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議+ 電子報】傳遞人物故事,鎖定泛教育、社企…等領域,透過他們為社會付出故事,期待引起更多共鳴。 全世界最厲害的頭腦、最捉摸不透的管理動向、不知何去何從的地球命運,都在【世界公民電子報】。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0/04/10  第341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編輯小語 疫情相關公告
關於本週電影
好片推薦 《魔髮精靈唱遊世界》「不同」並非「不好」,就只是不同
《拾光人生》別人愛我們的方式,可能不會如我們預期
《最初的晚餐》到底「家人」是什麼?
 
疫情相關公告
由於疫情的關係,好萊塢大片幾乎前半年都不會上映了,魔髮精靈是因為美國先前就已上映,台灣才能在此時上一輪,其他的多半都是小電影公司的片子,還是有些不錯的選擇,只是電影公司也不太敢辦試片,我們這些寫手就少了可以先看片的管道,可能多半都得等上映之後再補介紹了。若遇到都沒有什麼電影上映的時候,也許當週會暫停一期,隔週有片子了就繼續介紹電影。

這陣子電影院生意冷清,也讓人擔心它們能不能撐過,我是平日中午到信義威秀看魔髮精靈的,竟然三百人的廳也只有五人,我的五排之內都沒有其他人,且大家都會戴口罩看片,如果還是想看電影,是可以考慮挑一下戲院場次,在安全的情況下給戲院一點支持。

 
關於本週電影
本週介紹三部已上映的片子。魔髮精靈唱遊世界的故事偏小朋友了一點,但大人仍然可以看視聽方面的熱鬧;拾光人生和最初的晚餐都是親情電影,前者走輕鬆小品路線,後者步調較慢但有更多內容和思考空間。

 
《魔髮精靈唱遊世界》「不同」並非「不好」,就只是不同

《魔髮精靈唱遊世界》是《魔髮精靈》〔Trolls〕的第二集,是可以獨立觀看,但仍然建議看過第一集,因為主要角色之間的關係,以及配角的好笑之處,有不少成份在第一集建立的,有看過可以增加樂趣。不過就算沒看過,《魔髮精靈唱遊世界》要進入狀況也不難。

《魔髮精靈唱遊世界》的感覺、特色、主軸,和《魔髮精靈》都很像,只是把規模擴大到各部族之間。在第一集時,談的是男女主角的差異(女主角過度正面,完全不拘小節;男主角很陰暗,事事都要計畫)。到了第二集,談的是不同族群之間的差異,他們喜歡的音樂風格,以及音樂所代表的文化都截然不同,每個族群都覺得自己的才是好的,想要把其他不同的人同化。

因此,《魔髮精靈唱遊世界》想傳遞的訊息是,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這樣世界才會豐富,傾聽和了解能夠幫助接受差異。這是很正面的訊息,也是我們真實世界中都會遇到的狀況,不見得要在族群問題明顯的國家,就連我們生活中的人,對於彼此不同的好惡或立場(比如支持不同黨派、有人喜歡影展電影有人愛爽片等等,都會成為網路口水戰的話題)也很難去理解和包容,這確實是很值得想想的,不要直接把「不同」和「不好」劃上等號。不同就真的只是不同而已。

而《魔髮精靈唱遊世界》承襲音樂元素,把各族的差異用音樂來表現,造型上也很清楚突顯音樂風格,花了很多心思在這些呈現。打從第一集,這個系列的小細節設計就很能抓住我的目光,背景中的每一個小東西,都好可愛、好有獨特創意,不論是材質、造型、特色等等,都獨豎一格,每一個畫面都一閃即逝,讓我覺得好可惜,這麼多的功夫一轉眼就看過了,真想暫停下來把所有細節都好好欣賞一番。《魔髮精靈唱遊世界》因為世界更大,設計的變化又更多,把音樂的元素轉換到場景中(比如有些東西是用唱片做的、用音符做的等等)再配上很有質感的布質料,不得不讚賞一下夢工廠的動畫功力,實在是給觀眾的眼睛吃很多冰淇淋。

至於過程,相對之下是比較偏小朋友一點,比如傾聽和了解的必要性,並沒有真的讓觀眾感受到,各族群還是靠一些不錯的對白說一說之後就皆大歡喜了。也就是說,轉變並不是讓觀眾跟著角色一起體會的,只是電影這麼說而已。可是也不會到太簡單,且電影的焦點仍然是放在這些對差異的處理方式上,沒有失焦,也花了不少篇幅在這上面,所以成人觀眾看起來不至於會覺得幼稚,仍然是可以看的。

如果把《魔髮精靈唱遊世界》整個劇情的說服力拿來和它的其他特色(比如音樂、動畫、場景設計)比較,是顯得弱了些,強項還是在這些附加面向上,主軸的故事是完整但力道還是少了些。笑料不算多,也沒有大笑出來,比較多是「覺得可愛」而微笑。

總之,是部動畫很炫、音樂很強、訊息很正面,感受度尚可的作品,第一集大概也是這種比重,如果可以看第一集,那看《魔髮精靈唱遊世界》也沒問題,它就是第一集的加強版(但就不要期待有太大的突破)。最近因為疫情也沒什麼好萊塢大片上映,這部的視聽享受算是難得了。

