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藤e起學英語】精選最精采的文章,時而新奇有趣,時而發人深省,透過閱讀喜歡的事物學習英語。 【上班族e周刊】不但有職場求生法則,更幫你補強不可不知的勞工權益,讓你成為內外兼修的快樂上班族!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10/02 第617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北美智權網站
 
 
 
 
專利評析 智財即國力:從2025專利數據看創新趨勢與國家競爭力
   
法規訴訟 EPO自2025/10/01開始接受線上送件彩色及灰階圖式
   
深入報導 《全球塑膠公約》談判2025年底登場,台灣塑膠產業如何因應衝擊?
   
研發創新 《2025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10/16登場 AI應用引領產業升級
   
 
智財即國力:從2025專利數據看創新趨勢與國家競爭力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在全球科技快速更迭與知識經濟驅動下,專利早已不僅是法律文件,更成為衡量一國研發實力、企業競爭力與產業戰略的核心指標。GreyB最新發表的《Global Patent & Innovation Leadership Report 2025》(下稱《報告》),蒐集自 2019 年至 2025 年 3 月的全球專利數據,涵蓋超過 150 個國家,從專利活動、訴訟模式到技術焦點,全面勾勒當今的創新格局。《報告》內容可分為兩大部分:其一是東亞以外的全球專利與訴訟趨勢,其二則專注於中國、日本、台灣、香港與南韓的東亞創新發展,突顯東亞在全球創新競賽中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份分析不僅揭示專利數據,更是一幅地緣政治與產業競逐的智財地圖。

圖1. 全球公佈專利最多的前10大國家;圖片來源:GreyB Global Patent and Innovation Leadership Report 2025,July 2025

全球專利數據版圖:中國量體壓倒,美國展現多元優勢

2019 至 2025 年間,中國共發表超過 3,478 萬件專利,數量遙遙領先,遠高於美國的 492 萬件,差距高達七倍。這一龐大差距來自政策扶植、國企與民企雙軌推動以及龐大內需市場,使中國在數量上壟斷全球專利版圖。報告甚至指出,中國在 2020 年的專利數量,是日本七年總和的三倍,突顯其驚人產出能量。

美國雖在數量上落後,但依然展現出強大的技術廣度與多元化優勢,涵蓋人工智慧、半導體、數位通訊與生命科學等多個領域。其專利組合最分散且多層次,這種韌性使美國雖不敵中國的量體,仍能保持全球創新的核心地位。

歐洲則呈現另一種模式。德國專利數在近五年下降超過 17%,反映歐洲逐漸從「數量競爭」轉向「品質驅動」,尤其集中於綠能與永續技術。法國展現航空與節能交通的優勢,歐盟則以「綠色新政」為政策背景,把專利視為碳中和戰略工具。

值得關注的新興國家則是印度與越南。印度專利數從 2019 年的 85,000 件增至 2024 年的 20.9 萬件,五年內成長 146%。2023 年更單年成長 15.7%,與越南、墨西哥共同擴張全球創新的新版圖 (詳圖1)。

圖2. 按專利數量排名,重點展示了 CPC 分類中的關鍵技術領域;圖片來源:GreyB Global Patent and Innovation Leadership Report 2025,July 2025

【本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89期:從2025專利數據看創新趨勢與國家競爭力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EPO自2025/10/01開始接受線上送件彩色及灰階圖式
黃蘭閔/北美智權 智權法研組

圖片來源:歐洲專利局EPO

2025年10月1日起進入EPO的PCT案,若有彩色、灰階圖式,只要滿足兩項要件,EPO將取用彩色、灰階圖式:要件一,PATENTSCOPE可查到原始送件的彩色、灰階圖式檔案;要件二,WIPO國際公開本載明此一事實。兩項要件中,若任一項未滿足,EPO仍會取用國際公開本所載黑白圖式。

如先前報導[1],2025年9月5日EPO正式公告:2025年10月1日起,透過Online Filing 2.0、ePCT、EPO Contingency Upload Service、MyEPO等方式線上提交者,EPO將接受其彩色、灰階圖式送件,且將以該局收件的原樣圖式開放公眾查閱。[2]

如EPO審查基準A-IX, 1.2及7.1說明,EPO原即接受彩色圖式及相片送件,但會掃成黑白圖檔,公開及公告本刊印及開放公眾查閱版本,都使用轉製而成的黑白圖檔。且今年7月7日即已預告10月1日起採用新的申請案及文件格式規範,以電子方式提交的申請案,其圖式可採用彩色或灰階方式呈現,惟仍須以耐久、線條厚度一致且界限清晰的筆劃或區塊繪製,需有足夠對比度,以便在300 dpi的解析度下清楚顯示。[3]

