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李登輝列傳 免費送紀錄片:您認為李前總統執政12年的政績如何? 奇人異事怪東西,挖掘每一個角落新鮮有趣的事物。請看【台灣百寶鄉電子報】
2006/09/10126
每月專輯 --神秘的英商柯樂──台灣南北走一回 (三)
縱橫時空 --牽牛織女傳說與七夕溯源(二)──漢代的七夕節俗
    --由莫斯科看中、日的衝突和矛盾 (上)
--中國最早的外交機構──總理衙門
藝文快遞 --藝文訊息》蘭州派出所地下疑有輦堡輪遺址
    --藝文訊息》新新天地小西門 重現過往時光
--藝文訊息》瓦園 見證中國的大破大立

直接訂閱:

每月專輯
  ■ 神秘的英商柯樂──台灣南北走一回 (三)
 


【文/陳政三】

水社龍湖

第五天,2月19日上午8點出發,一些當地人士加入他們、結伴同行,順著濁水溪主流蜿蜒東行,途中兩度搭乘木筏渡過筆直峭壁橫阻的曲流處,峭壁上有幾處懸著板岩的洞穴湧出清澈冰涼的水流,與混濁的河水成了強烈的對比。他們在登山入口處,賣甘蔗、飲料的小棚略事休息,突見一名平埔漢子用木架扛著隻山豬,從森林鑽出。之後,即開始登山,「首先攀越已被漢人砍伐部分樹林的山區,穿過堆積如山的木材,每個人火槍在手,隨時準備應付土著的突擊。進入森林,遇到一群友善的原住民(aborigines),我不知他們是否屬於不友善的部落,但嚮導建議我絕對不要走在陌生人前面,因為如遇狀況,子彈可不長眼睛。」

柯樂在第二文〈台灣旅行記〉提到,那些友善的原住民是平埔族(「熟番」,Sek-hoan),對他攜帶的連發左輪手槍及美式獵刀相當感興趣;只是未說明是哪一個平埔族群,但肯定不是與挑夫同樣的巴宰族;可能就是本文〈台灣南北走一回〉稍後提到,在南邊頭社(Kao Sia,魚池鄉頭社村)遇見、並作素描的那群人,「我在水社時,頭社人從山上下來,到我投宿的漢人地主處談生意,他們的長相、服飾與水社人很相像。」這是當然,兩社人都屬邵族,柯樂似乎未察覺此點。

穿梭於林間小徑,所到之處景色怡人,「壯麗的桫欏(tree-ferns,筆筒樹、台灣樹蕨、台灣桫欏)、棕櫚,野生的芭蕉,還有攀爬的羊齒植物(climbing fern,海金沙、台灣山蘇花)茂密地生長著,某些寬葉爬藤羊齒類居然可以將高約60呎的大樹整個蓋住。我在某高點,測得海拔2,082英尺。行經小片茶園,下午2點抵達龍湖(the Dragon Lake,日月潭)湖畔的水社(Tsui Sia)。」根據柯樂的估計,湖面南北約3哩長、東西1哩寬,西邊有一處出水口。湖邊住著無攻擊性的邵族,「漢人稱其『水番』(Tsui-hoans or water-men)。我住在一位有地位的漢人的家,很舒適。安頓好,到湖岸散步,畫幾張寫生;靜謐的山光水色十分迷人,小水鴨(原文印成seals海豹,應是teals之誤,又名綠翅鴨,冬季候鳥)在湖中四處徜徉,真是一處可讓愛好戶外運動者、藝術家、博物學者,或地理學家停留個把月的好所在。測得此湖海拔2,366英尺。」這位有地位的漢人地主,應該即是1873年10月中下旬,收容史蒂瑞(Joseph Steere)與布洛克(T. L. Bullock)的當地漢裔頭人。柯樂還拜訪了頭人住在湖中拉魯島(Lalu,原光華島)一間非常優雅農舍的哥哥,只是他不知道兩者之間的關係而已。

