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瞭解最時尚、自然的Life Style?輕鬆成為新時代生活達人?【晨星生活元氣報】讓你輕鬆掌握最新生活訊息! 成功不是偶然,能力才是關鍵!【能力雜誌電子報】是專業經理人暨上班族提升競爭力最佳管道!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3/10/05 第516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北美智權網站
 
 
 
 
深入報導 前瞻科技匯聚!《2023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10/12盛大開展
文革2.0讓中國經濟政策加速邁向衰退?
   
研發創新 生成式AI帶來的法律與專利挑戰
打造設計專利強國:台灣的努力與契機
   
 
前瞻科技匯聚!《2023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10/12盛大開展
吳碧娥╱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由經濟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農業部、國防部、教育部、勞動部、衛生福利部、環境部資源循環署、數位發展部、國家發展委員會及中央研究院等11部會聯合主辦的2023「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將於10月12日至14日於台北世貿1館盛大揭幕,集結近500家廠商、1100件發明技術,展示最新的創新專利發明品。智慧財產局副局長李淑美出席展前記者會,搶先曝光多件具備亮點的發明專利,並鼓勵更多國人踴躍投入創新研發領域。

「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創博會)從2018年開始轉型,每年展示國內外最新的創新科技與產品,推動產業升級轉型與國際合作,期望以台灣研發能量及地理優勢,作為新南向及歐、美、日等國家之間的技術橋樑,推動台灣成為「國際研發交易樞紐平台」(IP HUB)。2023年創博會將於10月12日至14日在台北世貿1館正式登場,智慧財產局副局長李淑美受邀出席展前記者會共襄盛舉。

圖一、智慧財產局副局長李淑美

本屆創博會包含創新領航館、未來科技館、永續發展館和發明競賽區等展區,涵蓋半導體、淨零綠能、資安、太空科技、AI、5G等各種主題,吸引眾多企業和學術機構前來參觀互動。來自21個國家的430家國內外企業和學研機構,總計展出1,048項尖端科技。創博會做為一個重要的技術交易平台,讓企業和學術機構可以透過技術交流、商務洽談等方式,促進技術轉移和合作,展開技術交易,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成果的商業化發展。

圖二、2023年「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小檔案


圖片來源:創博會官網

發明競賽區最受注目

其中,這次創博會「發明競賽區」的參賽作品共近530件,充分展現台灣發明人及團體源源不絕的發明能量。在10/4的展前記者會中,搶先曝光3件發明專利,包括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的「使用近紅外光譜的肉品品質檢測方法」,提供客製化品管,未來更可以運用於不同食品類別;國家原子能科技研究院的「雙靶向碳酸酐酶第九型複合物及造影劑」,能更有效、精準把握黃金治療時間,為民眾健康貢獻心力。中興大學則展出「超疏水奈米表面結構的製備方法及超疏水奈米表面結構」,可於日常生活中防水、抗污、抗垢等廣泛運用,可望成為民生及工業對於超疏水表面需求的最佳選擇。展期間還有來自韓國、泰國、印尼及厄瓜多等國將來台實體參與,爭奪最高榮譽「鉑金獎」,今年的發明競賽精彩可期。

圖三、智慧局搶先曝光多件創新發明作品。

創新領航館展現半導體實力

除了「發明競賽區」外,「創新領航館」、「未來科技館」及「永續發展館」為創博會另一焦點,「創新領航館」作為產業升級的重要推手,今年展覽以半導體為主軸,展前記者會先以中山科學研究院「寬能隙元件技術與應用」打頭陣,展期有瑞昱、群聯、鈺創、力積電、世界先進、旺矽、群創、智慧記憶科技及滿拓科技等9家半導體大廠聯手出擊,展示6大領域技術應用,讓世界看見台灣另一座「護國神山」。

【本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42期:前瞻科技匯聚!《2023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10/12盛大開展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文革2.0讓中國經濟政策加速邁向衰退?

中國經濟的發展,不僅受到國際環境的影響,更與中國政治的變化密切相關。要想掌握中國經濟趨勢,不能只用市場經濟的邏輯去分析,而必須從歷史和政治的角度去思考。如果我們能夠從歷史的軌跡一窺中國領導人的動機和目的,就能更清晰看到中國經濟的真相和未來。

跟隨毛澤東,甚至超越!

