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04 第 229 期 

  ★直接訂閱

˙本次主題:從聊齋看蒲松齡之心理
˙遙光絮語:web2.0的現世

從聊齋看蒲松齡之心理
 
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第二二○期 2006/08/04
主題:從聊齋看蒲松齡之心理

前論

  志怪小說在中國傳統小說裡,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其中又以魏晉南北朝與清為兩大興盛期。清代寫志怪小說的風氣,正是由《聊齋誌異》所興起,然其價值,並非僅此而已。首先,《聊齋》是第一部寓有深刻寄託的志怪小說,正如其自序所言「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其次,《聊齋》具有奇高的文學價值,文字精練簡潔、描述深刻細膩、人物塑造成功,成為不可多得之佳作;再者,《聊齋》內容豐富,四百三十一則短篇文言小說集結成冊,述盡神仙鬼狐、奇人怪事……總而言之,喜好小說而未讀《聊齋》,不能說不是個遺憾。

  欣賞文學作品,不可對其作者毫無所知,否則難以了解作品隱含之深意,《聊齋》亦然,尤其因其看似篇篇敘鬼事,實則篇篇述人世,作者與作品間之關聯更深。《聊齋》作者蒲松齡,自留仙,號柳泉,才華過人卻終生窮困,遂立言以抒情志。知道蒲松齡的時代背景及其生命歷練,則可知《聊齋》反映了酷吏橫行、八股為虐、情愛極受束縛的社會,亦表露了蒲松齡融合儒、釋、道之思想以及他率直獨特的個性。

  《聊齋》有許多讀法,只作蒐奇獵豔的閒話觀之,未免可惜。過去已有人將此書以各種角度研究,或文學價值、或社會史料、或哲學思想……各有不少成就。於本篇論述,斗膽作狗尾續貂之言,擬以心理層面,略窺蒲松齡之一二。姑且只剖析其心裡,不涉及道德或價值觀上的是非褒貶,若言而不當,得失自在讀者方寸之間。

一、科場迷夢

  〈素秋〉裡,文士俞慎偶遇白衣士人俞士忱,談文論藝,極為契合,遂為至交。士忱有位妹妹,名叫素秋,俞慎亦把她當親妹妹看待。俞慎勸士忱應童子試,士忱自認福薄,便拒絕了。但俞慎屢試落第,激動了士忱去赴考童子試,連奪縣、府、道三個第一,一時聲名大噪,士忱也以為鄉試第一非自己莫屬。等到兩人一起去考鄉試,兩人竟都落了榜,俞慎還能強顏歡笑,士忱卻因此病死,後來俞慎才知道士忱和素秋是專啃書本的蠹魚精。蒲松齡以士忱之才自喻(留仙年十九即連奪縣、府、道三個第一,被譽為淄川才子,鄉試卻一直榜上無名,直到晚年才舉貢生),卻慶幸自己比他堅忍得多。然則,若說蒲松齡心中不痛是騙人的,每落榜一次,他就在潛意識中殺一條蠹魚精哩!

  至於〈王子安〉把蒲松齡應試多年的苦況,描述得淋漓盡致,如其中秀才入闈七似:「秀才入闈,有七似焉。初入時白足提籃似丐。唱名時官呵隸罵,似囚。其歸號舍也,孔孔伸頭,房房露腳,似秋末之冷蜂。其出闈場也,神情恍惚,天地異色,似出龍之病鳥。迨望報也……行坐難安,則似被縶之猱。忽而飛騎傳入,報條無我,此時神情猝變,則似鉗毒之蠅,弄之亦不覺也。初失志心灰意敗怨司衡無目、筆墨無靈……無何日漸遠,氣漸平,技又見癢,遂似破卵之鳩,只得銜木營巢,從另新抱矣。」蒲松齡明知這種情況是「當局者痛哭欲死,而旁觀者視之,其可笑孰甚焉」,為何還執迷不悟呢?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首先,科舉成名一向是蒲家多年的願望;其次,則與蒲松齡爭強好勝的性格不無關係。蒲家為淄川有名的書香門第,直到蒲松齡的父親蒲槃,值明末清初之戰亂,為養家糊口,不得已而棄儒從商,但內心總有種失落感,蒲松齡自小聰穎好學,蒲槃把希望都寄託在他身上也就不足為奇。如同明代歸有光汲汲於科舉,是由於其祖母的殷切期許;蒲松齡執迷如此,正也是因為蒲槃的深深盼望。蒲松齡智慧過人,自小即被讚揚慣了,又得到淄川才子之美稱,豈能不自負?