他描述對水社人的印象,「基本上是群沉默的人,雖然懶惰、無活力。穿著從頸部直到腰帶處、用一連串小棉袋組成的套衣(胴衣),都不穿褲子;兒童則全都赤裸身體。男人佩帶多串紅玉髓項鍊,以及一種類似野豬獠牙的圓形飾物;頭戴前飾獸齒的皮帽,長髮成波浪狀;沒有紋身習慣。有些男孩眼睛很大、長相英俊、膚色黑中帶紅。女孩的確好看,衣著類似南部山區土著(按他訪問過的魯凱族)類似,下穿山地布滾邊的棉短裙,上著只及胸部的長袖短夾衣,小腿裹護脛布,不綁小腳,頭髮中分、用黑線纏繞,戴頭巾。」他對女性衣著的觀察,與史蒂瑞描述的「圍身沙雅裙」不一樣,可能是季節不同的關係;而邵族女孩中空式的穿著,比台灣女孩一度熱中、目前退燒中的露肚臍服飾還更先進、更大膽。

對於邵族的蟒甲舟,柯樂觀察如下,「捕魚是土著維生的方式,他們挖空樹幹做成獨木舟,船尾用木板橫撐、船首塞上黏土、草皮(以防滲水);雖然人們都是坐在船尾划船,船首通常露出水面。這裡只用一支狀似矛端的划槳操舟,很像新加坡馬來人使用的槳,連獨木舟也相似,只是此地的較大而已。這些獨木舟是台灣原住民具有馬來淵源的確切證據。我還看到兩舟合併在一起的雙併式怪蟒甲。」

007鼻祖?

柯樂對未攜帶六分儀(Sextant)殊表婉惜,否則就可以標出日月潭的正確經緯度,他這麼認真幹嘛?而且到處測量海拔高度。他自稱,「假如在有機會再度造訪,將攜帶適當的儀器……這些測量結果,有助於改善我們目前不夠精確的福爾摩沙地圖。」依筆者揣測,他說不定是007的鼻祖,他的旅行不但有商業目的,恐怕還兼負英國情報單位的任務!所謂「養病之旅」,可能只是個幌子,你說,哪有人養病還跋山涉水的?隔年他再來台,果然帶足了儀器,到處東測西量,以增加日不落國對台灣的瞭解。他宣稱,以往有人認為「潭水無出口」,是錯誤的推測,依據他的實地走訪,此湖不但有入口,而且有出口。

他還表示此地距他最想造訪的玉山(Mount Morrison)、東海岸二處很近,前者近在咫尺,後者只須兩天路程;但無法克服的困難是,一則找不到願意帶路的在地土著嚮導,再則無法取得山區部落的同意「借路」,加上部落間又常彼此混戰,使他及其他洋人尚未能赴上述二地探訪。∼文未完,詳見《歷史月刊223期》∼

神秘的英商柯樂──台灣南北走一回 (一)
神秘的英商柯樂──台灣南北走一回 (二)

  -------------------------------------------------------------------------------------------------    TOP

縱橫時空
  ■ 牽牛織女傳說與七夕溯源(二)──漢代的七夕節俗
 
【文/王書輝(作者為政治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七夕節俗起源於何時何地已不可考。明人羅頎在《物原•天原》裡說:「楚懷王初置七夕。」按照此說,則七夕之俗始於戰國中晚期的中國南方地區。羅氏《物原》本是訂補高承《事物紀原》之作,然而其撰述態度卻遠遠不及高氏,不僅不注出典,對於一些奇說異語也往往疏於考證,《四庫提要》已評其「溷眾說而一之,?舛彌甚」。然則我們利用此書,實應戒慎小心,不宜信賴盲從。羅氏之說,既未注明來源,唐宋以前的古注類書也未見相關事證。在沒有可信史料的支持之下,此說不能貿然採信。

以現有文獻資料來看,兩漢時期的七月七日應已是個具有特定節俗的節日。《荊楚歲時記》杜公瞻注曾引述《世王傳》的一則故事:

竇后少小頭禿,不為家人所齒,遇七月七日夜,人皆看織女,獨不許后出,乃有神光照室,為后之瑞。...∼more∼

  -------------------------------------------------------------------------------------------------    TOP

  ■ 由莫斯科看中、日的衝突和矛盾 (上)
 
【文/蘇武】

幕後操縱的示威遊行?

