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書名:藍海策略-開創無人競爭的全新市場
作者:金偉燦(W. Chan Kim)、芮妮•莫伯尼(Renee Mauborgne)著,黃秀媛譯
出版:天下文化
價格:450元
頁數:376頁
購書資訊:天下文化書坊
簡介: 本書提出的是「不靠競爭而取勝」(Winning by Not Competing)的全新策略思維。自工業革命以來,企業競爭激烈並競相追求獲利永續成長,公司競爭以搶占優勢,市占率,力求差異化。然而這些競爭策略絕非未來創造獲利成長的正途。
作者認為,真正持久的勝利不在競爭求勝,而是創造「藍海」(blue oceans)——嶄新未開發的市場空間,逐步發展成熟。作者稱這種策略為「價值創新」(value
innovation)——創造重大價值,讓對手相形見絀,無法趕上。
相關推薦閱讀:
.《致勝》
.《重新想像!》
.《虎與狐-郭台銘的全球競爭策略》
.《執行力》
.《競爭優勢》
|
|
系列十二之三
開創藍海(下)
新市場的效益
我們著手研究一百零八家公司推動的企劃案,藉以統計創造藍海,對公司營收和營利成長的衝擊有多大(請參考圖表1-1)。我們發現這些企劃案有百分之八十六屬於擴展現有系列產品,也就是在現有市場空間形成的紅海做漸進式的改善。但是,這些業務只占公司整體營收的百分之六十二,更只占整體營利的百分之三十九。剩下的百分之十四新業務志在創造藍海。結果它們為公司帶來整體營收的百分之三十八,更占整體營利的百分之六十一。由於這些新業務包括為創造紅色及藍海所做的整體投資(不論它們後來的營收和營利結果如何,包括失敗的企劃案),創造藍海的效益顯而易見。雖然我們對紅色和藍海企劃案的成功率缺乏統計資料,不過這兩者在全球表現的效益,差別極為顯著。
變革勢在必行
開發藍海之所以日益迫切,其後有諸多力量推動。科技加速進展,使工業生產力大為提升,供應商也得以生產空前繁多的產品和服務,導致愈來愈多企業出現供過於求的現象。全球化趨勢更加助長問題的嚴重性。隨著各國和各地區之間的貿易壁壘撤除,加上產品和價格資訊在全球各地立時可得,許多原來得以壟斷經營的微小市場和受到保護的市場不斷消失。在全球競爭加劇、供應不斷增加之際,卻沒有明確跡象顯示世界需求擴大,統計資料甚至顯示許多已開發市場人口正在減少。
其結果就是產品和服務加速商品化、價格戰爭加劇、營利縮小。最近對美國許多重要品牌進行的研究,證明了這種趨勢。這些研究顯示,在主要產品和服務類別,不同的品牌性質愈來愈類似,消費者也日益根據價格選購產品,不再效忠特定品牌。他們不再像以前一樣,認定洗衣服非得使用汰漬洗衣粉不可。如果佳潔士(Crest)牙膏減價促銷,他們不會再堅持購買高露潔(Colgate),反之亦然。在市場過度擁擠的企業世界,不論經濟景氣或衰退,要建立品牌特色愈來愈困難。
二十世紀的企業策略和管理做法,大部分是根據當時的企業環境演變出來,可是上述情況卻顯示這種企業環境正逐漸消失。隨著紅海愈來愈血腥,企業管理階層必須比當今經理人所習慣的更致力於開拓藍海。
從策略行動著手
公司企業如何擺脫競爭慘烈的紅海?如何創造藍海?要達到這個目標,有沒有一套有系統的做法,並藉此讓企業維持高效能經營?
為了尋求答案,我們的第一個步驟就是為我們的研究定義「基本分析單位」(basic unit of analysis)。為了瞭解高效能經營的根源,企業文獻通常把「公司」做為基本分析單位。大家對一些公司如何利用一套明確策略、作業和組織特色,達到營利豐厚的強大成長感到讚佩。但是,我們的問題是:真的有持久「傑出」或「高瞻遠矚」的公司,能夠持續超越市場,一再創造藍海嗎?
