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書名:台灣是座氣象博物館
作者:俞川心
出版:果實
價格:350元
頁數:136頁
購書資訊:博客來
簡介:
台灣雖然是個小地方,但因地勢陡峻複雜,位置特殊,因此孕育出千變萬化的氣候景觀。從平地的熱帶、山間的溫帶,一直到高山頂上的寒帶,台灣中高低緯度所有的氣候皆兼具;而從高溫潮濕的雨林到寸草不生的沙漠,台灣一樣也都有。台灣雖小,但世界各種的氣候現象皆包含其中,堪稱是座氣象博物館!
相關推薦閱讀:
.大航海時代的台灣
.台灣客家地圖
.台灣茶
.台灣百年糖紀
.台灣番薯文化誌
.台灣棒球一百年
|
|
系列十二之八
認識各式各樣的天氣圖(上)
人們利用氣象諺語,觀察自然現象或是動物的行為來從事天氣預報,雖然知其然,不知其所然,但都是依據合理推論。現代氣象科技所從事的天氣預報,則是依據各種天氣圖來進行科學的推論,以預測未來天氣的演變。天氣圖是依據物理原理、熱力學原理、流體力學等,用科學的方法,製作各種不同的天氣圖,並配合現代最新觀測天氣的氣象雷達、氣象衛星等儀器,使得天氣預報的結果讓大家覺得更可靠。
 |
近代的科學氣象主要發源於西方,自十九世紀科學性的氣象測量儀器陸續發明後,發展至今,氣象科技已達到十分成熟的階段,但人們對於氣象變化的掌握仍無法達到百分之百的目標。 |
一八五四年,法國勒威耶向法皇拿破崙三世,提出應在各地普設氣象台的建議,以觀測當地的天氣,再用電報把這些觀測的紀錄傳到巴黎,巴黎的氣象學家把這些各地傳來的紀錄一一填在一張大地圖上,這就成了歷史上的第一張天氣圖。而台灣第一張天氣圖則出現在一八九六年八月,同年的九月十六日台灣也開始正式發佈天氣預報與暴風警報。
設在瑞士日內瓦的「世界氣象組織」簡稱「WMO」,就是負責將全球各地氣象台所觀測的資料,在短時間內傳遞到各個區域的預報中心。在西太平洋,以日本的東京為區域預報中心,負責把這些觀測資料,再轉發到西太平洋地區各預報中心。各區域預報中心,收到各地區的觀測資料後,把它填到一張大圖上。這張大的地圖所填的資料包括氣溫、露點、風向、風速、氣壓、雲量、雲狀、雲高、能見度及天氣現象的下雨、雪、霧等,這就是我們看到的天氣圖,氣象學上則稱為「綜觀天氣圖」。
天氣是隨時在變化的,如果大家不在同一時間進行觀測,縱然蒐集到許多資料,無從比較,也是沒有用的。所以世界氣象組織規定,以世界標準時間LST為準,每日四次,以00、06、12、18的LST時為主要地面觀測時間;高空觀測則每日二次,以00、12的LST時為主要觀測時間。這些觀測記錄,按照國際氣象電碼,準時地用無線電廣播出去。此時各區域預報中心同時開始接收這些廣播資料。當颱風季或特別需要時,如戰爭、天氣試驗等,可以自行增加觀測次數。
台灣雖非世界氣象組織的會員國,但仍按此項規定觀測天氣,並將觀測紀錄對國外廣播,同時也接收其他區域中心所廣播的資料,繪製成天氣圖。氣象資料在平時是不保密的,我們可以接收全球任何國家、地區,包括中國大陸的天氣資料,但戰時則會列為機密資料加以管制,所以在戰爭狀態的地區,氣象資料是收不到的。如二○○三年的美伊戰爭期間,伊拉克的天氣資料就無法取得。…待續
(本電子報內容摘自俞川心著「台灣是座氣象博物館」一書,果實出版,每週三出刊,共分12期刊載)
--------------------------------------------
感謝您訂閱「書集電子報」。若是喜愛此書,請給予作者與出版社更多支持,可【線上訂購】本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