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電子報發行  
 

2003/09/05 第 169 期 

  ★直接訂閱

˙本次主題:孟姜女哭倒萬里長城?--故事的流變與省思
˙重要公告:喜歡網站、製作電子書
˙專區公告:自來石、紅葉良煤
˙下回主題:比較老莊與周濂溪所說的「道」,並初探宋代對「道」涵義的轉化

 

孟姜女哭倒萬里長城?--故事的流變與省思
 
一、楔子
幾年前,筆者曾隨團參觀山海關及老龍頭,也順道參訪位於山海關東方鳳凰山上的姜女廟,看到廟門有一橫匾寫著:貞女祠。廟內有前殿、後殿、振衣亭等建築。進入前殿,看到一尊泥塑彩繪的「孟姜女像」,她面帶愁容,眼裡透著悲傷,使人聯想到她盼望丈夫的焦慮心情。殿的正中懸掛著「萬古流芳」黑底金字的匾額,兩邊牆上嵌有康熙、雍正和其他墨客騷人的詩碑,其中有一副楹聯,據說是文天祥所撰的,聯語是:
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恐怨。
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
文天祥的楹聯,使人想起———在秦始皇時代,有范杞梁者,被役築長城,其妻孟姜女送寒衣至役所而杞梁已死。孟姜女哭於城下,城為之崩而杞梁之骸骨見———的民間故事。
此故事流傳甚廣且歷久不衰,到今天仍有很多人相信孟姜女哭倒長城的事,但事實是如此的嗎?筆者以為有「還其本真」及「查其流變」的必要!

二、歷史的真相
依據歷史,范杞梁是死於齊莊公襲莒的戰役。這在《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西元前五五○年)有詳細記載:
齊侯還自晉不入,遂襲莒……莒子親鼓之,從而伐之,獲杞梁,莒人行成。齊侯歸,遇杞梁之妻於郊,使弔之,辭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於罪,猶有先人之敝廬在,下妾不得與郊弔」。齊侯弔諸其室。
傳文中的「殖」,是杞梁的名字。他是作戰被俘而為國捐軀的烈士。其妻則應對合禮,婉辭齊莊公所遣使者的郊弔,而使莊公親至其家弔唁。是一位「知禮」的女人,曾獲曾子的讚美。

三、故事的流變
這是春秋時代所發生的事,但到了西漢劉向的手中,情節有了改變。劉向為杞梁妻妝點修飾,創造了「哭城城崩」及「為夫殉情」兩大動人情節,塑造了她「貞而知禮」的偉大形象,我想這是後人建廟紀念,歌頌她「萬古流芳」的原因吧?!
劉向在《列女傳》中說她:「枕其夫之屍於城下而哭……十日而城為之崩」,塑造了她「內誠動天」,使莒城崩塌的偉大力量。傳中的「城」,雖不是指長城,但已種下後世好事者,牽連其事,說她「哭倒長城」的基因了!
劉向又在傳中寫到杞梁妻的自語:
今吾上則無父,中則無夫,下則無子,內無所倚,以見吾誠,外無所倚,以立吾節,吾豈能更二哉,亦死而已,遂赴淄水而死。
劉向以「夫死婦殉」塑造了杞梁妻的節烈形象,這牽動了不少傳統社會人們的心絃,應是後人建廟奉祀,取名「貞女廟」的重要依據吧!
劉向在另一本著作《說苑》中,也說到杞梁為國捐軀的噩耗傳來後,其妻「聞之而哭,城為之7,而隅為之崩」的事,再次塑造孟姜女「精誠所至」的偉大神力。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列女傳》的「城崩」與《說苑》的「城7」,用語雖略有不同,但事實大體一致。只是《列女傳》中的「城下而哭」與《說苑》的「聞之而哭」,若仔細推敲,二者的功力與哭的地點,顯有不同。前者應該是在莒城城下,哭了十天,才使莒城崩塌下來。後者則是在齊國境內,當哭聲一起,遠在一方的莒城,隨即「城7隅崩」,功力之大,效果之快,令人瞠目結舌。因為同一件事,說法竟如此歧異,教人如何相信他所寫為真呢?!
到了唐朝,有本名叫《琱玉集》的書,就把杞梁夫妻和秦始皇修建長城的事,連在一起了。書中所記載的,就是民間傳說的那些內容。這本書的作者是誰?現在已不可考了,二十卷的書,也僅留下在《古逸叢書》裡的二卷而已,但他杜撰的工夫,實在太差了。他也不想想:范杞梁與秦始皇的時代能銜接嗎?前者生於春秋,後者長於戰國,時間相差兩三百年之久,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怎麼可以硬扯呢?若其目的,是在控訴秦始皇的暴政,也要找個較合理的事情才對!
到了唐末五代,被稱為「禪月大師」的貫休和尚,以「杞梁妻」為題,寫了一首詩,來控訴秦始皇的暴虐和無道,詩云:
秦之無道兮四海枯,築長城兮遮北胡。
築人築土一萬里,杞梁貞婦啼嗚嗚。
上無父兮中無夫,下無子兮孤復孤。
一號城崩塞色苦,再號杞梁骨出土。
疲魂飢魄相逐歸,陌上少年莫相非。(《全唐詩》卷八二六)
貫休的某些說法,有劉向的影子,只是劉向說的是莒城,而他說的是長城。秦始皇修築長城是事實,他的無道和暴虐,也見於歷代史學家的評論,但秦始皇再怎麼無道,也不能施暴於早已作古的人吧?!

