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電子報代理發行  

2002/02/22 第 68 期 本期發行 18810 份

  ★直接訂閱

˙本次主題:請問杜牧,「杏花村」在哪裡?
˙重要公告:「神隱少女」的爭議
˙國學入門:對蘇軾〈泛潁〉詩的欣賞、二郎廟文的啟示、口不言錢
˙下回主題:千古風流人物-方孝孺

 

請問杜牧,「杏花村」在哪裡?
 

清明,這個歷史悠久而古老的節日,累積了許多別緻的民俗活動,同時流傳著騷人墨客感懷的詩篇。譬如晉朝王羲之與一群人聚於會稽山之「蘭亭」,曲水流觴,飲酒賦詩的古風,祓除不祥,祈神降福的盛況。那種年代說是「修禊事」,就在清明節,所謂「三月三.正清明」,杜甫也有詩句「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像晚唐.池州刺史杜牧也擺脫案牘,大起春遊雅興,獨自出城,漫步西郊曠野阡陌之間,而怡然自得。「情景」掠入眼眸,心頭自然有好詩,不禁唱出———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我們閱讀時,不免悠然神馳。杜牧這位「踏青人」,此時此刻,正遊覽於微雨中的路途上。也許近樹滴翠,遠山迷濛。走著走著竟渾然忘我,不知身在何處。是否近午時分,腹中飢腸已動,極思飲食。找家野店,坐享美酒,會是一件快事。佇足觀望,遇見牧童,趨前相問。大概揮揮手,方向在隱伏的山坳裡。心情大振,則直奔「指引」的那一座杏花村。……

大陸有六處,比較會牽扯

這首七言絕句,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算是十分淺白的語言。寫得樸實自然,卻情韻十足。是千年來「清明」詩作最為膾炙人口、耐人尋味的一篇。

不過,詩只寫到「遙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費一句話。讀者也會有所想像,固然他狀至喜悅,但怎樣的加把勁兒趲上前去,興奮的找到了酒店?「遙」,字面上的意義是遠,到底遠在「雲深不知處」,或遠在「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是文學藝術的「有餘不盡」,為讀者開拓了遠比詩篇字句所展現更廣闊的想像空間。……姑且不談。

這裡,比較令人好奇的是:杏花村究竟在那兒?

因為以往的探討,有的說是詩人的虛構,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只需要說明指往那個杏花深處的村莊就夠了。有的卻認為是「實有其地」,那麼,你(妳)可曾想過它是一個甚麼樣的地方?

「問題」也不是輕易說得清楚的。從來詩家同樣各執己見,眾說不一。畢竟,大陸有好多個「杏花村」,堅持自己是正牌(即杜牧詩中所指)的,計有下列六處———

一、在山東省水泊梁山黑風、南崖下的「杏花村」。據傳孔子問禮於老子的「問祖堂石窟」便在村上。還有「水滸傳」中黑旋風李逵,常來此飲酒,素有「杏花飛霞」之稱。

二、在山西省汾陽縣城北三十里處的「杏花村」。村子小,人口少,除了耕作之外,都是釀酒(汾酒)的好手。唐代即馳名遠近,也靠名將郭子儀(出生地)的受人景仰,又說因杜牧的詩,而吸引多數人的注意。

三、在湖北省麻城縣古鎮岐亭附近的「杏花村」。當地酒店非常有名。流傳有民謠:「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中有美酒,店裡有美人。」杜牧被貶為黃州刺史時,常到此買酒澆愁。

四、在江蘇省徐州豐縣東二十里的「杏花村」。蘇東坡任徐州知府時,曾到此勸農,有詩句「我是朱陳舊使君,勸耕曾入杏花村。」(朱陳村在徐州豐縣),進一步傳說杜牧住在揚州很久,到過朱陳村。

