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4/16 第 180 期 

  ★直接訂閱

˙本次主題:從《論語》看孔子的形上天思想
˙讀者回函:「師奶殺手」的回應
˙專區公告:師奶殺手、微言大義、列子、金聖歎臨刑製聯
˙下回主題:名字的質量——人名感言三題

 

從《論語》看孔子的形上天思想
 
一、前言
  本文的問題意識,起源於勞思光教授在中國哲學史書中的一個問題:「形上天觀念是屬於孔子後道家思想,還是屬於儒學之正統思想?」關於此問題的推演和結論,在勞教授的書中已有了很簡明扼要的解答,此篇本不在作一翻案文章。筆者有興趣的是,身為儒學創始人的孔子,其本身是否已具備了形上天的觀念?為了探索這個問題,唯有返回原典中去尋出一些端倪,才是較為中肯的方法。故本文首先略述孔子其人其事,以利了解孔子的思想,再接著交代一下在孔子之前的一些原始觀念,以此接續著孔子的思想。最後的重點,還是在於原典的分析來得出結論。此中古史資料的使用,其真偽一直是不可忽略的問題。然而考證不為本文的重點,也不是筆者所擅長的部分,故所有資料的引用皆以較無爭議的定論而發。

二、本文
(一)形上天的定義
  本文旨在探討孔子思想中的形上天概念,並不是著重於探討何謂形上天。所以此處對於形上天的解釋,只是在對孔子的思想中作一個網子,網出我們所要探討的元素。因為本文章的問題意識起源於對於勞思光老師在其中國哲學史一書中,對詩經探討有關於形上天概念的問題,所以本文形上天一詞的定義,便是接著勞思光老師對於詩經中形上天概念的探討中所用的定義是一樣的。

  所謂形上天觀念,即指以天作為一形上學意義的實體的觀念。這種天觀念,與宇宙論意義的天及人格化的天均有不同……。此形上意義之天,與人格天,意志天最大之差別,即是:形上之天只表一實體,只有理序或規律,而無意願性,故對應於天道觀念。(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勞思光)

(二)孔子其人其事
1、生平
(1)魯人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生魯昌平縣郰邑,其先宋人也。」
  孔子生地即今山東曲阜,就血統而言,孔子之祖先為宋人,故孔子在血統上屬於殷人。

(2)禮生
  孔子上代屢為司禮之官。孔子少即學禮,以通禮名於世。周人建國,禮制始備。此種禮制決定了一生活秩序,大自政府組織,小至日常生活行動,均包於”禮”中。

2、遭遇
(1)禮崩樂壞
  孔子出生時,周室已衰。周天子徒擁虛名,既不能制諸侯,列國諸侯亦常受制於有實力之貴族。列國彼此相爭,各國貴族亦常作亂。於是禮制崩解,傳統習俗的規範力量消失,天下遂進入無政府狀態。孔子面對此一嚴重的時代問題,遂以重建一普遍秩序為己任。

(2)仕途
  據史傳資料考之,魯定公十年時,孔子仕於魯,其魯夾谷之會,孔子主持儀式,曾以禮制彈壓齊侯,為魯史外交上一次勝利。其後不合而去。孔子去魯,周遊列國。其時門人日眾,聲名日高,然列國之君亦無能用孔子者。在周遊列國中,孔子完備其思想體系,後專心講學,成為一思想之領袖。

(3)著作
  孔子述而不做,實無正式作品。其思想學說唯一可靠的,即門人記述孔子言行之論語。

(三)、孔子之前的原始思想
1、原始思想
  遠古的初民社會,知識、能力缺乏。對日月星晨、風雲雷雨等自然現象及人的生老病死之理都無法了解,於是就產生了驚疑。初民的社會,崇拜已死的祖先,崇拜自然現象,崇拜善神和惡神等習俗,大致都起於這種原因。
  天字在殷墟文字中只有三形,表示人類上面的青天。對天的崇拜,最早發生在於初期的農業社會。因為在農業社會的生活中更仰賴上天與自然環境的配合,所以對天特別敬畏。因為自然環境的變化是人所無法掌控的,所以必將這無法掌控的主權歸至天的概念裡。因為有掌控的動作,故天便有了人格神的特性。然而人的生老病死、吉凶禍福甚至到君主權位的命定,都不是人所能掌控的,所以便將這無可掌握的部分,全都歸給了天這一個概念。

