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智庫健康生活週報】提供中醫養生智慧,及最新、最實用的養生健康知識,和你一起呵護全家人的健康! 【今周刊電子報】提供讀者易懂易上手的投資理財資訊及趨勢,最快速經濟脈動、專業政經報導,廣闊國際視野。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3/09/07 第512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北美智權網站
 
 
 
 
法規訴訟 違反商標和解協議導致要賠償子公司所獲利益?美國第四巡迴法院Dewberry Engineers Inc. v. Dewberry Group, Inc.案
   
深入報導 中國經濟前景不樂觀 新南向6國成分散風險首選
新一波生成式AI浪潮即將來襲,料將衝擊終端產品
恆大與碧桂園帶來的啟示:人民幣即將出現波段式大貶?
   
研發創新 AI不一定會取代人類工作,自動化機器人肯定會!
   
 
違反商標和解協議導致要賠償子公司所獲利益?美國第四巡迴法院Dewberry Engineers Inc. v. Dewberry Group, Inc.案
楊智傑/雲科大 科技法律所教授
若先前曾經對商標之使用達成和解,約定彼此使用的界線,事後再違反和解契約,可能會被認為具有惡意,導致更高額的損害賠償金。2023年8月9日,美國第四巡迴法院作出Dewberry Engineers Inc. v. Dewberry Group, Inc.案判決[1],認為被告違反雙方之前的和解協議,故存在惡意,須將自己和附屬事業的所獲利益,都拿出來賠償。

二公司都使用Dewberry商標並於2007年曾簽署保密協議

原告是設於北維吉尼亞州,提供房地產服務的Dewberry Engineers公司(以下簡稱Engineers公司)。被告則是設於喬治亞州亞特蘭大,提供房地產服務的Dewberry Group公司(以下簡稱Group公司)。其早期名稱為Dewberry Capital,其有許多附屬事業,都由同一位老闆John Dewberry所持有[2]

由於這兩家公司都提供房地產服務,他們之前曾經對商標的爭議有過糾紛。其中,Engineers公司2003年已申請註冊聯邦商標,Group公司挑戰Engineers公司在聯邦所註冊的商標。Engineers公司則控告Group公司侵權,Group公司也反控Engineers公司之普通法上商標權[3]

表一、兩家公司聯邦註冊商標比較表

Dewberry Engineers公司的聯邦註冊商標

Dewberry Group公司的前身Dewberry Capital的聯邦註冊商標

註冊號:2991043

註冊號:3374452

申請日:2003年8月6日

申請日:2006年9月11日

資料來源:美國專利商標局網站

後來,雙方在2007年簽署一保密協議,雙方約定,允許亞特蘭大的Group公司,可繼續使用Dewberry Capital商標,但不可在建築和工程服務上使用Dewberry商標[4]

Dewberry Group公司重新打造品牌違反了和解協議

2017年,Group公司重新打造其品牌,將公司名稱從Dewberry Capital改為Dewberry Group,並開發「Studio Dewberry」品牌,用於建築設計服務[5]

表二、Dewberry Group的相關商標

Dewberry Group的侵權商標

申請日:September 8, 2017

申請日:April 3, 2018

資料來源:美國專利商標局網站

另外。Group公司也在維吉尼亞州進行不動產開發活動。在重塑品牌過程中,老闆John Dewberry曾要法律顧問David Groce進行評估,但從沒告訴他2007年前的雙方訴訟與保密和解協議[6]

2017年12月,Engineers公司對Group公司提出警告信,而David Groce回信表示道歉,且進一步承諾「不會嘗試將 Dewberry Group一詞註冊為房地產開發服務」,或「在維吉尼亞州、馬里蘭州或哥倫比亞地區的任何現在或未來的房地產開發或相關服務中使用該用語」[7]

地區法院一審判決

2020年5月,Engineers公司對Group公司提起訴訟。Engineers公司主張,Group公司違反之前的協議,另主張侵害其商標[8]