五、在南京城西南陽鳳凰台一帶的金陵「杏花村」。地臨郊外,層巒疊翠,河水匝繞,下為秦淮。由於風景旖旎,文人雅士喜歡痛飲盤桓。《金陵歷代名勝志》載有「杜牧沽酒處」,並附清人陳退庵詩云:「江南春雨夢無痕,沽酒旗亭白下門,一自樊川題句後,至今人說杏花村。」

六、在安徽省貴池縣城西郊的一座「杏花村」。為隋唐時產酒盛地,以「杏花大(麴麥曲)譽滿江南。《江南通志》記池州「杏花村在府秀山門外里許,因唐杜牧詩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得名。」清人周疆的〈築杏花亭碑記〉也說:「自杜牧之清明詩後,村以杏花名。」

山西汾陽,常有人提及

這六處杏花村,雖然都可以和杜牧詩牽扯點關係,但如杜牧筆下的杏花村只有一個,而非泛指栽有一些杏花的村落的話,當以山西省的汾陽縣、安徽省的貴池縣,比較有完整的史料佐證,又有遺跡可尋。

先談汾陽的杏花村,原名「茂林堡」,西依呂梁山脈,東臨汾水,風光蠻好的。唐代纔在堡側的子夏山麓,植杏成林,廣約幾百畝,春暖花開,色香瀰漫,所以更名杏花村。不過後來杏花消失了,因為幾度被子夏山(相傳孔子之弟子子夏,嘗授徒於此)下來的洪水,不斷沖擊,累次為災,杏樹大多淹死了。

當地的釀酒事業,由來已久。遠在南北朝(西元五五○年)時候,就有了釀酒的酒燒鍋,到了唐朝,尤其興旺,已有六、七十家燒鍋酒坊。地居交通要道,是一個著名的酒店鬧市,有所謂「瓮頭青更色香兼,處處街道揭翠帘」,也正如〈古碑記〉曰:「佳釀之譽,宇內甚馳,凡王公士庶,逢月夜花晨,莫不以爭先一酌為快。」遊客雲集,不在話下,聽說李白、杜甫也都慕名而至,成為常客。

飲譽的佳釀(即汾酒),清澈透明,色澤鮮美,氣香味甜,入口綿軟。餘香長留舌底,令人心曠神怡。可是杏花村的酒為甚麼會這樣好呢?當然是有得天獨厚的好水,常人說「名酒產地,必有佳泉」。村中不少古井,勺上來的水沒有一點雜質,而且甘甜。另外,釀造的老師傅說有六大要訣:「人必得其精,糧必得其實,必得其時,器必得其潔,缸必得其溼,火必得其緩。」

汾酒之名就是由此而來,出類拔萃,絕非偶然。民間一樣有歌謠:「汾縣府,汾陽縣,離城三十杏花村。杏花村裡出美酒,杏花村裡出美人。」猶有傳奇的故事,說很久很久以前,一位九十多歲的酒坊掌櫃的,樂善好施。一年冬天,大雪紛飛,天候奇冷,來了兩位衣衫襤褸的老人,投店要喝酒。喝得酒意闌珊,不付酒錢,便揚長而去。許多座客為店主抱不平,店主毫無愕然,委婉的回答:「富人飲酒為行樂,窮人飲酒為禦寒,何必去為難他呢?」豈知第二天兩人又來了,仍然衣不蔽體,渾身發抖,趕緊給他們兩大碗酒,喝了後,踉踉蹌蹌便走。第三天也是如此,但卻頹然醉倒了,迷迷糊糊。不得不留住腳步,扶上熱炕,照顧他們入睡。

翌晨,想要離開,掌櫃的順意扶持走出店門,門外有一口水井,貼近時,不料老人都哇的一聲,把腹中的宿酒,全嘔吐入井。幾天過後,神奇的事出現了,打出來的井水,已經變成了酒,而且芳香凜冽。主人恍然大悟,知道這兩位是神仙(有道是八仙中的張果老和呂洞賓),遂將這口井,取名為「神井」。井水洶洶,汲之不竭,生意也就越做越旺盛了。可惜,老掌櫃去世,繼承父業的兒子是為富不仁、貪婪無饜的小人。數年後,老人又來到,不再被盛情招待,問生意如何,反而口出怨言,說是「井水變美酒,卻沒有留下酒糟來餵豬。」老人聽了,一言不發,即在井傍唸咒,用袖一拂,井中的酒,頓時變成原來的水了,並且留下一首詩:「天高不算高,人心高一梢;井水當酒賣,還嫌豬無糟!」這是一個通俗風趣的神話,姑妄聽之,卻含有勸世(要行善積德,勿貪心不足)的意義和價值。