中國現任國家主席習近平,自從2012年上台以來,就開始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和集權措施,廢除了鄧小平建立的禪讓制度、集體領導制度和隔代指定接班人制度,並且在2018年修憲正式取消了國家主席任期限制。這些舉動讓許多人感到驚訝和不安,認為他是在倒退歷史,重啟文革。但其實,習近平非常清楚他在做什麼,只是很多人還看不懂。

要理解習近平的行為,我們必須回顧毛澤東時代的歷史。毛澤東曾經與蘇聯鬧翻,主要原因其實是為了奪權。二戰後,中國十分貧困,資金、技術都十分依賴蘇聯,而蘇聯在中國的代理人是留學過的劉少奇。因此即使毛澤東在中共地位很崇高,但其實沒什麼實權。毛澤東發動文革,其實是為了從劉少奇為首的「改革開放派」(或稱為走資派)奪取政權。

相對地,在江澤民、胡錦濤時代的中國,造就了一批受惠於美國貿易和投資的利益集團。對於想要掌握實權的習近平來說,他上台後想要加強黨的控制和打壓異己,因此表面上與美國進行博奕,實際上是與這些利益集團做鬥爭,如同毛澤東對抗蘇聯。

中國經濟起飛是基於與美國關係搞好

江澤民、胡錦濤則是深受鄧小平思想的指引。鄧小平曾說過:「回頭看看這幾十年來,凡是和美國搞好關係的國家,都富起來了。」然後中國展開長達三十年的改革開放,經濟起飛。鄧小平建立了禪讓制度、集體領導制度,並且引入隔代指定接班人,避免了權力移轉過程中的紛爭,同時由於每一代接班人都不是上一代指定,因此也避免了任用私人,確保每一代接班人都是當時最佳人選,這些都為改革開放的三十年打下堅實的基礎。

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使得中國與美國關係搞好,即便是中國政治體制始終不是投票的民主制度,但在某種意義上也算是民主制度,這使得美國越來越樂意向中國做技術輸出,扶助中國發展技術與經濟,拉攏中國成為美元經濟體系中重要的夥伴。然而這一切傳位到習近平之後開始發生轉變。

文革2.0 — 新文革的起因

2018年,中共十九大廢除國家主席任期制,同時政治局新常委中並沒有出現類似當初胡錦濤、習近平這樣的潛在接班人人選,這嚇壞了受惠於改革開放的既得利益者,文革的種種回憶都浮現在腦海之中。先講結論,不論『革命』的目的是什麼,但都將以中國經濟大幅倒退作為代價。結果不出意外,2018年掀起中美貿易戰,成為導致中國經濟出現不穩的源頭,但似乎習近平的目的就是要讓經濟不穩。

毛澤東當年發動文革,其實是為了從劉少奇為首的「改革開放派」(或稱為走資派)奪取政權,但毛澤東怎麼會不知道這樣會讓中國經濟衰退?然而,不論在任何一種政治體制,在任何一個時期,永遠都會有一群占多數的落後的人,只不過這群人在中國人數總是特別多,因為在大國中資源本來就無法公平分配。

改革開放的模式難以為繼

改革開放三十年後的現在,在中國僅有800多萬人每月收入達到台灣的經常性薪資平均值。確實如同鄧小平的期望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但恐怕不容易再去帶動落後之人,因為這個世界的資源並不足以讓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人人都達到富裕國家的生活水準;即便是現況,物價就已經漲到讓許多人受不了的程度,更何況是繼續讓更多中國人購買力提升上來,更多人爭相搶奪更多資源?

 
生成式AI帶來的法律與專利挑戰
吳碧娥╱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AI已成為各國重點發展的戰略目標,加上ChatGPT帶動生成式AI大爆發,AI對於法律實務及專利制度所帶來的衝擊與挑戰已不容忽視。

AI法律的規範進展

由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工業技術研究院、全國工業總會、5G產業創新發展聯盟所共同舉辦的「2023智權系列研討會」,今年將AI人工智慧之專利與法律挑戰列為重點主題。

資策會科法所所長蕭宏宜指出,台灣的AI法制建構主要分為AI基本法草案和公務機關使用生成式AI兩大層面,生成式AI參考指引草案的重點在於禁止使用生成式AI寫機密文書、公務員不得向AI提供公務機密,各機關若使用生成式AI執行業務應揭露相關資訊。

由於AI技術發展太快、應用面太廣,將延後立法時程。國科會原先預計於2023年9月推出「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包括AI法律名詞定義、隱私保護、資料治理、風險管控、智慧財產權,倫理規範、產業推動等七大重點,以及AI應用法遵與合法性等面向,不過國科會主委吳政忠日前表示,ChatGPT的生成式AI問世後,歐盟、美、日都有意訂定專法監管,雖然歐盟開出第一槍,但草案要經過三關目前只通過第一關,其他國家仍在研議尚未定案,台灣必須密切觀察國際上對生成式AI法律規範的情況及變化,以免因法律限制太大,壓抑各產業的發展空間。

