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破狼每周星座運勢】提供各星座整體運勢分析、當週須注意事項。量身為12星座打造本週星座最佳行走指南! 【Career職涯電子報】提供職場趨勢脈動、成功人士專訪介紹…等精彩內容。給您最完整、最活用的職場資訊!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06/17 第396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北美智權網站
 
 
 
 
專利評析 人工智慧AI領域「後起之秀」:百度智財權策略解密
比亞迪領跑大陸新能源車市場,專利數穩坐第一
   
法規訴訟 歐盟普通法院:PCT案申請一年內可主張優先權向EUIPO申請RCD
   
深入報導 縱使台灣未列入匯率操縱觀察名單,台幣升值也無可避免
   
研發創新 AR/VR的後疫發展局勢與大廠布局
   
 
人工智慧AI領域「後起之秀」:百度智財權策略解密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如果從人工智慧AI的技術發展史來看,中國的百度公司可以說是後起之秀;如果從專利申請的角度來看,與IBM、Toshiba、Samsung和Microsoft這些老鳥相比,也可以說是相對的「菜」。
然而,百度這個「後起之秀」已成為中國市場人工智慧領域的霸主,據《2020人工智慧中國專利技術分析報告》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為止,百度於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CNIPA)所申請的AI相關專利達9,364件,專利授權數為2,682件,高據榜首。此外,在2018年3月發表的WIPO Technology Trends 2019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報告中,百度是唯一一家入列前30大的中國企業。不同於Microsoft和IBM這些擅長辦公室文書資料數據處理的傳統IT公司,身為提供多樣化服務的互聯網龍頭企業,百度在AI領域的智財權策略值得探討。

CNIPA為了積極回應經濟科技快速發展對審查規則的新訴求,提高專利審查品質和效率,於 2019 年 12 月 31 日公告並自 2020 年 2 月 1 日起施行的《專利審查指南》第二部分第九章所增訂的第6 節,涉及人工智慧AI專利審查規則的重大修改,當中包括AI演算法專利保護的客體問題、創造性審查等方面。為了探討 AI 創新的專利保護、尤其是 AI 高價值專利的解決方案,工業總會特與「中國知識產權研究會網絡知識產權委員會」秘書長劉芳所領導之「北京同立鈞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於5月25日合辦了《中國大陸AI高價值專利探討》研討會;會中,百度公司專利事務部高級專利顧問張俊偉以「AI技術創新與專利」為題,為百度的智慧財產權策略解密。

其實,早在研討會舉行前一個月,百度在4月26日第21屆世界智慧財產權日發布了《百度人工智慧專利白皮書》,系統的梳理了人工智慧專利布局情況,為人工智慧產業快速發展提供參考借鏡。白皮書中顯示,近年來,百度一直大力投資人工智慧技術領域,已連續十年研發投入占營收比例超過15%;就2020年研發投入195億人民幣,核心研發費用占營收比例達到21.4%。

原創技術是高質量AI專利的基礎條件

張俊偉的分享主要分為2部分,一部分是介紹百度在AI方面的創新案例,而另一部分則是分享他個人在處理AI專利上的經驗體會。

百度在多年前已開始進行AI技術方面的相關佈局,於2019年被《Forbes》雜誌中文版評為全球50家最具創新力的企業,專利是其中一項創新力的評定指標;於2018及2019連續兩年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為全球50家最聰明的公司;2020年被《哈佛商業評論》評為全球前五大AI公司,其他四家都是國際大企業,分別是Google、Apple、Microsoft及Amazon,百度是唯一一家入選的中國企業;2016、2017及2018年被MIT選為10大技術突破 (10 BREAKTHROUGH TECHNOLOGIES),包括一些像語音辨識的AI技術。