安徽的池州,比較可靠

如此述說汾酒出類拔萃,以及產地的風情風物,那麼杜牧詩中的「杏花村」,就在山西汾陽了嗎?不是,因為有人提出———

根據史料記載,杜牧未曾到過汾州(今山西汾陽)。所飲的酒,更未指明為汾酒。

山西汾陽屬於華北,而詩中「清明時節雨紛紛」,算是江南多雨的現象,不是黃河以北地區的氣候。這是最重要的一點。自春季開始,北半球白晝漸長,南方暖氣團逐漸北移,在陽曆四月清明前後,正好移至大陸的江南地帶,與北方冷氣團交會,造成這一時段的濛濛春雨。但在北方,清明時節仍為乾冷的天氣,不會有「雨紛紛」的情形。

因此,安徽人並「不甘示弱」。認為杜牧的清明詩,係在「池州」所作。「牧童遙指杏花村」,指的就是此地。自古有酒肆,產名酒,盛名不衰。且看文獻記載———

《安徽風物志》:「杏花村在池州(貴池縣)城西,有杏林百畝,春來杏花競放,艷如錦雲。……村中有黃公酒爐,自釀美酒,以饗客商,因此酒甘醇而遠近馳名。」

《池州府志》:「杏花村,在池州城西里許,杜牧『借問』句即指此。」貴池位於長江南岸,縣城西郊秀山門外的地方,是杏花村的故址,北瀕大江,南連九華,是個山奇水秀,風景迷人的勝境。

至於杜牧曾到此一遊嗎?很可能的說法,到過。據《江南通志》記唐武宗會昌四年,牛李黨爭正烈,杜牧也身受其害,從黃州調任池州刺史,仕途不盡如意。以他的個性,公餘之暇,到城外的野店喝上幾杯,借酒澆愁,是必然的事情。

他那一首詩,寫時正當清明前後,春光明媚,桃李爭妍。踏青、掃墓者絡繹於途。在牧童的指引下,若是遙見杏林叢中飄點著酒帘,一陣酒香也隨著斜風細雨傳來,逸興遄飛,信口而吟詩。如同他在池州亦寫過秋,因為有黃公佳釀的杏花村,僅一箭之地即是一座美麗的齊山,九日重陽登高之際,便有詩云:「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似乎杜牧吟春或寫秋,都離不開酒事。

杜牧寫下傳世的詩篇,不但替杏花村揚了名,貴池也跟著出鋒頭。該城現在尚保存唐代「古井酒墟」的遺址,明天啟年間、清康熙雍正時期,相繼於此地築亭榭、建碑坊、葺祠堂。明代著名詩人沈昌洛經池州時便有詩云:「杏花枝上著東風,十里煙村一色紅,欲問當年沽酒處,竹籬西去小橋東。」池州太守顧元鏡也說:「牧童遙指處,杜老舊題詩。」……均可證明此處為杜牧詩中「杏花村」及「酒家」之所在。

反正「杜牧之沽酒處」———杏花村,便與清明詩結緣,產生魅力,令人感到興趣,聞其名而嚮往者,當然多了。唯年代既遠,剪伐時侵,世俗不文,栽培絕少,導致「廉纖暮雨,止潤桃花;搖曳東風,徒翻柳葉。寥寥村野,無枝留燕之飛;寂寂江城,何樹聽鶯之語。」因此,清代貴池縣的同知周疆是一位「惜花」雅人,發動村民遍種杏花萬株,不幾年後,杏花村又成為「長堤十里,燦若紅霞;平野三春,紛如絳雪」之勝景。千古遺跡,遂維繫於不墜,供人憑弔。