ChatGPT與Transformer模型演算法

台灣資訊智慧財產權協會理事長陳家駿指出,這半年多來,美國OpenAI所開發的ChatGPT聊天機器人在全世界夯到不行,ChatGPT是一種基於生成式預訓練轉換模型(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簡稱GPT),但其中核心關鍵的Transformer模型演算法,其實非OpenAI或微軟自己所原創。

最早是由推出Bard聊天機器人的Google,率先開發出Transformer模型,而該模型係緣自於Google 2017年所推出的原始論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而來,之後幾家AI業者也陸續投入基於Transformer模型為基礎而改良或更進一步的應用,但沒想到,OpenAI和微軟在商用上卻後來居上,威脅到Google推出的Bard,至於OpenAI和微軟是否用到Google所發表的Transformer模型專利有待考證,但可以確定的是,Transformer模型是ChatGPT成功推出的重要推手,讓AI得以邁入新的深度學習技術框架並創下里程碑。

OpenAI利用Transformer模型研發出眾所皆知的ChatGPT後,2023年3月更推出基於GPT-4為基礎的新一代的GPT引擎,且放眼研究未來GPT-5的技術,期望透過增加模型規模和參數,擴展自然語言處理能力,並降低大語言模型可能帶來的不實資訊、提高模型的可解釋性,讓人類更好理解AI技術的應用模式。

AI的智慧財產權保護趨勢

過去人類才具有創造能力,隨著AI不斷發展,如今已可自動生成出新聞報導、小說、劇本、音樂、繪圖,對於AI生成物是否受到智財保護的討論也越來越多。今年OpenAI發表GPT-4時,已不再是一個開放的人工智慧模型,OpenAI並未公布訓練該模型的資料、計算集、訓練方法,除了希望保持一定競爭的優勢,也凸顯出開源將使GPT- 4語言模型面臨數據洩露的安全隱憂,因此OpenAI不再「Open」。

蕭宏宜認為OpenAI不採取開源,涉及三個關鍵問題。首先是競爭者可透過還原工程了解產品的營業秘密內容,並搶先申請專利,若反過來起訴企業侵害其專利,恐將面臨訴訟風險。其次是面對競爭者提起的專利侵權訴訟,企業將因沒有專利而無法提起反訴,或透過交互授權(cross-licensing)避免訴訟。第三,如未對員工於工作上使用開放式的ChatGPT做出限制,反覆提問的結果,可能導致ChatGPT掌握資訊內容,並提供給其他提問者,導致原本可主張營業秘密保護的資訊,不再滿足保護要件。

生成式AI應用的法律疑義

此外,在生成式AI實際應用的過程中,也可能衍生諸多法律疑義。蕭宏宜指出,在訓練大型語言模型(LLM)時,可能會使用python程式爬取資料,過程中有刑法妨害電腦使用罪的疑慮,若後續衍生著作,也要注意是否有可能侵害他人的著作權。圖形、聲音、影像等非結構性資料,相較於文字資料更不易監督且危險;而機器學習的過程中被餵了哪些資料也難以掌控,可能造成著作權法架構下的付費與授權機制崩解。

而在LLM模型完成後,使用過程中也會浮現各種問題:演算法是自動化組件的驅動關鍵,如因判斷錯誤而造成人身傷害,行為主體是誰?有故意或過失嗎?此外,模型生成的「著作」權利人是誰?一方面,即使自然人聲稱是以模型為「工具」,自然人背後的公司組織仍在著作過程中居於主體地位,但這樣自然人還符合著作權法上的著作權利人嗎?另一方面,模型訓練過程中可能侵犯他人著作權,問題是,模型訓練採元件化處理,幾乎不可能逐一檢視,告訴人可能會因舉證困難而導致敗訴。

蕭宏宜強調,模型和演算法未必擁有著作權,也未必能、未必願意申請或登記專利,因此對企業而言,加強營業秘密保護成為AIGC時代的重中之重。對於是否應強化對於生成式AI的監管,國際間還在擺盪,若主管機關能識別風險和減少風險,建立更加透明和穩健的監管機制,加強風險管理和監測,使人工智慧在有益於社會的同時,減少其帶來的損害。畢竟人工智慧最大的風險並非機器或系統本身,而是設計系統的人類。

【本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42期:前瞻科技匯聚!《2023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10/12盛大開展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打造設計專利強國:台灣的努力與契機

