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十二之十一
努力,在生命本身
作人類正從僵化的「線性生命」前進到更有彈性的「C型人生」,
人生道路不再如以往般筆直或狹隘,
有更多轉彎與岔路可供選擇。
──《C型人生》
2004年8月,我在《講義》發表了一篇文章〈允許自己喊暫停〉,簡單的說,我想休息。接下來的2005年,我停掉了大部分專欄,只留下《蘋果日報》;盡量婉拒電視通告,一個月只接一兩場演講。二十年來,比起忙碌的高峰期,這樣的生活算是很接近游手好閒了。
我真正渴望的不是休息,而是一個轉折點,一個長假。
我問自己:你休息過嗎?答案彷彿是「沒有」。我一直告訴自己,人生為什麼需要休息呢?我熱愛工作,工作就是我的生活、我的玩樂。我像擁有太多新奇玩具而一直玩個不停的孩子,不知道過多的玩樂也會讓人身心疲累。
更深層的理由,是因為害怕。我害怕休息,以為休息就是落後的開始,會讓我失去努力所獲得的一切;我害怕偷懶,以為偷懶個幾天,不若以往勤奮,我的未來就會一敗塗地。
幸運的是,經過這許麼多年努力的同時,我的自信也悄悄在滋長,在累積,當它到達一個厚度,我終於「敢」喊暫停了。
我的自信,是因為二十年來,我始終還是那個記憶裡認真、負責、善解人意的高中生,同學們欣賞他、信任他,願意對他交付心事,而他也有某種天生的能力幫助別人。我的自信,也來自於這二十年來,每一次所做的人生重大決策,都沒有後悔過,事實更證明我是一個準確的趨勢預測者。
多職人,也是邊緣人
站在這個轉折點上,我回顧這一路走來的自己,從IBM基層員工到現在所謂的暢銷作家、企管顧問。
我是一個無法被歸類,也不願意被貼上標籤的多面向人。新事物如同神秘的情人,總是不斷勾引我的熱情,呼喚我去試探和挑戰,一旦闖關成功,我便又割捨與放下,換到下一個新遊戲。有些時候因此賺了錢,但也曾經失去,譬如微軟股票。
不離開微軟的話,我可能已經賺到一億。如果我曾經用一億元去交換一個活得更真實、更快樂、更接近自己想要的人生,許多年後我也證明我真的做到了,這一切都值得了,那我還有什麼好懼怕、好擔心失去的?
如此多年「野放」下來,我似乎成了一個站上不同舞台都可以扮演好各種角色的演員,我是廣告人、廣播人、電視人、作家、演講者、企管顧問,像一棵樹開出各種不同的花。
我的腦袋裝滿奇思怪想,我樂於為政治人物包裝形象,我想打造一個「知識界的葉教授」來為民服務,我建議廠商開發「老人相機」,我希望做一個優質的電視節目,既深入社區,探索人的故事,又有學者觀點……。
我也計畫拜師學習易經和命理。不確定的時代,當我面對迷惑的個人、社群或企業,卻無法用心理、社會或行銷的角度溝通時,我希望可以用一套對方聽得懂、樂意接受的邏輯切入,而命理正是這樣一套思維。幾千年來,它深深影響了中國人,成為我們文化和靈魂的一部分。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其實又是一個遊走不同領域的邊緣人,廣告界不會把我當廣告人,主持廣播是「作家兼差」,即使做企管顧問,我也是單打獨鬥,沒有開一家公司,養一群人做策略研究。
(本電子報內容摘自吳若權著《其實,我這麼努力-吳若權的精采履歷》一書,天下文化出版,每週四出刊,共分12期刊載)
--------------------------------------------
.更多訊息請參考天下文化所製作:「其實,我這麼努力」專題
感謝您訂閱「書集電子報」。若是喜愛此書,請給予作者與出版社更多鼓勵,可【線上訂購】本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