維吉尼亞東區地區法院作成即決判決,判決Engineers公司勝訴,認為Group公司直接違反了雙方的協議,包括Group公司於建築設計服務新發展的「Studio Dewberry」,以及在維吉尼亞州進行事業活動[9]

就侵害商標的部分,地區法院根據第四巡迴法院1984年的Pizzeria Uno案所建立的混淆誤認判斷標準,認為Group公司所設計的新商標,與原告Engineers 公司的商標很明顯地構成混淆誤認之虞[10]

地區法院在討論損害賠償計算時,認為Group公司向同一老闆John Dewberry所持有的附屬事業提供服務,因此在計算損害賠償時,法院將所有參與侵權活動的附屬事業當成單一實體,認為所有附屬事業相關的獲利都要剝奪。地區法院判定,被告一共要將4300萬美元的所獲利益吐出作為賠償金[11]

【本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40期:中國經濟前景不樂觀 新南向6國成分散風險首選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中國經濟前景不樂觀 新南向6國成分散風險首選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在近期一份報告中,信用評級機構穆迪(Moody's)下調中國2024年經濟增長預測,但另一方面,卻上調了對美國2023年經濟增長的預期。報告指出,美國經濟衰退的風險已有所下降,但中國面臨的挑戰卻在加劇。

穆迪在報告中表示:「我們承認美國潛在的強勁經濟勢頭,因此將 2023 年美國經濟增長預期從 5 月份的 1.1% 上調至 1.9%。相比之下,中國由於經濟和政策不確定性、房地產行業持續困境以及勞動人口老齡化,企業和消費者信心疲軟,該國正面臨『相當大的增長挑戰』。」

穆迪將中國今年的增長預測維持在 5%,但將2024年的預測從之前的4.5%下調至4.0%;其對中國的評級為A1,前景穩定,但較美國最高的 Aaa 評級低四個級。穆迪在報告中稱,來自中國的數據表明,疫情後的經濟復甦仍然乏力,消費者信心低迷正在抑制家庭支出,經濟和政策的不確定性將繼續影響商業決策。

當然,對中國經濟增長不樂觀還受許多其他因素影響,可以參考本刊期另外兩篇文章《國際製造業大規模移出,或將使中國面臨嚴重衰退》及《恆大與碧桂園帶來的啟示:人民幣即將出現波段式大貶?》。


《台灣半導體電子設備新南向市場商機分享會》與會嘉賓及講者,左起廣運機械業務總監陳佑任、均豪精密工業董事長特助張欽華、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PMC)管理處處長周麗蓉、台灣電子設備協會國際交流委員會會長游凱勝、精機中心執行副總代總經理李健勲、亞泰半導體設備資深經理邱彥嵐、台灣電子設備協會秘書長王信陽

雖然台商對中國大陸及東協的投資比例已分別從2017年的51.1%及12.7%調整至2022年的34.7%及20.3%,但面對中美貿易戰及中國經濟前景的不樂觀,台商分散投資的腳步仍應繼續。為此,台灣電子設備協會(TEEIA)的「2023智慧機械海外推廣計畫」特於8月下旬舉辦了《台灣半導體電子設備新南向市場商機分享會》,邀請了包括均豪精密、廣運機械工程、及亞泰半導體設備等三家半導體及電子設備相關業者,分享公司在新南向市場的半導體封裝及智慧製造布局策略、投資環境及供應鏈合作商機。

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PMC)管理處處長周麗蓉在致詞時指出,台灣機械產業市場從出口值部分可以看出是逐年成長的,而PMC希望能協助廠商將風險分散至不同的海外市場。過往除了歐美市場外,還有包含日本市場,都是出口重點市場,現在PMC希望協助台灣廠商開拓新南向市場,包括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市場等等。這些國家在智慧機械跟智慧製造方面,在包括人力的供給、或成本結構上,都有一個相對比較穩定的狀態。像馬來西亞在全球半導體封装測試市場已達13%市佔率,意法半導體、英飛凌、日月光等企業均纷纷在當地設廠或擴廠,證明東南亞市場發展可期。

