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書名:劍橋插圖中國史
作者:伊佩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
譯者:趙世瑜、趙世玲、張宏艷
出版:果實
價格:特價499元
頁數:340頁
購書資訊:博客來
簡介:
本書由美國著名的漢學家伊佩霞 ( Patricia Buckley Ebrey ) 撰寫,闡釋了八千年以來的中國文明史──從史前時代到儒學、佛教的興起,從王朝帝國到現代共產主義國家。其中探討了中華文明形成的諸多基本問題,涵蓋了中國歷史上的藝術、文化、經濟、社會、對婦女的態度等各個方面。尤其側重考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及其對普通人民生活的影響。
相關推薦閱讀:
.劍橋哲學辭典
.劍橋音樂入門
|
|
系列十二之三
滿族與帝國主義:一六四四年至一九○○年的清朝
版圖擴大
正是在康熙、雍正和乾隆統治的一個半世紀裡,大中國──今天中國所轄各民族的疆域──固定了下來。台灣、中國的中亞部分、蒙古和西藏都內附於中國,形成一個單一的政治實體。
台灣主島歸附於一六八三年,那裡的土著民族所用的語言與印度尼西亞很南端的語言有關。自從十七世紀初,台灣就吸引了葡萄牙和荷蘭的商人,到十七世紀四○年代和五○年代,這裡又吸引著明朝遺民。一六六二年,承接了復明大業的海盜兼商人鄭成功(西方人稱之為國姓爺)進攻台灣,並驅逐了荷蘭人。在以後的二十年間,台灣在其子孫統治下,有十萬以上的大陸人移居此地,創造了一個急速發展的邊陲地區。最後,清政府派出軍隊打敗了這些力量,將台灣劃為福建省的一個府。
由於滿族對蒙古的征服,中國腹地的領土也增加了。清軍裝備了大炮和其他現代武器,對用弓箭武裝起來的游牧民族具有明顯的軍事優勢,使他們能夠方便而有效地統治大草原,結束了二千年之久的北疆防禦問題。
十七世紀三○年代,清朝征服了東蒙古,一六九六年,又使西蒙古(準噶爾)歸順。但這些準噶爾蒙古依舊控制著現新疆的伊斯蘭城市,並試圖把疆域擴大到西藏。一七一七年,準噶爾開始入侵西藏。於是,清政府也進軍西藏,並於一七二○年攻占拉薩。西藏遂成為清政府的保護地,清軍永久性地駐紮在那裡。此前西藏(像朝鮮和其他鄰國一樣)也勉強接受一種朝貢地位,但沒有中國的軍隊和總督駐紮在那裡。不過清政府對西藏事務也不太干預,多數情況下允許其地方領袖進行實際統治。
 |
乾隆皇帝很欣賞西洋繪畫和鐘錶,他決定也檢驗一下歐洲建築,於是讓義大利傳教士郎世寧(一六八八年~一七六八年)為他設計一個新的夏宮。乾隆把新的宮殿用來存放他越來越多的歐洲收藏品,並在一七八三年讓人製作了一套園內建築和景觀的銅版畫,這裡表現的就是其中一張。一八六○年,此園被英法聯軍燒毀,但其廢墟至今還是向遊人開放。 |
中國的中亞部分(今新疆)在漢唐時期就有中國軍隊駐紮,但宋明時期沒有。清軍在十八世紀五○年代的一連串戰役中擊敗了準噶爾蒙古和維吾爾人後,統治了這一地區。像在西藏一樣,在這些大部分是穆斯林居民的地區,清政府很少直接統治,也承認當地的飲食習俗,允許不留長辮。清朝向中亞的擴展使中國與俄國有了接觸,因為後者的勢力同樣伸入到這一地區。對於中國人來說,俄國人是另一個中亞聯邦,須要謹慎相處,因為他們在中國的北部和西部也建立了許多強大的國家。因此,與俄國在一六八九年和一七二八年簽訂的條約,對於朝貢體系的慣例就予以忽略了,此點在第八章中已經有過討論。
十九世紀,俄國人不斷獲得更多的中國的中亞領土。在一八六五年~一八六八年間,奪走了撒馬爾罕、塔什干和布哈拉,這引起了英國人的恐懼,害怕俄國會威脅它在印度的利益。一時間,似乎中國有失去它在這一地區主權的危險。一八七○年,當地領袖阿古柏在喀什噶爾宣布建立獨立的國家,並得到英國支持;一八七一年,俄國人奪取了伊犁河谷。但中國人最終重新獲得了在這一地區的軍事統治權,這主要是因為俄國和英國都感到,它們的擴張所造成的相互之間的威脅比中國的還要大。一八八四年,這一地區被清政府確定為中國的一個省,稱作「新疆」。
(本電子報內容摘自伊佩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著《劍橋插圖中國史》一書,果實出版,每週三出刊,共分12期刊載)
--------------------------------------------
感謝您訂閱「書集電子報」。若是喜愛此書,請給予作者與出版社更多支持,可【線上訂購】本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