張俊偉用了以下3個案例來說明百度在AI領域的創新。(1) 有屏音箱:說到智慧音箱,大家都會想到Amazon的Echo或是Google的Nest,但當全世界都癡迷於無屏智慧音箱的時候,百度透過對中國大眾消費者的調研,重點發展小度智慧屏音箱,就是帶顯示屏的音箱,目前百度的帶屏智慧音箱在全球有屏智慧音箱的出貨量位居第一;(2) V2X技術:百度在發展自動駕駛的同時,基於中國基礎設施更新快、更先進的特點,果斷選擇了V2X,也就是車路協同這條技術路線,並大力投入創新,幫助自動駕駛提高10~100倍的安全等級;(3) 昆侖AI晶片:在擁有大量AI運算技術的基礎下,提出了深度學習框架下的高端AI晶片,昆侖AI晶片提供了基於AI演算法和運算能力的雲智一體的服務,為雲計算平台和智慧駕駛系統創造出額外的能力和效率提升。

張俊偉指出,從以上3個例子可以看到,百度其實是在自己深耕的領域中作出創新,從而創造出發展優勢,之後也發現這些創新得到相應的回報。

AI專利的特點

接下來,張俊偉從他多年的工作經驗,分享了他對 AI專利特點的理解。他認為在以往的互聯網專利中,依統計數據來看大部分是應用型或功能型的專利,應用性比較高,技術性的專利比較少,但AI是一個技術密集型的產業,於進入AI時代後,發現功能型專利與技術型專利是一個齊頭並進的狀態,技術性需求與應用面需求同樣重要,這是第一個特點。

第二個特點是就張俊偉經過多年的專利申請佈局發現,不同於以前互聯網專利主要是軟體專利,AI科技最後是要落實在硬體上的,因此AI專利是軟體專利、硬體專利、以及軟硬體結合的專利都要兼顧的。

而第三個AI專利與以往的不同點是AI技術專利涉及各行各業,應用場景和領域眾多。如果與過往的互聯網專利作對比,會發現過往的互聯網專利主要是集中在手機的APP、電腦的瀏覽器或是軟體的處理方面,但AI的專利是不一樣的,基於過往的經驗,張俊偉總結了幾種情況,分別是「新演算法+老場景」、「新演算法+新場景」、「老演算法+老場景」、及「老演算法+新場景」等,總結就是說AI專利會應用在很多不同的場景中。

從圖1百度AI新基建版圖中可以看到,AI能應用於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金融、智慧醫療……等等多個領域。張俊偉就此舉了一個例子:百度在剛剛推出一個智慧型硬體的時候,把一個改進的語音識別的算法集成到一個紅外線遙控器上,使這個紅外線遙控器有了語音功能,讓一個傳統的紅外線遙控器變成了智慧家電,這是一個AI技術應用到傳統領域的案例。

圖1. 百度AI新基建版圖
資料來源:百度公司

如何撰寫高質量AI專利?

依據以上AI專利的特點,張俊偉整理了一些如何申請及如何撰寫高質量AI專利的要點,共有6點,前3個點是跟撰寫相關的,包括:

  1. 權利要求:包括更多的使用場景及主體
  2. 說明書:說明書應覆蓋更多的應用場景,像是實施例要很豐富
  3. OA及分案(延續案)等處理

至於後面3點則是從企業及創新主體的角度出發,包括:

  1. 技術或功能原創性
  2. 關注細節
  3. 佈局方式和時機

張俊偉認為原創的技術是優質專利的基礎條件。關於說明書細節的部分,可以參考以下2個說明書的圖式。因為AI技術很多時候需要用很多場景來說明這些場景的應用,這是張俊偉透過許多訴訟的經驗,發現要在設計時於應用中表達更多的應用場景。如圖2及圖3中兩個說明書的架構即有很豐富的應用場景及細節說明,要用更多的細節去表達技術方案所涉及的場景。因此除了說明書撰寫、權利要求及核心問題的答覆外,一些細節問題也是必須要注意的。

圖2. Google AI(smart home)專利圖式圖3. Amazon AI專利圖式
資料來源:Google專利圖式資料來源:Amazon專利圖式

AI高質量專利最後一點是其佈局方式及時機也是必須要考量的。張俊偉就此提出了2個考量點:假設有一個外觀設計,究竟是要申請外觀設計還是申請商標?這必須要作一個選擇。此外,申請外觀是不是越早越好?是不是要同時申請新型及發明專利? 這些必須要就商業因素及專利公開時間來綜合考量。【本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286期:人工智慧AI領域「後起之秀」:百度智財權策略解密