  然而,以蒲松齡這等雪亮眼光,豈觀察不出八股取士顛倒愚賢?知是知矣,也只能寫〈考弊司〉說明想在陽間得功名的士人,必須切一塊屁股肉賄賂虛肚鬼王;又寫〈司文郎〉諷刺考官是瞎學道,不僅眼盲,連鼻子也不行……不過,蒲松齡在現實上拒絕不了科舉。這麼推論可有憑據?有。〈葉生〉敘述才高八斗的葉生頗得淮陽丁縣令賞識卻屢試不第。後丁縣令離任,要帶葉生去任家教,葉生已經病死了,但為報知遇之恩,仍換化為人形,跟丁縣令到北方去教孩子讀書,使那孩子重了舉人。隔年,葉生好不容易中了舉,才肯瞑目。蒲松齡在文末闡述對這則故事的意見,說是用生命報答知音者,作鬼也要爭口氣,非考中不可。而葉生的原形,不消說,自然是蒲松齡本人;丁縣令的原型,就期許而言是蒲槃,就知遇並聘為塾師而言,是曾邀蒲松齡任教三十年的畢際有。蒲松齡自我慰藉的話,便由葉生去說:「是殆有命,惜福澤為文章吐氣……半生淪落,非戰之罪也。」

二、娶妾的理由

  蒲松齡與其妻劉氏相敬如賓,中無嫌隙,又因其終生貧困,一輩子也沒娶妾;然而,《聊齋》的眾多故事裡,男主角常坐享齊人之福。有趣的是,若男主角已有正室,鬼狐之類的女主角往往自甘為小妾,若無,她們還會主動要男主角納妾。說實話,這些故事泰半是蒲松齡欲望的投射,十足十是補償作用下的產物。〈小謝〉的男主角陶望三在妻子過世之後,秋容和小謝兩位秀美的女鬼去找他,百轉千折才還陽且雙雙成了陶望三的妻子;〈蓮香〉的男主角設私塾教書,狐精蓮香和女鬼李氏便投懷送抱,後皆成其妻;〈神女〉中,米生和一仙女成親,因仙女不是凡人而不能生育,還勸米生納妾;〈陳雲棲〉寫真毓生取了還俗的女道士雲棲,因雲棲不善理家,便在其母與雲棲的要求下,取了雲眠……為什麼蒲松齡會一心戀慕這等風流艷事?那便是「愈得不到就愈想要」,尤其在當時納妾風氣興盛的時代,「別人有我為什麼沒有」的心態,更深深困擾著他。

  其實劉氏相貌不差,而且溫柔賢淑,極為孝順,是蒲家不可多得的好媳婦。不能說蒲松齡對她反感,只不過這樣一位好妻子,給他的壓力也真夠大了;何況,蒲松齡極推崇自由戀愛,劉氏難以滿足他的想望。這種心理,和徐志摩簡直如出一轍,不過,蒲松齡對劉氏尚存有愛意,且堅守糟糠之妻不下堂的道德準繩,要他休妻另娶是萬萬不可能……娶妾的慾望倒還在,只不過找不出理由娶妾,更沒有娶妾的經濟能力。於是,文學創作就成為蒲松齡滿足欲望的管道。

