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藤e起學英語】精選最精采的文章,時而新奇有趣,時而發人深省,透過閱讀喜歡的事物學習英語。 【考公職e周刊】提供你公職、職場、證照……等各類考試的情報,還有應考人現身說法,上榜秘訣分享給你!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5/01 第595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北美智權網站
 
 
 
 
專利評析 川普關稅戰2.0:全球貿易再洗牌,台灣如何突圍? ─ 中經院院長連賢明深度解析
   
深入報導 川普2.0年代下的全球貿易新思維
   
研發創新 成大攜手產官學界實踐ESG,首屆「成功永續金質獎」得主公布
   
智財管理 全球專利競逐新局:台灣在半導體與數位科技的戰略角色
   
 
川普關稅戰2.0:全球貿易再洗牌,台灣如何突圍? ─ 中經院院長連賢明深度解析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從左至右:中經院台灣經濟研究所所長黃勢璋、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中經院董事長曹添旺、中經院院長連賢明、中經院副院長陳信宏、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書菲、中院中國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吳佳勳;攝影:北美智權報/李淑蓮。

川普二次執政,一連串的措施、命令讓人目不暇給,政策的多變與對經濟影響的深遠,可謂比詭譎多變的景氣更加詭譎多變。過去3個多月以來,川普馬不停蹄的推動關稅政策,讓全球金融經濟陷入一片混亂[1]。近一、二年來,台灣對美國出口大幅攀升,占台灣總出口之比重超過2成,對美國出超金額達700億美元之多。川普的高額對等關稅將對台灣電子資訊業、半導體,乃至傳統產業,均帶來重大衝擊。

有鑑於此,中華經濟研究院於4月28日舉辦了「川普關稅風暴 智庫視角 X 政策對應」研討會,針對川普不斷推出的關稅政策,討論對台灣總體經濟、資通訊產業、傳統產業、中小企業之可能影響及因應,並進一步研析重要且未來會持續進行的台美談判策略。此外,此波美中貿易戰愈演愈烈,極可能造成兩敗俱傷,中國大陸經濟受到重大衝擊,台商該如何審慎布局、因應轉變,亦為會中討論焦點。

川普貿易政策之影響

在國際局勢迅速變動之際,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連賢明針對川普新一輪關稅政策及其對全球經濟秩序與台灣貿易前景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的剖析。透過條理清晰且層層推進的分析,他不僅揭示了川普貿易戰策略背後的邏輯與矛盾,更對台灣可能面臨的挑戰與因應之道提出具體而務實的建議。

連賢明指出,川普上台後,即以一系列行政命令推動關稅政策,並在執行上大量引用《國家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繞過傳統必須經過國會批准的貿易調查程序,以行政命令快速課徵關稅;攝影:北美智權報/李淑蓮。

連賢明於演講一開始即指出,川普的關稅政策,並非傳統意義上以經濟效率為核心考量的貿易手段,而是帶有強烈政治意圖與國家安全色彩的 「全面型經濟武器」。川普一貫主張「對外加稅、對內減稅」,以重振美國製造業、修正長期以來的龐大貿易逆差,同時也試圖將關稅作為施壓盟友與對手的重要談判工具。

連賢明指出,川普上台後,即以一系列行政命令推動關稅政策,並在執行上大量引用《國家緊急經濟權力法》(International Emergency Economic Powers Act,IEEPA),繞過傳統必須經過國會批准的貿易調查程序,以行政命令快速課徵關稅。這種做法,讓整個政策制定過程變得極為強勢且不透明,進一步加深了全球主要經濟體對美國貿易政策走向的擔憂。

【本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79期:全球關稅戰專題報導: 川普政策剖析及台商因應之道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川普2.0年代下的全球貿易新思維
吳碧娥╱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在川普1.0的年代,跨國企業還能透過搬遷工廠規避美國的高額關稅,但第二次主政的川普,則是企圖以關稅作為重塑全球貿易秩序的工具,推動「美國優先」的單邊主義政策,試圖強化美國主導權、推動製造業回流並增加美國財政收入,這意味著過去企業常見的作法已經行不通,在川普2.0年代下,更應重新建立全球貿易的新思維。

