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書名:劍橋插圖中國史
作者:伊佩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
譯者:趙世瑜、趙世玲、張宏艷
出版:果實
價格:特價499元
頁數:340頁
購書資訊:博客來
簡介:
本書由美國著名的漢學家伊佩霞 ( Patricia Buckley Ebrey ) 撰寫,闡釋了八千年以來的中國文明史──從史前時代到儒學、佛教的興起,從王朝帝國到現代共產主義國家。其中探討了中華文明形成的諸多基本問題,涵蓋了中國歷史上的藝術、文化、經濟、社會、對婦女的態度等各個方面。尤其側重考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及其對普通人民生活的影響。
相關推薦閱讀:
.劍橋哲學辭典
.劍橋音樂入門
|
|
系列十二之十
滿族與帝國主義:一六四四年至一九○○年的清朝
華僑
在十九世紀,當數百萬歐洲人向美洲和澳洲移民的時候,數百萬華人也向東南亞移民,但也有一些向更遠的地方遷移。和歐洲的情況一樣,向外移民既來自推力也來自拉力。推力是由於人口膨脹,在國內向地曠人稀地區的遷移機會幾乎沒有了。一八四二年以後,由於茶葉貿易的地方性衰落導致廣州一帶的經濟衰退,使那裡須要找工作糊口的青年男子出現了剩餘。
|
在十九世紀,特別是在華南,宗族組織依然強大。在某些地方,子孫們有祖先圖,用於過年時的祭祖。這是一張大圖的局部,為福建連城縣吳氏家族所有。其十八世祖的兩肘為他的兩個夫人遮擋,下面是他的三個兒子。儘管這些人物在生活中都是普通人,但在畫中卻身穿官服,反映了他們希望在天國中能夠獲得這樣的地位。 |
拉力是海外的新機遇。自明代以來,來自福建、廣東等南部沿海地區的華人就在整個東南亞組成了商業社區。在泰國和越南這類佛教國家,華人常常被當地人同化,與其通婚,接受他們的語言和風俗。但他們很少同化於穆斯林地區(如爪哇)、基督教地區(如菲律賓)或原始部落地區(如北婆羅洲)。在這些地區,華人社區依然獨立,其中許多人的口音完全是相同的。自願的結社如三一教,通常是這些華人社區的主要組織力量,地方當局也願意讓他們自我管理。
|
住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海峽附近地區的華人,接受了某種綜合了不同特點的衣服式樣,如這張一九一八年的合家歡所示。 |
歐洲帝國主義勢力擴張到東南亞,為開辦企業的中國人創造了新的機會。一八一九年,新加坡創建於一個荒島上。隨後,中國人便大量湧進。廣州附近的地區很快地來了數千名男子到馬來西亞附近的幾個錫礦去工作。一八五○年麻六甲城有一萬名華人,而在附近的科倫坡和新加坡,華人成為占有支配地位的族群。進一步,在婆羅洲北部的沙撈越和沙巴,廣東的客家人也大批到來,而英國人因為當地勞動力短缺而鼓勵這樣的移民。
在某些地方,華人比其他人過得要好些。在英屬馬來西亞,錫的生意是有大錢可賺的,那裡的中國社區包括已居住在麻六甲很久、講馬來語的老華僑,也包括更大量的多數是講粵語的新移民。但在西班牙控制的菲律賓和荷蘭控制的印度尼西亞,華人則經常受到迫害。早在十九世紀,荷蘭人奪取了華人世代在那裡工作的婆羅洲礦藏,華人居民與荷蘭人的敵對一直延續到一八五四年,此後,中國向那裡的移民基本上停止了。但始於一八六四年,荷蘭人對蘇門答臘南部的征服,導致了華人向那裡大批移民,到那裡去從事甘蔗和煙草的種植。在爪哇,華人的商業社區也建立了起來,荷蘭人把華商用作包稅人,某些華人因此成為暴富。到一九○○年,有五十多萬華人住在荷屬東印度群島(今印度尼西亞)。
從十九世紀四○年代開始,由於世界範圍的反奴隸制運動基本上終止了非洲奴隸的貿易,勞動承包人便開始到中國來招募工人。不道德的外國承包人和同樣令人討厭的中國中間商,買賣了數以萬計的中國人到古巴、祕魯、夏威夷、蘇門答臘和其他地方的農場和礦山去工作。在轉運過程中,在農場和礦山中,這些「苦力」的待遇比奴隸好不了多少。在祕魯的華工所受的虐待最厲害。截止一八七五年,到祕魯的華人有十萬,他們起初被招工者誘騙說,他們到了那裡很容易致富,但後來卻發現,如果想逃跑,就要被迫帶著鐵鏈工作。在夏威夷,製糖的承包商在一八五二年帶來第一批華工,簽約三年或五年,每月給他們三美元,外加食宿,每天工作十二小時,每星期工作六天。但他們之中的許多人在契約期滿後選擇留在夏威夷,做點小生意,最終構成了夏威夷商業社區的一個重要部分。到一九○○年,夏威夷的華人達到二萬五千人左右。
一八四八年在加利福尼亞、一八五一年在澳洲、一八五八年在不列顛哥倫比亞金礦的發現,導致大量的人們自願的向這些人煙依然稀少的區域的移去。在移往加利福尼亞的人群中,由於很少有人在短時間靠著挖掘金礦而致富,因此這些人又轉而投入其他工作上。數千人找到了鋪設鐵路的工作,另一些人則在懷俄明和愛達荷挖礦。一八八○年,十多萬中國人居住在美國西部,但只有三千名婦女。華人與白人拓居者之間時起摩擦,種族主義的流言蜚語──把中國人描繪為墮落的、無法無天的鴉片煙鬼──也刺激了這種情緒。一八八二年,中國勞工被禁止獲得美國公民權,中國向美國的勞工移民也終止了。一八八八年,克利弗蘭總統宣布,中國人「不可能同化於我們的民族,他們對於我們的和平和福利都是危險的」。對於中國男子來說,他們幾乎不大可能把妻子、甚至兒子帶到美國,要帶孩子到美國則通常不得不撒謊,比如去找一個商人讓對方說某男孩是商人自己的兒子。
華人在這些分散的社區中保留了對中國所發生事情的興趣,多數人在中國還有親戚。儘管離開中國的大多數人大概都是文盲,但一旦他們發達了,他們還是希望他們的子女認讀中文,在所有重要的華人聚居區都流通著中文報紙。即使在移民中找不到幾個說官話的人,所操的口語也不能把他們全部聯結在一起,但書面語言和對中國的共同紐帶,又使海外華人分散的社區可以相互認同。到十九世紀末,他們在中國的政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本電子報內容摘自伊佩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著《劍橋插圖中國史》一書,果實出版,每週三出刊,共分12期刊載)
--------------------------------------------
感謝您訂閱「書集電子報」。若是喜愛此書,請給予作者與出版社更多支持,可【線上訂購】本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