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史前館電子報】有考古學家帶你進入時光隧道,讓你更認識臺灣豐富史前文化、原住民文化與自然史。 【考公職e周刊】提供你公職、職場、證照……等各類考試的情報,還有應考人現身說法,上榜秘訣分享給你!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6/19 第602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北美智權網站
 
 
 
 
專利評析 用地理標示說好產品故事,智慧局應扮演領頭羊角色!
   
法規訴訟 中國專利審查指南修正草案重點簡介
   
深入報導 2025智財服務業AI應用報告:專利翻譯及商標檢索應用最普及且品質受肯定
   
研發創新 2025能源轉型未來投資展望:聚焦再生能源、能源效率與交通運輸
   
 
用地理標示說好產品故事,智慧局應扮演領頭羊角色!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產地標章宣導摺頁,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在國際市場競爭愈趨激烈、消費者日益重視產品來源與文化價值的時代,地理標示(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GI)不再只是單純的產地證明,而是串連品質、文化、信任與品牌的強力工具。越南智慧財產局(IP VIETNAM)在過去十年間,透過積極推動地理標示制度,成功讓一系列原本僅限於地方消費的農漁產品躍上國際舞台。這項成果對台灣而言,不僅具有借鏡價值,更凸顯出智慧財產制度在產業升級與地方經濟振興中的潛力與急迫性。越南的積極作法尤具借鏡價值,讓我們重新思考:台灣的智慧財產局,是否應該也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利用地理標示說好在地特色好物的動人故事,並將之推向國際舞台?

越南地理標示政策成果:地方產業的品牌加值工程

根據越南智慧局的公開數據,截至2024年底,越南已核准超過160件地理標示產品,涵蓋咖啡、荔枝、魚露、胡椒、綠茶等多項農漁特產。其中「越南諒山星星八角」與「胡志明市平盛米粉」不僅在越南國內有高識別度,亦成功取得歐盟地理標示登錄,成為東南亞少數能以地理標示名義進入歐盟市場的產品[1]。

筆者認為品牌成功推廣的關鍵,在於越南政府並未將地理標示視為單純的「產地證明標章」,而是將其定位為一項整合性的產業策略工具,涵蓋從品質控管、原產地溯源、品牌行銷乃至地方文化保存的多層次功能。在政策實踐上,越南採取「中央引導、地方執行、農民參與」的推動模式。首先,地方政府與農業合作社密切配合,針對欲申請地理標示的產品,進行深入調查與品管標準制訂,從栽種方法、原料來源、生產工藝到包裝與流通流程,皆建立明確可驗證的技術規範。這些規範不僅作為後續監管與授權使用的依據,更有助於統一品質、減少市場混淆。

為了確保這些標準能夠落實,越南在地理標示核准後,還會設置專責機構負責監督與驗證制度。例如「地理標示產品管理組織」(GI Management Organizations)通常由地方政府與農業專家共同組成,定期抽查產品品質,並授權符合標準者使用GI標章。[2]此一機制不僅防止「標章氾濫」與假冒問題,更強化了市場對該產品品質的一致認知。

有效的行銷助力 地理標示功效放大10倍

更重要的是,越南智慧局會與工業貿易部門攜手推動「地理標示品牌化」策略,協助地方產品進行包裝設計、商標整合與數位行銷,同時積極安排參展國際食品博覽會或洽談通路合作,為產品開拓出口市場。這種由智慧財產權主導的「登錄後行銷輔導」,成功讓許多過去僅為在地消費的農特產,躍升為高附加價值的國際商品。[3]

舉例而言,「富國魚露」原是堅持傳統釀造的家庭作坊產品,透過取得地理標示後,政府即協助其建立統一品質標準與共同品牌形象,並打造專屬的玻璃瓶包裝與原產地溯源標籤,使其從市場上一眾廉價魚露中脫穎而出,成為出口歐盟的高價商品。此外,地理標示也被賦予文化傳承的功能,例如在「南澳魚露」及「諒山八角」的推廣過程中,越南政府同步進行地方釀香文化與生態旅遊行銷,使該產品不只是調味料,更是一個承載地域記憶與文化價值的符號。[4]

透過這樣一套環環相扣的政策安排,越南讓地理標示從原本僅具法律意義的登錄程序,轉化為具備市場價值與出口潛力的「智慧財產權應用模型」,實踐了從產地到品牌、從地方到全球的完整路徑。

此外,越南智慧局亦積極進行資訊公開與多語言國際推廣。在其官方網站(https://ipvietnam.gov.vn/) 設有專門介紹地理標示產品的多語言頁面 (包含英文、越文、法文),並提供GI產品查詢平台,介紹各項地理標示的生產區域、文化背景、生產流程與國際註冊情況。例如在英文網頁中,不僅可查詢「Phu Quoc Fish Sauce」、「Buon Ma Thuot Coffee」等產品之歷史與特色,亦附上產品圖像與國際市場成績,讓海外買家能快速了解其獨特性與認證情形。