圖1. KPMG安侯建業舉辦「美國關稅新風暴:全球供應鏈洗牌下的台商生存戰略研討會」,邀請KPMG稅務專家來台分享美國近期關稅政策;攝影:北美智權報╱吳碧娥

KPMG安侯建業近日舉辦「美國關稅新風暴:全球供應鏈洗牌下的台商生存戰略研討會」,分享美國近期關稅政策以及台商的因應策略。畢馬威中國供應鏈及間接稅兼亞太區間接稅及國際貿易關務主管合夥人Kenneth Leung指出,在川普2.0年代,中國產貨物將面臨更高的關稅和更嚴格的海關檢查,企業可透過「首次銷售原則」(First Sale)和「非居民進口人」(Non-Resident Importer)等策略調整進口完稅價格、也可考慮改變原本在中國製造模式,盤點是否有其他更適合地區可享受自由貿易協定(FTA)優惠稅率,進而進一步降低關稅成本。

川普1.0的年代:改變貨物的原產地以規避關稅

回顧2018年川普1.0時期,為因應美國對中國加徵關稅措施,眾多企業改變供應鏈佈局,將部分加工環節轉移至東南亞、拉美等第三國,或是將部分中國出口至美國的商品,改道經由東南亞、拉丁美洲國家進入美國市場。舉例來說,川普政府在2018年對中國進口的太陽能板加徵30%的關稅。但美國商務部在2023年提出證據顯示,中國太陽能板廠商將組裝業務轉移至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和越南等國,然後再從這些國家出口至美國,藉此來規避關稅。因此,美方即將對這些協力廠商國家實施「對等」關稅措施,將推高這些最終仍源自中國的商品在美國的價格。因此,跨國企業應對川普關稅「1.0」常見的做法,現在也行不通了。

Kenneth Leung指出,在川普1.0的時候,透過搬工廠改原產地還有機會能消滅關稅,但川普第二次當總統的戰略跟第一次不一樣,從川普這次的競選承諾來看,重點擺在提高關稅與貿易壁壘,也就是對大多數外國商品徵收10%~20%的基本關稅,特別是自中國的商品加徵關稅,並擴大「對等關稅」至全球範圍。

圖2. KPMG畢馬威中國供應鏈及間接稅兼亞太區間接稅及國際貿易關務主管合夥人Kenneth Leung;攝影:北美智權報╱吳碧娥

川普要透過關稅對企業施壓,將供應鏈轉回美國本土,並吸引外資企業在美國投資建廠、創造就業機會,推動製造業回流美國,因此,川普迄今實施的關稅政策措施,本質是就是在對抗中國。由於美國從中國的進口量遠超過其出口量,因此川普在其第⼀任期內就已對中國施加高額關稅,後來的總統拜登維持並擴大關稅,這些措施使美國從中國進口商品的占比,從2016年的21%降至2024年的13%,顯示美國對中國的貿易依賴度在過去10年間已有明顯下降。美國日前宣布對中國進口的所有商品加徵125%的對等關稅後,中國也以同樣方法回敬美國,不過中國政府宣布只要在5月13號之前進口到中國,就不用交125%的對等關稅,因此最近中國廠商都急著趕在時限之前完成貨物進口作業。

【本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79期:全球關稅戰專題報導: 川普政策剖析及台商因應之道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成大攜手產官學界實踐ESG,首屆「成功永續金質獎」得主公布
吳碧娥╱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國立成功大學「永續金融科技產學小聯盟」(SFTA聯盟)所主辦的第一屆「成功永續金質獎」,共分設「環境金質獎」、「社會金質獎」、「治理金質獎」以及「成大鳳凰永續金質獎」四大獎項,並於4月19日舉辦頒獎典禮,在產官學各界共同見證下,表彰在環境(E)、社會(S)及治理(G)三大領域具卓越表現的企業與機構代表,並且分享傳承各家企業機構推動永續實務管理的寶貴經驗,創建一個交流永續管理傳承與成功典範的平台。

圖1. 4家機構獲得首屆「成功永續金質獎」,包括獲「治理金質獎」的誠美材料科技,以及榮獲「社會金質獎」的京城銀行、根基營造與唐氏症基金會;圖片來源:成功大學提供

為積極接軌全球對永續發展議題的高度關注,國科會於2023年2月支持成立SFTA聯盟,協助國內企業推動數位驅動及低碳淨零雙軌產業轉型,強化國際貿易與產業供應鏈的競爭力。而SFTA聯盟於2024年第三季首度創辦第一屆的「成功永續金質獎」,並於2025年3月7日正式公告得獎機構名單,4月19日假成功大學光復校區管理學院62×05國際演講廳舉辦「成功永續金質獎」頒獎典禮。