過去中國某著名歷史學家曾無奈地表示:「中國沒有一個真正的政府,我們的國家是由一群無知的百姓所操控。」去(2005)年在北京、上海等中國各地所發生的反日示威遊行,表面上也印證了此一事實。不過應該注意的是,示威者焚燒小泉首相照片的行為,一切似乎都在警察和特務的監視下進行的。今日中共與過去中國的最大不同就是,這一切發展均非自動自發,因此其幕後運作,恐怕很不單純。事實上這次反日遊行是由於日本出版界,發表了一冊歪曲對中國侵略的教科書所引起的。由於這本教科書已經過日本教育部批准,因此好像就代表日本官方的立場,但應該指出的是,這不過是日本數種歷史教科書中的一種,而且日本學生仍有選擇的自由,事實上大家雖聽過此書,但真正看過者卻少之又少。過去中國大陸雖也發生過抗議情事,但這次示威規模和激烈言論,對日本人民卻產生了震撼及不可磨滅的影響。...∼more∼

  -------------------------------------------------------------------------------------------------    TOP

  ■ 中國最早的外交機構──總理衙門
 
【文/洪華】

清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簡稱「總理衙門」、「總署」、「譯署」,是清政府為辦洋務及外交事務而特設的中央機構。舊址位於北京市內東單北大街(原稱米市大街)東堂子胡同49號(原20號)。此處原為晚清大學士賽尚阿的宅邸,後改為鐵錢局公社,鑄造鐵幣。原宅平面呈不規則的長方形,南北長近百公尺,東西為北寬南窄,狀如「刀把」。大小房屋計百餘間,故改作衙門後,只是將原舊式大宅門改建為符合署廨形制的大門,未加添建。大門坐北朝南,門前立四柱三間三樓式牌樓一座,正中額枋題「中外禔福」。此語源於《漢書•司馬相如傳》:「遐邇一體,中外禔福,不亦康呼?」「禔福」即福安之意。進大門為南北向的通廊。以通廊為界,分正院、後院、西院、東院和「刀把」院五部分。...∼more∼
  -------------------------------------------------------------------------------------------------    TOP

藝文快遞
 

藝文訊息》蘭州派出所地下疑有輦堡輪遺址
蘭州派出所地面挖掘出唭哩岸石與磚石,居民盛傳可能是古蹟遺址。台北市文化局昨進行會勘,專家初步建議現場先予覆土簡易施工,日後再行深度鑽探考古,了解地下是否有建築遺址。...∼more∼

藝文訊息》新新天地小西門 重現過往時光
坐落於上海青浦郊區的「小西門」原為一處殘破的鄉土民居,歷經三年精雕細琢的重建,如今重現過往尋常百姓的生活空間。小西門重建工程的發起人與規畫者既不是開發商也不是建築師,而是上海本地藝術家胡項城。...∼more∼

藝文訊息》瓦園 見證中國的大破大立
威尼斯面海的處女花園裡,六萬片舊青瓦重重堆疊成一座屋頂,一座竹橋蜿蜒其上。設計這片「瓦園」的杭州建築師王澍站在竹橋盡頭,背後是綠樹與大海,涼風習習吹來。...∼more∼

  -------------------------------------------------------------------------------------------------    TOP

  ■訂購《歷史月刊》方式
  1.網路購書:聯經出版網
  2.專用信用卡單下載
  3.郵政劃撥18789062 歷史智庫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若有批評及指教,請mail至:history@udngroup.com
地址:110台北市基隆路一段180號9樓 電話:﹙02﹚27680091 傳真:﹙02﹚27672444
本電子報版權屬於歷史月刊以及聯合電子報所有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徵求專輯題目  徵求駐校代表  線上投稿專區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有料充電報 | 隨身行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money | stars | job | data | 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