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拉電子報】分享文學性、藝術性與兒童性兼具的兒童繪本,並希望透過繪本和你一起發現孩子的世界。 【讀小說•愛閱報】提供最新女性網路文學,內容涵蓋愛情、穿越……熱門排行不錯過,一同情話綿綿來說愛∼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0/02/15 第413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南島文化專欄
  神話、祖源傳說與創作

國際頻道

  ICOM Kyoto 2019 X史前館連線:博物館X地方=原來是這麼一回事兒!

回想•回響

  2019年我在南科館實習心得:從懵懵懂懂到漸入佳境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南科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博物館花絮

「山海」系列AR互動繪本

  本館開始出版「山海」系列AR互動繪本,除具備精緻的平面繪圖加上文字說明外,也特別加入AR擴增實境技術,並以寫實的3D造型及動態設定來呈現臺灣先民與自然環境的互動、人群的遷徙與流轉,是結合數位科技與平面繪本的創新閱讀應用,讓讀者全新感受科技的洪荒之力,享受在南島文化、科學考古與數位媒體間穿梭的樂趣。

  「山海」系列AR互動繪本,放在本館教育資源中心供參觀者體驗外,也在到校教學之際讓學童體驗與推廣,並於2020臺北國際書展作為展示主題,書展現場辦理繪本AR與著色AR免費體驗活動,採隨到隨玩、學習不打烊的概念推廣體驗,以增《山海》系列互動繪本的使用效益。

  歡迎5月7日至12日到世貿一館2樓文化部7館聯展參觀體驗。

文•圖/彭敏華

 


 

  神話與起源傳說,以及各式口傳故事與來自超自然力量的啟示,常常是文學與藝術創作的最佳來源。史前館一年一度與臺東高中職一起辦理原住民青年藝術節的展覽,今年度便以「神話」為創作主題。先來看看在卑南族Katratripulr(知本)與Kasavakan(建和)這兩個部落與天地初創有關的神話故事,以及Kasavakan(建和)建蓋宗祠祭拜的源起。

  本館研究人員於ICOM國際大會的連線系列報導,在本期劃下句點。透過辦理國際大會的機會,可以在地方生成、捲動甚麼呢?無數展覽與活動跟著冒了出來,背後所要傳達博物館與地方合作促進地方發展的意義又是甚麼呢?實際參訪一趟,也會有很多思考的泡泡冒出來。下次2022年ICOM大會地點在布拉格,相信到時候又會是讓人引頸盼望的盛事。

  到博物館學習參與典藏工作,其中一項收穫就是理解博物館人如何思考以及進行相關工序,進而學會跟著面對這套工作方法。學會如何辨認不同的史前文物、理解編目的邏輯與工序,一切就從搞不清楚的狀態中,慢慢理解原來是這樣辨識與操作的過程,最後為了自己能運用內行人的這套工作方法而感到開心不已。這是實習期間最好的成長呢。

 
 

神話、祖源傳說與創作

文•圖/林建成


卑南族天地初創神話石板雕

一、祖源傳說與創作

  2019年11月為了籌劃第8屆原住民青年藝術節主題展事宜,史前館曾經與臺東高中、關山工商等校師長們進行商討、規劃,檢視歷屆原藝節主題創作,涵蓋較抽象的「還我族名」、「回家」及經過「魚」、「蝴蝶」等具象主題的實驗成果,發現與族群文化接近的題目,易引起學習興趣。

  最後師長們初步獲得共識,選擇2020年以「神話」為創作主題,希望藉由不同族群流傳的神話故事,做為高中職校同學們創作方向,以熟悉的題材,發揮年輕一代的創意,詮釋族群文化的內涵,同時亦讓原藝節各校展示作品能夠有聚焦的效果。

  原住民族祖源傳說是探索族群宇宙觀與人觀形成的重要元素之一,通常與「神話」連結頗深,近代也不乏以其為對象的藝術表現,惟大多數作品仍以傳統圖紋衍生或變化形式較多,例如排灣族與百步蛇紋的關係,由信仰而產生的創作,脈絡清晰可尋;或許少了傳統圖紋信仰,卑南族的祖源創作現象,沒有嚴格的規範,倒是可以窺見文化融合的痕跡,頗值得參考。

詳全▲TOP

 
 

ICOM Kyoto 2019 X史前館連線:博物館X地方=原來是這麼一回事兒!

文•圖/林頌恩


運用漫畫,邀請親子把握機會前來京都參觀,對本國文化溫故知新

  在博物館界工作,難免會聽到地方或民眾傳達出例如「博物館是帶動地方發展觀光的萬靈丹」、「偏遠地區蓋一座博物館,就可以讓地方發大財」之類的認知。似乎只要博物館一蓋下去,地方經濟就能自動成長,啊以為這是在炸蝦片嗎?一碰到熱油就可以迅速膨脹達成效果。

  對於實際在博物館工作的人來說,博物館主要的職責是運用各種方法推廣及守護世界遺產傳于後世,這肯定與觀光及地方振興有密切關聯。不過平時光是要忙自己館內業務就已經忙到九重天外了,怎麼可能還有時間去顧及地方經濟發展呢?因此對於這類讓博物館從業者聽起來又喜又怕的話語,我總是傾向樂觀但持保留的態度。

  不過,在這類認知光譜的兩端,還有沒有甚麼樣更好而且更務實的例子,可以讓人看到,博物館組織與策展單位如何結合自身所長來參與地方經營並串連在地各界,從中促成這份創造地方動能的力量,於是間接成為捲動觀光人潮的可能?2019年秋天,我在京都窺見這個可能性,這是三年一次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簡稱ICOM)大會於9/1-9/7在京都舉辦帶來的地方輻射效應。