SFTA聯盟所主辦的「成功永續金質獎」共分設四大獎項,分別為:「環境金質獎」、「社會金質獎」、「治理金質獎」,以及囊括前揭三大構面的綜合性最高榮譽「成大鳳凰永續金質獎」,由來自不同領域背景的19位專家學者所組成評審團隊,依據公開的虛實整合資料,以及競逐獎項企業所自行提供的文件及報告等,進行全方位綜合遴選評估,希冀擇選出具備高度永續管理意識與實務作為的企業與機構代表並予以表揚。

圖2. 4月19日舉辦首屆「成功永續金質獎」頒獎典禮;圖片來源:成功大學提供

4家機構獲獎

今年共4家機構脫穎而出,包括獲「治理金質獎」的誠美材料科技,以及榮獲「社會金質獎」的京城銀行、根基營造與唐氏症基金會。各家代表皆在典禮中分享其推動ESG的心路歷程與創新實例,包括永續金融、淨零工地管理、弱勢照護等跨領域實踐,為與會者帶來豐富的學習啟發。

【本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79期:全球關稅戰專題報導: 川普政策剖析及台商因應之道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全球專利競逐新局:台灣在半導體與數位科技的戰略角色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由左至右:智慧財產局局長廖承威、中光電總經理林惠姿、華邦電子技術長白培霖、瑞昱半導體副總經理張義樹、台達電子法務長葉國良、台積電智財資訊整合專案副處長張展誌、聯發科智慧財產處副處長何宜潔、工研院院長劉文雄、經濟部次長賴建信、科睿唯安副總裁暨全球智權策略長Vasheharan Kanesarajah、鴻海科技中央智權總處處長林忠億、廣達電腦技術長張嘉淵、友達光電智權室資深處長余義勝、緯創資通營運架構長暨技術長沈慶堯、南亞科技執行副總經理蘇林慶、華碩技術長吳欽智、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副司長周崇斌;攝影:北美智權報/李淑蓮。

在全球知識經濟激烈競逐之際,專利已成為衡量國家創新能量與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指標。智慧財產局 (TIPO) 局長廖承威於4月16日在科睿唯安舉辦的《2025全球百大創新機構頒獎典禮暨唯安創新論壇》活動上,發表專題演講,深入分析全球專利趨勢、台灣佈局現況及未來策略,勾勒出台灣於全球創新版圖中的重要定位與挑戰。

專利量體與質量並重:全球競局變化中求定位

從數據來看,中國大陸仍以每年逾百萬件的專利申請量穩居世界之冠。雖然國知局 (CNIPA) 申長雨局長上任後指出高數量的專利中可能存在品質不一的問題,但在政策導向及補助措施的推動下,其專利總量依然持續攀升。與此同時,印度亦展現出強勢崛起的態勢,憑藉龐大的人口基底與全球產業供應鏈南移的趨勢,成為新興市場中不可忽視的力量。

智慧財產局 局長廖承威指出,單純以絕對數字評比各國專利申請量,容易因國家人口基數差異而失真,因此以「每百萬人口的專利申請量」作為比較基準,才能更真實地反映國家創新力;攝影:北美智權報/李淑蓮。

廖承威特別強調,單純以絕對數字評比各國專利申請量,容易因國家人口基數差異而失真,因此以「每百萬人口的專利申請量」作為比較基準,才能更真實地反映國家創新力。以此觀之,台灣於2023年在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每百萬人專利申請量中高居全球第一,成功超越連續多年保持領先的以色列,顯示出台灣在全球創新競技場上的堅強實力。

科技融合與半導體領航:台灣產業聚焦之路

全球專利申請領域中,數位通訊、運算科技與電子機械成為主流,反映出科技跨界融合(Technology Convergence)的時代趨勢。尤其是AI、ICT(資訊與通訊技術)與半導體三大領域,在全球專利版圖上形成壓倒性優勢。

台灣的表現尤為亮眼。廖承威指出,在國際專利合作條約(PCT)申請中,台灣以半導體技術領先群雄。無論是本國企業,或是在台布局的跨國企業,均將半導體技術視為核心戰略,推升台灣相關專利申請總量達到約三成。特別是來自韓國的企業,對台灣半導體領域的申請佈局相當積極,占比近三成,反映出台灣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

【本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79期:全球關稅戰專題報導: 川普政策剖析及台商因應之道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