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0/03/01 第43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博物館頻道
  「牽手平埔:臺灣南部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文化」特展中的祖靈信仰

回想•迴響

  回應轉型正義:「牽手平埔展」說了甚麼?

回想•迴響

  2020年我在南科考古館實習心得:關於人骨的二三事
搶鮮報
史前館粉絲頁
南科館粉絲頁
  參觀服務
史前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卑南遺址公園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南科考古館
 

開放時間、票價
參觀須知

  博物館花絮

  史前館南科考古館於1月29日推出「牽手平埔:臺灣南部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文化特展」。本次特展以「牽手平埔」作為主題,展現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三個族群的合作,共同復振發揚自己的文化,並努力進行正名。南科考古館期藉由這個特展,讓社會大眾了解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與平埔族群共同譜成多元的臺灣文化。

  特展共有8個展區,其中包含信仰、祭儀、服飾、語言與歌謠、建築以及正名運動等主題。展示文物含括南科考古館收藏之史前西拉雅文化出土遺物、史前館康樂本館典藏之三族織品與飾品。並與部落協會、臺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商借珍藏文物進行展示。

  面臨轉型正義的新時代,臺灣南部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透過當代各種形式之族群文化復振發展,爭取族群正名已儼然出現清晰的輪廓。藉由本次的特展,充分表達三個族群所屬的每一個部落,正積極發展與凸顯自己的文化。本次特展展期,自即日起展至110年5月30日,期間亦會安排相關的教育推廣活動,歡迎民眾一同來感受平埔族群文化之美。

文•圖/史前館

 


 

  刻正於南科考古館展出的「牽手平埔:臺灣南部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文化」特展,其中有一個單元「重回祖先的懷抱」,提到南部三個平埔族群的祖靈信仰。透過特展的呈現,可以初步認識,不是所有的平埔族群都是「拜壺」的信仰,不同的族群對祖靈也有不同的稱呼。期盼觀眾能瞭解三個族群的傳統祖靈信仰及其差異,進而尊重。  

  在大自然的變化與無常的人生當中,信仰是安定人群的力量。了解信仰與儀式在人們生活當中帶來的意義,也有助於我們認識人們如何面對生存。「牽手平埔」策展小組邀請三個族群的文化復振團體與菁英作為主要徵詢對象,從他們文化復振的經驗與資訊,既提供充實的展覽內容,也在策展合作上開展了正名與轉型正義的腳步。

  要了解現在人們的生活與想法,可以從文化與信仰去理解。但是對於以前人們是如何生活的二三事,在沒有相關記載的描述下,現在能憑藉的第一手資料只能從考古發掘的證據來推測。南科考古館的大量人骨,需要透過相當繁複的研究與整飭過程,才能從骨骸解讀出背後的資訊。參與解讀資訊的過程,無疑是實習期間最讓人難忘的經歷。

 
 

「牽手平埔:臺灣南部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文化」特展中的祖靈信仰

文•圖/溫璧綾


吉貝耍部落夜祭中的公廨

前言

  平埔族群是南島語族的一支,其傳統信仰為泛靈信仰,人們相信天地萬物、自然現象和祖先都有「靈」的存在,而傳統信仰是凝聚族群認同的重要元素,尤其在推動文化復振及正名運動上。因此,策展小組在構思展示大綱時,決定將南部平埔族群的祖靈信仰放入「重回祖先的懷抱」中一個單元。但礙於有限的時間與人力,只能以三個族的個別單一部落為代表,進行田野調查及資料蒐集。三個部落分別為西拉雅族的吉貝耍部落、大武瓏族的小林部落及馬卡道族的加蚋埔部落。

一、從私家祖靈到部落守護神

  「祖靈」顧名思義,是指家族祖先的靈魂,原住民相信祖靈最能影響部落族人的吉凶禍福,也能庇佑族人的身體健康、農作物收成及漁獵豐收。

  平埔族群傳統的信仰以祖靈崇拜為主,祖靈可分為私家祖靈與部落守護神。平埔族群並非都「拜壺」,祖靈也並非都為「阿立祖」。平埔族群的祖靈並無具體的形象及形體,而是以壺、瓶、罐、碗、向神座、豬頭殼或石頭等的象徵物代表祖靈。不同的平埔族群對於祖靈也有不同的稱呼,西拉雅族稱之為「阿立祖」、「阿立母」等;大武壠族稱之為「太祖」或「番太祖」等;馬卡道族則稱之為「老祖」或「阿姆祖」等。

詳全▲TOP

 
 

回應轉型正義:「牽手平埔展」說了甚麼?

