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指出,川普的關稅政策存在一個致命缺陷:有清晰目標,但缺乏完整戰略;攝影:北美智權報/李淑蓮。
隨普川普回歸白宮,全球貿易戰的風暴再起。在這場席捲全球的新一波關稅升級賽中,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以敏銳的國際視角與產業洞察,深入剖析川普政策背後的動機與結構性問題,並指出台灣應在此全球供應鏈重組關鍵期,未雨綢繆,謀定而後動。
關稅政策:既是目標也是手段
王健全於中經院「川普關稅風暴 智庫視角 x 政策對應」研討會的專題演講中直指,川普的關稅政策呈現出「雙重角色」特性:一方面,關稅是手段,藉以施壓貿易對手、迫使供應鏈移轉;另一方面,關稅本身也是目的,因為高額關稅收入可為美國政府帶來資金,進而支撐川普欲推動的國內減稅政策。
根據美國統計資料,美國每年自全球進口高達3.3兆美元商品,即便課徵10%關稅,也足以帶來數千億美元的財政收入。因此,川普並不單純追求「零關稅、自由貿易」的理想,而是明確將關稅作為美國國內經濟調控的資源來源。這樣的設計,使得關稅政策兼具財政與外交雙重功能,也使其施行上充滿高度彈性與不可預測性。
沒有整體戰略,只剩單一手段
然而,王健全也毫不諱言指出,川普的關稅政策存在一個致命缺陷:有清晰目標,但缺乏完整戰略。
在對中政策上,川普強調高關稅施壓,意圖迫使中國讓步。然而,他忽略了自身供應鏈結構對中國的高度依賴,也未能及時建構完整替代體系。在推行高關稅的同時,美國內部消費成本節節攀升,尤其是食衣住行等民生必需品,受制於關稅成本轉嫁,勢必導致基層民眾的不滿情緒累積。
王健全進一步指出,川普施政風格屬於「各個擊破、挑軟柿子吃」,透過雙邊談判施壓各國,卻因缺乏多邊合作體系與持續盟友支持,導致美國在國際貿易上逐漸陷入孤立局面。與此同時,若對抗中國的高科技戰爭全面升級,將使美國企業在資訊電子、電動車、半導體等關鍵領域面臨巨大供應風險,進一步削弱美國產業競爭力。
從左至右: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中經院副院長陳信宏、中經院台灣研究所副所長黃勢璋;攝影:北美智權報/李淑蓮。
供應鏈重塑下的台灣困境與契機
台灣在這波全球供應鏈重塑潮中,既是受害者也是潛在受益者。
王健全指出,過去二十年間,台灣在全球產業分工中,扮演了中國製造崛起的重要推手。然而,在中美對抗升級,供應鏈「去中國化」成為不可逆趨勢之下,台灣若能及早調整,將有機會在全球新一輪分工中取得更高階的位置。
【本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79期:全球關稅戰專題報導:川普政策剖析及台商因應之道】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