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普1.0的年代,跨國企業還能透過搬遷工廠規避美國的高額關稅,但第二次主政的川普,則是企圖以關稅作為重塑全球貿易秩序的工具,推動「美國優先」的單邊主義政策,試圖強化美國主導權、推動製造業回流並增加美國財政收入,這意味著過去企業常見的作法已經行不通,在川普2.0年代下,更應重新建立全球貿易的新思維。
圖1. KPMG安侯建業舉辦「美國關稅新風暴:全球供應鏈洗牌下的台商生存戰略研討會」,邀請KPMG稅務專家來台分享美國近期關稅政策;攝影:北美智權報╱吳碧娥
KPMG安侯建業近日舉辦「美國關稅新風暴:全球供應鏈洗牌下的台商生存戰略研討會」,分享美國近期關稅政策以及台商的因應策略。畢馬威中國供應鏈及間接稅兼亞太區間接稅及國際貿易關務主管合夥人Kenneth Leung指出,在川普2.0年代,中國產貨物將面臨更高的關稅和更嚴格的海關檢查,企業可透過「首次銷售原則」(First Sale)和「非居民進口人」(Non-Resident Importer)等策略調整進口完稅價格、也可考慮改變原本在中國製造模式,盤點是否有其他更適合地區可享受自由貿易協定(FTA)優惠稅率,進而進一步降低關稅成本。
川普1.0的年代:改變貨物的原產地以規避關稅
回顧2018年川普1.0時期,為因應美國對中國加徵關稅措施,眾多企業改變供應鏈佈局,將部分加工環節轉移至東南亞、拉美等第三國,或是將部分中國出口至美國的商品,改道經由東南亞、拉丁美洲國家進入美國市場。舉例來說,川普政府在2018年對中國進口的太陽能板加徵30%的關稅。但美國商務部在2023年提出證據顯示,中國太陽能板廠商將組裝業務轉移至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和越南等國,然後再從這些國家出口至美國,藉此來規避關稅。因此,美方即將對這些協力廠商國家實施「對等」關稅措施,將推高這些最終仍源自中國的商品在美國的價格。因此,跨國企業應對川普關稅「1.0」常見的做法,現在也行不通了。
Kenneth Leung指出,在川普1.0的時候,透過搬工廠改原產地還有機會能消滅關稅,但川普第二次當總統的戰略跟第一次不一樣,從川普這次的競選承諾來看,重點擺在提高關稅與貿易壁壘,也就是對大多數外國商品徵收10%~20%的基本關稅,特別是自中國的商品加徵關稅,並擴大「對等關稅」至全球範圍。
圖2. KPMG畢馬威中國供應鏈及間接稅兼亞太區間接稅及國際貿易關務主管合夥人Kenneth Leung;攝影:北美智權報╱吳碧娥
川普要透過關稅對企業施壓,將供應鏈轉回美國本土,並吸引外資企業在美國投資建廠、創造就業機會,推動製造業回流美國,因此,川普迄今實施的關稅政策措施,本質是就是在對抗中國。由於美國從中國的進口量遠超過其出口量,因此川普在其第⼀任期內就已對中國施加高額關稅,後來的總統拜登維持並擴大關稅,這些措施使美國從中國進口商品的占比,從2016年的21%降至2024年的13%,顯示美國對中國的貿易依賴度在過去10年間已有明顯下降。美國日前宣布對中國進口的所有商品加徵125%的對等關稅後,中國也以同樣方法回敬美國,不過中國政府宣布只要在5月13號之前進口到中國,就不用交125%的對等關稅,因此最近中國廠商都急著趕在時限之前完成貨物進口作業。
【本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79期:全球關稅戰專題報導: 川普政策剖析及台商因應之道】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