這類資訊透明化與語言本地化的策略,不僅擴大了國際認識,也強化了越南地理標示作為「出口認證」的功能。地理標示在越南的角色,早已超越單純的法定保護,成為一個融合文化行銷、農業治理與智慧財產應用的戰略性制度設計,從行政登錄走向實質的經濟效益與品牌資產累積。越南政府將GI視為一套「國家級品牌政策工具」,透過品質規範、生產認證、品牌設計與國際推廣相互扣合,使地方產品從農地直達海外市場,不只是賣產品,更是賣文化與信任。

【本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82期:用地理標示說好產品故事,智慧局應扮演領頭羊角色!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中國專利審查指南修正草案重點簡介
邱英武╱北美智權 法研組資深副理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中國知識產權局 (CNIPA) 於2025年4月30日公布了專利審查指南修正草案徵求意見稿,我們率先看看有那些修正重點。

2025年4月30日,中國知識產權局公布了專利審查指南修正草案徵求意見稿,現簡介修正重點如下,供各位讀者參酌。本簡介僅供參考,最終實際施行的版本,仍應以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告內容為準。

  1. 發明人資料

    當前的請求書中的要求是僅需填寫「第1發明人」即可,草案改為「所有發明人」,清楚標記所有發明人。

  2. 分案之優先權主張聲明

    當申請之母案有合法主張優先權,而在提出分案申請時,也要主張母案的優先權主張時,必須在分案請求書中聲明要求主張母案之優先權主張,否則會被視為未聲明主張優先權。

  3. 一案二請

    同一申請人可以於同一申請日,對相同發明創造,分別提出發明與實用新型,當實用新型已經授權,發明申請案實體審查後,認為應給予授權者,則會發函請申請人確定是否放棄實用新型專利權,以取得發明申請案授權。若不聲明放棄者,發明申請案將會被駁回。現行審查指南記載發明申請案可以透過修正方式,而無須一定要放棄實用新型專利權,可能會取得二個專利權。草案中已經明確規範僅能以放棄方式處理,只能取得一個專利權。

【本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82期:用地理標示說好產品故事,智慧局應扮演領頭羊角色!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2025智財服務業AI應用報告:專利翻譯及商標檢索應用最普及且品質受肯定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在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席捲全球的浪潮中,智慧財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 IP)領域也免不了身陷其中,正悄悄的走向一場前所未有的轉型變革。Questel於2025年發布的《知識產權行業前瞻研究報告》(下稱《報告》)顯示,AI已不再是實驗性工具,而是重塑產業格局的核心力量。從工具應用邁入策略轉型,從流程輔助走向決策驅動,智慧財產權的未來,正在AI的演算之中被重新定義。

AI使用破五成,樂觀態度成主流

這份《報告》背後的調研工作為期三個月,訪問了全球超過500名智財權專業人士,其中包含大量企業法務主管、律所合夥人及分析人員。根據結果顯示,有58%的受訪機構已實際於IP相關工作部署AI工具,尤其在專利檢索、商標管理、專利撰寫與文件生成等方面。另有31%的機構雖尚未全面導入,但已在默默觀察競爭對手行動或已針對部分功能進行試行,僅有2%的受訪者表示堅持不採用AI技術。

整體而言,超過七成的受訪者對AI輔助IP工作的潛力表示樂觀。《報告》指出,64%的從業者認為AI將永久改變智財權專業的角色與任務結構。受訪者普遍認為,AI的導入能為組織創造競爭優勢,特別是在處理資料密集與流程重複的日常任務上。

專利與商標應用全面開展,效率與成本驅動導入決策

在實務應用方面,AI工具最常被使用於專利與商標領域的檢索與監測任務。就專利而言,專利檢索為最常見的AI應用,其次為摘要生成、專利翻譯、專利分類與競爭對手分析。在商標領域中,商標檢索的AI使用率高達91%,緊接著是商標監測、審查意見答辯管理、商品與服務描述撰寫以及線上品牌保護。

至於導入AI的主要原因,《報告》顯示企業對效率有迫切需求。多數企業期望藉由AI節省人力成本、縮短處理時間並提高整體作業準確性。有77%的受訪者表示,導入AI是為了降低營運成本與時間支出;另有45%的人認為導入AI是產業不可逆的發展趨勢;而42%則樂於接受任何有助於提升效率的工具。部分企業則出於好奇、驗證潛力或因同業壓力而進行測試。