東亞6國經驗分享

另一方面,台灣廠商在越南和泰國都有非常豐富的實戰經驗,像廣運機械工程在越南的工廠已經有10年歷史,而亞泰半導體在新加坡當地也有很多實戰經驗,可供後進廠商參考。其中,廣運機械工程除了在越南設廠良久外,也有許多協助客戶在東南亞建廠或擴產的經驗,公司業務總監陳佑任在會中詳盡分享了廣運在這些國家的實戰經驗。

陳佑任本身在廣運就是負責公司南向發展的業務,主要業務區域在東南亞,包括新南向6國 (印度、印尼、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與越南),協助當地客戶自動化的推進。

其實我國政府新南向政策由來已久,且早在多年前就鎖定菲律賓、越南、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印度等6國為新南向重點發展目標。陳佑任認為,6國中經營條件較優的大概就是馬來西亞、泰國及越南,不管是在GDP、相關的勞動人口、或整體經濟成長,都相對有較好發展;在中美貿易戰的影響下,這些國家都成為了台商建立短鏈的好選擇。

圖1. 包括印度、印尼、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與越南在內的新南向6國為我國新南向政策之重點發展國家


圖片來源:經濟部國貿局新南向政策專網

在地人才很重要

由於到東南亞設廠都以高科技產業居多,像是半導體設備、電子封裝相關的廠商,因此當地就業的人才水平要考量進去。陳佑任指出,如果當地就業人才一些相關的知識背景部分沒有辦法達到需求,這樣經營起來是很辛苦的。雖然自動化設備可以省卻一些人力,但仍然需要有維運工程師,及專業設備廠商的售後服務支援。廠商不可能一直把台灣工程師調到當地去處理這些問題,必須要仰賴當地的人力。而在在地人才部分,陳佑任認為馬來西亞與泰國是相對較好的。

就過往經驗來看,陳佑任經常往來泰國,與當地人可以用英語直接溝通,而泰國的朱拉隆功大學(Chulalongkorn University)就相當於國內的台大,在專業人才上是可以對應的。再加上台灣許多業界先進如泰金寶、泰達電,在泰國已經營多年,像泰達電已成為泰國最大上市公司,一些應用市場在當地早已發展成熟。 

此外,如果從外資流向觀察,數據顯示除了泰國以外,馬來西亞、印度及越南近年來也吸引了不少外資。不過,陳佑任提到馬來西亞的隱憂,就是以他觀察,馬來西亞其實是蠻缺工的,當地蠻多人力都是來自周邊一些國家。

針對最近幾年台商在越南投資越來越多,陳佑任也提出了他的看法。他指出由於中美貿易戰,這幾年很多東西都沒辦法在中國生產製造,中國與越南之間距離其實很近,因此很多產品會從中國到越南以CKD或SKD的方式來生產,從而造就了越南這部分的發展。因此不僅最近這幾年,甚至是以後,還會有蠻多電子廠會在越南生產,像三星在越南就有一個很大的生產基地。

東南亞市場的吸引力

東南亞市場之所以會吸引外商投資,除了相對便宜的技術性勞工及政府的優惠政策外,其潛在市場也是不容忽視的,像新南向6國即占了全球大概1/4的人口,龐大的人口就代表有相關的一些市場。

另一方面,東南亞國家近年來在經濟及現代化的發展上也是有目共睹的。像從「工業4.0」概念來的「泰國4.0」,包括傾全力發展「東部經濟走廊」(EEC),以成為高科技工業園區,並逐步擴展到泰國的其他區域。當中核心產業項目,包括汽車、航太物流、電子、自動機械機器人、農業、數位經濟、觀光、生質燃料生化、食品以及醫療等項目,期達到「泰國引導,東協製造」的最終目標。

