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2007/09/07 第 234 期 |
★直接訂閱 |
|
|
˙本次主題:語言「活化石」-閩南語和客家話的古雅詞彙 |
|
|
|
|
|
|
閩南語和客家話雖然都屬方言,但它們同樣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一般以為方言是「俗」語,不能登大雅之堂,殊不知方言詞語其實既「古」且「雅」,是高雅的語言,因為他們不僅保存了古音古韻,同時也保留了豐富的古代詞彙,閩南話和客家話之間有許多的共同詞彙,這些共同詞彙多是源自古代漢語。閩南話和客家話到底有多古老?語言昃文化的外在表現,如果我們能深入探索詞彙所屬的年代,便可了解客家話和閩南語的古雅文化到底座落在哪一層次,因此我們可以將這些古雅詞彙稱為展現漢語特色的「活化石」。 客、閩詞彙的古雅成分不少,除了「牛、馬、花、草」等與今日國語共同的詞語外,其他見於客、閩語而不見於國語的古語詞也非常多,這些古雅詞語最古老者可上溯至上古的先秦時代(公元3、4世紀以前),以下便是客、閩詞彙中所保留的上古詞語,它們主要見於甲骨文、金文及經、史、子、集各類典籍中: 1.「企」:「站好」的「站」一詞客家話讀作k'i4,閩南語讀作k'ia4,它的本字應是「企」字,《荀子.勸學》篇也有:「吾嘗企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企」字來源甚古,早在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就出現這個字,甲骨文中「企」字正象人側立而踮起腳踵之形,「企」字又可作「跂」或「徛」,其實「企」、「跂」、「徛」三字相通,表示站立用「企」字已在漢語裡使用了數千年,現在的客家話和閩南仍保存了這一先秦古語的活化石。 2.「走」:閩南語的「卡緊走」,客家話的「遽遽走」都不是慢步走路,它都表示「跑」的意思。《孟子.梁惠王上》也有:「填然而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句中「走」即「逃跑」之意。「走」字最早見於周朝的金文之中,如〈盂鼎〉銘文中有此字,正象人擺手開步而向前奔跑之形。今日國語的「走」是「慢步行走」,只有客家話和閩南語還能保存「走」當「跑」的原始本意。 3.「鼎」和「鑊」:今日閩南語稱鍋子為「鼎」,客家人則稱為「鑊」,此二字字來源甚古。「鼎」字甲骨文有此字,象兩耳鼓腹且有足的器物,由銅器研究可知「鼎」是商周時代燉煮食物的器具,此外《易經》有「鼎卦」,《周禮》、《儀禮》中「鼎」字更多見,如《周禮.秋官.司寇》:「凡諸侯之禮…壺四十,鼎、簋十有二,牲三十有六,皆陳。」甲骨文中另有「鑊」字。漢人以為古時烹煮的炊器有二:有足者稱「鼎」而無足者稱「鑊」,根據學者邱德修考證:古代的「鼎」、「鑊」二字還可能就是一字,因為商周金文中有「鼎」和「鑊」合體的字,可以隸定成一字,而且歷來都有「鼎鑊」並稱的例子,如: a.《周禮.天官.冢宰》:「亨人:掌共鼎鑊,以給水火之齊。」 b.《呂氏春秋.慎大覽》:「嘗一脟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 c.文天祥〈正氣歌〉:「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從商周時代到宋代一直都有「鼎鑊」共稱的情形,二則並稱可說是「近義」的並列結構,由這二字可知客家話和閩南語同時保存商周時代的古漢語,而且也可由此考證客家人和閩南人的飲食文化。 4.「有身」:客家話和閩南語都稱懷孕為「有身」,「有身」一詞還見於《詩經.大雅.大明》:「乃及王季,維德之行。大任有身,生此文王。」甲骨文有此字 ,隸定作 「身」,學者以為此字就是「孕」字,因為它的造字正象人子在腹中之形。今日客、閩語都將「懷孕」說成「有身」,這確實是上古漢語的遺跡。 5.「枵」:閩南語稱肚子餓為「腹肚iau1」,海陸客家話則說「肚屎iau1」,由音和義來看它應該就是古代的「枵」字,成語中也有「枵腹從公」一詞,表示空著肚子而忙於公事之意。