  若不以精神分析學派的角度觀之,而就分析心理學派的看法而言,那些化為美女的仙狐鬼魅,正是蒲松齡潛意識中的「我」,是由他自己出發而投射出的女性原形,容格稱之為「阿尼瑪」,換句話說,就是蒲松齡人格中的陰性人格。若依此說法,就會與蒲松齡本身的婚姻狀況無太大關係,反而要注意《聊齋》裡細節敘述的象徵意涵。再說,這些仙狐鬼魅能不苟流俗、敢於愛恨,兼之有那麼一點兒超能力,正是蒲松齡狂戀、敬畏、膜拜的對象,也就是「我」,他那隱藏住的、帶著神秘色彩而只有反求諸己才能了解的,心靈。一個故事的進行,正代表著蒲松齡整合「我」的過程,也可謂個體化的過程……正如「我」可能不只一個,女主角超過一個又何足為奇?這就不能以現實中的「娶妾」來衡量了!

三、悍婦、妒婦

  男人討厭悍婦妒婦,就如同女人討厭動不動以暴力相向的沙豬,這是自然之理。蒲松齡的妻子無從悍起也無從妒起,蒲松齡又何必大力著墨於刻畫悍婦與妒婦呢?如〈江城〉、〈馬介甫〉和〈邵臨淄〉,真把兇女人寫得可怕至極。不過,要說句公道話,蒲松齡討厭的悍婦、妒婦,不單純因他們對丈夫太兇太壞,而是嫌他們破壞的丈夫原生家庭的和樂;〈雲蘿公主〉裡的侯氏嫁給雲蘿公主的兒子可棄,對可棄嚴苛至極,因而戒除了他的賭癮,仍是位可愛的人物,正可證明這點。

  至於蒲松齡討厭的悍婦和妒婦原形,雖不出於劉氏,卻出於自己的嫂子和後來與之絕交的友人王鹿瞻之妻。此話怎講?劉氏因賢淑而得蒲母疼愛,蒲松齡的嫂嫂不懂孝順只懂嫉妒,整日蜚短流長,逼著公婆分家,又極盡爭搶之能事,讓老實的蒲松齡夫婦只分到破屋薄田,使蒲松齡窮到終止學業而先後在幕府與學館間奔波,備嘗人情冷暖,討厭妒婦的情緒自不待言。後來,曾與蒲松齡詩文相和、私交甚篤的王鹿瞻,由於為人怯懦,任由其妻凌虐老父,終於致使老父「含憤出走,彌留他鄉旅舍」,而王鹿瞻竟因懼內而不敢過問,蒲松齡憤而與絕交,心中自是加深了他對悍婦的憎恨。

  話說回來,蒲松齡能把悍婦、妒婦刻畫得入木三分,若非他的遭遇如此,要辦到是談何容易!如〈錦瑟〉中窮苦的王生受蘭家招贅,岳父去世後,七七事之如奴僕而百般虐待,使王生深覺生不如死;〈杜小雷〉中,杜妻於作湯餅時在肉餡裡混雜不乾淨的東西,去給雙目已盲的婆婆吃;〈馬介甫〉裡楊萬石的妻子尹氏更過分,使公公飢寒如乞丐而視輿論如無物,楊萬石的狐仙朋友馬介甫看不過去,便去接濟那老人家,尹氏認為馬介甫干預自家事,反而變本加厲,逼死萬石之弟又趕走弟媳、鞭笞姪兒,又毆打萬石父親使之宵遁去河南做了道士……當然,蒲松齡自會安排個合理的結局,不讓悍婦與妒婦繼續作惡,稍稍彌平在現實中無法達到的結果。

四、冠冕堂皇的慾望

  在形式上《聊齋》不消說是至怪小說,然而之中有不少則故事在內容上亦可歸類為言情小說,甚至可推為現代「超現實羅曼史」的開山祖師,其視角又不知比現代因商業化而牛驥同皂的言情小說廣得多少!再以文學性而言,其文字運用技巧高明,美妙含蓄卻不失深刻,如〈蓮花公主〉的女主角與膠州竇生結褵,「洞房溫情,窮極芳膩」;〈綠衣女〉中,于生與綠衣女寢處,「羅襦既解,腰細殆不盈握」……寫閨房之事卻不淫穢,男女情懷往往在側面的書寫下表露無遺,不輸《西廂記》。不過,如何也難以否認蒲松齡在那方面的慾望,重要的是他敢寫出來,就如司馬中原對此事的評論:「世上可能有吃不著魚的貓,若說貓不想吃魚,那就有點太道學了!蒲松齡當了一輩子的秀才卻沒染上文酸味,他生性的可愛,可以從《聊齋》裡看出來。」

