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11/26 第 187 期 |
★直接訂閱 |
˙本次主題:從「體物寫志」析論歐陽修之秋聲賦 ˙重要公告:取消「藝文訊息」公告欄位 ˙讀者來函:親切感 ˙下回主題:試由「比」的角度麤談老莊對自我生命的關懷 |
||||
|
從「體物寫志」析論歐陽修之秋聲賦 |
一、 宋賦與歐陽修的賦
古者言賦, 介於詩文之間,歷代學者有著以下的解釋和認知。 1. 班固 《兩都賦序》:「賦者,古詩之流,不歌而誦之謂賦。」 賦固然是免不了要言詞華麗、繁采增文,但正如章程燦1所提的一樣,這一特徵僅能說是賦的充要條件而非必要條件,也就因此而發展出了多樣賦體,在宋代更是大發光彩。 經過了西漢、魏晉、隨唐、宋賦諸體皆備,包括了騷體賦例:朱昂<隋河辭>、<廣閑情賦>、歐陽修的<病暑賦><述夢賦>;漢大賦;駢賦例:<黃楊子樹賦>、<荷花賦>、<憎蒼蠅賦>;律賦例:<大匠誨人以規矩賦>、<應天以實不以文賦>以至文賦<秋聲賦>、<鳴蟬賦>2,賦的使用更是超乎前人,宋人往往在賦中發議論,往往以文為賦,語言的使用漸漸散文化,讀之平易流暢,追求理趣。 宋代思想以義理為基礎,宋代文學無不以此為出發點,在宋代的散文、賦體參以自己的意見闊論著對國家的看法,提出了各種時針要方。而歐陽修在政治界學術界不僅佔有重要的地位,威望很高,他也是個散文大家,詩、詞、駢文也是一代名手。倡導古文運動取得成功,是因他不是專發議論,同時在創作上也有優異的成就。在文學思想上,歐陽修是重道又重文,先道而後文,數次在作品中提出了自己的主張。 「聖人之文,大抵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也。」《答吳充秀才書》 還提出學者要以韓文為學習對象,造成了韓文風格行世三十多年。由於古文運動成功,散文得到發揚光大,便取代了駢文地位。 雖然說從唐朝到宋朝的古文運動,歐陽修主張明道致用、文道合一,但在日後的發展上歐陽修的古文運動似乎帶動了宋賦在「體物寫志」上的作用,在古文運動之後的文章,甚有多篇文章用來描述其情,不論是離別、送別、傷感、甚或借物起興、抒情的賦體也不在少數,如果說寫一篇文章不敢直言之,為了抒發自己的心情加以外在之景使得文章情感更加沉重,就愈能表達此文人思想意函了。 在歐陽修的<述夢賦>與<哭女師辭>就是屬於傷逝哭亡作品了,<病暑賦>中就描述到酷暑的牢騷,也歸屬於抒情慮志的一類,此外也有不少文章包含著揶揄諷諫,例如:<紅鸚鵡賦>、<螟蛉賦>等......均歸結於人不如蟲之感嘆,表達其心志情感。 歐陽修的古文運動雖一心嚮往古道古文,在復興散文中的同時,推動了辭賦改革,使它也走上散文化的道路。他繼承魏晉以來抒情小賦的傳統表現手法,保持其詩的特質和情韻;同時,吸收散文比法少用對偶,打破四六句式,不拘韻律,形成散文詩式,開創了宋代文賦。但仍擺脫不了就傳統文人纏綿的情感抒發,在歐陽修的作品甚至往後各文人的作品雖達到了古文的自由流暢的筆調但在題材方面卻偏了方向,開始走上文人心靈境界最底層深處的幽婉悲嘆。 二、 歐陽修的思想背景 一個人思想的產生是建立在時代所給的一定影響,並非是憑空而生的,有的學者對歷史觀提出了斷代的、或連續性的,但不論如何,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思想的表面是斷代的影響,因為他是融合眾多因素而產生的,所要考慮的因素有時代、所受的教育、生活的遭遇等......,我們並非能肯定說一個思想的產生必定是受著前人的直接影響,大半多是間接的影響,往往遭遇所給予的省思是最大的影響甚至是一個轉捩點,例如:揚雄早期思想為法言主要是包含的對諸子學說的議論,對於歷史人物的品評,對當代經學的批判,而且雖然也談到了仁,但他卻認為仁為諸德之一,到了晚年他的思想去轉為太玄的易經思想。 