隨著科技發展與生活品質提升,現代人對產品的要求已不再僅止於功能性,產品的外觀設計也越發受到重視。設計已成為許多企業爭相投入的領域,以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與差異化優勢。台灣設計產業在這波趨勢下也蓬勃發展,從早期的代工模式逐步轉型至建立自有品牌。然而,設計專利申請數量比重仍偏低,顯見設計專利尚未受到足夠重視。

設計專利不同於發明專利,其保護的標的在於產品外觀。雖然設計專利的申請門檻較低,但由於保護力道相對不如發明專利強,許多企業仍偏好申請發明專利專利。加上台灣企業仍多停留在代工階段,缺乏原創設計的能量,導致設計專利總量偏低。要喚醒國人對設計專利的重視,產官學各界必須共同努力,在制度、法規、環境等方面著手,讓設計專利逐漸成為企業經營品牌的必要工具。

隨著社會發展,消費者的美學需求不斷提高,產品的外觀設計已成為企業爭相投入的熱門領域。台灣設計產業在這波風口浪尖下蓬勃發展,從早期的代工模式逐漸轉型為建立自有品牌。在設計專業力持續精進的同時,設計專利的重要性也逐漸受到重視。然而轉型的道路並不容易,要提升設計專利在台灣的發展,產官學各界仍需共同努力。

為什麼品牌與設計很重要?

大同大學工設系系主任朱柏穎認為,設計以及其帶來的品牌認知提升,可以有效的提升品牌價值,同時讓品牌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他舉了BMW為例,眾所周知,BMW向來以豬鼻子造型進氣口為品牌標示,然而隨著電動車的發展,很多電動車去掉了原本的進氣口,改採密閉式設計,就好比特斯拉,前方完全沒有進氣口。這也讓消費者擔心,如果BMW沒有了豬鼻子,恐怕就不再有BMW的味道了。但BMW推出電動車之後反而把豬鼻子變大、變得更顯眼,與市場上的電動車反其道而行,他認為,這也更凸顯了品牌的設計形象。

i20 BMW iX xDrive50純電休旅Aventurin Red銀粉漆外觀

BMW的電動車讓豬鼻子變大了。圖片來源:BMW iX xDrive50 旗艦版,BMW台灣官網,© BMW 台灣總代理 汎德 2023

事實上,多數品牌的產品外觀或者是LOGO設計都有這樣的味道存在,當品牌營造的形象深植人心,消費者就會更願意買單,甚至願意為了該品牌付出更多金錢。

朱柏穎再舉了過去一個咖啡盲測案例:麥當勞在街頭進行測試,讓消費者在不知道品牌的情況下比較麥當勞與星巴克的咖啡,結果發現多數人都認為只需要一半價格的麥當勞咖啡比較好喝,在得知測試結果後,麥當勞也藉此大肆行銷,但結果卻沒有改變消費者偏好,麥當勞的咖啡業績也沒有明顯改善。

也就是說,如果產品品質差不多,消費者會偏好品牌形象更好的產品,即便價格可能高一些。品牌在此就不只是一種識別,而是成為價值的象徵。

提升設計專利的困境

台灣設計產業在過去幾十年來持續發展,已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隨著消費者對於產品外觀設計的要求越來越高,許多台灣企業也意識到設計的重要性,紛紛投入設計能量以提升產品附加價值。然而,設計專利申請數量的比重仍然偏低。

這可能與台灣消費者的習慣有很大的關係,台灣消費者在面對品牌選擇時,容易對進口品牌抱持更寬容的態度,並願意付出更多成本購買,但是面對台灣品牌時,卻又往往落入CP值的迷思當中,也就是台灣人往往對台灣人的設計與品牌價值並不太買單。

以2019年為例,台灣設計專利申請量僅占所有專利申請總量的5%,遠低於德國、美國等國的25%左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設計專利權力相對薄弱,容易被設計細節的微調規避,因此企業普遍較偏好申請保護力道較強的發明專利;另一方面,也與台灣企業多數仍停留在代工形勢有關。由於自己的設計能量不足,無法開發具原創性的設計,因此設計專利的需求量偏低。

許多專家學者指出,要提升台灣設計專利的量,關鍵在於提高設計專利本身的保護力道,以及鼓勵企業自主研發、轉型至自建品牌。只有當企業感受到設計專利的重要性,並且持有足夠的原創設計時,設計專利的申請量才有機會大幅提升。

【本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42期:前瞻科技匯聚!《2023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10/12盛大開展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