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08 第 230 期 

  ★直接訂閱

˙本次主題:唐代文學作品的美學分析
˙遙光絮語:讀者來函

唐代文學作品的美學分析
 
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第二二一期 2006/09/08
主題:唐代文學作品的美學分析

一、前言

唐代是中國的盛世,也是文化資產最豐富的朝代之一。結束魏晉南北朝的長年征戰後,李淵為唐代開啟了一個新的格局與社會,當時的藝術成就也因中西文化的交流而變豐富和多元,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和傳播也達到高潮,書法、詩歌、陶瓷、舞蹈都是當時重要的藝術、美學活動,而當時的文學作品例如詩、散文、詞更是流傳千古、家喻戶曉,然而唐代的文學作品中隱藏哪些豐富的美學內涵呢?底下便藉由分析來揭開此面紗。

二、唐代歷史背景

要了解唐代文學作品的美學意涵之前,實有必要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誠如杜威在藝術及經驗中提到:「每個時代及文明的藝術都有其獨特性,同時也承載一個民族或文明的集體經驗和記憶。因此當我們在進行鑑賞或評析時,必須進入它們的脈絡和經驗中來進行理解,才是比較合宜的(高建平,2005)。」因此了解唐代的社會背景,有助於我們掌握這些文學作品內涵和深度,所以底下便就唐代的政治、經濟、文化三個面向作簡要說明。

(一)政治發展

唐高祖李淵起兵洛陽定鼎關中征服群雄後,便奠定了唐代的統一大業。之後唐太宗李世民所建立的貞觀之治可謂盛世,其在位時最為人稱道的就是廣納諫言、任用賢才。唐高祖即位不久即被武則天所替,而武則天可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女皇帝,她任內也積極開發土地,促進經濟與文化的交流。到了唐玄宗,由於國內土地兼併、賦稅加重,社會階級對立日漸增加,朝廷內官宦、外戚、宗室的鬥爭、爾虞我詐,加上國外對契丹、吐蕃、南詔的討伐,內憂外患使的國力大受損害,之後唐代則漸趨沒落,為五胡十六國所代。

(二)經濟發展

隋煬帝開鑿運河,為唐代經濟重心的南移揭開序幕,而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心也在安史之亂後,往南方移動。原因在於北方經歷安史之亂後,對經濟的破壞極為嚴重,而南方因為相對較安定加上運河開通以及興修水利,使的人口持續增加,也就成為中央稅收的主要來源(宋昌斌,1998)。

(三)文化發展

文化方面的發展可分為五個部分,在書法方面,無論是形體敦厚、氣勢雄渾的顏真卿楷書,還是把情感淋漓盡致的揮灑在筆墨之間的張序草書,以及比顏真卿更為清瘦的柳公權楷書,都是當時重要的書法代表。在繪畫方面,唐代是金碧山水和水墨山水的濫觴,其次張萱和周肪的仕女畫,也對唐代女性雍容華貴的容貌、體態進行細膩的描繪。在舞蹈上加入西域色彩的胡旋舞,其縱橫跳動、旋轉如風的舞姿,就像是另一種草書的展現。而石窟雕刻雖不是起源唐代,但是唐代敦煌和龍門的佛像雕刻主題卻非常多樣化,包括佛像、菩薩、佛教故事等,在雕刻風格上,盛唐屬豐滿肥胖、中唐屬平簡、晚唐則趨於纖麗。最後在陶俑上,則有以男性為主的彩繪陶俑以及三彩陶(章群,1980;李澤厚,1996;宋昌斌,1998)。

從上述的簡介中可以發現,唐代的國力大致是由盛轉衰,尤其安史之亂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在經濟上,隨著北方的戰亂以及男方的日漸富足,整個經濟重心也逐漸南移,成為國家賦稅徵收的重地。在藝術文化上,隨著西域文化以及佛教思想的加入,而使的藝術領域變的更加多采多姿,且各種藝術都有很高的成就。