 
《拾光人生》別人愛我們的方式,可能不會如我們預期

《拾光人生》算是故事很簡單,卻把人物關係描寫得有趣又揪心,感受一直累積到電影的最後,竟然會在看著很平凡的照片時止不住眼淚…。

《拾光人生》講的是一個很不稱職的爸爸(艾德哈里斯〔Ed Harris〕)在死前希望跟十年沒說話的兒子(傑森蘇戴西斯〔Jason Sudeikis〕)一起開車完成最後一段心願。如果要說事件,真的不複雜,他們就是開車經過許多地方,有時停下來休息而已,但重點在於這一路上他們的相處、互動,這部分《拾光人生》描寫得很棒。

它並不是一部理想化的電影,在死前的最後日子重新相處解開心結…它是一部很寫實的電影,寫出很殘酷的一面…大部分的時候,別人都不會用我們期望的方式愛我們…,但在這殘酷的背後,也有著窩心,因為每個人有不同的方式,那份愛或許一直都在,只是無法順利傳遞,或不知道怎麼展現。這種不對頻可能無解,沒有任何關係是完美的,而關係是兩個人的事,當我們無法完全了解對方時,「我們認為對方應該做什麼」跟「對方實際上做什麼」的落差,很容易造成負面情緒,甚至誤解。

所以,《拾光人生》並不是要告訴我們如何解開雙方不合的結,而是要告訴我們,可能所有的關係都會有結存在(只是大小差別),但那並不代表這段關係就沒有意義;它要告訴我們的是如何不要只是看到這個結,而試著去了解,對方可能只是用我們無法體會的方式在關心、在乎,對方可能也不知道我們想要的是什麼,畢竟再親近的人,如果沒有很好的溝通,也都不見得真正知道對方心底的想法。

但《拾光人生》並不會很嚴肅,爸爸和兒子的機車程度都讓人發笑,酸話也挺機智,雖然若光看事件,《拾光人生》沒什麼事件可言,可是過程卻都不會無聊。對白功不可沒,平淡不會,卻也不會刻意。當然,兩位稱職的演員演出父子,也是讓角色互動自然的主因,如果喜歡看這種過程輕鬆、結尾感人、還能帶著一些人際關係思考離開戲院的寫實小品,《拾光人生》很不錯。

愛不是不存在,只是它用什麼形式存在?

 
《最初的晚餐》到底「家人」是什麼?

《最初的晚餐》是一部很細膩的電影,講的主要只是一個守夜的晚上的情況,伴隨著一些回憶,「事件」並不多也不複雜,重點是在看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互動,以及每個人不同的處理方式和感受等等。每家難唸的經都是不同一本,但卻相當容易連結,真的有洞悉了一些相處的人性。

《最初的晚餐》的步調算慢,有些時候會有難以啟齒的話,導演就會讓觀眾很有臨場感地等著角色支唔,需要快節奏的觀眾可能會不耐煩,它並不是一部娛樂用的片子,可是如果你是平時就會想一些家人間的互動問題,或是常思考人際相處種種的觀眾,就不太會受到步調的影響,反而會在這些慢工細活中,看到很多值得探討的地方。所以,我會說《最初的晚餐》的表面沒什麼,就是一家人之間的生活,有些愉快也有些不愉快,只看這些事情的話可能會無聊…可是《最初的晚餐》的內涵卻相當豐富,如果剛好是你會去想的內容,就會覺得看完之後腦袋還停不下來。

至於《最初的晚餐》有哪些讓人深思的地方?我覺得每個人會因為自己的經歷不同而看到不同的點,我寫出來的可能是只有我才有感,你看到的我也不見得有體會,不過還是可以參考:

《最初的晚餐》談到和非血緣的人突然成為家人的尷尬(詳情不說太清楚,有些事情要待大家邊看邊發掘)以及後來如何慢慢化解尷尬;這個過程就會看到如何去踏出主動改變的一步(也許只是開口)、或是如何讓對方感受到你的關心,也會看到不同年齡層的孩子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但家庭不會是大家能有說有笑就從此幸福快樂的,當有狀況發生,每個人又可能有不同的立場,但決定或是處理方式卻會影響其他家人;雖然大家是被綁在一起的共同體,卻又沒有真正那麼了解彼此,父母覺得大人的事情不要跟小孩說,小孩或許的確還不能了解大人的世界卻可以感受到有狀況而想要知道為什麼變成這樣;有些時候,是家人以自己的方式用心跟關心,其他人不見得能理解感受,如果又沒有說出來,很可能就造成情緒或不滿…。

還有很多這類細節,《最初的晚餐》不會直接講出來,但都在角色的互動中,不會很難看出來,只是要觀眾願意去看、去想,觀察每個人的反應,而不是只是看發生的事情而已,去聽對白,也去注意沒有對白的沉默。我也無法全部寫出來,自己看電影會有自己的體會,只是提出一些讓大家有點概念大概會是什麼方向。

我自己是商業型的觀眾,《最初的晚餐》並不會難以消化,雖然步調慢,但要呈現的議題很清楚(我怕的是那種拍很慢還不知道在慢什麼的…《最初的晚餐》不是這款),對這些議題感興趣就可以試試看。

另外要提的是,《最初的晚餐》給觀眾很多思考,但沒有給答案,因為這些問題都不會有絕對的答案,每個人的情境、方式、取捨都會有所不同,《最初的晚餐》在做的不是要幫大家解決所有問題,而是提醒我們反思自己跟家人的相處,算是和觀眾生活很有連結的電影,重點在那個連結,如果你覺得你是會去思考這些,或是對家人相處蠻有感的話,這片的內容是蠻有意思的。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