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2003/09/05 第 169 期 |
★直接訂閱 |
![]() |
![]() |
![]() |
![]() |
![]() |
![]() |
![]() |
˙本次主題:孟姜女哭倒萬里長城?--故事的流變與省思 ˙重要公告:喜歡網站、製作電子書 ˙專區公告:自來石、紅葉良煤 ˙下回主題:比較老莊與周濂溪所說的「道」,並初探宋代對「道」涵義的轉化 |
![]() |
![]() |
|
![]() |
![]() |
孟姜女哭倒萬里長城?--故事的流變與省思 |
![]() |
![]() |
|
一、楔子 幾年前,筆者曾隨團參觀山海關及老龍頭,也順道參訪位於山海關東方鳳凰山上的姜女廟,看到廟門有一橫匾寫著:貞女祠。廟內有前殿、後殿、振衣亭等建築。進入前殿,看到一尊泥塑彩繪的「孟姜女像」,她面帶愁容,眼裡透著悲傷,使人聯想到她盼望丈夫的焦慮心情。殿的正中懸掛著「萬古流芳」黑底金字的匾額,兩邊牆上嵌有康熙、雍正和其他墨客騷人的詩碑,其中有一副楹聯,據說是文天祥所撰的,聯語是: 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恐怨。 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 文天祥的楹聯,使人想起———在秦始皇時代,有范杞梁者,被役築長城,其妻孟姜女送寒衣至役所而杞梁已死。孟姜女哭於城下,城為之崩而杞梁之骸骨見———的民間故事。 此故事流傳甚廣且歷久不衰,到今天仍有很多人相信孟姜女哭倒長城的事,但事實是如此的嗎?筆者以為有「還其本真」及「查其流變」的必要! 二、歷史的真相 三、故事的流變 四、對故事的省思 五、餘韻兼煞尾 |
|
||
![]() |
![]() |
喜歡網站、製作電子書 |
![]() |
![]() |
|
「真的很喜歡這個網站,尤其是讀者之間你來我往的為某一個理念奮戰的豪邁之情,真是讓人由衷佩服!」〈貴凰〉 「遙光你好:既然貴站已有如此完善的電子書,為何不製做成更精美的電子書供人下載呢?我記得有很多網站可以免費幫人製做電子書的,不知道你願不願意試試看呢?」〈子泠〉 這個努力朝向文學入門網站目標邁進的傳統中國文學網站,在各位網友及讀者的努力下,確實達到了我們預期茁壯的目標,但是,越多的人熱烈回應,越突顯基本工作人員的不足!而工作人員的教育訓練,更是我們基本工作之外的額外項目,只是很可惜,即使我們努力費心,但大多數的網友仍受不住訓練過程的枯燥以及獨立工作的重荷而求去,這一點,尤其是我們備感難過的。 因此,謝謝貴凰的讚美,也謝過子泠的建議,我們希望能做個更多,但只能像是愚公移山,能作多少算多少!而遙光在此,也感謝網站編輯紫荊、季維,他們兩位是自從網站改版以來,付出許多心力卻又持續下來的工作人員,因為網站改版後除了前人的創業維艱之外,更是他們守成不易的辛勞。 |
![]() |
![]() |
自來石、紅葉良煤 |
![]() |
![]() |
|
【國學入門專欄】 【藝文訊息與學術研討】 |
![]() |
![]() |
比較老莊與周濂溪所說的「道」,並初探宋代對「道」涵義的轉化 |
![]() |
![]() |
|
「道」這個名詞,在中國思想是屢經轉變的,道從一開始是道路的意思,而引申為規律,老子所說的「反者道之動」和《周易》所說的「一陰一陽之謂道」。繼而道又有另一涵義,即道是萬物的本體或本原!然後到了宋代理學,又有了不一樣義涵的轉變。下一回,我們將請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的陳育民同學,來為我們進行解析。
傳統中國文學網站:http://www.literature.idv.tw |
![]() |
徵稿啟事:http://www.literature.idv.tw/news/n-b.htm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