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華電子報】讓你深入了解台灣社會,兼具國際觀與本土思維深度報導,為你呈現另一種閱讀台灣的方式。 【寫真生活Snap電子報】介紹網友們精彩攝影作品及生活資訊影像情報,快藉由此份報來看你不曾發現的風景!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3/08/15第590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編輯台】 來自兒心科診間,溫柔的那道光
【新書搶先報】 《親愛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兒少精神科醫師與他陪伴的風雨家庭》
《我們的孩子在呼救──一個兒少精神科醫師,與傷痕累累的孩子們》
【搶鮮報】
【馬路消息】 我們要徵文



小編念國中的孩子談及同班女生的男友換不停、手上的深淺刀痕不斷,但大人們似乎不知情……聽著覺得好熟悉──兒少精神科主治醫師謝依婷在她的兩本書裡:《我們的孩子在呼救》、《親愛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溫柔無比地,寫出孩子開不了口的心傷、但下意識卻自傷或傷人,或只能到兒心診間傾訴、畢業紀念冊上第一個簽名的是醫師……
《我們的孩子在呼救》裡,少年將痛苦寫入私日記,摻著血跡;長髮少女因為「拔毛症」,拔頭髮到快禿頭。
《親愛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中,高中少女的年長男友一個個換,看似開朗,夜晚卻憂鬱、恐慌、失眠;卡在離婚雙親間的六歲小孩悄悄告訴醫師,她想當《鬼滅之刃》的「彌豆子」,就不用說「要選誰」,還能拯救她的家。 全台兒心醫師三百多位,但全台兒少人數約三百五十萬。身為少數族群的謝依婷醫師以改編及創作寫出看診十年來,繫在她心上的家庭故事。不但寫出孩子隱性的傷需要被看見,《親愛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更進一步寫下孩子和其父母、家庭,如何相伴著走向光。
衷心推薦這兩本書給大人,以及孩子:《親愛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兒少精神科醫師與他陪伴的風雨家庭》、《我們的孩子在呼救──一個兒少精神科醫師,與傷痕累累的孩子們》。 
 

Top
.




購書去→


「我的存在是不是一個錯誤?」
孩子究竟多麼絕望,才會如此自我責問……

 


要梳理清楚孩子的狀況,
源頭往往必須溯及大人。
 


兒心科醫師想說:
一個孩子破碎,是傷痕疊加,壓力積累;
修復之路也需要伴著孩子和家庭,一步一步地走,
無論前進或後退,每一小步的鬆動都是進步。



謝依婷醫師:「兒心醫師的服務對象一直都不只是小孩,還有疲憊挫折的爸爸媽媽、充滿疑惑的阿公阿嬤,甚至是需要支持、陪伴的學校老師和其他專業人員。」

◆ 一位媽媽帶小男孩看診,因為孩子「想爸爸想到心痛」──其實真正心痛的是不甘丈夫離去的媽媽。
◆ 夾在爭監護權、相互指責的父母之間,小女孩左右為難──才六歲的她,只能以沉默守護她的家。
◆ 遭性騷擾的女孩強忍委屈,最終不堪壓力而崩潰──被母親質問「你為什麼不小心」,讓她自責都是自己的錯。
◆ 高三少年嚴重失眠,爸媽卻只問「考試有沒有考好」──難道在爸媽眼中,只有考上頂大,他的存在才有意義?
◆ 媽媽內疚帶孩子看診,害他被貼上過動標籤──但標籤從來不是診斷本身,而是光看到診斷,就對孩子下意識地負面評斷。

愛是長大的養分,但成長環境中的傷,孩子亦默默地盡數承接、吸收了。
在診間,叛逆少女無力地說:「能不能叫我爸媽別再吵架了?」家長指責拒學小孩:「廢物!不努力!」自殘的憂鬱女孩,媽媽生她時難產死亡,她被整個家視為罪人……謝醫師以行醫十年所見,描寫二十餘種親子困境的典型。但這些孩子不只出現在診間。這些孩子,就在我們身邊,是我們最心愛的寶貝。
兒心科往往是門診大樓最後亮著的燈,這本書也彷彿一盞燈,為所有不安而無助的迷茫家庭,點亮修復及重建之光。
 