四、對故事的省思
從孟姜女的故事,筆者有幾點省思:
一、寫史或作傳的人,應忠於事實,不可只憑想像,橫生枝節,使內容變成傳奇,才能免除後人「盡信書,不如無書」之歎!
二、孟姜女哭城,劉向在《列女傳》及《說苑》的說法,不盡相同,筆者已有所評。但對「城崩」、「城7」、「隅崩」的誇張描述,仍持懷疑態度,雖然劉向在《說苑》第十一卷中,提到孟嘗君對「城崩」的解釋:「君子誠能刑於內,則物應於外。夫土壤且可為忠,況有食穀之君子乎!」但筆者仍以為:記載歷史應以寫實為主,不可誇張,更不可向壁虛構!
三、《左傳》未說孟姜女投水自盡,劉向創造此一情節。難道夫死妻就不能獨自生活,一定要以殉情來表明婦人的貞烈嗎?婦人的貞烈,要以結束自己的生命來表現,未免太殘忍、太輕視婦女了吧?!筆者不知後生於杞梁妻四五百年之久的劉向,所據為何而有此說法?!
四、杞梁夫妻與秦始皇,是不同時代的人,但有心者卻硬把他們牽扯在一起,其故安在?筆者的想法是:
秦始皇在築城過程中,酷虐催逼,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拆散了無數幸福的家庭,給廣大百姓帶來沉重的災難。所以有心者借此故事,同情那些受害的勞動人民,並揭露秦始皇的殘暴行徑。
其實,故事中的秦始皇是受冤枉的,他再殘暴,也害不了比他早生兩三百年的古人。此事印證了子貢所說的那一句話:「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秦始皇的無道,遭來池魚之殃,後世那些厲行暴政的君王,為什麼不能知所警惕呢?!
五、故事中說孟姜女哭倒的長城,在山海關附近,這是不諳史實的說法,因為翻開秦國的歷史,自秦簡公、秦惠文王、秦昭王到秦始皇,所修築的長城,都未修到山海關,所以筆者以為:鳳凰山的姜女廟是建錯了地方,應按《左傳》或劉向的說法,建於今日山東莒縣或瀕臨淄水的城市(如臨淄),才是適當地點。

五、餘韻兼煞尾
曾永義教授在〈歷史人物的民間造型〉一文中說:「被民間所喜愛或所厭惡的歷史人物,一旦流傳民間……被民間塑造出來的形態,自然與歷史人物的本來面目大不相同」。所言甚有見地。
杞梁殖是齊國大夫,他英勇殺敵,最後被俘,壯烈成仁,在歷史上有他的地位。但流傳民間後,他何其不幸,竟成了役築長城的尋常百姓,又成了秦始皇手下小吏的刀下冤魂,還被埋屍於城下,若不是其妻「哭誠」動天,震垮了城牆,露出了他的骸骨,他的冤魂就要長埋城下,永不得升天了。
孟姜女在歷史上是大夫之妻,知禮的女性。但到了西漢,她遇到偉大的造型師———劉向,使她的形象更加完美。到了唐朝,她由大夫之妻,變成了村婦,而且千里尋夫,哭倒長城。在作者杜撰下,又加了一段「秦始皇貪戀其美色,要娶她為妃,她佯稱同意,在安葬其夫後,隨秦始皇東遊渤海時,她站立船頭,痛罵秦始皇一頓後,跳海殉夫」的情節。使她成了忠於丈夫,不畏強暴的烈婦。她的角色與面目,有多次的改變。
歷史人物流傳民間後,面目會與原來大不相同,這應歸咎於古代教育不普及,人民知識水準低落的緣故,如今知識爆發,資訊發達,想再以訛傳訛或以杜撰之說,取得人們的相信,已不可能了。
孟姜女的面目,原本賢淑端莊,經後人修飾裝扮後,成為貞烈感人,甚或變成了神。筆者為她卸除多出來的粉黛與裝飾,還她本來面目,實無意冒犯或貶低她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只在駁斥杜撰者的拙劣手法及求其本真而已,因為學問之道,不就是在求真嗎?