《北美智權報》第286期更多精采文章:

「丁真」商標亂象,逼使國知局出重手整頓惡意商標註冊

《IP小辭典》商標聲明不專用

AI語音辨識的產業應用

 
比亞迪領跑大陸新能源車市場,專利數穩坐第一
吳碧娥╱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2008年,比亞迪的首款新能源汽車F3 DM在深圳上市,13年後,比亞迪新能源車銷售累計突破100萬輛,成為大陸新能源車第一個達成百萬銷售的品牌。要發展新能源車,技術能力是關鍵,比亞迪已掌握近萬件的新能源車專利,並自主研發主打安全的「刀片電池」。

圖片來源:比亞迪

根據企查查大數據研究院發佈的大陸《新能源汽車專利20強企業榜單》,位居榜首的比亞迪掌握新能源車的9426項專利,比第二名重慶長安汽車(5243項)跟第三名北京新能源汽車(4005項)的專利數總和還要高,比亞迪擁有的新能源汽車專利,專利是其他19強平均專利數的7倍。比亞迪不僅在專利佈局上大幅先其他大陸新能源車廠,更是大陸首個進入銷量「百萬輛俱樂部」的新能源車品牌。

圖一、新能源汽車專利數量TOP20
資料來源:企查查

進一步從大陸的三種專利類型來看,比亞迪在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的專利數量都拔得頭籌,專利數分別達到4368件、3997件;重慶長安汽車、北京新能源汽車在這兩類專利排行中,同樣分別位居二、三(詳見圖二與圖三)。在外觀設計專利領域中,重慶長安汽車以1345項專利拿下榜首,其次是上海汽車的1227項專利,比亞迪以1061項專利擠入前三(詳見圖四)。從各項專利數據來看,比亞迪在三種專利都佈局完整,尤以創新最為密集的發明專利為最多。

圖二、新能源汽車發明專利數量TOP20
資料來源:企查查

圖三、新能源汽車實用新型專利數量TOP20
資料來源:企查查

圖四、新能源汽車外觀專利數量TOP20
資料來源:企查查

比亞迪發表「刀片電池」技術

大量專利背後代表的是企業的技術實力,除了汽車類別的專利數,比亞迪的業務橫跨電池、電子、汽車、軌道交通四大範疇,積累了超過2.1萬項授權專利,包括材料、電子、半導體等類別的技術,均可跨領域應用到汽車上,提升比亞迪在汽車領域的產品競爭力。

為了解決新能源車最棘手的電池自燃問題,比亞迪發佈了「刀片電池」的重要技術。比亞迪在2019年6月21日,申請了一項名為「電池包、電動車和儲能裝置」的發明專利,透過電池內的整體排列,提高電池的空間利用率、擴大電池的能量密度,同時進而增強電池的續航能力,並確保證單體電池具有足夠大的散熱面積,能夠及時將內部的熱量傳導至外部,防止熱量在內聚集,並提升電池的續航能力。

圖五、比亞迪刀片電池的剖視示意圖
圖片來源:CNIPA(申請號:201910542987.2)

今年4月,比亞迪宣佈旗下全系列純電動車型開始全面搭載刀片電池,並發佈了四款率先搭載刀片電池的新型純電車型。比亞迪在電池領域擁有26年的研發經驗,刀片電池的生產及設備等關鍵零組件,全部由比亞迪自主研發製造,隨著新能源車市場滲透率高速成長,為了降低交通安全事故的風險,動力電池的安全問題至關重要,比亞迪全面啟用針刺測試作為標準,模擬電池內短路觸發的熱失控問題,刀片電池標榜是目前全球唯一可以安全通過針刺測試的動力電池。