文•簡文敏/圖•林建成、南科考古館提供


明里部落服飾復振應用於2020年大庄夜祭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於1月29日推出「牽手平埔:臺灣南部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文化特展」,結合史前館保存的考古出土遺物、平埔族群文物典藏,與近代各族群文化復振成果,企圖透過族群主體觀點的文化展示,作為轉型正義的回應。這項展覽應用VR技術及博物館藝術展示的技巧,呈現傳統信仰、祭儀、語言、衣飾、重要文物、正名運動、個人經驗(應用影像)等,多面向展示各聚落的文化現狀,提醒觀賞者,這三個族群在臺灣是從遠古以至「民族誌現在」(ethnographic present)活生生真實的存在,是不能被忽視的事實,意義甚為深遠。

  此種回應轉型正義的展示技巧,從這項展覽籌備與執行的情況就能窺知:策展團隊邀請西拉雅、馬卡道、大武壠各族群文化復振團體與菁英作為主要徵詢對象,這些團體與菁英長期為其族群正名與族群文化生根、落實而努力,其文化的復振經驗與能力,顯然能提供充實的展覽內容。這項安排,巧妙地避開早期平埔族群文化展示經常依靠學者提供他者觀點的歷史文獻資料所做的詮釋;與此相反地,策展團隊充分發揮考古博物館的功能,以史前的考古文物,民族誌方法廣收現有的材料,肯認、接續平埔族群存在於臺灣舞台的事實。

詳全文▲TOP

 

 

2020年我在南科考古館實習心得:關於人骨的二三事

文•圖/賴佩欣


清理人骨

  2020年暑假,基於曾研習文物修護及檔案學相關課程(例如修復方式及建立藝術家檔案),因而有幸能成為文物典藏部門人骨整飭的一員,進一步探究南科考古館的秘辛。

公開的秘室

  南科考古館作為社會大眾認識過去的重要傳遞者,從田野發掘工作流程,延續到進入庫房前所需的文物整飭、典藏與保存維護過程,一一轉換為文字、圖像呈現於觀眾面前。最後在展覽動線上引導觀眾至「秘室」互動區,展示鮮少在大眾面前出現的人骨及文物整飭過程,藉著玻璃及直播系統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為觀眾呈現更多面向的文物典藏資訊。

  實習期間,我主要協助典藏人員從事骨骸進入實驗室的脫模、清理、黏接等整飭工作,協助拍攝記錄、採取樣本送檢驗、填寫人骨測量表等後續研究需要的資料,以及參與館內教育活動。

詳全文▲TOP

 
 

史前館臉書(Facebook)粉絲頁!

追蹤東部康樂本館與卑南遺址公園的消息請往這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追蹤南部南科考古館的消息請往這邊「南科考古館」
粉絲頁按讚,就可以不定時收到最新的史前館活動訊息以及其他相關連結!誠摯歡迎您的大拇指來按讚!

特展:

  • 館藏解壓縮:典藏、採集、轉譯及多元應用
    活動時間:2020/12/22(二)∼2021/4/25(日)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遊客服務中心
  • 卑南遺址搶救考古四十週年特展
    活動時間:2020/10/15(四)∼2021/2/28(日)
    地點:卑南遺址公園展示廳
  • 拿麼厲害,在部落!
    活動時間:2020/9/21(一) ∼ 2021/9/19(六)週二至週六 11:30-17:00
    地點:
    ◆ Mena'u i Kasavakan 看見建和
    建和部落鹿寮(臺東市建和里建和二街71 巷30 號隔壁)
    十人以上預約參觀請洽Alikay 潘晨綱0925-011-748
    ◆ Venaquan 在小米裡得更新
    拉勞蘭小米工坊(臺東縣太麻里鄉香蘭村10 鄰21 號)
  • 海想聽,成功潮流生活特展
    時間:2019/11/1(五)∼2021/12/31(二)延展
    地點:臺東縣成功原住民文物館(台東縣成功鎮民富路43號)
  • 歌,住著誰的青春:唱出太魯閣族的時代歌謠
    時間:2020/11/21 ∼ 2021/12/31( 週一至週六)9:00-17:00
    地點:萬榮鄉原住民文物館( 花蓮縣萬榮鄉萬榮村124 號)
  • 遠古的臺灣故事
  • 地點:鹿鳴溫泉酒店
  • 崁頂布農家族系譜展──我的名字從何而來
    時間:2019/11/30(六)起
    地點:崁頂3062(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3鄰62號)
  • 歸途 Taluma' ─七腳川(Cikasuan)戰役110周年特展
    時間:2018/12/2(日)∼2022/12/31(四)(週日休館)延展
    地點:花蓮縣壽豐鄉原住民文物館1樓(花蓮縣壽豐鄉光榮一街26號)