三、唐代文學作品的美學分析

要對唐代的藝術成就進行美學分析實屬不易,原因在於當時的藝術成就還包括書法、繪畫、音樂等,如果只汲文學作品來做分析的話,恐怕會切斷它與其他藝術的關連、互通,正如李澤厚(1996a)曾說:唐代的絕句、草書、音樂、舞蹈,這些表現藝術合為一體,構成當時詩書王國的美的冠冕。當時的音樂滲透到各個藝術中,成為美的靈魂和精神,例如音樂搭配詩,就成為可歌可唱的藝術形式,再者舞蹈和書法也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所謂觀舞姿而進書法,正是說明兩者的不可分割和交融。因此若只分析文學作品恐怕會變的不完整,但若要全面的分析各個藝術成,又恐怕見林不見樹而且工程浩大。不過最後還是選擇文學作品作為美學分析的對象,因為唐詩、散文最為耳熟能詳,而且也是當代重要的文學瑰寶。至於分析架構,則是參考中西方的美學理論,並且選擇適當的理論學派來進行分析和詮釋,然後再選擇適當的文學素材來作說明,當然分析的架構可能無法涵蓋所有的文學作品,所選擇、舉例的作品,也可能不盡完整,這是本文的缺憾。

(一)美學風格的演變

唐代文學風格的流變,依李澤厚(1996a)的劃分可大致分為三個時期-初盛唐、中唐、晚唐,且每個時代的文學特色皆不同。首先盛唐結束了魏晉南北朝的常年爭戰後開啟了新紀元,因此一切充滿希望、積極進取並且充滿熱血與奔放,在文學作品上也顯示出輕快、活潑、流暢的步調。除此之外還有描寫開疆闢土、征戰的邊塞詩,內容充滿壯烈、殺戮、激昂之氣。另外也有個人面對無垠宇宙時所發出的感嘆,催促人們應該把握韶光、莫蹉跎的警惕作品。盛唐著名的文學家包括李白、孟浩然、杜甫、王維、王昌齡、王之渙等。

相較於盛唐開闊、豪壯的氣勢與奔放、輕快的步調,中唐的詩顯得比較有秩序、收斂,其所具有的特徵,就是將盛唐豪放、雄偉的氣勢和情緒,嚴格的收束、凝煉在一定的格式、規範和格律裡,展現出一種有秩序的美,企圖在有限格律裡尋求開闊與創造(李澤厚,1996a)。當時重要的代表人物有柳宗元、韋應物、劉禹錫、韓愈、白居易等。

到了晚唐,文學則從對生活雅致的敘寫漸漸向詞過渡。此外過去詩所呈現的往往是一首詩裡有各種情境,或者各種心情的轉換,有時候是一句一景或一情,但是詞的表現則是專注於某一心情、情境的細緻描寫,帶有比較濃厚的主觀感情(李澤厚,1996a),杜牧、李商隱、溫庭筠、韋莊都是當時著名的詩人。底下便汲取各時代的文學作品,進行美學風格的分析。

1、盛唐文學風格的分析

盛唐文學作品的風格可以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寫戰爭時邊塞風情、軍旅生活以及士兵的心情;第二類是對比無垠無涯的宇宙與人生的短暫、易逝後,所發出的感傷。第三類則是對壯麗的山水以及優美的花、鳥、月亮的描寫。

以第一類作品來說,有些是在敘述邊塞的戰地風光,有說則寫軍隊的士氣高昂以及激烈的戰鬥場景,以王昌齡的<從軍行>。

王昌齡的<從軍行>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這首詩都先描繪戰地風光,再來描寫士兵的心情,非常巧妙的將景色和內在情緒結合起來。從軍行的前兩句,首先把戰場位置標示出來,點出是位於青海和天山的壯闊、一望無際的沙漠上,當地可遙望通往西域的玉門關,後兩句則轉向刻畫戰士在艱苦的作戰環境中,激烈的戰鬥以及視死如歸、為國捐軀的精神(邱鎮京、邱怡文,2002),前面描繪的是邊塞的自然景色,後面則充分流露出軍隊的激昂士氣,以及勢如破竹的志氣。

除此之外有些則在諷刺和批評戰爭,同時流露出對無情戰爭的無奈,期望能夠終止戰爭回歸寧靜和平的日子,然後回鄉見親人的期盼,或者藉由對蕭瑟景象的描寫,來諷刺朝廷不理朝政、不關心征戰人的艱苦(邱鎮京、邱怡文,2002),例如王之渙的涼州詞、王昌齡的出塞、高適的燕歌行、王翰的涼州詞均屬之。

王之渙<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需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昌齡<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高適<燕歌行>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王翰<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雖然這類作品有的在寫士兵激昂的戰鬥精神,有些則刻畫戰爭的艱苦以及未知生死的心情,但基本上情緒都還是激昂、壯烈的同時視死如歸,懷抱著縱使為國捐軀也在所不惜的士氣。