現在我們從歷史背景來談歐陽修的思想。 (一)、內政 《新校本宋史/列傳/卷四百四十六 列傳第二百五/忠義一/序言》 《新校本宋史/列傳/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第五十二/王禹偁》 《新校本宋史/列傳/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第四十三/宋庠/弟祁》 此乃王禹偁的五事和宋祁所提出的三冗,對當時的朝政提出了改革新政法。但真正揭開序幕的卻是在慶曆年間,隨同范仲淹提出的十事述進行了慶曆新政。 《新校本宋史/列傳/卷三百一十四 列傳第七十三/范仲淹》 其核心內容是要整頓吏治,懲治腐敗,改革封建官僚政治體系,在慶曆新政的實行中,范仲淹等人認為主張整治便要從冗吏著手,也因此限制了貴族特權,順而觸犯了貴族官僚的利益,故無意中也就得罪了不少官僚而遭致反對,就在慶曆四年裡參與慶曆新政的同伴皆被誣以「朋黨」而一一遭到貶官,例:富弼、歐陽修、韓琦、杜衍等......。 《新校本宋史/列傳/卷三百四 列傳第六十三/劉元瑜》 劉元瑜即是批范仲淹、歐陽修等人為朋黨之小人的官僚之一,在宋史裡對劉元瑜事有這樣的評價的「元瑜性貪,至竊販禁物,親與小人爭權,時論鄙之。」《新校本宋史/列傳/卷三百四 列傳第六十三/劉元瑜》,在這一次的慶曆新政裡,遭到小人的誣告,又遭以貶官也不由得令人為富弼、歐陽修、韓琦、杜衍等忠義之士感到惋惜。 歐陽修在三十九歲遭誣陷而被貶至滁州,又移揚州、穎州等郡,直到四十八歲回到京城,嘉祐二年知禮部貢,隔年權知開封府,嘉祐四年正月累章請補外,二月辭去了開封尹職務,而<秋聲賦>正是做於此時。 《新校本宋史/列傳/卷三百一十九 列傳第七十八/歐陽脩》 由此可看出歐陽修的官途險險,遭小人之陷不在少數,但為歐陽修感到惋惜辯護的人也不在少數,這也是可以令歐陽修感到欣慰的地方,正因為官場黑暗使得歐陽修內心隱痛難消,不免鬱悶心情,因此才有以悲秋之文,悲秋之詩和悲秋之詞表達出自己的心志。而歐陽修如何表達秋和心志將在下一節中討論之。 (二)、外患 在宋代強大的外敵不外乎是夏和遼,在宋真宗之時就與寮國簽定了澶淵之盟。仁宗慶曆二年之時,又增至銀20萬兩,絹30萬匹,仁宗寶元元年西北邊境党項族首領元昊稱帝,國號大夏,連年攻戰,宋損兵折將。慶曆四年議和,每年賜銀七萬兩,絹15萬匹,茶3萬今,由此可見中國在外交上的失利,在歐陽修的<論呂夷簡札子>「四夷外侵,百姓內困,賢愚失序,紀綱大墮」完全表達了當時宋代的積弱不振、政治腐敗、民生困窮。 《新校本宋史/本紀/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仁宗趙禎三/慶曆三年》 在外交上,歐陽修強烈表達出他反對議的主張,他認為屈辱議和則是一件屈志實合,莫大之辱,故當大夏願意議和之時,他提醒著朝廷應曉喻邊將,加強守備,以防不虞,歐陽修一生都以不要急於屈志議和向朝廷勸諫,因為他總認為暫時不議和還可使禍患較小,一旦急於議和的話,禍患將大。因此就在對夏貢糧白銀增至20萬兩時,歐陽修就開始為宋代前途表以無窮憂慮。 朝廷的不屑不理,就於歐陽修五十九歲,正是西夏大舉侵邊瘋狂殺掠,他也未必就此心灰,反以「雪前恥,收後功」激勉英宗,不失愛國忠心之良材。 (三)、民生 宋代民生在歐陽修時期有著隱憂之嘆,慶曆年間,潛伏在宋王朝繁榮昌勝的表象背後,卻隱藏著尖銳的社會矛盾,朝廷陷入了內憂外患的危機之中,就國內形勢而言嚴重的土地兼併,加上連年地震,水旱頻仍,階級矛盾激化,先後爆發了王倫、張海、郭邈山、王則等人領導的農民起義和士兵暴動加以人民飢苦不堪,歐陽修就對此曾發出了哀嘆之語「今盜賊一年多如一年,一火強如一火,天下禍患,豈不可憂?」3 《新校本宋史/本紀/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仁宗趙禎三/慶曆四年》 三、歐陽修秋聲賦之思想內涵 歐陽修的秋聲賦是宋代文賦的代表作,對於這篇賦作的藝術造詣及其在賦史上有著開拓性的重要性,然而眾多學者對此篇都持著不同的意見,一說悲秋,論此賦宣揚人生易老的悲秋情緒4,一說消極,認為此賦表達出老莊清心寡慾、養生全真的思想,另一說法即以苦悶說歐陽修因無法在政治上有所作為而發的感嘆,然筆者以此賦為歐陽修對政治對朝廷的失望來論述,虛則描物,實則感嘆,藉以秋暗喻著宋代朝廷的殘困積弱,故因此在之前先描述了時代背景證以其理,而對此秋的悲嘆並非無中生有,乃因有所興物而起。 首先,我們先從歐陽修的另作來加以描述,在歐陽修的作品中有著許多寫景之作,不外乎<秋聲賦>亦是,但常以借景來假以抒懷。 <玉樓春> 在這一首詞中描繪關於感嘆暮春風光,面對著緊迫風雨,遍地殘紅,詞人心中不免傷感,實際上是借春物而感概人生,悽涼的暮春落花融鑄著歐陽修的主觀情感,春光流逝,時不我待,作者理想雖以酬現,心中則是充滿孤憤和憂傷。 雖說以詞寫情本應固然,但在分析的秋聲賦前我們何不以歐陽修其他詩詞篇章中的秋來著手,這樣一來,更能了解歐陽修秋聲賦的情感抒懷和其志所在。 <臨江仙> 抒懷詞中有嘆老更多的是歐陽修身世遭遇之感嘆,而<臨江仙>是歐陽修慶曆年間知滁州時,為送別一同年進士而作的,詩中實則感嘆的是景祐三年初貶夷陵以及慶曆五年再貶滁州以來,十年間的士途坎坷,並且也對自己老大無用之感嘆,而在此可以看出他的用志在於朝政,可惜天不從人願,總有怨小阻礙在前。 <減字木蘭花> <蝶戀花> <蝶戀花> <蝶戀花> <漁家傲> <漁家傲> <玉樓春> <漁家傲> <少年遊> 尚舉幾個作品來做個說解,在這些詩詞中不難看見一個秋字,秋在歐陽修的詩詞中用字頻繁,乃據歐陽修所參與的古文運動,宗韓愈,韓愈主張「非三代兩漢之文不敢觀。」唐復的是三代兩漢之古,雖說實際上唐代之文辭和宋代之文辭和漢代之文辭非能說完全相同,但總有文化縱的繼承,古以美人比君王,以秋嘆其憂,我相信在這一方面不難猜測到有所繼承,又加上當時朝政小人充斥,多有顧慮,因此難以明言,多以隱喻來抒感,正式我對歐陽修的見解,因此在許多詩詞篇章中雖然看似男女之情,然而就以歐陽修本身何以化作女身口語對君表達思念情感,若是看以一個臣子對君王的期待就不難以誤解了。 在上面詩中,行人、宋玉是否暗喻著自己,憂心憂國情懷如同宋玉,然而小人奸險不得不「只得偷回顧」,甚而在<漁家傲>中似同完完全全表達出了歐陽修對朝政的擔憂,另外「離」字的使用難道就如是詩詞表面那樣單獨的離別義,我總認為他的離是因被貶而離的,所以他有無限的感傷,甚而對朝政的失望,因為他的離不為什麼原因,只是因小人讒言而離開了那京城,因此也才會有「成幽怨。鄉關千里危腸斷」的感嘆,但在上面詩詞中都不難發現有同樣的一個景象出現,那就是秋,秋似乎成了他感傷欲對朝廷有所抱負的代表季節,而秋是宋代的代表,在這一個環境季節裡表面上雖然是訴說著對秋的感覺,其實論述諸篇感覺起來他似乎就在述說著宋代朝政的情形,借秋隱喻,續以自保。 再引歐陽修同於秋聲賦同時年初秋的一首詩<夜聞風聲有感奉呈原父舍人巠俞直講>的五古 ,詩中直抒胸臆,披露作者的心態和憂思,感嘆的是自己一生致力於改變宋王朝積弱積弊所作的百般努力付諸東流而表現出憂國憂民的情懷。5 然而在<秋聲賦>中作者在首段以無形的秋聲作為描寫和議論的對象,採行賦的形式來抒發秋感,然誰說賦僅是直述其事,綜合以上的詩詞所帶給我的感覺,他似乎早以秋作為朝政的代表了,在廖志超6老師的論點中認為秋聲賦是借景抒情,借景議論,然而我總認為歐陽修早以秋看作是朝廷的代表,這秋的意象如同宋朝廷的積弱。 這首段裡的「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這些聲音應作為朝廷裡那讒言紛亂不安的聲音,許多的忠義之士正因這些讒人而慘遭不幸,整個朝廷雞飛狗跳,亂慌急促。