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年一場疫情席捲全球,由於病毒形狀呈現王冠般的尖刺,故以西班牙語中象徵王冠一詞的「Corona」命名。與SARS、新型流感、MERS相比,新冠肺炎的傳染力極高,致死率也是居高不下,因此醫學專家認為新冠疫情與十四世紀席捲歐洲的黑死病,可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當然,在與病毒對抗的戰爭中,人類終將會戰勝病毒。然而,如同歷史驗證,這過程中人類的生活會發生劇烈變化,隨著生活型態改變,也必然帶來社會和經濟型態的轉變。
黑死病不僅大幅改變了政治和經濟,歐洲社會結構也出現了很大的變化,例如人口急遽減少造成勞動人口萎縮、地主階級沒落、封建制度瓦解。為了避免感染風險,人們彼此避不見面,集體意識越來越薄弱,取而代之的是個人主義越來越強大,在這場瘟疫中倖存的人們,知道自己總有一天會死,於是不再壓抑和節制,沉溺在世俗的慾望中,也因此帶動了以時尚和飲酒為主的商業活動蓬勃發展。那麼新冠疫情過後,世界又會變得如何呢?
彈性工作型態與失業潮
首先,許多未來學者指出疫情改變的不是趨勢方向,而是「速度」。與其說疫情創造出新的趨勢,倒不如說是讓過往已存在的趨勢加速進行。著重於零接觸式科技發展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在疫情需求的催化下加速成長。原本預計要一段時間後才會問世的技術,也開始陸續步入商業化階段。此外,人工智慧取代人類工作的速度加劇,透過網路延伸出的「宅經濟」也飆升至前所未有的水平。這場疫情雖然造成許多人傷亡,導致平均壽命暫時縮短,但長遠來看,隨著醫療及製藥技術急遽成長,反而有望加快壽命的增長速度。
由於同時存在急遽成長和大幅衰退的兩種領域,使得經濟呈現「K字型兩極化」的狀態。醫療、製藥、零售、電子商務、遠距貿易等領域加速成長,但另一方面,服務性質高的行業以及與海外旅遊等相關領域受到重創,需要相當的時間才能復甦。個人收入也一樣無可避免地呈現兩極化現象,從事服務業、中小企業、自營業的人們收入銳減,其中越是底層的人收入越低。
也有不少人臆測,就像黑死病摧毀封建體制,迎來共和主義時代來臨一樣,預期將會出現新的政治制度。這個觀點是基於對資本主義的反省,認為新型冠狀病毒是因為人類欲望不斷擴張所造成的,象徵著如果坐視不管,任憑資本主義肆虐,反過來會變成吃人的野獸,「野獸資本主義」也許將會從歷史的舞臺退下,出現新的體制也說不定。由此可見,新型冠狀病毒的影響力不容小覷。
然而,在後疫情時代中,我們必須了解的是對個人職涯的微觀預測,而非宏觀願景。經過疫情肆虐後,上班族的生活會有什麼轉變?我們應該做好哪些準備?
關鍵在於,未來辦公模式將會變得更有彈性。雖然遠距工作模式在疫情爆發前就已經存在,但企業並未積極採用,現在卻被迫不得不採用。許多專家預測,即使在新冠疫情結束後,爆發致命傳染病的機率會越來越頻繁。此外,一旦習慣了生活模式的改變,也難以回到舊日的常態。
當然,並非所有行業都可以在家工作,遠距辦公的工作效率一直是備受爭議的話題。不過,多數上班族認為在家工作並不會影響工作效率,甚至覺得居家工作好處更多,不但可以減省開銷,心情也比較好。以SK電訊公司為例,他們曾對員工進行問卷意見調查,六三.七%的人認為「遠距工作比平常更有效率」,也有不少人認為在家工作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會議,反而更能專注於工作。在OECD幸福生活指數墊底的韓國,若能因為居家工作減少通勤時間(首都圈通勤時間平均一小時又五十五分鐘),想必幸福指數一定會大幅提升。
以企業的角度而言,居家上班其實也有許多好處,除了可以節省辦公室租金和開銷等營運成本,員工滿意度也會提升,有效降低離職率,對重視工作與生活平衡的千禧世代年輕人來說,也會是具有吸引力的企業。事實上,疫情爆發後採取遠距工作模式的韓國企業,在二○二二年上半年「最嚮往企業」調查中排名急遽竄升。此外,遠距工作可以不受地區限制,招募全國各地人才,同時也可以雇用能夠兼顧育兒和工作的優秀人才。如果這種工作模式是大多數員工想要的,對公司也有利,沒有理由不採用遠距工作模式。很早就採用居家辦公模式的推特前執行長傑克.多西(Jack Dorsey)曾對員工們說:「想在家工作多久都可以。」臉書(Facebook)執行長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也表示「未來十年內,一半以上的員工會在家工作。」居家辦公的趨勢未來也會持續下去,同時物理距離也會影響心理距離,隨著居家工作潮流的發展,人們對職場的忠誠度也會降低,僱用型態將會變得更加多元。
然而,令人深感遺憾的是,無可避免的大規模失業潮,是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另一項重大變化,已有許多人因此失去工作。截至二○二○年十一月,在韓國領取失業補助的人數已攀升至六十萬名,是前年的一.五倍。所幸,翌年九月由於疫情趨緩,此數據開始呈現下滑趨勢。不過,這項統計數據是針對有投保就業保險的人口所統計而成,並未涵蓋自營業者、自由工作者和特殊從業人員等在內,因此實際上疫情對就業市場造成的衝擊更大。尤其是美國,情況更為嚴峻。截至二○二○年七月,新增失業人口數逼近四千萬人,超過總就業人口的二○%,意味著每五個人當中,就有一人受疫情影響而失業。在未來,因為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失業問題和就業不穩定現象會越來越嚴重。在這種情況下,繼續懷抱著「會不會被公司裁員」的擔憂,是很危險的想法。比起依賴公司,應該要替自己思考替代方案。許多企業面臨突如其來的考驗,都在想盡辦法努力度過難關,但倘若銷售急遽下滑,企業也一定會優先考慮裁員。
許多未來學家表示,這場疫情讓人類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疫情結束後的經濟景氣更是難以預測。先前在面臨IMF事件或金融風暴等經濟衰退狀況時,基本上都還是維持原本的經濟結構,只有一小部分有所改變。然而在歷經疫情洗禮後,供需市場和消費結構受到巨大衝擊。面對這種「看不見的未來」,最好的因應之道就是「果斷力」。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曾說過:「預測未來最好的方法就是創造它。」我們必須累積厚實的專業能力,才能開創自己的未來。專業能力之所以如此重要,在於無論世界如何變化,最終還是必須靠自己最擅長的能力,才能具備核心競爭力。
本文摘自:《獨立工作者,現在開始為自己工作》,朴勝晤、洪昇完著,鄭筱穎譯,采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