盛唐的第二類作品就是個人面對時間和空間的浩渺、廣闊、永恆,但對比人生的短暫、渺小後所發出的感嘆、憂傷,目的是在提醒自己和世人時光易逝,因此應該更加珍惜韶光、及時行樂、積極進取才是,方能不枉此生,例如李白的<將進酒>、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李白<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在世需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陳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兩首詩把時間和空間的軸線拉出來,除了顯示時間和潮水一樣不復返之外,也描寫天地的廣大、蒼茫顯示出宇宙的浩瀚無涯,而人生在天地和歷史的對比之下,更顯的渺小所以更應該把握時光和現世,不該浪費和蹉跎光陰。

最後一類則是描寫山水秀麗的風情,主題多環繞在花、鳥、月亮上,作品內容也呈現出開闊的景色,既柔美、令人嚮往又讓人眷戀不已,例如李白的<下江陵>以及孟浩然的<春曉>。

李白下江陵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孟浩然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李白的下江陵寫的是長江三峽直聳、陡峭的山壁,以及湍急的水流,還有動物的啼叫聲。孟浩然的春曉則書寫作者甦醒後眼前所見的景色,以及耳畔所聽聞的鳥鳴聲。兩首詩讀來都相當的令人賞心悅目,而且相當輕快。

2、中唐文學風格的分析

安史之亂是盛唐與中唐的分水嶺,前期國立鼎盛、社會欣欣向榮,藝術成就也因為新元素的加入而輝煌、多元,但是安史之亂後國力開始衰退,割據及分裂也越演越烈,因此中唐的文學作品便反映當時的社會轉變。此外盛唐那種氣勢磅礡、意氣風發的文學風格,在中唐已不復見,而是轉向講求格律、形式和律令。

李澤厚(1996a)認為中唐藝術的特徵是:把盛唐雄偉壯闊的氣勢納入規範中,把它嚴格的凝煉在一定的形式、格律、律令中,成為人人都可學的形式美。企圖在所建立的規範、規矩方圓中去尋求創造美和開拓美,其中以杜甫為代表。在文學作品中,我們也確實看到作者企圖將滿溢的情緒,收斂在有限的文字格律中,同時讓押韻和對仗更工整,以賦予作品另一種生命力,例如杜甫的<登高>、<閣夜>。

杜甫<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迴。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杜甫<閣夜>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霄。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野哭幾家聞戰鼓,夷歌數處起漁樵。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登高的對仗相當工整、閣夜則富有押韻,兩首詩讀起來都相當有節奏感。

其次中唐有韓愈和柳宗元提倡的古文運動,他們係反對自漢魏開始至六朝的駢文,因為駢文語音平仄相對、多用典故且追求華麗詞藻,同時指出這種形式主義和唯美主義的文體浮華、空疏,終究會成為表達思想和反映現實的桎梏。因而提倡質樸自由的秦漢散文,主張形式只是一種工具和手段,目的在表達文章的內容、是為內容而服務的而兩者的文學作品多傾向散文,在風格上韓愈的文章氣勢磅礡、曲折自如,善於表達不平之氣,對人情世態的描寫也相當獨到。至於柳宗元則突破儒家的思想禁區,文章的意境深遠且文字精鍊(韓愈,1989),關於柳宗元的作品底下將以說明。

3、晚唐文學風格的分析

相較於盛唐的磅礡氣勢和廣大眼界,以及中唐將感情凝煉在規範、格式裡的文學風格,晚唐的文學走向對日常生活的情感及景物的細緻描寫,並且漸漸向詞過渡。相較於詩,詞的字數往往長短不一,在意境上,詩的詩境往往一句一意或一境,形象眾多,但是詞的詞境主要專注於某一情感或情景的具體、細緻及深刻的書寫和刻畫,形象非常細膩含意也非常微妙(李澤厚,1996a)。這可以從溫庭筠及李商隱的文章中窺見。

溫庭筠<夢江南> 梳洗罷,獨以望江樓。 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斷腸白蘋洲。

李商隱<樂遊原>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溫庭筠的夢江南主要在描寫女子殷切期盼愛人歸來的癡情,從梳洗到望江都在在流露出濃郁的思念之情,同時女子的情緒也由熱切期盼轉為失望落空,最後兩句是借景抒情,道盡她的無限相思和哀愁(邱鎮京、邱怡文,2002)。因此該文所要表達的主旨非常鮮明,同時也把女子相思之情描寫的淋漓盡致。李商隱的樂遊原則環繞在作者驅車欣賞落日餘暉,以及感嘆時間、美景稍縱即逝的情感,同時也在警惕人們應該愛惜、把握光陰。雖然一樣在警惕人們莫蹉跎光陰,但是其描寫風格就不像李白將進酒那樣慷慨激昂、氣勢磅礡壯闊,而像是個走入中老年的人,用黃昏的落日餘暉來表達時間消逝的感傷。