「枵」字見於春秋時代,《左傳.襄公二十八年》:「梓慎曰:『今茲宋、鄭其饑乎!歲在星紀,而淫於玄枵。…玄枵,虛中也。﹖』,海陸客語和閩南語都保留了「枵」表示「餓」的本意。 6.肉「脯」:今日閩南語和客家話都稱「肉鬆」、「魚鬆」」為「肉脯」、「魚脯」,《周禮.天官.冢宰》:「腊人:掌乾肉,凡田獸之脯、腊、膴、胖之事。」《管子.輕重甲》:。魚以為脯,鯢以為殽」可見今日客家話及閩南語的「肉脯」、「魚脯」一詞來自戰國時代,而製作肉「脯」的歷史由來已久。 7.「糜」、「箸」:閩南語和海陸客家話都稱稀飯為「糜」,稱筷子為「箸」,這二字都見於戰國時候的古書:《禮記.問喪》:「鄰里為之糜粥而進食之。」又《禮記.曲禮》:「毋固獲,毋揚飯,飯黍毋以箸。」可知閩南語和海陸客家話保留了戰國時代以來的用語。 8.「後生」:閩南語稱兒子為「後生」,客家話稱年輕人為「後生人」,前者源於《詩經.商頌.殷武》:「壽考且寧,以保我後生。」,後者則見於《論語.子罕》:「後生可畏」二者用法稍有不同,但都是春秋時代古語用法的留存。 9.「乞食」:閩南語和客家話都稱乞丐為「乞食」,這見於《戰國策.晉策》:「其容為乞食人而往乞。」 10.「痀」:閩南語和客家話都稱駝背者為「傴痀」,「痀」又可作「佝」,古語中「佝僂」也是駝背之意,《莊子.達生》篇有:「仲尼適楚,出於林中,見一痀僂者承蜩,猶掇之也。」可見「痀」表駝背已見於戰國時代。 11.「地動」:閩南語和客家話都稱地震為「地動」,《呂氏春秋.季夏紀》有:「文王即位八年而地動。」可見閩南語和客家話保留了秦朝以來的說法。 12.「陭(崎)」:閩南語和客家話都稱山坡陡峭為「陭」,戰國宋玉〈高唐賦〉有:「盤石險峻,傾崎崕隤。」也表示陡峭之意,這一形容詞不見於國語,卻能保留在閩南和客家方言之中。 除先秦以外,客、閩也保留了不少兩漢、六朝、唐宋及明清時代的古語詞: A.「阿母」:閩南語和客家話稱母親為「阿母」,表面看來帶「阿-」的稱呼似乎很鄙俗其實一稱謂早在漢朝就有了,如樂府詩《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上堂啟阿母。」「阿」的本義是「山阿」,古代曾尊稱商朝名臣伊尹為「阿衡」,可見客家和閩南方言中以詞頭「阿-」稱人其實並不鄙俗,其來源甚為古老。 B.「交關」、「眠床」「外家」、「才調」:閩南語和客家話都稱生意交往為「交關」,這一詞語自《後漢書.西羌傳》:「臣愚以為宜及此時,建復西海郡縣,規固二榆,廣設屯田,隔塞羌胡交關之路,遏絕狂狡窺欲之源。」又睡覺的床稱「眠床」見於《南史.虞愿傳》:「弘有眠床一張。」而稱娘家為「外家」、稱才華、本事為「才調」,二者皆見於《晉書》,今日客家話和閩南語都保留這六朝時代的古詞。 C.「鬥」、「虯」、「鬧熱」、「參詳」、、「歕」、「煠」、「翕」、「~無?」:閩南語和客家話將兩件事物「連接起來」為「鬥起來」,表面聽來是乎太過俚俗,其實「鬥」作「連接」之意早已見於唐宋時代,如《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白玉鬥成龍鳳巧,黃金鏤出象牙邊。」《廣韻》也說「鬥」是「遇合、拼合」之意。此外高中課本有一篇杜光庭《虯髯客傳》:「忽有一人,中形,赤髯而虯。」閩南語和客家話也稱「捲屈」為「虯(kiu2)」。再如閩、客家方言都將「熱鬧」倒說成「鬧熱」,這也見於唐朝,如白居易〈雪中晏起偶詠所懷〉:「又不見西京浩浩唯紅塵,紅鬧熱白雲冷,好於冷熱中間安置身。」「參詳」表示商量之意則見於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匈奴列傳》:不參詳終始利害也。」其他如「歕(pun1)、煠(sa7)、翕(hit7)」在客、閩語裡分別表示「吹氣、水煮、合上」之意也都見於宋代的《廣韻》。而白居易〈問劉十九〉:「能飲一杯無?」,這種否定詞做疑問詞尾的情形在客、閩語仍是常見的用法,如「有影無?」一語。 D.「做生理」、「過身」、「細膩」、「滾水」:客、閩方言留存明、清時期的古語詞則如元明之時《水滸傳》裡的「做生理」;明代《西遊記》九十三回:「悟淨說得好,呆子粗夯,悟空還有些細膩。」