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母親》不是看娛樂的電影,但它講的主題很多人都有可能遇到(類似但不盡相同),雖然步調和質感很影展,我這個看影展電影通常會出戲的商業觀眾,因為偶爾會和身邊朋友談到這類議題,反而還蠻聚精會神地看完了。蠻重要的就是有沒有遇到/思考過這類事情,光遇到還不夠,還要願意去思考(不論是感受、緣由、怎麼做等等),或沒遇過但也有想過,這類人都會比較適合這部電影。
《親愛的母親》的故事大要很簡單,就是老父親過世,事業有成(醫生)的女兒要把一個人住鄉下的老母親接到家中住。架構就這樣,重點在於母女的互動細節。
《親愛的母親》描繪了好幾個面向,就父母的角度,孩子小時,父母覺得自己知道孩子的一切,也知道要怎樣對孩子,但當孩子長大了,在社會上打滾成長改變了,孩子自己都會知道自己有很大的不同,在父母的眼中,卻看不到這些,他們還是會把孩子當作原來的樣子,於是就會產生父母用自己的方式去對孩子好,孩子卻很不喜歡這種「老是被當以前的小孩子」的感覺,也覺得父母根本無法了解現在的自己。
反過來,孩子則是看著父母從成年變老年,孩子同樣也覺得自己懂父母,孩子自己有能力、有主導權之後,也用自己認為對父母好的方式來照顧父母,有些時候會比較偏物質,可是卻也沒有真正了解父母喜歡/不喜歡這些東西背後的心態或考量是什麼,只覺得都給父母最好的東西了,怎麼父母都不懂得好好享受。
在《親愛的母親》可以看到很多這種雙向的誤解。
這樣的誤解一直存在,只是平時各過各的生活也還好,通常問題會發生在…比如《親愛的母親》的例子就是母親年邁到一個程度,不再適合自己生活,親子又要重新相聚,但角色已經改變,換成子女幫父母打理安排,父母也要面對自己失去重心,找不到自己價值或生命意義的難受,在這樣的情境中,衝突更容易出現。
電影並不需要把心情講出來,但選擇的一些大小事,都能蠻清楚傳達電影想要觀眾感受的矛盾。現實的一面就是,父母和孩子活在不同的世界裡,世代不同,可能連價值觀或生活方式都不同,但因為是一家人,因為父母帶孩子長大,曾經有過一家人緊密在一起的時候,可能就覺得永遠都會如此。有什麼是永遠的,不會改變的?
家人並不是因為個性很合所以生活在一起,是因為血緣。很多時候,家人之間的個性是根本不合的。又因為是家人,講話可能會比較直,或是比較不怕得罪,比較敢把脾氣發出來,相處之中本來就容易有磨擦。即使是真心關心彼此,也出於好意,做法上就是會碰撞。
如果你對上述的這些內容很有感,也會在自己的生活中思考這些問題,那可以看看《親愛的母親》,它會讓你看到不少常見的狀況,也能看到這些狀況背後的感受,或許可以讓你回到自己的生活中重新看到些不同面向,或有些新的想法。(如果知道問題但不想要處理,或都覺得是對方的錯,不想思考,就讓它繼續這樣,那就不適合這片了。)
這種片子還蠻對象明確的,它就是在呈現人際(親子)關係的複雜,那種因為愛所以氣,總是被最親的人搞到最毛的一言難盡,對象則是想要探討這些關係的觀眾,想要看看多層次的角度來看待親子的相處,想要體會一下各方的心情,願意保持開放的態度去了解,那麼《親愛的母親》應該可以帶來不少省思。
只是,結果蠻感傷的,我們會說,要養兒防老,要找個另一半才有人陪,但這些是理想狀況,如果人與人的相處關係沒有磨合得很好,這種所謂的親情、關心,也有可能變成不快樂的來源,甚至莫大的壓力。
《親愛的母親》真的不是看開心的電影。可是它真的很貼近一般人可能遇到的狀況。
P.S. 這部片子Catchplay+ 已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