在此以《追求卓越》(In Search of Excellence)和《基業長青》(Built to Last)這兩本書為例。暢銷一時的《追求卓越》是在二十年前出版。但是,這本書上市才兩年,書中討論的一些公司已經開始走下坡,逐漸被人淡忘,像是雅達利(Atari)、且士寶旁氏公司(Chesebrough-Pond's)、數據通用(Data
General)、富樂(Fluor)、國家半導體(National Semiconductor)。正如《有競爭力的管理》(Managing
on the Edge)一書指出,《追求卓越》出版才五年,書中列出的模範企業有三分之二已從本行領袖寶座栽下來。
《基業長青》持續同樣模式。這本書是在尋求長久以來表現卓越的「高瞻遠矚企業的成功習慣作為」。為了避免重蹈《追求卓越》的覆轍,它把調查期擴及有關企業從創辦以來的整個歷史,而且只選擇成立超過四十年的企業。《基業長青》也成為暢銷書。
但是,更深入檢討暴露了《基業長青》列舉的一些高瞻遠矚企業的缺失。最近出版的《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即指出,《基業長青》舉出的一些模範公司的成功因素,大部分是整個行業的發展結果,而不是個別公司有特出作為所致。例如,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因長期表現超越市場,達到《基業長青》訂定的標準。但是,惠普的表現固然超越市場,整個電腦硬體業也是如此。更重要的是,惠普連在本行都未能超越其他競爭對手。《創造性破壞》根據這類事例,質疑是否真有持續超越市場的「高瞻遠矚企業」。日本公司在一九七○年代末和一九八○年代初盛極一時,被譽為「革命性」策略高手,可是我們也看到這些企業盛極而衰或停滯不前。
如果沒有一家公司能夠永遠維持高效能經營,如果同一家公司會時而有驚人傑作,時而嚴重失誤,那麼在探討高效能經營和藍海的根源時,用公司做為分析單位顯然並不適宜。
正如前面說過,歷史也顯示新的企業生生不息,而且隨著時間不斷擴展;企業環境和疆界也沒有受到限定,個別企業成員都有能力加以塑造。同一行的公司不必在特定企業空間硬碰硬的競爭;太陽馬戲團在娛樂業創造出新的市場空間,並因此建立利益豐厚的強大成長。因此,在研究富有營利的成長的根源時,公司或企業似乎都不是最適當的分析單位。
根據這種觀察,我們的研究顯示,策略行動(strategic move),而不是個別公司或企業,才是用以解釋促成藍海的誕生,並長久維持高效能經營的適當分析單位。策略行動包含一套經營措施和決定,而這些做法關乎創造市場的重大企劃案。例如,康柏電腦公司(Compaq)在二○○一年被惠普公司收購,不再是獨立經營的公司。因此,許多人可能就此認定康柏經營不善。但是,這並不能抹煞康柏對創造伺服器業務所採取的藍海策略行動。這些策略行動不僅協助康柏在一九九○年代中期重振雄風,也為電腦業務開啟一個價值億萬的全新市場空間。
附錄A「創造藍海的歷史型態簡介」,從我們的資料庫選出美國三種代表性企業,對它們的歷史提供簡單概括檢討。這三種企業是汽車業(我們如何上下班)、電腦業(我們用什麼東西工作)、電影院業(我們下班後到哪裡休閒娛樂)。正如附錄A顯示,我們找不到任何一個永遠傑出的公司或企業。但是,這些創造出藍海,並引發利益豐厚的強大成長的策略行動,似乎存在某種顯著的共通性。
我們討論的策略行動,包含財源滾滾的偉大成長故事,以及沈陷紅海而錯失良機的發人深省故事。這些行動發展出來的產品和服務,開啟和掌握了新的市場空間,使需求成長呈現大躍進。我們就這些策略行動進行研究,以瞭解創造藍海和達到高效能業務的型態。我們研究了三十多種企業從一八八○年到二○○○年採取的一百五十多種策略行動,我們也深入探究涉及每一種策略行動的企業角色。這些企業從旅館、電影、零售、航空、能源、電腦、廣播和建築,一直到汽車和鋼鐵。我們不僅分析成功創造藍海的企業贏家,也檢討它們那些比較不成功的競爭對手。(本文摘錄自第一章
開創藍海)
(本電子報內容摘自金偉燦、莫伯尼著《藍海策略-開創無人競爭的全新市場》一書,天下文化出版,每週四出刊,共分12期刊載)
--------------------------------------------
感謝您訂閱「書集電子報」。若是喜愛此書,請給予作者與出版社更多支持,可【線上訂購】本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