這裡的「細膩」和閩、客方言一樣都是「客氣」的意思。此外還有「滾水」一詞見於元馬致遠《壽陽曲》:「一鍋滾水冷定了,再攛紅幾時得熱?」「過身」一詞見於清代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象》…。等,當然這只是它們被記錄的年代,其實它們出現的年代應該還更早。 由以上字詞可以看到閩南和客家方言詞彙來源甚古,它們甚至可以向上追溯至數千年前的商周時代,今日國語不復見的詞語卻可以在客家話及閩南語裡找到它的踪跡,因此稱客家和閩方言為古漢語的「活化石」、或說是兩座古語的「歷史博物館」也不為過,因此我們千萬不要輕棄這些可貴的語言寶藏,以為方言是鄙俗的,那就大錯特錯了,相反地,我們要探尋古代文化尚且可以以此為門徑,因為閩南和客家詞彙蘊涵了古代文化珍貴的歷史遺跡! 撰文者:邱湘雲/彰化師範大學台灣文學所 版權所有,欲轉載文章,請徵求電子報的同意! |
|
|
|
|
「親愛的報主: 您好。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智邦生活館電子報的使用與支持,讓我們一起構築了知識平台的理想目標。但隨著網路科技的日新月異,越來越多網路服務逐漸取代電子報,同時,智邦生活館也一直調整網路服務與定位,希望讓網路平台可以更有價值與特色。因應網路趨勢變化,我們將規劃電子報平台為公益、人文專屬的知識平台,擴散公益人文資訊傳播的深度與廣度。因此,除了定期發報的報主之外,我們將取消非公益人文電子報報主的使用服務。很抱歉造成您的困擾。10月31日之前,您仍然可以持續發報及備份,11月起將正式終止非公益人文類的發報服務,請各報主把握時間通知訂閱讀者與備份,並另尋發報平台服務。……智邦生活館 敬上」 智邦生活館是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最早發行的發報平台,原以為這將會是遙光發報的終老之所,但畢竟時代在改變,永恆竟也演變成一種可歎的落後與堅持。目前能發報的,除了即將關閉的智邦生活館,就剩下聯合電子報與奇摩電子報了!在收到通知的同時,遙光很認真的考慮是否該順勢結束發報?因為時空、心力以及人事都已經今非昔比,網站的經營已經只能持平,更何況還要創作及發報?但幾經思量,畢竟是自己喜愛的文學,遙光仍不願意輕率的就這樣結束發報!所以,遙光這邊就只好請智邦生活館喜愛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的網友們,能重新訂閱,轉換跑道,而遙光也在儘可能的情況下,能恢復發刊的頻率,給喜愛文學的網友們,一個持續的天地。 |
||
|
|
˙訂閱、徵稿與轉載 二零零二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之一,是個沒有碩士學位,也沒有從事學術研究的日本人田中耕一,得獎的原因,是他二十八歲唸大學時,誤將兩種不該混合的物質混在一起,意外發現這種新溶液可以測量一些過去測量不出的高分子質量,有趣的是,他不知道依照當時的理論,他的做法是完全不可行的。後來他將研究成果發表成論文,雖然沒有引起重視,但後來美國、德國的學者卻改良他的方法,在生物科技上取得極高的成就。於是瑞典皇家科學院追溯原始構想人,確定將諾貝爾獎頒授給他。
因此,要請喜愛中國文學電子報的讀者們,踴躍投稿,千萬不要妄自菲薄,覺得自己的想法或文筆不夠水準,誰能保證自己不會成為下一個田中耕一?誰能保證自己在電子報的文章不會引起學術界的波濤?另外,堪稱是網路上第一份學術性電子報的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也徵求各大專院校相關系所的站長、BBS版版主、以及眾多熱愛文學的義工為敝刊提供轉載,希望藉由著各位的幫忙,能使愛好文學的種子,散發到更廣闊的人間。 徵稿啟事:http://www.literature.idv.tw/news/n-b.ht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