可是須注意的是,申請案說明書、請求項、摘要,不在EPO這波開放項目,若說明書、請求項、摘要出現彩色或灰階,EPO申請案公開及公告作業,仍會按現行辦法直接轉換為黑白。同時,文字表色(colour specification)描述未必客觀準確,EPO也不建議在說明書、請求項、摘要以文字提示顏色特徵,像是描述某元件顏色為Beige、Yellow之類。

如部分事務所指出,生技化學、醫療器材、健康科技、軟體、圖形介面、工程……等領域發明案圖式,都有可能因此提升圖式品質、精準呈現發明內容。然而,不是全部專利局都同步接受彩色、灰階圖式。以中、歐、日、韓、美五大專利局為例,僅韓國接受一般申請案採用彩圖;中、美兩國的作法是有限度開放,必須以顏色輔助解釋技術內容的申請案,可准以使用彩圖;日本則和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等國一樣,目前並不接受彩圖,申請案圖式只能採用黑白線繪圖或灰階圖。[4]

此外,EPO所出優先權證明文件,無論是紙本或電子權證,未來都會如實反映EPO原始收件內容,若原收件內容包含彩色、灰階圖式,其紙本及電子權證也會包含彩色、灰階圖式。只不過,個別專利局透過WIPO DAS權證交換平台取用電子權證後,可能依該局作業需求或法規規定轉檔為黑白圖式。

換言之,若要在多國申請專利、有優先權主張需求,採用傳統黑白線繪圖仍是最低風險的申請方法。

歐洲專利申請案(Euro-direct申請案)

依EPO公告辦法,2025年10月1日起線上向EPO直接提交的歐洲專利申請案,可包含彩色及灰階圖式,一案圖式可同時混有黑白線圖、彩色及灰階圖式。

分割案亦是比照辦理,但EPO提醒,有彩色、灰階圖式的分割案,仍須通過Article 76(1) EPC審查,也就是不能有超出母案原始揭露範圍者,否則無法享有母案優先權。

同理,若新案主張優先權,但送件時不小心遺漏說明書、圖式部分內容(missing parts of the description or missing drawings,簡稱遺漏部分),而優先權案內容恰有新案遺漏部分的內容,這種情況若想後補遺漏部分並依Rule 56(3)或Rule 56a(4) EPC保留原始申請日,後補圖文須與優先權案原圖文內容一致,若優先權案原圖為黑白圖式,後補圖式也須是黑白圖式。

【本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89期:從2025專利數據看創新趨勢與國家競爭力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全球塑膠公約》談判2025年底登場,台灣塑膠產業如何因應衝擊?
吳碧娥╱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全球減塑浪潮逐年升高,各國對於塑膠減產議題的討論日益白熱化。台灣作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一環,塑膠市場規模逾100億美元、相關產業從業人員高達20萬人,隨著今(2025)年底即將展開的《全球塑膠公約》(Global Plastics Treaty)談判,可能會對原生塑膠生產設定上限或減產目標,面對國際間對塑膠製品日益嚴格的規範,對於台灣塑膠產業鏈是攸關生存的重要議題,更必須及早因應並尋求研發與轉型。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塑膠為全球最重要的材料之一,全球塑膠年生產量1950年約150萬公噸,增加到2023年生產量超過4億公噸,估計全球歷史累積總生產量將近100億噸塑膠,其中超過一半是2000年以後所生產。全球塑膠產量以亞洲占比過半最高(51%),北美約估19%、歐洲約估16%、中東約估7%。全球塑膠市場(不含上游產業)規模估計超過1兆美元,從業人員超過1000萬人,其中台灣塑膠市場規模估計超過100億美元,從業人員超過15萬人。

隨著消費者對塑膠污染的認知提升,政府與企業逐步採取措施,並推動包括塑膠稅及延伸生產者責任(EPR)在內的相關政策。歐盟2021年提出一次性塑膠指令(Single Use Plastics Directive,SUPs Directive),要求成員國將一次性塑膠產品相關廢棄物減量50%以上,同年開始對未回收塑膠包裝廢物開始徵收費用,並禁止使用部分塑膠產品,促使成員國及許國企業積極響應SUP指令,或推動不同的減塑政策。目前全球已有超過90個國家與地區推動或正在考慮實施塑膠相制度,但尚未形成統一的全球規範。