撰文者:江國貞/北商專技術學院教授〈本文感謝作者及國文天地同意轉載〉
版權所有,欲轉載文章,請徵求電子報的同意!

TOP

 

喜歡網站、製作電子書
 
「真的很喜歡這個網站,尤其是讀者之間你來我往的為某一個理念奮戰的豪邁之情,真是讓人由衷佩服!」〈貴凰〉
「遙光你好:既然貴站已有如此完善的電子書,為何不製做成更精美的電子書供人下載呢?我記得有很多網站可以免費幫人製做電子書的,不知道你願不願意試試看呢?」〈子泠〉

這個努力朝向文學入門網站目標邁進的傳統中國文學網站,在各位網友及讀者的努力下,確實達到了我們預期茁壯的目標,但是,越多的人熱烈回應,越突顯基本工作人員的不足!而工作人員的教育訓練,更是我們基本工作之外的額外項目,只是很可惜,即使我們努力費心,但大多數的網友仍受不住訓練過程的枯燥以及獨立工作的重荷而求去,這一點,尤其是我們備感難過的。

因此,謝謝貴凰的讚美,也謝過子泠的建議,我們希望能做個更多,但只能像是愚公移山,能作多少算多少!而遙光在此,也感謝網站編輯紫荊、季維,他們兩位是自從網站改版以來,付出許多心力卻又持續下來的工作人員,因為網站改版後除了前人的創業維艱之外,更是他們守成不易的辛勞。

意見信箱:shinning@ms1.url.com.tw

TOP

自來石、紅葉良煤
 

【國學入門專欄】
定陵地宮的「帝閽」——自來石/鮑延毅
紅葉良媒/紫荊
湖州太守看絲娘--蘇東坡和沈娟/紫荊
國學入門:http://www.literature.idv.tw/index1.htm

【藝文訊息與學術研討】
圍城台北-第六屆台北文學獎徵文
黑暗之光-全國身心障礙文學獎
歡迎各位張貼藝文訊息或學術研討活動,我們將會擇要公告電子報喔!
藝文訊息學術研討公告:http://www.literature.idv.tw/post/bbs.asp

TOP

比較老莊與周濂溪所說的「道」,並初探宋代對「道」涵義的轉化
 
「道」這個名詞,在中國思想是屢經轉變的,道從一開始是道路的意思,而引申為規律,老子所說的「反者道之動」和《周易》所說的「一陰一陽之謂道」。繼而道又有另一涵義,即道是萬物的本體或本原!然後到了宋代理學,又有了不一樣義涵的轉變。下一回,我們將請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的陳育民同學,來為我們進行解析。

傳統中國文學網站:http://www.literature.idv.tw
免費及訂閱方式:請到網站上「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區」訂閱
或者直接寄到:shinning@ms1.url.com.tw
主旨:訂閱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內容空白寄出即可

TOP


˙徵稿與轉載
二零零二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之一,是個沒有碩士學位,也沒有從事學術研究的日本人田中耕一,得獎的原因,是他二十八歲唸京都大學電子系時,誤將兩種不該混合的物質混在一起,意外發現這種新溶液可以測量一些過去測量不出的高分子質量,有趣的是,他不知道依照當時的理論,他的做法是完全不可行的。後來他將研究成果發表成論文,雖然沒有引起重視,但後來美國、德國的學者卻改良他的方法,在生物科技上取得極高的成就。於是瑞典皇家科學院追溯原始構想人,確定將諾貝爾獎頒授給他。

因此,要請喜愛中國文學電子報的讀者們,踴躍投稿,千萬不要妄自菲薄,覺得自己的想法或文筆不夠水準,誰能保證自己不會成為下一個田中耕一?誰能保證自己在電子報的文章不會引起學術界的波濤?另外,堪稱是網路上第一份學術性電子報的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也徵求各大專院校相關系所的站長、BBS版版主、以及眾多熱愛文學的義工為敝刊提供轉載,希望藉由著各位的幫忙,能使愛好文學的種子,散發到更廣闊的人間。

徵稿啟事:http://www.literature.idv.tw/news/n-b.htm
轉載申請:http://www.literature.idv.tw/news/n-c.htm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有料充電報 | 隨身行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emoney | stars | job | data | 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