泰國最近還有一個很熱門的議題,就是推動電動車的發展,訂下了2030年前國產汽車中電動車占比30%、2035年全面禁售燃油車,以及在全國布建1.2萬個直流公共充電樁等目標;一時間,泰國成了電動車及電源設備大廠兵家必爭之地。除了內需市場熾熱外,更大的吸引力是泰國投資委員會(BOI)祭出電動汽車電池進口關稅減免優惠,針對泰國本地無生產之電動汽車電池原材料減免90%關稅,再加上資金補貼等激勵措施,吸引不少汽車大廠、關鍵零部件及上游原材料業者赴泰國投資設廠。

【本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40期:中國經濟前景不樂觀 新南向6國成分散風險首選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新一波生成式AI浪潮即將來襲,料將衝擊終端產品
林宗輝╱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AIGC(生成式AI)可以說是近年來科技產業最大的進展,諸如ChatGPT以及Stable Diffusion等應用的興起,不論作為個人助手、輔助內容創作,或者是廣告設計製作,都帶給產業很大的衝擊,激發很多新的想法。然而目前這些應用都還是透過雲端實現,這也帶給產業很多資安方面的疑慮,比如說三星的製程機密資料外洩事件,以及各大科技公司紛紛禁止公司員工使用ChatGPT之類的服務,都讓業界思考,或許應該把AIGC往終端推動,藉以解決資安的問題,並希望降低成本。AIGC的核心技術是LLM,也就是大型語言模型,在全球科技大廠競相追逐相關模型的建立與發展時,台灣也沒有自外於世界潮流,產學界都全力跟上這波潮流,推動LLM的相關技術發展。


八月中於台灣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所舉辦的LLM產學技術交流會中,來自產業、學界與政府單位的各路專家分享了許多針對LLM(大型語言模型)的技術發展以及未來應用的展望,會中提出了包括智慧製造、永續發展、大型模型發展機會、社會責任以及國家網路中心的服務應用與AI技術產業落地等六大項目。

而其中最令人關注的,還是諸如業界對於AIGC未來應用的展望,以及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主任張朝亮對發展自有大型語言模型的推動的深刻觀點。

聯發科在主題演講中提到未來AIGC在終端的發展潛力,指出該公司已於此應用領域之相關技術與生態布局很久。事實上,在交流會結束後沒幾天,聯發科就公開了他們與Meta合作,要將AIGC應用引進智慧型手機晶片的計畫[1]

張朝亮主任也在演說中直指未來AIGC走向邊緣或終端是趨勢。

驅動AIGC往終端發展的關鍵因素

近年來,AIGC模型取得了長足發展,代表性的ChatGPT等語言模型已經可以實現基本的人機對話,並協助人類完成各種創意或日常工作。然而大型AIGC模型通常需要大量運算資源,目前主要依靠雲端運算平台部署,比如OpenAI的GPT模型就部署在微軟的Azure雲平台上。隨著模型規模不斷增大,其運行成本也在飛速增長。

為降低成本並擴大使用場景,AIGC未來必將向終端設備轉移。一方面通過模型壓縮等技術手段實現AIGC在終端的部署;另一方面終端設備的大量用戶基礎也為AIGC提供了廣闊的應用空間。除了經濟考量,終端AIGC還具有保護用戶隱私、低延遲即時運算以及隨身便攜使用等優勢。可以預見,AIGC將在手機、耳機、汽車等終端設備上大規模落地,推動終端設備產業的新一輪革新。

第一,降低成本。終端運算可以避免積累大量運營開支,對於商業化應用更加經濟高效。隨著AIGC模型日益複雜,其運算成本也在飛速增長。根據Analytic India Magazine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單ChatGPT的日常運營就需要花費約70萬美元。若是放在中小企業乃至大公司,都是沉重的負擔。如果轉移到終端,就可以避免雲運算的高額訂閱和交易費用,降低商業化應用的門檻。