2、詩經中對天的概念
(1)對人格天權威的懷疑
  《詩經小雅》:「昊天不慵,降此鞠讓;昊天不惠,降此大戾。君子如屆,俾民心闕,俾民心闕;君子如,惡恕是達。」
  詩經中的詩歌,是西周時期以前人民生活寫照的民歌。在這些詩句中可以看出人民的觀念。此時人民的觀念,已不認為天會公正處理事情,而漸漸產生懷疑。在對天的不信任同時,漸漸開始發展持危定傾是在人而不在天的想法。人們對於天的想法已不單是一人格神的定義了。

(2)形上天觀念的初初醒悟
  詩經多見人格天的記載,但形上天的觀念亦漸漸出現。
  《周頌清廟之什,維天之命》:「維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存。」
  此處所謂天命,即是天之法則及方向,故即是後世所謂天道。天道運行不息,故說於穆不已。這裡的天的觀念,已由一般的人格神、天意的觀念,轉為天道觀念。天道代表形上實體,亦即形上天,由此可知,天的觀念至詩經時期始已經開始有所變化,而形上天的概念亦慢慢生成。

(四)論語中的形上天思想
  有關天的定義,同樣的句子,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然大致不離人格天、自然天、形上天、感嘆之呼告詞這四種。此處茲就形上天的部分作一闡述如后: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俞矩。」(為政)
  此處首先出現了天命一詞。宋朝朱熹作注為:
  「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賦於物者,乃事物所以當然之故也。」
  朱熹為宋朝人,其為論語所做的註解,純屬於他個人理解。在朱熹的理解裡面,孔子很顯然是已經具備了天道此一形上天觀念,於是直接註解天命為天道。這段話是孔子七十歲之後自己的追述之言。若這是一種人生的回顧,那麼孔子自己認為什麼是天命呢?這種天命是直到孔子五十歲時才能真正得知的呢?若將此處的天解釋成人格天,那麼天命指的是神的命令嗎?若是神的命令,又是對於什麼事情所下達的命令呢?五十歲有五十歲的命令,那麼十五歲,三十歲難道上天就沒下命令嗎?上天又為什麼要下命令呢?這之間似乎不必然有所關聯。所以將此處的天看成是人格天,那麼便降低了孔子本身的理性思考能力。如果孔子到了五十歲才知道的天命,並不脫離上天、人格神給的命令,那麼孔子也只不過是個自然神主義的信仰者而已。但是事實不然,由其不語怪力亂神的個性中可以得知,孔子絕非一個純粹的自然神信仰者。於是我們可以知道,至少此處將天視為人格神的天來解釋是不恰當的。
  孔子所說的這一段話,既然是自己在七十之後的自述之言,那麼他會是做哪一方面的回顧呢?很顯然的,這段話是對自我生命的歷程與所達到的生命境界來作一個回顧。若是生命的境界,不管是十五歲,三十歲,四十歲到七十歲每一個階段都有其具代表的關鍵轉折與成果。於是就生命境界而言,五十歲能以生命去體會的天命,應是一種自然間普遍運行的規律和道理,而孔子的生命至五十歲才真正體會到這種真理的存在。所以,在此處的天命,應是指著自然間的規律與道理,也就是形上天的概念。

2、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公冶長)
  《論語》在為政篇中首先出現了天命一詞,在公冶長篇中更是直接指出了天道。雖然這是子貢說的話,但是由子貢的意思我們可以知道,子貢說:「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這是表示孔子沒有性與天道的觀念嗎?還是說性與天道是屬於境界的問題,不是用來說的,這兩種主題,都應是由自我的修養來成全與體會的,所以孔子並不以這兩種主題來當作教授學生的內容,也無法用言語教授,反而是用生命本身來實踐,作為一種身教。若不是如此,子貢何必單單挑出性與天道的問題來提出孔子並不多說這兩方面?除此之外,子貢又如何會有如此具有哲學性的兩個問題來提出呢?由此可見,天道的觀念,在如子貢一般的學生中,已經至少具備了認知什麼是天道此一哲學問題的基本概念與問題意識。因此,天道這樣一個形上天概念,在孔子與他的學生的時代裡,的確是存在的。