圖六、比亞迪純電動車全系切換為刀片電池。
圖片來源:比亞迪

【本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286期:比亞迪領跑大陸新能源車市場,專利數穩坐第一


《北美智權報》第286期更多精采文章:

科技部TTA新創研發有成,勇奪COMPUTEX d&i awards 11項大獎

電腦程式保護的兩難(上):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為Google v Oracle案畫下句點

「丁真」商標亂象,逼使國知局出重手整頓惡意商標註冊

 
歐盟普通法院:PCT案申請一年內可主張優先權向EUIPO申請RCD
一申請人於2017年10月26日提PCT申請案,並在2018年10月24日主張PCT優先權向EUIPO提交RCD申請案,EUIPO以超過6個月優先權期間為由否准優先權主張;申請人不服並循訴訟途徑尋求救濟,歐盟普通法院(EGC)轉而認定EUIPO見解錯誤,這種情況的優先權期間當為12個月。不過EGC只是一審法院,不排除有再上訴到歐盟法院(CJEU)並改判的可能。

歐盟普通法院(EGC)2021年4月14日發布編號T 579/19案判決,根據報導,德國公司The KaiKai Company Jaeger Wichmann Gbr (KaiKai) 2017年10月26日先提PCT申請案PCT/EP2017/077469,並主張其優先權在2018年10月24日申請歐盟註冊設計RCD,結果先後被EUIPO審查官及訴願委員會否准優先權主張,申請人不服並向EGC上訴尋求救濟,EGC審理後認定這種情況的優先權期間應是12個月。不過本案EGC只是一審法院,未來仍可再上訴到歐盟法院(CJEU),或許仍有翻案可能。

向EUIPO申請RCD時若主張優先權,被主張的優先權基礎案可以是設計或新型案,依EUIPO審查基準6.2.1.1解釋,先申請的發明案一般無法成為RCD案的優先權基礎案,但因PCT第2條定義其申請可取得的專利種類包括新型,故RCD案可以主張PCT案優先權,是以,KaiKai RCD申請案主張PCT案優先權並無法律疑義。問題在於Community Design Regulation (EC) No 6/2002第41條規定,RCD案優先權期間為6個月,但KaiKai RCD案申請日與被主張的PCT案申請日相距超過6個月,EUIPO否准優先權於法有據。

KaiKai主張歐盟RCD法規牴觸巴黎公約第4條(Article 4C),可是實際上,RCD法規並未就先申請案為發明案的情況規範其優先權期間。EGC指出,PCT案可取得新型專利、依歐盟RCD法規可作為被主張的優先權基礎案,但這不等於可以把PCT案當成新型案、自動準用新型案相關法規。反之,既是法無明文,EGC認為應回歸優先權制度基本概念,按巴黎公約規範原則處理。

優先權期間規定可見巴黎公約第4條:Article 4C(1)規定,發明及新型案優先權期間應為12個月,而設計及商標案優先權期間應為6個月;Article 4E(1)規定,若設計案主張新型案優先權,其優先權期間一如前述設計案優先權期間規定,也就是需在新型案申請日起6個月內提交設計案,後申請設計案申請日與先申請新型案申請日相距不超過6個月。然而,若被主張優先權的先申請案為PCT案且主張優先權的後申請案為設計案,巴黎公約也未另為明確規範。

既然如此,EGC認為本案關鍵在於Article 4E(1)可否視為通則,也就是先申請及後申請案涉及不同類別專利時,以後申請案所屬類別的優先權期間為準?又或者Article 4E(1)實際是個特例,換言之,先申請及後申請案涉及不同類別專利時,以先申請案所屬類別的優先權期間為準?若為通則,本案優先權期間僅6個月,KaiKai RCD案優先權主張無效;若為特例,本案優先權期間有12個月,假使亦符合其他優先權主張要件,KaiKai RCD案優先權主張有效。