第二,改善用戶體驗。本地運算可以實現更快速的響應,提高交互的即時性。對話系統和創作助手等應用,都需要低延時的即時體驗。如果全部依賴雲端運算,既不能實現毫秒級的響應,也增加了網路不穩定的風險。轉移到終端後,用戶體驗可以得到全面提升。

第三,保護隱私。本地運算可以避免個人數據外流,更有利於保護用戶隱私。AIGC應用往往需要處理用戶的個人信息,如果這些敏感數據上傳到雲端,可能會遭到濫用。終端計算則可以將敏感操作局限在設備內部,減少數據外泄的風險。

第四,提高可靠性。終端計算免去對網路的依賴,運行更加穩定可靠。一旦網路中斷,雲端應用就會完全失效。而終端計算則可以在離線的情況下持續運行,大大提升了應用的可靠性。這對於一些敏感場景的應用尤為重要。

第五,拓展應用場景。終端的可攜性更有利於AIGC在移動、旅行等多樣場景的應用。雲端運算要求時刻保持網路連接,這對於外出旅行的情形不夠友好。而可攜式終端設備則可以隨時隨地使用AIGC功能。這也大大拓寬了AIGC技術的應用場景。

終端產品迎接AIGC的技術布局

面對AIGC浪潮,終端設備正在進行大規模的技術升級以滿足模型運行的需求。

從晶片角度看,高通、聯發科等頂級晶片商已將AIGC能力的強化作為重點發展方向。高通計劃在今年10月發布的驍龍8 Gen 3晶片中加入AIGC運算單元;聯發科也宣布將在年底的旗艦晶片整合META的LLM模型,未來更將擴及應用在數位家庭甚至車用等智慧終端上。可以預見,未來絕大多數旗艦手機都將內置AIGC運算能力。也有像耐能這類AI晶片公司推出針對AIGC應用的終端與邊緣AI晶片產品,這些晶片公司都在快速推動性能升級,未來要執行複雜的內容生成工作都不會是問題。

從系統平台來看,Android和Windows等主流作業系統也在導入AIGC支援。Google I/O大會曾宣布將在Android系統中引入AIGC框架;微軟曾在Build 2022開發者大會則提出將AIGC引入Windows 11。這些都為終端AIGC的部署建立了堅實的生態基礎。

最後從框架層面看,目前正有多個機器學習框架致力於AIGC模型的最佳化。其中MobileNet、TensorFlow Lite和Core ML等框架可以幫助開發者輕鬆將AIGC模型部署到手機和其他終端設備上。這為AIGC在邊緣或終端上的快速商業化應用奠定基礎。

首當其衝的終端產品

目前,多款首批內置AIGC的終端產品已經面世或即將推出。

智慧型手機是當仁不讓的首選,蘋果iPhone 14 Pro系列手機已經內置Core ML框架,支持基本的影像生成功能;Google Pixel 8手機也宣布加入AIGC支援。隨著驍龍8 Gen 3等新一代晶片的推出,屆時旗艦手機完成從雲端到終端的AIGC轉移只是時間問題。

其次是智慧型耳機,蘋果的AirPods Max已經啟用AIGC翻譯等功能。隨著骨傳導技術的發展,支持AIGC的智慧耳機有望成為與智慧手機並駕齊驅的重要終端形式。

智慧型汽車也是重點終端領域。特斯拉的Model S和Model X已宣布內置AIGC運算單元,未來整車AIGC有望實現。這將帶來更人性化的用戶體驗,比如AIGC導航和備忘系統等。