(二)詩人的移情作用

移情說是西方現代美學中具有影響力的流派之一,也是心理學美學流派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理論,而移情說在中國詩詞的展現,就是主、客或物、我合一、寄情於物(楊辛、甘霖,1996)。換句話說,作者把自己的主觀情感或喜怒哀樂,投射在外物、自然之中,使個人的內在情感變成物體的屬性和特徵,並以隱晦、擬人的方式來宣瀉、表達、隱藏自己的感傷、離愁、思慕,而非直接、具體的將自己的內在情感赤裸裸地表達出來,以李白和杜牧的詩為例。

李白<菩薩蠻>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杜牧<贈別二首> 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楊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李白的菩薩蠻是寫他流浪生涯的悠悠惆悵以及淒淒的思歸之情(邱鎮京、邱宜文,2002),開頭兩句便點出作者心中的惆悵和傷愁,他用煙霧漫天的景象來書寫自己的心頭憂傷籠罩著,到了第六句他又用飛鳥急於歸巢,來比喻自己歸心似箭、思慕著家鄉。「山」原本是沒有情感的,但在這裡卻承載了作者的傷心,飛鳥真的急於歸巢嗎?其實是作者自己思鄉所致,因此急於歸鄉。而杜牧這首詩是離開楊州與一位歌女分別時所寫,前四句主要描述歌女正值荳蔻年華、年輕貌美(邱鎮京、邱宜文,2002),最後兩句則是作者把傷心的情感寄託在蠟燭上,隱晦的訴說著自己的不捨之情。蠟油原本是因盈滿而滴落,但是作者卻運用擬人的手法,說蠟燭像是替人垂淚到天明,其實是作者來包裝自己憂傷情感以及潸然淚下的樣子。因此作者藉由自然或外在物體來表達自己的內在情感,用具體的物體來傳達內在隱晦、複雜的情緒,在詩人多愁善感的眼裡,好像外物都隨著作者的心情而改變。

(三)詩與畫的交融

蘇東坡曾譽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其實唐代的文學作品中,不只王維具有此一特性,像孟浩然、張繼的詩也呈現出一幅幅生動活潑、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歷歷在目的畫面。當我們在吟誦這些作品時,彷彿眼前就看到一幅動態、唯美的圖像,畫中的人物乘坐輕舟悠遊於江上、湖上,花鳥輕快的吟唱或哀淒的啼叫,而自然山水成為最美的背景烘托著人和花鳥,其所交織出的景象既真實又虛幻,讓讀者不只是進行一場心靈饗宴,也擁有視覺與感官上的享受。

李澤厚曾將歷代對於山水、花鳥的書寫與處理分為四個階段,唐代是處於第三個階段。這個階段的特色就是:對於自然的書寫不再增添神話或想像的內容,也不再被當成背景,自然的山水、花鳥已經成為人們審美、寄興移情的對象,它們以其色彩、聲音、動作、形貌示於人、感動人,成為人們抒發情感、寄託的對象(李澤厚,1996b)。唐代的文學作品,神話和想像的部分已漸漸泯除,取而代之的是真實情境的描寫,同時詩人也企圖用有限的文字,來展現眼前的美景和心理感受,並且將自己的情懷、內在情緒寄託於山水,從中獲得釋懷和抒解。底下便以三部作品為例來進行解析。

王維<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王維<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方歇,王孫可自留。

張繼<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王維的<鳥鳴澗>前兩句著眼於靜態景觀的描寫,到了第三句便用動詞“驚”、“鳴”劃過寂靜、打破沈寂,而且彷彿眼前正看到月亮露出臉來,耳邊聽到鳥鳴,但是月出和鳥鳴並沒有破壞整個畫面的靜謐,反而更加凸顯山谷的幽靜。到了第五句開始又感受到芙蓉花綻放的生命力,從發萼、開花到花落,生命的誕生、綻放和凋落就在眼前開展,一切是這麼的優美。詩中同時呈現靜態及動態、聲音和影像、花鳥和山水好不熱鬧,彼此交織出美麗、生意盎然且扣人心弦的畫面。而<山居秋冥>也先勾勒出靜態的景色,然後用明月和清泉帶出動態的畫面,接著浣女和漁舟先後加入這幅畫,為畫面增添幾許熱鬧,而作者則隱身、悠遊在這美麗的圖畫中。張繼的<楓橋夜泊>與前兩首相較之下顯的比較淒涼和惆悵,除此之外也描寫景物和作者心境的呼應。作者首先把夜晚的情境描寫出來,這個夜晚不是明月皎潔而是霜滿天,象徵作者心中的孤獨就像霧一樣濃濃的籠罩在心頭,然後道出作者隻身乘坐舟上孤伶伶的一個人,而且夜晚寒山寺傳來的鐘聲,更是增添作者心中的寂寥。