依EGC思路,不論優先權權利的產生、優先權期間的起算,皆始自先申請的被主張案,則優先權期間究竟應算12個月或6個月,自當以先申請的被主張案所屬類別為判斷依據。爬梳德國聯邦專利法院判例、巴黎公約及歐盟RCD法規準備文件等文獻,EGC認定Article 4E(1)所寫為特例,先申請及後申請案涉及不同類別專利時,實際應以先申請案所屬類別的優先權期間為準。故依本案狀況,KaiKai只需在PCT案申請日起12個月內向EUIPO提交RCD案,且符合其他優先權主張要件,其RCD案就能有效主張到先申請PCT案的優先權。

對EUIPO、眾多RCD申請人及其代理人來說,EGC這項判決頗讓人意外,畢竟RCD相關法規白紙黑字寫明優先權期間僅6個月。不過申請人會否因此調整申請策略,目前仍有待觀察,因為EGC判決理由不無爭議,且本案仍有可能上訴到CJEU,不排除未來有判決逆轉的可能。


《北美智權報》第286期更多精采文章:

從民法占有制度思考專利侵權行為人有無不當得利

漫談新設商業法院之人與事

從專利申請看人工智慧AI應用趨勢

 
縱使台灣未列入匯率操縱觀察名單,台幣升值也無可避免
蔣士棋╱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對科技業者來說,五月份出現的兩記重拳,注定讓下半年會特別難受。第一記重拳是在月初母親節後急劇升溫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企業內部行政管理面臨了巨大的員工居家上班、生產排程大亂的挑戰;第二季重拳則是漲勢兇猛的新台幣匯率,讓出口廠商——尤其是以美國為終端市場的業者——的價格競爭力與成本控管能力,也必須審慎因應。

疫情對台灣的影響,一般人應該都能感同身受,但台幣升值的影響有多大?以台灣科技業龍頭:台積電為例,在四月中的法人說明會上,台積電預期今年第2季的新台幣兌美元匯率為28.5(28.5元新台幣兌1美元),並以此為基礎給出了全季的營收、毛利率、營業利益率和淨利率預測。然而從四月下旬開始,新台幣匯率就像脫韁野馬一樣地升值,在4月底前已經升破28元,到了6月初的現在,甚至逼近了27.5(圖1)。

台幣近期猛烈升值,出口商面臨鉅額匯損壓力

圖1:2020年至今新台幣兌美元匯率變化
資料來源:中央銀行

雖然從2020年至今新台幣兌美元一直維持升值趨勢,但在今年第一季當中,匯率仍然穩定維持在28.5至28.3之間。換句話說,在兩個月不到的時間內,台幣的升值幅度就將近1元,讓出口商猝死不及防。因此,如果廠商無法即時調整報價,或者匯率回不到起始價位,將蒙受巨大的匯兌損失。

四月中也是美國財政部公布匯率操縱國觀察名單的時間,這也是拜登政權上任後,新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操刀的第一份匯率報告。在這份名單中,所有對美國商品貿易呈現出超的國家都被逐一檢討,美國更一口氣列出了中國、墨西哥、德國等11個國家進入必須嚴加看管的觀察名單。在對美國出口前10大出超國當中,只有3個國家沒被放進觀察名單裡——台灣,正是其中之一(表1)。

表1:主要對美貿易出超國中,只有3個國家未被列入匯率操縱國觀察名單 資料來源:Macroeconomic and Foreign Exchange Policies of Major Trading Partners of the United States, US Dept. of Treasury, April 2021

國家

2020年對美國商品貿易
出超金額(單位:十億美元)

匯率操縱國
觀察名單

中國

311

墨西哥

113

越南

70

 

德國

57

瑞士

57

 

愛爾蘭

56

日本

55

馬來西亞

32

台灣

30

 

義大利

30

泰國

26

韓國

25

印度

24

新加坡

4

泰國、韓國、印度的對美貿易出超金額都比台灣低,仍然被列入匯率操縱國的觀察名單,台灣為何能夠不被列入其中?中央銀行提供給美國財政部的說帖可能是原因之一。首先,央行引用美國商務部的統計資料,指出台灣在2020年對美國的出超之所以大幅成長,是因為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美國對於資通訊產品的需求大幅提高,同時又受到美中貿易戰的影響,台灣承受了大量的訂單移轉。