 

Top


購書去→


「我都有在關心,這孩子什麼都不說啊!」
其實孩子什麼都說了,
透過笑或不笑、哭或不哭,沉默、憤怒或自傷……

 


▌在孩子的失序、難解背後,是那顆很想被看見、被好好愛著的心。▌

 


•「沒有人看見一個少年正在被強暴。」──一直說頭痛而拒學的少年,以自己的血,寫下祕密日記。
•「這樣他就會死掉了!」──四歲女童拿玩具刀瘋狂剁碎黏土人。她被娃娃車司機性侵了。
•「有時候我真的好討厭自己。」──少女纖細手臂上的自殘傷痕,就像媽媽的情人一樣數不清。
•「如果我馬上送她去醫院,說不定她就不會死了。」──最好的朋友驟逝,女孩一滴眼淚都沒有掉。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兩年來從未開口的少女,最後寫下了這句話。

◆◆◆

任何表面狀況都不僅是表面。最需要去聽見的,往往是沒有說出口的。
身為兒少精神專科醫師,謝依婷深知對於身心尚在發展、尋找自我定位的兒童和青少年來說,大人眼中「沒什麼」的小事,卻可能造成令他們窒息的壓力和影響。大人不解的情緒起落、行為變化,事實上,正是孩子在釋放線索,用力呼救:「請你多注意我!請你真的瞭解我!」
謝醫師溫柔同理,帶我們一同牽著孩子,和他們站在一起,看入受創的心,理解傷的源頭,因為當孩子被理解、被接納了,他們也更能有力量,好好長大。
孩子真正渴望的,往往說不出口。那麼,我們就先對他們說吧:

{孩子別怕,我會陪著你,我會接住你。
 無論你是什麼樣子,我都愛你不變。}


作者簡介:
謝依婷(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

*「人與人相遇是一種機緣巧合,能夠傾聽和幫助孩子,是身為兒心科醫師的使命和幸運,雖然不一定能幫上每一個孩子,但總是要盡力去做。」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畢。
曾任成大醫院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精神科系住院醫師、總醫師,兒童心智科代訓醫師。亦曾擔任衛福部心智障礙者精神醫療服務品質改善計畫雲嘉南區執行醫師。現服務於安平心寬診所。

兒少精神科也稱為兒童心智科,主要是看十八歲以下的對象,這個領域的專科醫師在全台灣僅有三百位左右。通過精神科專科醫師考試後,需再接受額外一年的次專科訓練,通過考核,方能成為兒少精神科專科醫師。
兒心科醫師在看診時,必須扮演多重角色,跟不同年齡層的病人對話。比如:與兩歲小小孩牙牙學語地對話,和國小孩子聊寶可夢機台,與青少年討論手遊和YouTuber。除此之外,也時常得扮演孩子與家長之間的「翻譯」,安撫焦慮,疏通與重建親子溝通的小徑。

以兒心醫師身分執業近十年,終於走出醫院,開始成為小鎮醫師。渴望兒心的專業和價值能得到重視,有更多人力和資源願意投入,最終為我們孩子的身心健康多一份守護的力量。

著有:《親愛的小孩,今天有沒有哭──兒少精神科醫師與他陪伴的風雨家庭》、《我們的孩子在呼救──一個兒少精神科醫師,與傷痕累累的孩子們》。
有聲書《我們與孩子的距離──兒少精神科診療室》。

 

Top
Top

我們徵求書籍的出版稿件→ aquarius@udngroup.com,郵寄的稿件,若需退稿,請附上回郵信封。

Top
---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