  但就另一角度而言,蒲松齡並非完全沒修飾過他的慾望,他有兩種手段能讓自己的慾望能冠冕堂皇為之:其一為讓女方成為主動者,另一為由情入色定終生而許之。有時兩方並施更見效果,使我們看見靈肉合一的愛而非純就物慾的結合。例如〈林四娘〉中,青州道台陳寶鑰夜中獨坐,女鬼林四娘搴幃入,笑著說:「清夜兀坐,得無寂耶?」後,自有一段韻事;〈蓮香〉裡,狐女蓮香和女鬼李氏各自主動去找桑曉,情投意合便獻身於他,後復結連理;〈翩翩〉裡潦倒的安大業被仙女翩翩所救,之後遂為夫妻;〈魯公女〉則敘述張于旦暗戀的魯女得病死去,張于但仍無法忘懷她,魯女之魂感念其深情,便在半夜私去燕好,並結來世因緣……於是我們也許會把《聊齋》做愛情故事看,卻不會把它當作情色文學,這便是蒲松齡的高竿之處。

  至於所謂視角較廣,原因在於男女角色的限制不同於大部分的現代言情小說。事實上,《聊齋》滿足了身為男人的蒲松齡對愛慾無法達到的渴求;正如那種很好賣的言情小說,多半把男主角描繪成多金專情的俊男子,女主角則常常是才貌雙全卻身世可憐的痴女孩,用以滿足時下少女對愛情不切實際的想望。所以《聊齋》的強勢者、主動者往往不是男性,與現代言情小說大異其趣。如〈聶小倩〉中寧采臣的真情和〈青鳳〉裡耿去病的假意了了可辨,在肯定真愛之餘又打破了一相情願的愛情神話;而在《聊齋》中較主動且地位高(仙、狐均有超能力)的多半是女性,而非「多金俊男」……為什麼會有這樣差異呢?其實這些差異並無高下之別,只不過作者本身與預設讀者的性別古今不同罷了!渴望被愛與被愛後的榮譽提升(常由精神層面轉換為物質表徵,如享受到多金、超能力帶來的幸福),本來就是人之常情,不論多麼堅強冷峻的外表下,總有一顆柔情易感的心,男女皆然。現代言情小說的作者與讀者多為女性,自然與當時讀者普遍為男性而作者蒲松齡又身為男性的《聊齋》不同,也是自然之理。

五、雅癖抑或戀物

  不少傳記都認為蒲松齡為人有幾分怪癖,不好與人相處,卻能感應萬物之情於靈,如《聊齋》〈自序〉所言:「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間乎!」這不過是一種超越庸俗世人後必然的結果。痴人是矣!又何怪?忽然想到畫家保羅•克利說過:「用單純的人間語言,是無法理解我的,因為我和已經死去,或尚未出生的人,同樣能一起生活得很好。我離創作的昇華愈來愈接近了,但靠近我身邊的東西,卻離我愈來愈遙遠。」舉杯讚嘆吧!能破六道之束縛而飲宴於文學殿堂的聖者雖然不多,但也不會長久寂寞的啊!

  佛洛依德最引人詬罵的理論之一,是:「戀物癖者是由於性慾發展被阻塞在肛門期所致。」可是,佛洛依德過分扭曲了人的慾望,又嚴重醜化雅癖,將之與會被列為病態的戀物狂相提並論……這是糟糕的事,因為他把自己的心理誤為天下人的普遍心理來研究,把他無法實現的性慾移轉至他人。所以,在讀《聊齋》時,遇到狂好花、石、書、鴿……等痴人,千萬別套用佛洛依德的理論,這樣對不起在九泉之下的蒲松齡。再想想,陶淵明愛菊、周敦頤愛蓮,難道他們都有戀物癖?