台灣對美國出超擴大,肺炎疫情是主因之一

根據統計,2020年內美國自全球各國進口了2千8百多億美元的資通訊與視聽設備,比起2019年的進口值成長了4.78%。其中,自中國大陸進口的金額為1,319億美元,雖然佔比仍將近50%,但比起2019年在金額上卻衰退了約22%。同時間內,自台灣與東協(ASEAN)進口的金額雖然僅分別增加了50億美元與90億美元,但成長率卻高達28%%與24%(表2)。換句話說,台灣以及包括越南在內的東協國家在2020的對美國大量出超,與匯率價格的關聯性並不高。

表2:2020年美國的資通訊與視聽設備進口值(金額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台美經貿關係與新台幣匯率走勢,中央銀行,2021/03

 

2020

YoY金額變化

YoY比率變化(%

自全球進口

2,858.4

+130.3

+4.78%

自台灣進口

235.4

+52.5

+28.70%

自東協國家進口

465.3

+90.3

+24.08%

自中國大陸進口

1,319.1

-367.0

-21.77%

其次,央行也指出,台灣對美國的貿易出超金額雖然高,也不能忽視台灣同時是美國主要出口國的事實。根據美國商務部統計,2020年台灣從美國進口的金額高達305億美元,為美國的第6大出口國。其中,以生產中間財為主的台灣,出口一旦增加也會帶動向美國進口原料與設備的需求,例如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擴充產能時,就會大量採購美國的半導體製程設備,更不用說過去數年內,台積電、鴻海等台灣龍頭企業的對美國投資也年年成長。這些都不是單純靠商品貿易數字能夠反映的。

顯然,這些理由說服了葉倫,讓台灣免於被列入觀察名單中;但這一個月的強勁台幣升值,也充分顯示了新台幣眼前的地位並不安穩:如果2021上半年台灣對美國持續維持大幅出超,或者向美國的採購規模未能顯著成長,或者甚至新台幣兌美元大幅回貶,那麼在下一次匯率報告時,台灣仍然有進入觀察名單的風險。更重要的是,眾多經濟數據已經顯示美國的通膨正逐漸升溫,如果聯準會的寬鬆貨幣政策無法加速退場,美國財政部要求貿易夥伴「協助」維持匯率以紓解國內的通膨壓力,必然會成為政策選項之一。

總之,2021年新台幣升值將成為常態,台灣的出口廠商只能提高警覺了。


《北美智權報》第286期更多精采文章:

AI語音辨識的產業應用

擴充法院的智慧容量:談法院取得專業知識之多種機制

從民法占有制度思考專利侵權行為人有無不當得利

 
AR/VR的後疫發展局勢與大廠布局
吳碧娥╱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國際數據資訊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簡稱IDC)指出,2020年對AR/VR產業來說是個重大的轉折點,疫情破壞全球供應鏈的正常運作,隔離措施導致人力短缺和遠端作業,企業必須採用更多新工具來改善營運效率,AR/VR技術應用正是其中之一。IDC預估全球AR/VR支出,將自2020年的120億美元,成長至2024年的728億美元。隨著企業對於AR/VR需求大幅增加,各大廠在疫情期間更加積極布局相關產業。

圖片來源:Pixabay.com

圖一、2020年全球AR/VR支出市場分布
圖片來源:IDC

2021年將成為VR、AR關鍵成長的一年

根據IDC統計,2020年全球虛擬現實終端出貨量約為 630 萬台,VR、AR終端出貨量佔比分別為90%、10%,預估2024年終端出貨量將超過7500 萬台,VR、AR成長率分別為 56%、188%,雖然VR現在出貨遠遠領先於AR,但AR終端出貨量有望在2023年正式超車VR。

VR、AR在2018∼2020年間終端出貨量相對平緩,隨著Facebook Quest2、微軟 Hololens2 等指標性產品問世,加上各家電信運營商的推波助瀾,2021年有望成為VR、AR出貨顯著成長的關鍵年份。