此外,AI的普及不僅改變了使用習慣,也直接影響企業對IP服務供應商的選擇標準。《報告》顯示,有65%的受訪者認為AI將徹底顛覆傳統IP服務商模式,而73%表示AI已影響其對特定供應商的評估與合作意願。

【本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82期:用地理標示說好產品故事,智慧局應扮演領頭羊角色!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2025能源轉型未來投資展望:聚焦再生能源、能源效率與交通運輸
吳碧娥╱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在全球氣候危機與能源安全雙重壓力下,能源轉型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根據KPMG最新發布的《能源轉型投資展望:2025年及未來》報告,基於對36個國家、11個產業1400名能源轉型投資者的深入研究,多數投資者(72%)認為能源轉型資產的投資正迅速增加。事實上,2024年全球能源投資預計將創下3兆美元的歷史新高,其中約2兆美元將用於再生能源技術與基礎建設,接近同年度化石燃料投資額的兩倍。這場能源革命不僅重塑能源產業本身,金融投資者、新興能源開發商、再生能源業者與高耗能產業皆在尋求相關投資機會與商機。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能源投資關鍵項目

2024年全球能源轉型資產的投資總額預估為2兆美元,主要標的為能源效率、再生能源、儲能/電網與交通運輸這四大領域。其中,7,710億美元投資於再生能源、6,690億美元投資於能源效率與電氣化(涵蓋交通運輸、建築與工業),而4,520億美元則投資於電網與儲能。

能源轉型涉及的範疇廣泛,投資參與者不僅限於傳統的能源公司與專案,並延伸至新創企業、科技公司、工業、材料與自然資源企業、高耗能產業以及供應鏈的服務公司,投資標的涵蓋太陽能與風力發電場、電池、電網、原物料、合成燃料、綠氫與電動車基礎建設等各個領域;而浮動式離岸風力發電、直接碳捕捉與合成燃料等數十項新興技術,也成為部分能源轉型投資者的關注焦點。

超過六成(64%)受訪者表示,其組織在過去兩年內已針對能源效率技術(包括電氣化)進行投資,是所有資產類型中比例最高的一項;而超過五成的受訪組織,同樣也投資於再生能源與低碳能源(56%)、儲能與電網基礎建設(54%)、交通運輸與相關基礎建設(51%)。

圖1. 過去兩年最受歡迎的能源投資項目;圖片來源:KPMG

大多數能源轉型投資者在過去兩年主要聚焦於亞洲(54%)、歐洲(52%)與北美(52%)三個地區。全球僅有15%的再生能源投資於新興與發展中國家(不包括中國)。但從氣候變遷的角度來看,增加針對非發展中國家能源轉型資產的投資至關重要,尤其是考量到許多新興經濟體使用化石燃料的速度有所提升,遠超過再生能源的成長速度。

在針對國家或地區進行評估時,能源轉型資產的投資者會將多種因素納入考量,包含監管支持、市場潛力、政治穩定性、基礎建設完備度、環境政策、法律架構、可用技術與資源、當地合作夥伴等。吸引最多投資的地區通常能夠成功整合以上因素,為投資者提供具吸引力的風險與報酬組合。

化石燃料投資仍持續

儘管能源投資策略逐漸轉向永續資產,但僅有25%的投資者停止對化石燃料進行新的投資。因為烏克蘭與中東的地緣政治衝突使能源安全再度成為焦點,更顯出石油與天然氣的重要性,並導致對化石燃料的投資增加。2023年全球石油生產與消費創下歷史新高,2024年全球對化石燃料能源的投資預計將超過1.1兆美元。目前化石燃料仍佔能源結構的82%,61%的能源轉型投資者認為,地緣政治減緩了能源轉型的進展,要取代目前能源結構中佔比龐大的化石燃料用量,對於全球而言都將是巨大的挑戰。

能源轉型正推動發電改革,同時也為製造業、汽車業、鋼鐵業、水泥業、石油與天然氣業、化工業以及建築業等其他產業帶來顯著變化。企業對再生能源與減碳的投資預計將增加,但大型耗能企業或商業大樓的自用發電仍無法滿足其龐大的能源需求,因此,此類企業可能會投資於開發階段的再生能源專案,並與再生能源業者簽訂購電合約。

另一方面,永續議題正在影響企業的估值,越來越多的客戶與股東正在評估企業是否在其營運、產品與供應鏈中實現脫碳。事實上,有72%來自能源、化工與自然資源公司的執行長表示,已在企業營運中全面融入ESG要素,藉此為自身企業創造價值;同時投資者對永續投資的需求持續成長,導致資本流向綠色資產。

【本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82期:用地理標示說好產品故事,智慧局應扮演領頭羊角色!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