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ra,一個代表公平正義的星座,也是臉書(Facebook)精心打造的數位加密貨幣,今(2019) 年6月中旬在國際金融圈引起一陣狂濤駭浪,猛烈沖擊著現有的國際金融支付與貨幣體系。從臉書公布Libra白皮書的那刻起,國家主權貨幣的發行者或政策制定者,如各國央行或監管機構,立即感受到一股極大的威脅感。本來手握的貨幣生殺大權,一夕間可能將拱手讓人。這絕非空穴來風。因為臉書推出Libra,打的如意算盤本來就是要超脫現有貨幣體系,藉由創造一個無國界的數位加密貨幣,來促進國際經貿與金融環境的發展,進而挑戰美元的國際地位。就如同Libra原本天秤座的含意,要維持天秤兩邊的平衡,就必須秉持公平正義、不能隨意偏袒一方。過去國際貨幣體系的運作,在美元主導下,顯然已經過於傾斜。這除讓美國擁有更多的鑄幣權外,也使得大國貨幣政策對國際金融體系產生嚴重干擾(外溢效應)。這或許也是臉書將其取名為Libra的原因。
各國監管機關的那堵高牆,恐怕是Libra必須先跨越的
面對來勢洶洶的Libra,不意外地,各國監管機關開始築起高牆。Libra發布當天,美國眾議院金融委員會主席Maxine Waters即基於金融系統風險的考量, 主張臉書應立即停止Libra的開發。同時間,美國參議院銀行委員會也要求臉書負責人Mark Zuckerberg必須出席7月中旬的聽證會(最終由Libra專案負責人David Marcus代表出席), 釐清Libra在數位隱私與洗錢資恐方面的疑慮,在此之前,都不能繼續進行Libra的開發。最近甚至連聯準會(Fed)主席Jerome Powell與美國總統川普都公開反對,認為臉書應全面中止Libra開發計畫,直至被納入監管或所有疑慮都已釐清。
無獨有偶, 歐洲幾個先進國家如法國與德國等也紛紛對Libra投下不信任票。例如,法國財政部長Bruno Le Maire公開反對並重申, 只有政府才能發行主權貨幣(soverign currency),臉書這類的私人企業並不具備這樣的條件。而德國也向歐洲議會表示,Libra可能帶來的個人隱私、洗錢與相關金融風險,不容小覷,必須儘早針對這類加密貨幣制定一套新的監管框架與標準,才能因應未來層出不窮的不確定性與風險。
即使是看待Libra態度較為正面與開放的瑞士、英國、日本及新加坡等國,也大致同意,Libra絕對無法自絕於各國的金融監管體系之外。在相關監管架構尚未完成前,Libra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更不用說,本來對加密貨幣就不友善的國家如中國、印度、俄羅斯及伊朗等,基本上對於Libra可說是大門緊閉,這可能會讓Libra的終極目標—加速普惠金融(Financial Inclusion),大打折扣。以下茲將主要國家看待Libra的態度。
Libra取代現有法定貨幣功能,將是各國監管機關的惡夢
為何各國這麼懼怕Libra的存在?或許還是得回歸到貨幣的本質才能一窺全貌。貨幣銀行學教科書告訴我們,要成為真正的貨幣,必須具備四大功能,分別為交易媒介、計價單位、價值儲藏及延期支付。從臉書對Libra的設定來看,基本上就是想要滿Libra來進行交易、計價換算,甚至是當作投資資產或債務償付工具, 進而成功打造出一個簡單、好用、便宜的無國界加密貨幣,同時加速普惠金融。
除此之外, 為讓市場使用者對Libra更有信心、更具信任感,Libra在設定上也有別於目前市場主流加密貨幣如比特幣、乙太幣或瑞波幣等的發幣形式,改採具有實質資產支撐的穩定幣(stablecoin) 模式。所謂的穩定幣模式,係指發行一單位加密貨幣,就必須拿出同等價值的實質資產(通常是美元)作為發行儲備,類似過去金本位時代各國發行法定貨幣的概念。也就是說,這樣的模式賦予加密貨幣真實資產的身分,而不像比特幣那般沒有內含價值(intrinsic value)。
【完整內容請見《會計研究月刊》2019.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