圖二、全球VR、AR終端出貨量
資料來源:中國信通院

疫情加速企業對於AR/VR技術的仰賴

對於企業來說,員工訓練仍是AR/VR主要應用之一,在疫情影響之下,部分企業加速改採AR/VR技術為客戶提供客製化且沉浸式的體驗,或是提供虛擬零售展示等。IDC預估,2024年AR/VR在商業應用案例方面,主要投資於員工培訓(41億美元)、工業維護(41億美元)及零售展示(27億美元),而消費者應用案例方面,則以VR遊戲、VR影音觀看及AR遊戲三大類為主,總支出達176億美元。預測期間成長最快的使用案例將是內部攝影、物流和包裹遞送管理,複合年增長率(CAGR)分別為 101.0% 和 100.5%。

雖然在整體AR/VR市場上,商業支出低於消費者支出,但商業支出未來四年AR/VR領域持續成長的主要動能。其中,銀行業支出成長最為強勁,CAGR將高達126.7%、證券投資服務產業106.1%,聯邦和中央政府的支出CAGR約102.5%;消費端的支出CAGR僅為34.1%。

以技術面來看,IDC預估2024年主機設備與顯示器將占整體AR/VR支出的三分之二,但隨著軟體與服務的發展,主機設備與顯示器比重將流失部分市占率,軟體則占近四分之一,其餘支出則為諮詢服務和系統整合服務,5年期的CAGR分別為77.3%與90.7%。

從市場地區來看,中國仍將佔AR/VR支出的最大宗,只不過市佔率將由2020年的50%下滑至2024年的36%左右。同一時期,美國以和西歐地區則迎來強勁成長,美國將位居全球AR/VR 支出第二大地區,以CAGR75.1%朝向中國逼近;AR/VR顯著成長的西歐,也有72.8%的複合年增長率。

Facebook VR頭戴裝置 Oculus鋒頭最盛

VR內容消費營收有高達90%來自於遊戲,疫情所帶來的宅商機,讓VR營收在2020年出現反轉,疫情期間居家娛樂需求大增,Facebook旗下VR頭戴裝置Oculus Quest因此熱賣,Facebook並在2020年VR大會上,推出新款VR獨立型頭戴裝置Oculus Quest 2。根據Omdia分析,全球32個國家的VR家庭普及率,將從2020年底的1.2%,在2025年成長到3%。雖然VR要成為主流還很漫長,Omdia預估2020年Oculus Quest與Quest 2銷售量可達120萬台,隨著技術不斷進步、合適的價格定位、更吸引人的遊戲與其他應用帶動下,2025年銷量將成長到60萬台。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資深產業分析師柳育林指出,Facebook穩坐VR裝置龍頭,除收購合作消息不斷、新款一體型VR裝置熱銷外,還進一步擴展企業級方案。Facebook與雷朋眼鏡合作推出智慧 AR眼鏡,有機會在2021年上市。

此外,Facebook目前正在開發黑框智慧眼鏡,利用機器感知和AI研究實時蒐集視覺和音頻數據,這些數據將幫助Facebook的研究人員找出AR如何在現實世界中工作,被Facebook稱之為“Project Aria”。

圖三、Facebook旗下的黑框智慧眼鏡
圖片來源:Facebook

Apple亮點不斷、Google聚焦發展AR

柳育林指出,蘋果公司(APPLE)是發布AR平台ARKit 4.0的指標業者,對於AR的發展側重於精進平台技術,蘋果執行長Tim Cook曾表示「AR對公司未來至關重要」。而蘋果研究分析師郭明錤預測,蘋果將在2022年中期推出傳聞已久的混合現實(MR)耳機,透過行動設備提供使用者VR和AR體驗,並在2025年發表AR專用耳機、2030年再推AR 隱形眼鏡。郭明錤預測,蘋果的AR產品歷程將包括三個階段:2022年的頭盔類型到2025年的眼鏡類型,2030∼2040年將進入隱形眼鏡類型,蘋果的頭盔產品將提供AR和VR體驗,而眼鏡和隱形眼鏡類產品更可能專注於AR應用。