  不如以心理學的另一角度觀之:好某物成痴是由於物的精神而非物的實體,是一種投射;換而言之,若某物攀得出某種象徵意涵,而這象徵意涵是某人企圖追求或引以為傲的人格特質,此人就會喜好此物。

  且讓我們來看看,《聊齋》有哪些痴、哪些癖。〈黃英〉裡的馬子才愛菊成痴,聞金陵有一、二佳種便不遠千里去購之,歸途遇上同樣喜好菊花的陶姓姊弟,邀其回家同住,陶姊黃英尤精於菊藝,不論是何等殘枝劣種,經過她的手,便成為世所未見的奇花異品,後來才發現姊弟均是菊精;〈香玉〉則寫愛花的黃生寄讀勞山下清宮中,和牡丹及耐冬分別發展出愛情和友誼,黃死後之魂留在宮中化為樹,與兩花相守;而〈鴿異〉裡的張幼量愛好養鴿,一白鴿化為少年,將子嗣們(當然是還沒成精的白鴿)託付給他,後張幼量誤將此珍異白鴿中的兩隻送與不瞭解鴿子的人,便夜夢此少年嚴厲責備他,隔天清晨張幼量養的白鴿竟然都不見了;〈書痴〉中的郎玉柱好書成痴,日夜沉迷於祖傳的萬卷藏書而成了不懂生活的書呆子,書裡的仙女顏如玉變下凡開導他,使他獲得許多不同以往的人生經驗;〈花姑子〉則敘述疏財仗義並好行放生義舉的安幼輿曾救了一隻獐子精,後安幼輿被蛇妖咬死,為了報恩的獐子精與其女便放棄多年修練的正果去救活安幼輿;〈石清虛〉裡愛石入迷的邢雲飛得到名為石清虛之奇石,視之如生命,石清虛亦有靈,與邢雲飛相知常伴、至死不渝……

  總而言之,蒲松齡對萬物的癖好,是建立在物我感通甚至物我合一的精神寄託上,是渴慕知音之想望,而非企求物慾的表現,是謂痴。蒲松齡曾說:「性痴則其志凝,故書痴則文必工,藝痴則技必長;世之落拓而無成者,皆自謂不痴也。」此自為推崇「痴」之佳言。

六、難為美男子

  一般說來,女子美易得人愛,男子美亦然。喜歡美男子的淵源悠長,從詩經開始,就可以看到民間已經把「子都」掛在嘴上(子都為美男子之義);樂府名篇〈陌上桑〉的羅敷用以拒絕他人挑逗的藉口之一,便是誇耀自己的丈夫相貌風度非凡,使那好色之徒只能張口結舌、再不敢造次;《拾遺錄》謂東漢王溥家貧而到洛陽街頭代人抄書謀生,因他貌美,僱他抄書的男子送他衣冠而女子贈他金玉,使他「一日之中,衣寶盈車而歸」;自魏晉以下,對男子相貌儀容更為重視,《世說新語》甚至闢出了「容止篇」來記載極特殊的男子形貌。

  蒲松齡卻瞧不起美男子,往往在《聊齋》裡,借女性的角度闡述「男子太美,未必值得對他用情」的想法。如〈姚安〉裡艷而知書的綠娥,愛上「美丰標」的姚安而鬧到非君不嫁的地步,婚後才發現姚安竟然是個猜忌狂,終於落得和莎劇〈奧瑟羅〉的玳絲德摩納一般下場;〈素秋〉寫到俞慎替義妹素秋擇婿,卻有眼無珠地相中「秀雅如處子」的某尚書之孫,但此人卻是個敗家之徒,婚後甚至想賣妻子以償賭債;〈胭脂〉則提到胭脂看上「白服裙褐、風采甚都」的俊秀才鄂秋隼,竟因此遭人利用,害得老父被凶徒殺害,自己和意中人也都吃上官司。