三、結論
  由以上推論可知,在論語中,由孔子的言行不難看出孔子已經有相當程度的形上天概念。然而此一概念應自詩經時代便已萌發,孔子雖未將其講明、整理成一完整的理論,但自其言談中,亦不難發現此一觀念的痕跡。所以筆者認為,在孔子的時代,孔子並未提出形上天的確定思想而成為一種學說,在儒學中真正提出形上天概念,進而成為一套理論學說則應在宋明儒之時。在宋明儒之前,道家對於這種代表天道規律的形上思想已經早有論述。此中到底形上天理論是儒家或是道家的學說此一問題,本文並不多作探求。本文探求而得知的結論是,在孔子的言談中已經略為具有形上天的概念,然而此一部分卻不是孔子學問的重心,於是孔子並未對此作一闡述和理論架構的建立。其實單就《論語》本身可以得知,孔子從未想要建立任何一種哲學性的理論學說,他全心想要的是回復周文的精神;挽救動盪的時代。
  對孔子的思想而言,形上天的概念已然是存在的。然而這種思想概念卻是遠至詩經的時代,初民對於人格天的漸漸產生不信任感時便開始有所萌發。這種概念的產生,並不是任何一家提出理論與倡導而使初民社會的人心覺醒。會有這種觀念的萌發,應是初民社會的一種文化自覺的演變。而孔子會有這種思想概念,也是來自於文化自覺的潛移默化,如此來理解此一問題,應是比較恰當的。

四、參考書目:
1、《儒家心性與天道》劉瀚平商鼎文化出版社,1996年12月31日第一版
2、《儒家的生命情調》戴朝福台灣學生書局,民國82年8月初版
3、《孔子的影像與思想》黃聰榮三民書局,1981年4月初版
4、《儒道天論發微》傅佩榮台灣學生書局,民國74年10月初版
5、《先秦儒學》錢遜遼寧教育出版社,1994年2月初版
6、《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勞思光三民書局,民國84年增訂8版
7、孔孟月刊第三十卷第七期
8、孔孟月刊第三十捲第九期

撰文者:顏建益/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版權所有,欲轉載文章,請徵求電子報的同意!

TOP

 

「師奶殺手」的回應
 
「近日在『成語新說』專欄內拜讀了漢通先生的『師奶殺手』一文,很覺新鮮。

何謂『成語』?詞書上一說是:『表示完整意思的定型詞组或短句』,或『習用的古語』,喜歡廣義一點或狹義約制,也沒有是非對錯,一切自便。並不反對『古語新說』或『新詞通釋』,秋水淺識,文字是活用的,活用之下愈見功效;不同地域的華文用語,也略見差異,各地用語流通交流亦非鮮見,只是有些疑惑。

舉例來說,各地對『美麗的姑娘』有不同說法,『倩女』(可能與元代雜劇<離魂記>有些相干)、『靚女』(好像廣東話比較常用)、『細妹』(客家話的音譯)、『黑貓』(閩南語,好像還有妖嬈艷麗的意思)。在此比較、討論它們的異同或意義,是否有其必要性呢?

我很好奇,想進一步了解,是否將來我們也有可能會在『成語新說』專欄內陸續見到像討論『放牛吃草』、『鴨子聽雷』之類的『成語』專文呢?可能有超過十億以上的華人並不能完全理解它們的含意呢!」(孟秋水)

這篇文章原本是一位老師被學生問倒的問題,後經漢通兄解釋,我覺得相當有趣,所以特地請漢通兄補全,將之發表在國學專欄中。

一如秋水的解讀,我個人對於「成語」的定義,本來就較為廣闊!從二個字到八九個字,只要人人能懂,引用能讓人覺得拍案叫絕,誰能說不能視為「成語」?那就更別說「新說」,正是要把古老的語言與新世代語意的演變結合,從而促成成語本身的活化。因為這樣的目標勢必結合新時代約定俗成的語言,我還曾有一度想把它變成「詞語新說」,但總覺得不比「成語新說」來的開宗明義而作罷。

