教,請mail至:history@udngroup.com
地址:110台北市基隆路一段180號9樓 電話:﹙02﹚27680091 傳真:﹙02﹚27672444
本電子報版權屬於歷史月刊以及聯合電子報所有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徵求專輯題目  徵求駐校代表  線上投稿專區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有料充電報 | 隨身行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money | stars | job | data | 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