  為什麼蒲松齡筆下常有「美男」禍水呢?那不只為警示以貌取人之弊,否則,為何只對美男有偏見而對美女無偏見呢?也許讀者並不贊同,但這是蒲松齡為壓抑同性情誼而設的限制。試看〈俠女〉中禍亂顧生的白狐精,化作「姿容甚美,意頗儇佻」的少年向顧生求畫,「嗣後三兩日輒一至。稍稍稔熟,漸以嘲謔,生狎抱之,亦不甚拒,遂私焉。由此往來昵甚。」終於被俠女所殺。

  可見蒲松齡執著於異姓之間的感情。然而他本身和幾位文友交往甚密,如摯友李希梅與愛徒畢怡庵,若曾有他自認踰矩的情慾亦非不可能,只是他刻意要保持單純的關係,於是為文預設罪懲後果以規避、模糊內心最真實的感受,甚至找條退路婉曲陳述:「人必室有俠女,而後可以蓄孌童也。不然,爾愛其艾豭,彼愛爾婁豬矣!」其實,蒲松齡大可不必如此。若性向不在此,志同道合之友本就應該親信無私、刎頸相交;若性向在此,坦然面對有何不可?感情和思想都應該「無性別疆界的」!

七、新價值觀

  蒲松齡道德感頗重,甚至近乎「潔癖」的標準;可是,他也睥睨所謂「古聖先賢」留下的教條,尤其是這些教條被偽君子借去製造面具的時候。蒲松齡要求一種近乎野的真,不在乎自己在他人眼裡是否離經叛道,反正,社會的瘡疤哪裡結得厚,哪裡就該是最該關注之處。如〈促織〉假明代為背景敘述宮廷好鬥蟋蟀,百姓往往被迫獻蟋蟀而傾家蕩產,成名之子為挽救全家的命運而化為蟋蟀;而〈賈奉雉〉則說明八股取士只能造就沒有識見的讀書人,他們一旦做官,百姓只有受害的份,自是:「榮華之場,皆地獄境界,悔比劉晨、阮肇多造一重孽案耳」;而在〈太原獄〉主張官吏審清楚案件,就應「喜而不暇哀矜矣」,與曾參唱了反調;〈霍女〉歌誦自由戀愛的程度,甚至完全背離孟軻「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徙,則父母國人皆賤之」的想法……

  然而,蒲松齡並非視道德規範於無物,而是自有一套價值觀。從〈續黃粱〉、〈張鴻漸〉、〈翩翩〉以及〈畫壁〉等文,皆可輕易窺見蒲松齡的思想脈絡。當然,蒲松齡能獨立思考,也非憑空可得的天賦;大凡能獨立思考的人,必經坎坷遭遇而不屈就現實,見聞廣而思緒深,不甘平淡、不苟流俗……這些特質,蒲松齡一項不差。

  書寫本身就是一種宣洩,心理學理論稱其為「積極想像」的方式之一,作者幽微的思、情、慾,都會不自覺地呈現,攤開若隱若現的心靈真實;而《聊齋》略勝《子不語》,遠勝《漁陽夜話》,大概就是因為王士禎太好命,袁枚雖狂卻不如蒲松齡既狂且痴。這正是文學創作者與其作者之人生歷練的必然關係。

  任何新價值觀,皆需要生命歷練之堆疊,也許在短期內觀察不出來,可長期下來總會有萌發的一天。但憑灑下種子!