(四)天人合一的意境

唐代美學的重要成果就是意境的誕生,王昌齡、皎然、司圖空所著的<詩格>、<詩式>、<詩品>,都對意境有深刻的描述(葉朗,1996)。唐代之前主要用「象」作為美學分析的向度,到了唐代意境結合老莊思想與佛學,成為重要的美學特色,也為當時的文學作品增添了一股空靈、虛無的美。而象與意境的差異在於,前者是孤立的、有限的、具體可見、感官可及的物象,但意境包含了象,所指的是一幅自然與人生所交織出的圖像,在這幅畫中人已經超脫外在形體,而進入元氣流動的造化自然中,並與自然宇宙本體的道融合在一起(葉朗,1996),充分展現出「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和諧狀態」,是道家美學的開展。在進行文學分析前,底下先對道家美學進行闡釋,再以柳宗元的<使得西山宴遊記>與李白的<贈別從甥高五>、<贈丹陽橫山周處士帷長>三篇文章進行解析。

1、道家美學的意涵

曾昭旭(1993)認為道家美學可從客觀及主觀面來分析,客觀面指的是當美發生或呈現時,生命所處的那個和諧、渾融狀態;就主觀面來說,即是個體心境能夠體知、涵融這個生命的和諧狀態。前者講的是外在美的情境和個人內在心境兩者相互呼應,且同處於和諧、完滿的狀態;後者則指個體內在能夠感知、領略天人合一、物我交融,因此道家美學是包含人的生命力,以及宇宙的「道」,它不同於儒家那種講求修養與道德實踐的人格美,而是一種講求人與道、天與人合一的意境與虛靈美。

2、唐代文學作品的道家美學展現

底下便以三部作品為例來進行解說。

柳宗元<使得西山宴遊記> 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 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之日之入。 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神視,與萬化冥合。

李白<贈別從甥高五> 天地一浮雲,此身乃毫末;乎見無端倪,太虛可包括。

李白<贈丹陽橫山周處士帷長> 天香生虛空,天樂鳴不歇。宴坐寂不動,大千入毫髮。湛然冥真心,曠劫斷出沒。

<使得西山宴遊記>是寫柳宗元因政治改革失敗而被貶到永州的心情,雖然名為遊記但內容卻著墨於心境的描寫,以及刻畫物我、天人合一境界的。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心凝神視,與萬化冥合,這三句充分顯示出作者漸漸擺脫形體,進入一個忘我、與天地同遊以及天人合一的情境,在神遊的過程中作者心中的鬱悶、黯淡也得到了昇華,同時也一一融釋在眼前的美景中。其次李白的這兩首詩,也讓人遙想到莊子所說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乘天地之正,而御元氣之辯,以遊無窮」、「凝神遐思,仰天而嘆,妙語自然,離形去智,答焉墜體,身心俱遣,物我皆忘。」那種我和整個宇宙、自然、世界交融以及冥合的境界,同時也讓人體驗到那種所謂的神合感(葉朗,1996)。因此這類所呈現的是,作者在欣賞、陶醉於當前的美景時,便進入神遊以及與宇宙、自然、天地融為一體的境界,忘卻軀體的存在,而感受到一種靈魂出竅的特別經驗,然後似乎一切都可以釋懷及抒解。文章所展現的不只是虛靈美,還是詩人的人生哲學。

四、小結

從上述的分析和說明可發現,唐代的文學作品可說達到一種很高的美學成就,因為往往一件作品就蘊含著各種元素,包括景色、情感和哲學,這些元素非常和諧的交織在一起,構成既是文學又像畫作又是人生哲學的佳作。此外在美學理論的建構上,中國也不像西方那麼的系統化,不大會去定義「美是什麼」、「美的本質」以及「藝術的功能為何」。但是中國也不是迴避這些問題,但是把答案隱藏在作品中,同時可發現唐代所謂的「美」就是一種感性和理性的結合,天人合一、物我兩相忘的境界,以及情景交融的圖像。至於美的本質就是生活就是活生生的人生。而藝術的功能就是讓我們感知每個當下,進而珍惜當下揮灑生命。