 》講座 活動報名及查詢

  • 北部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內涵-以植物園遺址下層為例
    活動時間:2021/3/2(二)14:00-16:40•本館2058教室
    講者│郭素秋(中研院歷史語言所副研究員),針對植物園遺址下層的出土遺留進行研究呈現,藉之反思臺北盆地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內涵、聚落型態、生業樣貌等;並試提出「大坌坑時期訊塘埔早期文化」這個新的文化命名,來代表北部新石器時代早期之樣相。
  • 台灣考古三問
    活動時間:2021/3/11(四)10:00-12:00•本館2058教室
    講者│趙金勇(中研院歷史語言所副研究員), 考古學「本著土地講歷史」,從出土的考古材料淺談台灣島的三波殖民過去,即最早的人類足跡、首波農人的落腳、以及軍國殖民下的芸芸眾生。

 》教育推廣 

  • 彩繪史前文物創意貼
    活動時間:2021/4/17(六)14:00-16:00•康樂本館學術活動中心
    史前文物變身Q版的樣貌,利用神奇的顏料調配色彩,創作獨特的裝飾小物作品,可以隨意貼在任何平滑面的物品上,讓色彩豐富你的生活,重複撕貼也不留膠痕。
    活動費用│酌收材料費100元│活動對象│國小學童、親子│報名方式
  • 史前館空間共感藝術實驗駐村計畫系列三之二『馬武窟溪-東河遺址群』主題畫作開放預約導覽
    活動時間:2021/3/3∼2021/6/30(每週三、六)10:00-16:00採預約制•本館學術活動中心
    109年藝術家跟著考古學家一起到了小馬洞穴遺址、東河北與東河南遺址踏查,黃亦中藝術家在109年11月的駐村完成了兩幅創作。
    在一片深深淺淺的藍色之間,藝術家將他對馬武窟溪口新石器時代史前遺址的空間感受,一筆筆的描摹下來。溫柔的月光灑在靜謐的馬武窟溪口.我們在這裡懷想曾經生活於此的史前人群,南島語族的祖先。詳情查詢│預約洽詢│(089)381166#399、592
  • 110年度史前館環境教育課程服務
    活動時間:2021/1/1(五)∼2021/12/31(五)
    史前館的環境教育課程藉由寓教於樂的方式,讓學員從歡樂中學習臺灣的自然生態、史前文化及南島文化。康樂本館自109年起進行展示更新工程,現階段休館中,將環境教育課程經由專業的設計及轉化成外展課程,將博物館帶到學校內。課程涵蓋:
    ◆家在哪裡 ◆搭乘時光機 -史前辦桌「器」 ◆小小考古學家 -「海」是很愛你 ◆小小人類學家 -你「視」原鄉島

    卑南遺址公園結合史前遺址現址、戶外自然空間以及展示廳,發展出多套環境教育課程等著你來探索,課程涵蓋:
    ◆穿越時空話卑南 ◆食事變!變!變! ◆尋找國家寶藏 ◆新角度看世界

    詳情查詢│預約洽詢│ (089)381166#561 孫先生(本館環境教育推動小組)(089)233466#210 張小姐(公園環境教育推動小組)

 》南科考古館

  • 牽手平埔:臺灣南部西拉雅族、馬卡道族、大武壠族文化特展
    活動時間:2021/1/29(五)∼2021/5/30(日)
    地點:南科考古館二樓特展廳