究竟春遊何處?杜牧心知肚明

總之,「杏花村」這美好迷人的名兒,後人附會了不止一處的勝蹟。假設推敲仍有「問題」,最正確的,究竟在那裡呢?要問杜牧春遊何地?只有他,心知肚明。

在台灣這個島嶼上,很少看到杏花,也難聽到「杏花村」的名稱。只是在大陸,有許多酒樓爭相做為招牌,無疑的,「杏花村」幾乎成為釀酒、賣酒的代名詞,欲藉杜牧的詩情,營造幾許「你要吃好酒」就在這裡的情境。

至於騷人墨客,吟弄詩詞,不乏牽扯到杏花的影子。如唐.韋莊的「春日遊,杏花吹滿頭。」宋.僧志南的「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但是,最能接近杜牧詩意的,應推唐伯虎的「燕子歸來杏子花,紅橋低影綠池斜。清明時節斜陽裡,個個行人問酒家」。

近代平劇裡,有一齣「小放牛」(由山西民歌改成),也符合杜牧清明詩的意境。牧童朱曲放牛郊外,口弄短笛,遇著村姑娘,要往前村沽酒。兩小無猜,調情度曲以戲。戲詞裡的「杏花白呀月季兒紅」,「妳要吃好酒就在杏花村」。……但國人動輒使用杏花村,是否太浮濫?且看《紅樓夢》十七回,大觀園落成之後,賈政帶著賈珍、寶玉及眾清客,到處巡視題名時,有一處村舍因種有幾百株杏花,清客們提議用「杏花村」,豈知「寶玉冷笑道:村名若用杏花二字,則俗陋不堪了。」因而採用「稻香村」之名,真可說是「杜公留句後,遂成千古名」的另類顛覆插曲了。  

撰文者:陳益裕.台南北門農工教師〈本文感謝作者及國文天地同意轉載〉
版權所有,欲轉載文章,請徵求電子報的同意!

TOP

 

「神隱少女」的爭議
 

收到第一百零九期電子報,著實呆住了!本站的站名不是「“傳統”“中國”文學」嗎?雖然第二十、二十三、二十九、三十五、五十八、六十三、六十六、一零八期雖然並不“傳統”,畢竟還算是“中國”文學;日本電影既不“傳統”,更不“中國”。如果不是“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要改名,這篇文章收錄在電子報裡,只顯得不倫不類。不知遙光大大到底是怎麼想的。」〈沒有我這個人〉

「電影在現代藝術的分類裡,雖然自成一格,但其實,他就如以往的戲曲、雜劇一般,也是廣義中國文學的一部份,尤其,在許多電影中,仍不可避免的引用傳統思想而作一些探討!」這是遙光在編第一零八期電子報時,所做下期預告的簡介內容。

在選擇刊出這一期內容時,我著實猶豫了好一陣子!只因為正如同「沒有我這個人」所言,第一零八期電子報:「現代人的「眾生相」--電影「神隱少女」的線索與思考」既不傳統也不中國,如何能夠把它收入電子報?依照我的理念來說:所謂的傳統,便是由古自今,每一個當下都會成為「傳統」,那收現代的東西,固然無可厚非,那日本卡通呢?總與中國文學扯不上關係了吧?

