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命隧道》講的是挪威一場隧道事故,其實不是太大的災難,並沒有隧道崩塌之類的,但因為在隧道內起火,濃煙無法立刻排出,逃生也一定要到隧道兩端才能脫離隧道,小車禍就能演變成死傷慘重的事件。
車禍只是一瞬間,電影不會全部都在講隧道災難,前面花了一些時間鋪陳幾個小故事。因為我們剛開始也不知道後面會怎麼發展,每個故事又不是很吸引人(應該說平凡,比如一家人要去哪裡,在車上的鬥嘴),剛開始需要觀眾有點耐心,只要記著等到事故發生之後,這些故事都會有些相關性,所以即使感到有些無聊,也就先試著去認識一下他們。包括開油罐車的司機、趕時間不守交通規則的人又忙著講電話不理小孩的人、控制中心的人員、救難隊的人員、一個不想接受新媽媽的女孩、一個搭便車的人、一起乘車的一家四口等等…在事發之前,他們的日常瑣事真的很日常,也正因為如此,才能讓我們看到完全無法預期的災難發生之後的轉變。
至於後面怎麼發展,因為算是有雷,這裡就不多談了,只能說觀眾之後就會看到這些人在災難中的不同命運和反應。
《奪命隧道》有挑一個主軸故事,主角是厲害的救難隊員,跟女兒之間有些家庭常見問題,且電影的設定是讓女兒涉險,所以爸爸想必會不顧一切去救人。這個主軸故事是電影中商業化的部分,雖然隧道的事故算是寫實,一般民眾的反應也是寫實(當你卡在隧道中間,濃煙撲過來,你要躲在車裡還是要衝?要衝就要衝到隧道盡頭才行,衝得到嗎?不衝要等多久才能得救?外面救援的狀況又受到氣候影響,且隧道的聯絡不易,很多時候要靠經歷來判斷片段資訊),但主角的決策和行為多了一些英雄成份,更像是電影中的人物,所以我會覺得《奪命隧道》的調性還是偏商業娛樂為主,而其他小故事中的人情則是調味。
這方面的取捨是好是壞,我覺得這是看口味。不過要提一下我個人還蠻欣賞的部分,就是雖然《奪命隧道》最終賣的還是英雄爸爸救女兒的一人部隊,而不是整個國家團隊的合作,可是仍然有呈現出挪威在處理這類事件上的標準程序,指揮中心的調度和聯絡,現場的判斷等等,整體的狀況是蠻清楚的(只是整體的狀況就是還無法衝進去,所以衝進去的那個人便成了主軸)。
就安排上來說,因為商業娛樂的取向,多少有些比較刻意的設計(剛剛好救到、剛剛好沒救到、剛剛好看到等等),「狀況」方面則是夠真實的,只是在狀況中放入的人物和他們做的事情比較「電影」一點,基本上各元素都有一定的水平,沒到特別吸睛,但還算穩穩的,就看喜歡不喜歡這種比例的調配囉。
最後一提的是,《奪命隧道》用的幾個小故事也是想帶給觀眾一些思考。也許是還在為了小事不愉快的時候,下一秒就失去了重要的對方;也許是因為某些鳥事而躲過了一劫。凡事都有很多面向,提醒我們在不爽的時候,可以抽離一下,想想看,我們是真的想要這樣對待對方嗎?萬一明天發生了什麼事,會不會後悔?或者想想看,這件鳥事真的只有負面嗎?也許它也是帶來一些其他轉變的機會?或許這些訊息不算是《奪命隧道》的主要焦點,至少對於喜歡思考的觀眾來說也是有些延伸空間。
就我個人來說,《奪命隧道》是還OK的程度,雖然不到想要用力推,看完不至於覺得不滿。如果這種寫實背景的商業片口味還算合,最近選擇又不多,是可以考慮。
P.S. 我看到一些介紹電影文字中寫到「天崩地裂」…這是誇張了,隧道並沒有垮掉…;還有看到「沒有食物、沒有水」…他們並不是被活埋在裡面…真的也沒空去找食物和水…就像你被困在火災大樓…會去找食物吃找水喝嗎…。別被這些介紹誤導為什麼超級大災難,它就是一起車禍造成的隧道火災,挪威發生過相當多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