詳全文▲TOP

 

 

2019年我在南科考古館實習心得:從懵懵懂懂到漸入佳境

文•圖/吳詩婷


使用顯微鏡觀察文物發霉情形

  經歷期末報告大轟炸後,還未能適時調整心情,暑期實習生活就這麼突然地開始了。原本認為以蒐藏史前文化文物為主的博物館會是嚴肅而沉穩的,卻發現館內充滿青春活潑的氣息,館員們也非常親切,常常會關心實習生們的適應狀況,有沒有哪邊需要幫助,讓對陌生環境感到焦慮的我安心不少,實習工作也能很迅速地上手。

  在南科考古館實習典藏研究業務的兩個月的時間裡,接觸到許多課堂上曾提及的蒐藏相關作業,比如文物清點、檢視登錄、包材製作、文物提借與歸庫、文物照修圖等,理論與實務的結合,讓我收穫頗豐。

  進行整飭工作時,也對館內的蒐藏面向有了更深的認識,首先是學習辨認史前文化石器,原本這些文物在我眼中就是一群長相不一的石頭,如今已能準確叫出它們的名字,比如鋤、石刀、矛、鏃、錛鑿、石錘、砥石、網墜,亦能簡略說明它們的用途,不再是懵懵懂懂。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

追蹤東部康樂本館與卑南遺址公園的消息請往這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追蹤南部南科考古館的消息請往這邊「南科考古館」
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來按讚!

特展:

  • 穿上彩虹衣--斯洛伐克民俗藝術暨臺東原民文化聯展
    時間:2019/12/18(三)∼2020/4/5(日)
    地點:本館第一特展室
  • 還原正名—臺灣原住民族正名25週年主題特展
    時間:2019/11/29(五)∼2020/4/5(日)
    地點:本館館史室
  • 到美麗島—那些人 那些事
    時間:2020/1/3(五)∼6/30(二)
    地點:文化部一樓藝廊
  • 考古速報
    時間:2018/2/14 (三)起
    地點:本館常設展廳B1通道
  • 光雕投影
    時間:逢開館日10:10、13:30、15:10(一場次12 分鐘)
    地點:本館展示廳中庭
  • 史前國寶文創設計獎
    時間:2018/12/1(五)∼ 2019/12/31(日)
    地點:本館常設展廳二樓迴廊
  • 馬修連恩聲音雕塑 《Consonance》
    時間:106年9月15日起
    地點:本館第二特展室
  • 國家重要古物──白守蓮遺址岩棺展示
    地點:本館山之廣場迴廊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 海想聽,成功潮流生活特展
    時間:2019/11/1(五)∼2020/3/31(二)
    地點:臺東縣成功原住民文物館
  • 崁頂布農家族系譜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
    時間:2019/11/30(六)起
    地點:崁頂3062(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3鄰62號)
  • 歸途 Taluma'─七腳川(Cikasuan)戰役 110 周年特展
    時間:2018/12/2( 日 ) ∼ 2020/12/31( 四 )(週日休館)
    地點:花蓮縣壽豐鄉原住民文物館 1 樓(花蓮縣壽豐鄉光榮一街 26 號)

 》南科考古館 

  • 動物交響曲—史前動物特展
    時間:2019/10/19(六)∼2020/5/31(日)
    地點:南科考古館特展廳

 》卑南遺址公園 

  • 巨石,你好!跟著考古學家去旅行
    活動時間:2020/1/22(三)∼2020/4/12(日)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遊客服務中心多功能教室
    「巨石」是臺灣東部特產,在臺東、花蓮兩縣目前累積已知有40處以上的巨石考古遺址。雖然巨石普遍分布在我們周圍但卻鮮為人知,尚未得到足夠的關注。 花東的海岸公路其實是探索史前巨石的絕佳路徑,本展覽精選6個鄉鎮、10個巨石考古遺址,帶你由南而北一一拜訪,向這些看著時代流轉與變遷的見證者們說聲:巨石,你好!
  • 【特展講座】來去看巨石:佇立土地上的神秘故事
    活動時間:2020/2/22(六)14:00-16:00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遊客服務中心多功能教室
    臺灣有巨石嗎?巨石又是什麼呢?談到巨石,我們總會想起英國「巨石陣」或是復活節島的「摩艾石像」。雖然臺灣並沒有如同英國巨石陣般的大規模巨石結構,也沒有宏偉如摩艾的石像群。不過,臺灣的確有神祕的史前巨石文化,這些巨石主要分佈在臺灣東部的花蓮、臺東兩縣境內,共在至少40處的考古遺址內發現超過500件以上的史前巨石。很讓人驚訝吧!一起來聽聽佇立土地上的神秘故事 。詳情查詢
  • 「練習,一起走一段」MLA 計畫成果特展
    活動時間:2019/10/5( 六) ∼ 2020/3/1( 日)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展示廳
    博物館與在地知識,有什麼樣的可能?
    當代的博物館被賦予不同的期待與想像,位居東部的史前館過去持續透過不同的層面持續與不同社群與地方鏈結。 2017 年到2019 年,史前館透過執行文化部委託博物館系統與在地知識網絡整合計畫(MLA),從展覽、工作坊與教育推廣作為途徑,與屏東、花蓮及臺東的夥伴以及地方文物館,透過三年的合作,陸續有崁頂百年展、歸途- 七腳川戰役110 周年特展以及戶口名簿工作坊等,本次展覽透過系統性地整理過程並進一步提出方法學,在共同實踐在地知識的道路上,逐步建構博物館與地方的網絡與夥伴關係。
  • 預約卑南遺址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遺址公園DIY體驗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109年1、2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