在此,我要向各位先告個罪:收入這篇東西,除了個人的愛好之外,其實是有點實驗性質的味道在裡頭。

在電子報以及內容的編撰上,最近已經到了瓶頸的階段!我常在想,只有我一個人的思慮終究是有限度的!如何能結合現在的生活,從不同角度來讓各項討論變的更熱絡,其實是我們可以努力的目標!因為在過往歷朝歷代的文學裡,很多內容其實就是「大眾的生活」;其次,在網站各項討論區中,戲劇與戲曲的部分始終是最薄弱的部分!但那並不代表這部分沒有討論的空間,只是因為沒有一個可以啟動的「引子」。當然,最重要的是,我看完了神隱少女這部片子,認為這是一部好片,具有討論的空間。在收到這篇稿子時,我曾經要求作者把這篇稿子改的「更中國」一些,像是「從神隱少女看先秦思想沿傳」、「從神隱少女看情節科白在傳統戲曲的演變」等,不過,不說作者自己改了幾段就放棄了!連我自己在看完神隱少女之後再看稿子,都覺得已經完整的東西要改成四不像,實在沒有必要!

因此,這就是最後我仍把這篇稿子刊行的一些心路歷程!

作為一個「傳統中國文學」網站,我當然仍希望各項討論能回歸中國文學!不過,適時的加進一些要素應該還是必要的!對於實驗性質濃厚的這篇電子報,我將會進行評估,參考各位讀者及網友意見,來決定日後電子報出刊的方向是否合宜。

在此,謝過了「沒有我這個人」的指教。另外,附上兩封讀者對電子報的新年賀函,簡短兩三句,可是情意真摯!也藉此,向網站工作人員及參與的網友說聲辛苦了!

謝謝電子報,讓我的世界更加美麗和豐富!祝新年快樂」〈謝瓊玉〉

遙光及眾編輯先生:
該從何說起呢?看著大家為文學付出的心力,心裡著實覺得感動!
但是,我要說的是,希望大家都能好好照顧自己,因為文學的傳承是長久的、是不可間斷的,而你們,都是這條路上不可或缺的!祝各位新年快樂、身體健康心想事成!」〈phoebbe〉

聯絡信箱:shinning@ms1.url.com.tw

TOP

對蘇軾〈泛潁〉詩的欣賞、二郎廟文的啟示、口不言錢
 
常到詩詞歌賦專欄的朋友們,最近眼睛可要一亮了!刻正於師大碩士班進修的天涼無心,即日起在本區為大家賞析唐、宋詞之美。要請喜愛詩詞的朋友們,持續鎖定本系列文章。並以熱切的回應,支持天涼無心於本站的首作:「對蘇軾〈泛潁〉詩的欣賞」。此外,二郎廟文給了我們什麼啟示?是誰絕不把錢掛在嘴邊?要是您有興趣,都還請您前往國學入門一觀。

國學入門:http://www.literature.idv.tw/index1.htm

TOP

千古風流人物-方孝孺
 

明初有名的「讀書種子」方孝孺,最有名的事蹟便是「誅十族」,然而,在他壯烈的成仁裡,是否有我們所不知道的幽微?下一回,遙光將告訴您。

傳統中國文學網站:http://www.literature.idv.tw
免費及訂閱方式:請到網站上「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區」訂閱
或者直接寄到:shinning@ms1.url.com.tw
主旨:訂閱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內容空白寄出即可

TOP


˙徵求轉載版主及義工
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堪稱是中國文學第一份學術性的電子報,徵求各大專院校相關系所的站長、BBS版版主、以及眾多熱愛文學的義工為敝刊提供 轉載,請來信,主旨:提供轉載,內容註明負責版面、轉載網址、負責人, 本刊將會寄發授權證明。希望藉由著各位的幫忙,能使愛好文學的種子, 散發到更廣闊的人間。

轉載聯絡:shinning@ms1.url.com.tw

˙徵稿啟示及特約作家
喜愛中國文學的你們,是否有一些不一樣的心得呢?無論是大題小作或者是小題大作,我們都歡迎你們投稿!希望藉由著你們的投稿,讓彼此都分享到文學的芬芳!另外,如果您認同我們的努力,請到專欄作家區一瞧!如果有那麼榮幸,也希望能邀請您擔任特約作家。

投稿專區:http://www.literature.idv.tw/news/news.htm

本報著作權屬「聯合電子報或授權聯合電子報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

個人辦報 | 兒童島 | 隨身行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
news | emoney | stars | sports | job | data | pap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