【本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40期:中國經濟前景不樂觀 新南向6國成分散風險首選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恆大與碧桂園帶來的啟示:人民幣即將出現波段式大貶?
劉宏明╱房地產公司專案執行經理
中國地產巨頭恆大地產自從出現票款不能如期對兌以來,拖了2年,恆大地產都未向中國政府申請破產保護,卻在近期於美國紐約申請破產保護;若再搭配中國地產龍頭碧桂園也在近期停止支付外債利息,不免讓人覺得太巧合。中國兩大地產巨頭幾乎在同一時間不願再償還外債,這種看似巧合的情況,讓人無法不懷疑背後隱情,顯示這很可能只是中國債務危機的冰山一角。

針對恆大與碧桂園事件,金管會表示台灣金融業對整體中國房地產曝險占比不高。然而,這樣的說詞並未能消除人們的疑慮,因為中國一直都不奉行市場經濟,不能用市場經濟去解讀其風險。如果再把更多相關事情一併考量,我們應該更關注的是,這是否暗示了一個更大的風險:人民幣將面臨波段式大貶。換句話說,這個風險可能不僅僅局限於中國房地產市場,還有涉及持有人民幣資產的所有人。

若從過去類似事件的發展來看,我們或許會感到一些不安。回顧美國次貸危機,當初專家普遍認為風險僅限於美國房地產市場,然而這風險卻透過不透明的金融鏈條傳播,最終引發了全球金融海嘯。由於人民幣資產持有量遠不及美元,再加上中國的經濟對全球的連動程度較低,因此這次影響可能不會像美國金融海嘯那樣廣泛,但仍將對全球經濟帶來不可忽視的影響。

中美貿易戰為一切的源頭

中國的債務危機由來已久,早在2018年中美貿易戰爆發後就開始加劇。不僅民營企業和地方政府負債累累,中央政府的財政狀況也並不樂觀。在經濟增長放緩和通膨率上升的背景下,中國的債務危機進一步加劇。按照圖1中國企業債違約數據、圖2中國政府稅收與支出、以及圖3中國政府債務規模,均顯示中國債務危機是在2018年中貿易戰之後開始惡化的,其中主要是從事出口業的民企債務惡化速度最嚴重。由於圖1的違約數據並非累計值,因此會看起來2022年似乎在獲得改善,其實只是大部分民企撐不了太久,體質好一點的頂多多撐個幾年而已;就連有國家支持的北大方正、清華紫光也分別於2020、2021年獲准重整。原本靠著出口創匯的出口產業紛紛倒地後,許多人的購屋能力也備受打擊,自然會波及內需的房地產業務。

在此時,中國政府為了維持經濟成長動能,在2020年提出『內循環』,儘管稅收已減少,但政府支出卻相對增加,導致地方債務急劇攀升。此外,為了突破法規限制,地方政府紛紛成立投資公司並推出「城投債」,向民眾募資。由於城投債屬於政府直接支持的融資平台,許多民眾都認為倒債風險低,紛紛熱情支持國家建設,使得城投債規模以超乎想像的速度暴增。高盛曾估計中國城投債規模高達94兆人民幣[1],中泰證券則稱城投債規模高達54.1兆人民幣,債務規模遠遠高於媒體經常報導的恆大、碧桂園等等十大地產開發商的10兆人民幣。換句話說,中國的債務危機實際上已經演變成了國家層面的危機[2]

圖1. 中國企業債新增違約金額與家數

資料來源:企業預警通

圖2. 中國各級政府早已入不敷出


資料來源:鏡新聞

圖3. 中國各級政府債務越堆越高


資料來源:鏡新聞

模範企業碧桂園暴雷,事有蹊蹺

不久前,碧桂園暴雷主要只是因為『付不出』2筆合計2250萬美元的尚未到期的債券利息,但碧桂園明明帳上還有1,283億人民幣,不禁讓人感到疑惑。

更讓人詫異的是,2022年底傳出,中國金融監管機構要求國有銀行向合適的房企提供協助,以償還海外債務,當時還讓投資人信心大增,碧桂園的美元公司債價格也因此反彈了7至8倍(圖4),結果,卻因為拒絕支付金額不多的利息又暴跌回去,此舉宛如揮刀自宮,不合常理。因為這樣將無法進行債務展延或借新還舊,非常不利於碧桂園脫困。雖然只要30天內有繼續支付就不算是違約,但按照其美元債的價格走勢,投資人已經料準將會違約。再者,由於中國經濟下行,人民幣貶值壓力越來越大,拖得越久,將來需要用更多人民幣才能償還美債,因此在此情況下通常會先償還美債。而碧桂園卻拒絕支付小額美債利息,導致穆迪將其信評連降3級至Caa1/Caa2等級,讓其債務危機加劇,這恐怕非碧桂園甘願為之。

