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書名:台灣是座氣象博物館
作者:俞川心
出版:果實
價格:350元
頁數:136頁
購書資訊:博客來
簡介:
台灣雖然是個小地方,但因地勢陡峻複雜,位置特殊,因此孕育出千變萬化的氣候景觀。從平地的熱帶、山間的溫帶,一直到高山頂上的寒帶,台灣中高低緯度所有的氣候皆兼具;而從高溫潮濕的雨林到寸草不生的沙漠,台灣一樣也都有。台灣雖小,但世界各種的氣候現象皆包含其中,堪稱是座氣象博物館!
相關推薦閱讀:
.大航海時代的台灣
.台灣客家地圖
.台灣茶
.台灣百年糖紀
.台灣番薯文化誌
.台灣棒球一百年
|
|
系列十二之七
雷陣雨是大地的清潔工-西半部地區(下)
雷電簡單的說,就是打雷。它是一種自然的放電現象,但是古代人們不知道成因,所以對它充滿恐懼,讓「雷公、電母」成為人們敬畏的神靈,誰若不相信就可能會遭「天打雷劈」。但是現代的科技卻讓我們知道,雷電的電壓可達十萬至一百萬伏特,從雲端傳到地表時間只要○•一∼○•○○一秒,瞬間溫度更可高達攝氏一萬八千度以上,諺語「活樹剝皮」、「枯木焚身」就是証明雷電瞬間高溫的存在。因閃電的高溫將樹皮裡的水氣在最短時間內氣化膨脹,因而樹皮被爆破且枯死,枯木又在瞬間高溫下燃燒焚毀。阿里山神木就是先被活樹剝皮後枯死,又在枯木焚身下倒塌,至今倒置在阿里山小火車鐵道旁供人憑弔,讓人見證雷電強大的力量。
 |
 |
阿里山的神木自日本時代即頗具名氣(左圖),然而在聳立數千年後,遭到雷擊。先是被閃電的高溫活樹剝皮,後又枯木焚身後倒塌,現在神木的遺骸正放在阿里山鐵道旁供人憑弔(右圖)。 |
其實真正可以殺害人畜又可能引發森林大火的並不是雷聲(雷公),而是閃電(雷母)。雷聲和閃電都是雲中電荷發生作用而產生,雷雨雲中氣流上下振動非常劇烈,小水滴由上升氣流帶到雲頂成為正電,較大水滴留在雲低處而成為負電,當雷雨雲中的正負電場之間大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相碰撞發出火花,我們稱此種火花為閃電。閃電只發生在一條很狹窄的通道上,而它的溫度極高,當它通過大氣層時,會使其周遭的空氣快速加熱膨脹而產生爆炸就成為雷聲了。
雷聲和閃電幾乎是同時發生,因為光速較快,每秒達三十萬公里,等於繞行地球七圈半的距離,但聲音速度每秒僅三五○公尺,所以我們總是先看到閃電,然後才聽到雷聲。雷聲遇到地面山脈、高樓等建築物或高空雲層都會產生回聲,所以有時會感覺到雷聲總是隆隆不絕於耳。
在空曠地區,一旦發生雷雨時,要盡量遠離鐵塔、高樹,也不要在曠野停留,在家中的民眾在雷電發生時,也要避免使用電話、手機,曾經有人因電流自電話線傳入聽筒,導致耳膜破裂。另外在地下水出口特別潮濕的地方和大樓金屬管線集中交會的地方也容易被落電擊中。
雷電雖會給我們帶來潛在性的巨大危害,但大自然不能沒有雷電。沒有雷電,人類將失去一位勤奮的清潔工,空氣將更骯髒,因為雷電所產生的高溫可殺死大氣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細茵和微生物,因此雷雨過後的空氣會變得更清新。另外當雷雨發生時,空氣中的氧氣會被激發變成臭氧,可彌補臭氧層的破洞,使地球表面免遭紫外線過量照射的危害,這也是雷電對人類有利的一面,所以我們應該以不同的角度去觀賞大自然的奧妙。
從東方來的西北雨
「西北雨」這詞來自福建方言,因福建地勢西面靠山,東面臨海,午後的雷陣雨多由西北過來,因此稱為「西北雨」。台灣的午後雷陣雨多由東面的山區發展而來,不可能由西北方來,但是早期來自福建的移民,每逢午後雷雨,仍以家鄉的習慣語稱呼,所以就一直流傳到現在。
大家耳熟能詳的童謠「西北雨」,歌詞是「西北雨直直落,鯽仔魚欲娶某,鮕鮐兄拍鑼鼓,媒人婆仔土虱嫂,日頭暗找無路,趕緊來火金姑,做好心來照路,西北雨直直落。」這首有趣的童謠就是描寫在雷雨中,鯽仔魚的迎親隊伍浩浩蕩蕩的往女方家裡,隊伍中包括有媒人婆、提燈的人,還有打鼓的鮕鮐和扛新娘轎子的挑夫,這首歌讓我們的想像力都飛舞起來了。而歌詞中的「直直落」及「日頭暗找無路」也將西北雨的雨勢和天色等特性描寫得淋漓盡致。
(本電子報內容摘自俞川心著「台灣是座氣象博物館」一書,果實出版,每週三出刊,共分12期刊載)
--------------------------------------------
感謝您訂閱「書集電子報」。若是喜愛此書,請給予作者與出版社更多支持,可【線上訂購】本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