 》卑南遺址公園 

  • 一日監管員—國定遺址互助巡守隊
    活動時間:2021/3/27(六)14:00-17:00•卑南遺址公園
    在你的想像中,「國定考古遺址監管員」是什麼行業呢?平時又需要做哪些事情呢?是拿著望遠鏡監視?走路巡查?還是會使用現代科技輔助呢?國定卑南考古遺址文化內涵豐富,在台灣甚至於放眼東南亞地區來講皆占有重要的地位,保護它不被破壞,其實除了監管員,你我都可以加入保護考古遺址的行列,一起來當一日監管員吧。
    活動對象| 高中以上至成人(免費)│報名方式│網上報名│(089)233466#210 李小姐
  • 2021卑南遺址公園定向闖關挑戰
    活動時間:2021/4/25(日)8:30-12:00•卑南遺址公園
    結合4/18國際文化資產日與4/22世界地球日兩個重要議題,舉辦定向闖關挑戰活動,目前已連續舉辦第三個年頭,廣邀各界喜好定向運動挑戰的朋友與夥伴一同參與,為活動添加更豐富的趣味。 本次活動以電子打卡方式進行,賽制為積分制,每個點位有不同的任務與積分,其中亦包含不同主題的闖關體驗,在時間內取得最多積分者便獲得優勝,優勝者將獲頒精美文創禮品。
    活動費用| 報名費每組300元(含門票與活動相關講師及材料費)│更多資訊查詢
  • 穿越三千年的風—《風暴之子》解謎探索週
    活動時間:2021/4/1(四)∼4/5(一)9:00-16:30•卑南遺址公園
    小朋友寒假哪裡去呢?卑南遺址公園的展示廳除了展示卑南遺址出土的寶貴文物外,還有很多好玩的3D照相與傳說故事哦,拿著我們特別設計的學習單展開一場自由探索的遊戲吧。
    活動費用| 門票費學生15元、成人30元
    活動對象| 國小學童、親子 報名方式| 開館時間現場報名即可
  • 環境教育外展課程【開放申請】
    活動時間:2020/11/1(日)∼12/31(四)
    「在旅行時意外受困在卑南遺址公園展示館的我,遇見了一個名為瓦利的小男孩幽靈,他希望我幫助他找到幾個出土文物,那些文物蘊含著他與族人們的記憶,而記憶可以帶他回到一個叫『海境部落』的地方,但那些出土文物似乎都被研究人員鎖在保險箱內了,該怎麼辦才好呢?」卑南遺址公園限定《風暴之子》實境解謎活動,等你來破解!
    活動費用│酌收材料費200元(附解謎包,另購門票,破關後可獲得特製紀念品)
    活動對象│親子、一般民眾 報名方式│現場報名即可
  • 預約卑南遺址公園「遺址環境教育主題課程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為史前卑南遺址的所在地,是國內第一座考古遺址公園,成立之初即以保存史前遺址為基礎,並以文化再現和環境復原的規劃理念,呈現出一座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遺址公園。園區多年來致力於文化保存與自然生態棲地的營造,為了提供民眾多元的學習與提升博物館教育功能,亦致力於推動成為東部地區優質環境教育學習場域。課程方案主軸以「人與自然」為核心,包含有人與自然的互動所產生的文化與環境問題,以及引導人們認識自然及學習如何與自然相處。在此核心理念下,共規劃6套課程方案。
  • 學校暨團體預約卑南遺址公園DIY體驗活動 (更多訊息
    卑南文化公園是約在三千年前歷史發生的現場,為讓您有親臨歷史現場的感覺,我們規劃的DIY體驗活動是以:再現史前生活聚落文化,及還原當時的生態環境為體驗進行之方式。「做中學」是從事教育工作耳熟能詳的重要方法:「我聽到的容易忘記,我看到的容易記得,我親自做的才真正了解。」所以,我們提供以學童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在這裡讓學童實際體驗三千年前卑南文化的食衣住行等種種生活樣貌,活動透過動手做或遊戲體驗的方式,了解卑南文化公園所擁有的考古人文或生態環境的相關知識與概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活動是有作品可以帶回家作紀念,這是學校選擇校外教學時最好的學習與回憶。
行政院廣告

更多博物館最新訊息:http://www.nmp.gov.tw/news/list.php

110年03、04月活動資訊 PDF 下載

▲TOP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