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狂演訓班》從片名跟題材看起來好像是很搞笑的喜劇,其實指真正看起來,沒有那麼著重搞笑,只是一些輕鬆的小笑,反而是過程有許多思考跟意涵,很現實卻仍然有溫度,蠻特別的小品。
過程看起來是一個想在劇場風光但不得志的演員,到監獄教演戲,發現很好的機會,跟各種不同特質的犯人合作把《等待果陀》犯人版帶到舞台。
剛開始跟犯人的互動還有犯人間玩笑的方式,其實還讓我覺得有點距離,不太能笑也找不太到看點。但這只是必要鋪陳,後面就越來越有趣,元素也越來越豐富,腦袋開始轉起來,感受也被帶起來,到最後還催到我的眼淚。
《抓狂演訓班》絕對不只是把不會演戲的犯人抓來排演當笑話而已。在《抓狂演訓班》,我們可以看到犯人因為參與這樣的活動而開始改變,成就似乎也給了他們鼓勵,但他們終究還是犯人,回到監獄又從明星變成要被搜身沒有尊嚴的囚犯,身為看著他們改變的觀眾,多少會採取同情的立場。
我們也可以看到導演因此重新找回他的舞台,看起來似乎是個雙贏的局面。但片中許許多多小細節都在準備帶出後面意想不到的轉折。
別把《抓狂演訓班》當成就這樣雙方都改變,從此一切美好的夢幻勵志電影,並不是說它會很黑暗,但後面卻打破了大家的認知,片中人物跟觀眾的認知。(是重要劇情所以不講出來。)
《抓狂演訓班》最後點醒大家的是,即使大家都看似為了同一個目標在努力,看似都喜歡同樣的東西,但每個人去做的動機跟喜歡這件事的原因都完全不同,絕對跟你不一樣,所以很多你認為的假設,可能只是你一廂情願把他們的行為解讀成你希望的方向而已,等到真的發生了不如預期的發展,才發現原來別人並不是你所想像的那樣,那就太遲了。
《抓狂演訓班》有好多讓我有感的內容,包括犯人的心態,監獄希望做的改變,演訓班老師自己的夢想,大家認知是否有落差(我們都以為犯人是在改變,但,是我們所想像的那種改變嗎?還是他們有其他的想法或需求?在那樣的情境下,他們會在想什麼?我也很喜歡的是這位演訓班老師自己的心路歷程,從他的失意,到他找到機會,到他想辦法讓犯人配合演出,到登上大舞台,到他真正去反思自己的目的、心態、自私想法,承認並面對自己的不足,他最後說出的一段話,不光是內容,而是那神情和語調,都反應出他的心境,凱德莫拉得〔Kad Merad〕真的很厲害,因為他演出了一種抽象的「真心」,賺到我的眼淚。
慣穿全片的等待果陀,也有某些象徵意義在,但即使你沒看過這部舞台劇(或劇本),它的大要並不複雜,可以上網查一下。就算沒有查,片中也會提到,所以也能大致上抓到。或許熟悉果陀的觀眾會更能體會片中導演的體會,不過並非絕對必要,也一樣可以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