圖四、蘋果的混合現實耳機示意圖
圖片來源:The Information

除了AR眼鏡傳聞不斷,蘋果在VR方面亦有亮點收購,包括斥資1億美元收購體育暨娛樂VR新創Next VR;以及收購VR視訊會議新創Spaces,在在顯示蘋果對於AR、VR領域布局的野心。

而Google在2021年3月宣布停售與智慧型手機配合使用的VR頭戴式顯示器 Cardboard後,持續聚焦AR,Google收購AR眼鏡新創North;降低企業級AR眼鏡門檻,將經銷價降至999美元起跳,並擴展各種AR生活應用與平台,像是擴充AR翻譯、AR搜尋,精進AR導航功能等等。

Microsoft擴大推廣市場、Sony拉長戰線

Microsoft身為AR眼鏡指標業者,在AR領域表現突出,近期除了擴大裝置銷售市場,還開放直購管道、企圖開發更多大型客戶,Microsoft並推出全新主攻企業端的平台推出最新MR平台Mesh,將支持自家與第三方應用。VR方面,微軟曾在2017年收購VR 社交平台AltspaceVR,今年進一步則發表了Mesh版,且支援大型企業的一般會議、全員大會和各種協作;此外微軟與HP合作開發第二代VR頭盔Reverb G2,並以75億美元收購知名遊戲開發商ZeniMax Media。

Sony則是VR裝置指標業者,旗下熱賣的電玩遊戲PS系列讓Sony發展VR更具優勢,雖然2020年僅有獨家遊戲發行與專利等動向,讓Sony在VR裝置的市占下滑顯著,但隨著PS5熱銷,新一代VR裝置動向再成話題。雖然Sony今年仍不會花太多心思在 VR 遊戲與裝置,新一代PS VR已在開發中,預計2022年以後問世,Sony還會推出包含PS Camera配接器的PS VR套裝,以及超過500款的PS VR遊戲。

企業需求成為AR/VR產業發展主力

在後疫情時代,企業需求成為AR/VR產業成長主力。柳育林分析,VR具有可遠距、高沉浸等特性,讓VR在B端教育培訓市場的熱潮再起,除學校、醫療機構外,不少企業逐漸加碼或考慮導入VR,Interplay Learning、Labster、Mursion、MEL Science、TALESPIN、STRIVR等6家新創新增募資超過1億6,600萬美元。

AR方面,從普及性來看,行動裝置型AR的滲透最快速,2020年與Apple ARKit、或是Google ARCore的兼容裝置,估計破18億台;而 Web AR兼容裝置約30億台,而且行動裝置型AR是在CB兩端都持續滲透,另一方面,包括Microsoft、EPSON、VUZIX、Google等大量業者攻向B端頭戴AR市場,頭戴型AR可望成為明日之星。

由於AR具可遠距、虛實互動等特性,各大廠對於AR眼鏡熱度不減,適逢疫情仍未退燒,Microsoft、EPSON、Google、Facebook、SAMSUNG、Lenovo等各大巨頭持續布局,其中又以Apple的AR眼鏡最受關注;Magic leap、VARJO、mojo、Nreal等4家AR新創,再獲巨額募資4億9,500萬美元。

柳育林認為,整體來說,各大業者均在致力解決舒適、FOV、外觀、感測力、擬真度、續航、價格等眾多課題,加上5G降低延遲有助加速AR/VR產業成長、從2017年起建立的產業共通標準OpenXR,均有助降低開發阻礙。


《北美智權報》第286期更多精采文章:

電腦程式保護的兩難(上):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為Google v Oracle案畫下句點

化合物的顯而易見性系列-7:Bristol-Myers Squibb Co. v. Teva Pharmaceuticals USA, Inc. (Fed. Cir. 2014) 案

Dropbox使SmartSync商標是否構成逆向混淆?2021年第九巡迴法院Ironhawk v. Dropbox案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