後語

  以上略對《聊齋》做些心理層面上的分析,但愧於見地不足,難觸及《聊齋》之美,還望讀者親掀書頁,自能對《聊齋》有更深的感評。

  昔者王漁陽居高位而有所顧忌,雖識《聊齋》深意,卻只能贈不痛不癢的詩:「姑妄言妄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然情意自在其中;蒲松齡感而和詩:「志異書成共笑之,布袍蕭索鬢如絲。十年頗得黃州意,冷雨寒燈夜話時。」如今事過境遷,蒲松齡的文采風範仍如在目前。過去賞識他的人不敢替他直言,今日仰慕他的人總可以吧!念及李希梅贈蒲松齡之聯曰:「柳泉釀才才才狐鬼寄真意;文章憎命命命丹心留人間」,又慶幸蒲松齡當年能有這麼一位知交,聊慰其平生不得志。

  文末不才謹以新詩一首作結,稍敘蒲松齡執筆為《聊齋》之始末──

烹煮人間的茶水
炊煙裊裊 雨絲細細
烹煮人間的憂喜
載載赴試 時時把筆
熬出青林黑塞間的知音
都自紙上醒來
用墨水 擦拭留仙的悲哀

延伸閱讀

《聊齋誌異》蒲松齡著•周學武編•時報出版
《白話聊齋》蒲松齡著•楊凌改編•世一出版
《鬼狐巨擘蒲松齡》熊文祥著•漢欣出版
《蒲松齡和他的聊齋》司馬中原著•楷達出版
《聊齋的幻幻真真》何天傑著•遠流出版 

撰文者:古嘉琦/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版權所有,欲轉載文章,請徵求電子報的同意!

TOP

 

web2.0的現世
 
最近,方興未艾的web2.0正在醞釀另一波新的力量,讓人不禁感嘆網路世紀的日新月異。那天,跟一位網友談起這件事情,嗟嘆自己老了,因為走在這個洪流中,卻不想真正接觸這樣的技術,越來越覺得自己跟不上腳步,結果那位網友告訴我:其實不是我老了,是熱情不再了。

遙光默然。

回想起這兩三年來的經營,真的有那麼一點熱情不再的味道。當遙光在現實的經營越來越豐碩的同時,其實也逐漸放棄網站的經營,我總告訴自己,當下的停滯只是一種潛沉,未來等我回過頭來,我將會重新出發。但是我卻忽略了,停滯就是停滯,沒有任何藉口,就像是遙光停筆好久的千古風流人物,哪怕腦中醞釀再多,但是沒作品就是沒作品,絲毫分說不得。

我必須承認當下的自己真的是熱情不再,但與其說是熱情不再,不如說是現實的經營分掉僅有的心力。調整生活的重心,需要一點時間,就請大家給遙光一點時間,等我恢復,或者,等網站逐漸凋零。

意見信箱:shinning@ms1.url.com.tw

TOP

 


˙訂閱、徵稿與轉載
傳統中國文學網站:http://www.literature.idv.tw
免費及訂閱方式:請到網站上「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區」訂閱
或者直接寄到:shinning@ms1.url.com.tw
主旨:訂閱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內容空白寄出即可

二零零二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之一,是個沒有碩士學位,也沒有從事學術研究的日本人田中耕一,得獎的原因,是他二十八歲唸大學時,誤將兩種不該混合的物質混在一起,意外發現這種新溶液可以測量一些過去測量不出的高分子質量,有趣的是,他不知道依照當時的理論,他的做法是完全不可行的。後來他將研究成果發表成論文,雖然沒有引起重視,但後來美國、德國的學者卻改良他的方法,在生物科技上取得極高的成就。於是瑞典皇家科學院追溯原始構想人,確定將諾貝爾獎頒授給他。

因此,要請喜愛中國文學電子報的讀者們,踴躍投稿,千萬不要妄自菲薄,覺得自己的想法或文筆不夠水準,誰能保證自己不會成為下一個田中耕一?誰能保證自己在電子報的文章不會引起學術界的波濤?另外,堪稱是網路上第一份學術性電子報的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也徵求各大專院校相關系所的站長、BBS版版主、以及眾多熱愛文學的義工為敝刊提供轉載,希望藉由著各位的幫忙,能使愛好文學的種子,散發到更廣闊的人間。

徵稿啟事:http://www.literature.idv.tw/news/n-b.htm
轉載申請:http://www.literature.idv.tw/bbs/Forum.asp?forum_id=134&cat_id=14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有料充電報 | 隨身行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money | stars | job | data | 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