為了制定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協議,《全球塑膠公約》的談判進程正在進行中,目標是涵蓋塑膠的整個生命週期,從塑膠的生產、設計到廢棄物管理,以全面解決塑膠污染問題。然而,因各方在關鍵議題上各方存在重大分歧,《全球塑膠公約》在談判過程充滿挑戰,導致原定於2024 年底完成的談判未能如期達成共識。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指出,塑膠在台灣是兆元產業,相關從業人員超過20萬名,必須提早因應《全球塑膠公約》,以免影響相關企業發展和廣大員工生計。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今年第三度舉行台灣塑膠論壇,廣邀產官學界齊聚討論攸關台灣塑膠產業生存的《全球塑膠公約》最新談判進展。

圖1.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攝影:北美智權報/吳碧娥

全球塑膠公約的最新發展

聯合國環境署(UNEP)曾提出2040年減塑80%的目標,並決議制定具約束力的全球塑膠規範。聯合國於2022年邀集會員國成立政府間談判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Negotiating Committee,INC),最近一次的談判是第五次會議的第二階段(INC-5.2),2025年8月在瑞士日內瓦舉行,最終在未達成共識的情況下休會,因此條約文本尚未確定。第六輪的會議預計在2025年12月在瑞士日內瓦舉行。若公約最終版本通過對原生塑膠生產上限或配額的規定,台灣部分石化、原料產能可能必須減產,這對依賴原生塑膠原料的大型企業構成壓力,取得原料的成本也會隨之提升。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執行長顧洋分析,第六輪談判主要有三大爭議,首先是針對全球塑膠生產,石油生產國反對限制塑膠生產,主張應專注於塑膠廢棄物管理和產品設計改進;第二項是危險化學品管理,關於塑膠中所添加有害化學品的管理方式,會員國仍存在分歧;第三則是發展中國家強調需要資金和技術支持,資金分配和支持機制的設計仍是談判中的難點。

圖2.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執行長顧洋;攝影:北美智權報/吳碧娥

【本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89期:從2025專利數據看創新趨勢與國家競爭力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2025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10/16登場 AI應用引領產業升級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圖片提供:外貿協會

2025年《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創博會;Taiwan Innotech Expo, TIE)」將於10月16日至18日於台北世貿一館登場,由經濟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農業部、國防部、教育部、勞動部、衛生福利部、環境部、數位發展部、國家發展委員會及中央研究院等11個部會聯合主辦,匯聚近450家廠商、展出近1,100件專利技術,全面展現台灣在因應國際趨勢下的研發成果。參觀預登現正開放中,誠摯邀請各界業者線上登記。

生成式人工智慧近年發展迅速。根據國際數據資訊公司(IDC)預測,2025年全球AI支出將達2,270億美元,2030年更將突破19.9兆美元,迎來全新AI經濟時代。台灣身為全球半導體產業要角,為AI技術提供堅實的硬體基礎;總統賴清德於就職演說中便提出推動「半導體、人工智慧、軍工、安控、次世代通訊」五大信賴產業,彰顯台灣成為全球科技陣營中關鍵夥伴的決心。

為搭上這股AI浪潮,2025年創博會以「AI跨域創新,智慧驅動未來」為主軸,規劃「發明競賽區」、「臺灣專利超級站」、「創新經濟館」、「未來科技館」及「智慧永續館」等多元展區,展現產官學研的研發成果,打造國際專利技術交流平台,攜手引領台灣創新科技走向世界。

創博會匯集近千項發明技術,歡迎參觀者深入體驗未來世界。圖片提供:外貿協會

發明競賽激盪創新火花,國內外團隊角逐鉑金獎

「發明競賽區」一直是創博會的焦點所在, 今年「發明競賽區」共徵集國內外500件參賽作品,包含韓國、泰國等代表團,共同角逐大會最高榮譽「鉑金獎」。我國參賽者方面,由國家原子能科技研究院、中華電信研究院、台灣電力公司等近90家企業,提交涵蓋半導體、資通訊、資安及醫療等領域之專利技術;學研單位則有高雄科技大學、崑山科技大學、中央大學等逾40所院校踴躍參與,充分展現台灣在研發實力與人才培育上的深厚基礎。值得關注的是,本屆眾多參賽作品導入人工智慧技術,應用範圍從醫療照護、民生用品至高科技產業,不僅提出生活難題的解決方案,更展現推動產業升級之深厚潛能。

【本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89期:從2025專利數據看創新趨勢與國家競爭力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