再提到「師奶殺手」,當我一看到漢通兄對這個詞語的解釋,下意識就覺得這是香港地區的通俗語言,本來這種區域性的語言不具備成語的功用,不想因為「少男殺手」之故,這個詞語也擴散到台灣。如果一個詞語的語意已經能夠產生質變進而擴散使用,那為什麼我們不能找到語意的根源呢?這就是後來我請漢通兄撰文之故。

不同地區的文化,常常會有不同的詞義出現,也會出現不同的解讀,像是「放牛吃草」、「鴨子聽雷」等詞語,是屬於台灣閩南語慣用的成語,要請漢通兄來撰文,恐怕就很辛苦了!這如果請懂得閩南語的耆老來撰文,當能盡釋疑惑。至於秋水所提到美麗女子的不同異稱,比較或討論它們的異同或意義確實是相當有意思的題材,如果能有擅長訓詁學的博學能提供文章,不也是一樁美事?

目前文學討論區已經累積了兩千多筆資料,這些絕對都是網站的瑰寶,遙光將會從中盡量找出耐人尋味的問題或文章,供大家欣賞,同時,也希望大家能提供所學,讓傳統中國文學這個彷彿古老的交流,更有年輕活力的互動。

意見信箱:shinning@ms1.url.com.tw

TOP

師奶殺手、微言大義、列子、金聖歎臨刑製聯
 

【國學入門專欄】
師奶殺手/漢通
什麼是「微言大義」?/蘭流
列子/沒有我這個人
烏衣巷口夕陽斜/紫荊
蘇東坡與朝雲之緣/紫荊
金聖歎臨刑製聯/紫荊
國學入門:http://www.literature.idv.tw/index1.htm

【藝文訊息與學術研討】
「台灣文學與世界文學的關係」系列演講/云容提供
歡迎各位張貼藝文訊息或學術研討活動,我們將會擇要公告電子報喔!
藝文訊息學術研討公告:http://www.literature.idv.tw/post/bbs.asp

TOP

名字的質量——人名感言三題
 
「世人講究取名之道,不止在於它是相互區別的一種簡單符號,更重要的還是一種標誌文明程度的文化現象。究竟古今取名有什麼樣的異同?有什麼樣的禁忌與條件?下一回,我們就請遼寧社科院民俗學文化學研究所曲彥斌所長,來為我們進行解析。

傳統中國文學網站:http://www.literature.idv.tw
免費及訂閱方式:請到網站上「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區」訂閱
或者直接寄到:shinning@ms1.url.com.tw
主旨:訂閱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內容空白寄出即可

TOP


˙徵稿與轉載
二零零二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之一,是個沒有碩士學位,也沒有從事學術研究的日本人田中耕一,得獎的原因,是他二十八歲唸京都大學電子系時,誤將兩種不該混合的物質混在一起,意外發現這種新溶液可以測量一些過去測量不出的高分子質量,有趣的是,他不知道依照當時的理論,他的做法是完全不可行的。後來他將研究成果發表成論文,雖然沒有引起重視,但後來美國、德國的學者卻改良他的方法,在生物科技上取得極高的成就。於是瑞典皇家科學院追溯原始構想人,確定將諾貝爾獎頒授給他。

因此,要請喜愛中國文學電子報的讀者們,踴躍投稿,千萬不要妄自菲薄,覺得自己的想法或文筆不夠水準,誰能保證自己不會成為下一個田中耕一?誰能保證自己在電子報的文章不會引起學術界的波濤?另外,堪稱是網路上第一份學術性電子報的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也徵求各大專院校相關系所的站長、BBS版版主、以及眾多熱愛文學的義工為敝刊提供轉載,希望藉由著各位的幫忙,能使愛好文學的種子,散發到更廣闊的人間。

徵稿啟事:http://www.literature.idv.tw/news/n-b.htm
轉載申請:http://www.literature.idv.tw/news/n-c.htm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有料充電報 | 隨身行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emoney | stars | job | data | 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