圖4. 碧桂園美元公司債COGARD價格走勢圖

資料來源:bondsupermart

這就是所謂中國特色的非市場經濟模式,推測碧桂園很可能必須要先達成中國官方的『保交樓』政策,因此盡可能保留資金用於繼續把房子蓋完,所以幾乎沒有拖欠合作夥伴的應付款項;同時將於9月到期的碧桂園人民幣公司債「16碧園05」,也只是提出延展方案,並未直接拒絕償付而違約。碧桂園等中國企業反常地選擇性只針對外債違約,恐怕是中國政府的『指導』,為了大局著想,避免中國的外匯儲備進一步減少。

【本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40期:中國經濟前景不樂觀 新南向6國成分散風險首選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AI不一定會取代人類工作,自動化機器人肯定會!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最近幾年人工智慧AI是否會取代人類工作成為了熱門話題,一直被反覆討論;自從生成式人工智慧出現後,更增加了人們對AI的「肯定」。然而,筆者認為AI會取代人類工作應該只占少數,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是如此,大部分人對失去工作的擔憂,可以暫時放下。然而,相對於「燒腦」的工作,簡單機械性、耗體力的工作,自動化設備在短期內肯定是可以完全取代人類的。


全台智造技術及創新科技指標平台「Intelligent Asia亞洲工業4.0暨智慧製造系列展」已於8月23日至26日於台北南港展覽雙館展出。雙館共展出8大智造供應鏈主題,包括「台北國際自動化工業大展」、「台灣機器人與智慧自動化展」、「台北國際物流暨物聯網展」、「台灣3D列印暨積層製造設備展」、「台北國際模具暨智慧成型設備展」、「台北國際流體傳動與智能控制展」、「台北國際雷射展」及「台北國際冷鏈科技展」。受惠於全球供應鏈轉移及智造低碳化的國際趨勢,全球知名系統整合、機械零組件及設備大廠均踴躍參展,共聚集超過1200家廠商,使用近4500個攤位參與展會。

工業4.0落地實踐 未來工廠現在進行式

在歐美搖起工業5.0大旗之際,亞洲各級製造業轉型升級勢在必行。工業4.0不僅是台灣智造鏈接國際的充分必要條件,更是中小企業永續經營的首要課題。機器人暨自動化大展作為全台最大智慧工廠生態系展示平台,集結超過32家工業機器人暨延伸應用廠商,除了四大家族ABB、FANUC (世紀貿易)、YASKAWA、KUKA之外,配合中小企業轉型需求,強調靈活輕巧的工業機器人也是今年展出重點,包含直得科技、博世力士樂、台灣那智不二越及台灣愛普生等廠商將帶來多樣化輕量型協作機器手臂展出。

受到疫情及戰爭影響,最近幾年不僅原物料短缺造成通膨效應,人力資源短缺也使得許多產業出現缺工現象,進一步導致人力成本增加。在這種情況下,自動化生產成為了製造商打造生產工廠時的首要考量。除了不用考慮薪資、勞健保外,自動化最大的好處是機器人不用休假,可以持續加班。不要看展會中一些自動化機械手臂看起來笨笨的,那些都只是展示的雛型;廠商們都拍胸口保證,只要經過客製化的打造,絕對會是使命必達的。

【本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40期:中國經濟前景不樂觀 新南向6國成分散風險首選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