參考文獻

章群(1980)。唐史。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韓愈(1989)。唐宋八大家散文選注。台北:東華。
曾昭旭(1993)。充實與虛靈-中國美學初探。台北:漢光。
李澤厚(1996a)。美的歷程。台北:三民。
李澤厚(1996b)。美學四講。台北:三民。
葉朗(1996)。中國美學史。台北:文津。
宋昌斌(1998)。盛唐氣象。台北:年輪。
邱鎮京、邱怡文(2002)。古典詩詞鑑賞。台北:文津。
高建平譯(2005)。藝術即經驗。北京:商務。

撰文者:高嘉蔚/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版權所有,欲轉載文章,請徵求電子報的同意!

TOP

 

讀者來函
 
「遙光先生:雖然久久才收得到一次電子文章,每回都是深深期盼,並受益頗深。網路再怎發達,幕後也都是人為。人性的存在,才有網路的存在。中國文學的敦厚與豐盈,是我們的驕傲與寶藏,在您忙碌之餘,請不要斷了這顆種子,有讀者在殷殷期盼呢!感謝您的付出與努力。」(echo)

「您好:我很喜歡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自從訂電子報後,等了好久都沒有收到電子報,原本以為該不會是停刊了吧?沒想到今天就收到第二二0期的文章了。網路文學是一個很難維持的專業,因為還是有很多人不習慣用電腦螢幕看書,寧可去書店買書,但是對我而言,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讓我能更深入了解古代文人的一些想法,進而了解一本書或是一篇文章,這些都是一般的書本上所沒有的。只要是好的內容,也是會得到大家的喜愛的,即使像我不會寫文章也不太懂文言文,但我還是很喜歡看傳統文學(雖然有時候有些字義會搞錯),依舊熱情不減。」(張亞君)

「遙光加油!!謝謝你成立這個網站,謝謝你對文學的熱愛,謝謝你樂於與人分享,謝謝你遇到挫折還是堅持,謝謝你讓別人支持你。謝謝~~」(junito)

「花仔很喜歡您滴電子報,呵∼要幸福且開心唷!加油加油加油。」(花仔)

前一次遙光於電子報中倦勤,引來好幾位讀者關切,讓遙光不禁回想最初發行的願景,正是要延續中國文學這豐厚的寶藏。感謝各位讀者的殷殷勉勵!遙光將會努力調整自己的生活型態,同時,也期待自己不負所望,努力的繼續經營。

意見信箱:shinning@ms1.url.com.tw

TOP

 


˙訂閱、徵稿與轉載
傳統中國文學網站:http://www.literature.idv.tw
免費及訂閱方式:請到網站上「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區」訂閱
或者直接寄到:shinning@ms1.url.com.tw
主旨:訂閱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內容空白寄出即可

二零零二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之一,是個沒有碩士學位,也沒有從事學術研究的日本人田中耕一,得獎的原因,是他二十八歲唸大學時,誤將兩種不該混合的物質混在一起,意外發現這種新溶液可以測量一些過去測量不出的高分子質量,有趣的是,他不知道依照當時的理論,他的做法是完全不可行的。後來他將研究成果發表成論文,雖然沒有引起重視,但後來美國、德國的學者卻改良他的方法,在生物科技上取得極高的成就。於是瑞典皇家科學院追溯原始構想人,確定將諾貝爾獎頒授給他。

因此,要請喜愛中國文學電子報的讀者們,踴躍投稿,千萬不要妄自菲薄,覺得自己的想法或文筆不夠水準,誰能保證自己不會成為下一個田中耕一?誰能保證自己在電子報的文章不會引起學術界的波濤?另外,堪稱是網路上第一份學術性電子報的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也徵求各大專院校相關系所的站長、BBS版版主、以及眾多熱愛文學的義工為敝刊提供轉載,希望藉由著各位的幫忙,能使愛好文學的種子,散發到更廣闊的人間。

徵稿啟事:http://www.literature.idv.tw/news/n-b.htm
轉載申請:http://www.literature.idv.tw/bbs/Forum.asp?forum_id=134&cat_id=14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有料充電報 | 隨身行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money | stars | job | data | 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