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
鼓吹立憲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隨著亡國滅種的危機加深,清政府在八國聯軍侵華後立即宣布實行「新政」以挽救統治危機。當時國內出現一批主張立憲的人,其核心就是立憲派,他們希望通過立憲來挽救中國的危局。日俄戰爭爆發,立憲派敏銳的感到這是立憲與專制的戰爭,並預感到戰爭將使中國的前途和人們的思想發生有利的變化,從而積極的利用日俄戰爭來鼓吹立憲。
日俄宣戰後,《中外日報》的社論就指出此次戰爭將會證明國家強弱之分「不由於種而由於制」。有人斷定這場戰爭「非日俄之戰,而立憲專制二政體之戰也。」(《立憲紀聞》,《辛亥革命》(四))
既然這場戰爭是立憲與專制的戰爭,他們認為日本必定會取得勝利,並與認為俄國勝利的人展開了一場論戰。支持俄國的人說,俄大日小,日本必敗。而他們則反駁說:「日本雖小,而國民愛國之精神蓬蓬勃勃,如釜上氣;俄國雖大,而腐敗之氣象與我國等。」「國之勝衰在精神,不在大小,俄猶以大驕人乎?俄必敗。」(唐繼祖〈預備立憲意見書〉)這些主張立憲的人期望日本戰勝俄國,目的是以此來打破黃種人不如白種人的謬論,證明立憲勝於專制的「公例」,促進政府和人民的覺醒,實行立憲,抵禦外侮。
隨著日本在戰爭中不斷取得勝利,俄國步步敗局,立憲派說:「非有此戰,則俄國之內容不顯,而專制立憲之問題不決。」這場戰爭使得那些以俄國為例來反對立憲的說法不再可信。立憲派認為日俄之勝負預示了「吾國政體之從違,則不為俄國之專制,必為日本之立憲」。(〈論日勝為憲政之兆〉,《東方雜誌》1905年第6期)而日本以小克大,以亞挫歐,打破了歷史的「公例」,「非以立憲不立憲之義解釋之,殆為無因之果」,於是天下之人「皆謂專制之政,不足復存於天下」。(別士〈刊印憲政初綱緣起〉,《辛亥革命》(四))
然而,戰爭的結果是沙皇俄國向日本轉讓了自己在東北南部的侵略利益,當時的中國人認為俄國放棄了自己在滿洲的利益後就會「轉而圖西北之蒙古一隅」,而這樣「與日本之安危無涉,日本固將聽之」,於是,日俄戰爭最終導致的結果是「日俄鉗制之機失矣」,中國面臨更加嚴重的瓜分危機。有人認為,面對這種局勢的辦法是「速行立憲」,「其或庶幾稍救燃眉之禍乎」。(《時報》,1905年7月22日)
為了挽救危局,清政府的許多大臣與駐外公使紛紛上奏,主張立憲。最終清政府決定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以作決策參考。對此,《東方雜誌》評論說:區區日本島國打敗世界無敵的俄軍,「世之論也,咸以專制與立憲分兩國勝負」,於是清政府「知二十世紀之中,無復專制政體容足之餘地」,開始派親貴大臣出洋遊歷,考察政治,「將取列邦富強之精髓,以藥我國垂危之痼疾」,這是一種盛舉,是國民「莫大之幸福歟」!五大臣回國後,清廷決定預備立憲。
這場日俄之戰在立憲派的眼中成為立憲與專制的戰爭,是「天意」預示中國未來的趨向,從而開啟「中國憲政之萌芽」。(〈論立憲為萬事根本〉,《東方雜誌》1905年第10期)他們說服清政府實行預備立憲,並動員投入立憲運動。∼未完,詳見下一期電子報∼
.日俄戰爭帶給當時中國人的反省(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