然「星月皎潔,明河在天」更是何以怪現象,亂世之時,小人當權,世事難料。「四無人聲,聲在樹間」雖言其景,實乃比喻著小人讒言的方式,總在你看不見之處,給予最嚴厲的斥責。在此融入了作者對政治生活深沉的概嘆。 在次段中,在表面上是從聲音展開描述和對秋氣的議論,以煙雲、天日、寒氣、山川等景物描繪其不同鮮明的畫面,訴諸人對秋的感覺,但其實在此段中歐陽修的心志表現的更加強烈,有美樹、有綠草象徵著忠義之士,卻遭紛亂朝廷的殘害,「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餘烈。」可見此時朝廷裡的權盛炙熱正是掌握在那群讒人之手。以秋為商,以秋為夷則,作者在此的用意主在說明朝政已荒,如今的朝廷就如同刑官一般而當殺。 再者「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含有議論的味道,歐陽修多年來的操勞憂國卻不憂讒畏譏正如前一節所述的歐陽修五十九歲,正是西夏大舉侵邊瘋狂殺掠,他也未必就此心灰,反以「雪前恥,收後功」激勉英宗,因為他總有期待的希望故雖「草木無情,有時飄零」草木易凋,但人卻不易凋,直持春風吹又生的想法,因此又何以說此篇出以消極論,在此就表現出了歐陽修積極觀。甚而最後「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他該怨的不是朝廷不是秋,而是真正說讒言的那群小人。 就此論來,歐陽修的秋聲賦擺脫了悲秋和消極觀,因為整篇賦中到了最後點出了他並不因秋而感傷。「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余之歎息。」嘆息的是目前的境況,但歐陽修一直都在等待著改革國政的機會,對人有光明一面的贊許,稱其萬物之靈,表達出自己有機會革新朝政的心志。 備註: 四、參考書目(或引用資料) 書籍: 網站: 撰文者:許瑞誠/東海大學中文系 |
|
||
取消「藝文訊息」公告欄位 |
原本設計藝文訊息公告,是希望能有更多元的管道,讓大家知道一些藝文訊息或者是學術研討會,不過,恢復發報以來效果幾乎等於零,雖然也有可能是註冊讓人裹足不前,但是經過評估,我想這個欄位確實沒有保留的必要。因此,遙光將會把藝文訊息的欄位改為網站公告,同時為了保持電子報的純淨,也不再公告藝文訊息。但是有需要的人,仍可以到網站不需註冊的留言版張貼喔! |
親切感 |
「嗯.....帆人在下非常喜歡遙光站長《千古風流人物》的作品喔!昨天不小心瞄到龍騰版國文的語文演練裡出現您的文章,心裡實在很開心,很有親切感!^_^希望這裡能一直陪伴著我,從高中三年過渡到未來的大學∼」(帆人)
謝謝帆人的喜愛,說到千古風流人物,反而是遙光汗顏!好久沒寫新作品不說,連之前預定整理的出書都拖延下來了!不過,最近開始醞釀創作的心情,應該不久就會有新的人物出現了。也請各位喜愛千古風流人物的文友們稍待,希望遙光能創作出你們都喜歡的人物。 |
試由「比」的角度麤談老莊對自我生命的關懷 |
老莊當時的時空背景可以說是正處於一種混亂的局勢當中,起初「禮壞樂崩」只是造成上下之間宗法關係的錯亂,然而,後來愈演愈烈,就不只是上下倫理關係出現了變動,而是看待這整個世界的觀點也一併錯亂了。人為什麼會和天漸行漸遠呢?關鍵就在於人的欲望大開。到底,「比」是如何促成人們不停地去追逐欲望呢?下一回,我們將要請到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班的陳育民,來為我們進行解析。
傳統中國文學網站:http://www.literature.idv.tw |
徵稿啟事:http://www.literature.idv.tw/news/n-b.ht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