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 年《巴黎協議》後, 各國政府紛紛提出碳中和目標與氣候政策,然而,近年來許多國際氣候報告的評估結果仍揭示了人類距離《巴黎協議》「與工業革命前水準相比,在本世紀以前將全球平均氣溫升溫幅度控制在2℃之內,並致力將氣溫升幅控制在1.5℃之內」的目標越來越遙遠。從去(2021)年開始,各國政府積極透過「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碳排放交易市場」、「永續金融」等經濟手段, 促使企業進行轉型; 其中, 歐盟CBAM 的提出,將促使歐盟進口商要求上游廠商,進行環境資訊揭露及永續轉型,並形成全球綠色供應鏈之趨勢。本文首先介紹綠色供應鏈對於全球減碳的重要貢獻,以及歐盟CBAM對於全球供應鏈之影響,最後探討我國產業轉型之策略及方向,希冀藉此脈絡,分析未來企業在國際綠色供應鏈趨勢下的因應之道。
綠色供應鏈
對於全球減碳具有重要貢獻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WEF)在其發布的《淨零挑戰:供應鏈機遇》(Net-Zero Challenge: The Supply Chain Opportunity) 報告中指出, 食品、建築、時尚、快速消費品、電子產品、汽車、專業服務和貨運等八大供應鏈之碳排放量,就占全球總排放量50%以上,顯示供應鏈在減碳上具有極大潛力,也是各國對抗氣候變遷議題中的重點項目。
近年來,隨著全球永續趨勢的崛起,企業已無法忽視其自身環境表現對於競爭力造成的影響,並逐漸建立起碳排放計算的概念,一般而言,企業在碳排放的計算範疇主要分為:
● 範疇一:設施控制操作活動所產生的碳排;
● 範疇二:使用從第三方購買的電力、蒸汽、熱量和/或冷卻的碳排,及
● 範疇三:上游和下游供應鏈的碳排。
由於範疇三的供應鏈排碳量在計算及減量上較為困難,因此,過去企業在進行減碳策略擬定時,大多聚焦於自身範疇一及範疇二的碳排,而鮮少顧及到範疇三的碳排放量。
然而,根據國際碳揭露非營利組織CDP 的報告顯示,企業在供應鏈的碳排放量遠高於企業本身營運的排放量,平均為範疇一及範疇二的11.4 倍,此一現象在終端產品市場尤為明顯,如:雀巢公司直接排放(範疇一+範疇二)的碳足跡僅占整體排放量的5%,而其供應鏈的排放量則遠高於直接排放的10 倍之多。
【完整內容請見《會計研究月刊》2022.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