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06/24 第 212 期 |
★直接訂閱 |
˙本次主題:《西遊記》人物演變過程及其形象塑造藝術之探討 ˙遙光絮語:讀者來函 ˙下回主題:柳宗元「四說」的諷喻思想與寫作技巧 |
||||
|
《西遊記》人物演變過程及其形象塑造藝術之探討 |
壹、前言
明朝吳承恩所著的《西遊記》是中國一部驚奇的神怪小說。由唐僧騎著龍馬所帶領的三位弟子,一群人歷經跋涉、翻山越嶺、面對九九八十一個大難,到西方天竺求取拯救中國的佛經而所構成的取經故事,在民間早已流傳廣泛並且傳誦不絕。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師徒四人加上一匹由龍所變成的白馬,是整部小說的主軸人物,吳承恩把這五個角色描繪的活靈活現,並且身懷絕技,個性鮮明,將想像力發揮到了極致,創造出非凡世界中的非凡人物。 然而,吳承恩所著的《西遊記》並非一時一人之作,《西遊記》的前身可追溯到由唐代玄奘西方取經而口述的《大唐西域記》及其弟子彥悰所寫的《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為源頭,但這兩部書是正式的遊記及傳記文體,故所描繪的主角乃單單玄奘法師一人而已,如孫悟空等人以及整個神怪世界的形成則是要到了宋代才開始出現。宋代,玄奘取經故事已廣泛在民間裡流傳,話本的興起為這故事在原有的基礎上增添了藝術形式的表現,故產生了《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的說書底稿,而孫悟空的形象也以「猴行者」保護法師取經的角色首次出現在這詩話當中。整個取經世界已不在是現實的國度,取而代之的是身處於如鬼子母國、女人國等神怪的國度之中。 到了明代,吳承恩所著的《西遊記》便在話本的民間材料基礎上再次的加工寫定,人物的改頭換面(如,話本的猴行者是「白衣秀士」的形象,到了《西遊記》則為尖嘴猴腮的孫悟空)、性格轉變、重新安排設定等為取經故事增添了豐富的創造性及藝術性。故以下此篇報告則以《西遊記》唐僧、孫悟空、豬八戒為對象,探討由《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到《西遊記》這之間人物的演變為何?並且最後吳承恩在《西遊記》中塑造了何種形象藝術? 貮、唐三藏人物演變過程 《西遊記》一書乃是由玄奘取經的史實所演化而成,由於他是取經五聖中唯一的歷史人物,故在西遊故事方面的史料,皆以載述他的事蹟為主,如《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即是記載玄奘一生行誼最為生動詳盡的一本傳記。傳記中,如實的記載法師出身、形貌、求法時期、取經時期等階段的事情。如取經階段,描繪了西行途中所見異域之種種,敘述所遇到的許多艱難,但法師一心以取經為其志業,所以突破萬難到達了天竺國度取得大乘經典,這歷史中的玄奘提供了文學中的三藏法師一個基本的形象,並在這原型之中加以改造演變。 一、《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的三藏 「詩話」中的法師曾「三生出世」。他兩度取經,都因「佛法未全,道緣未滿」,而遭深沙神傷命。而此番「奉敕」前往西天求取大乘佛典,一則是要為「東土眾生覓佛緣」,二來也是為了弘壯「大唐」。隨他西行的本為六人;等到途程中遇到了猴行者後,就增為七人。法師此行要跋涉百萬程途,經過卅六國。並在書中提到法師往返總共費時了三年,歷經了二十多個地方。在取經詩話中的三藏是個形象較為保守的僧侶,大致上他保有了歷史上玄奘法師的原型,但已見其文學筆法呈現。 (一)僧侶的形象: 1.知道西天路遙道險,因此時時吩咐隨從「謹慎」 (二)凡人的形象: 1.他在香山寺內見金剛的模樣威嚴而獰冽,以致嚇得「遍體汗流,寒毛卓豎」;又因該寺內「古殿巍峨,芳草連綿,清風颯颯」而油然感到「寂寞」。 二、百回本《西遊記》中的三藏 三藏是取經中唯一的凡人凡僧。他的形象和個性等經過約莫一千年的演化,終究隨著故事定型於《西遊記》,並在原有的玄奘法師形象上,加入比《詩話》更為複雜的個性及神態,最終成為《西遊記》「唐三藏」一角而呈現於故事中。 (一)出身的形象: 三藏出身的安排在《西遊記》是原為佛祖的第二徒弟金蟬子,只因聽經不專、輕慢大法,以致遭貶東土、由西方「愛徒」一變而成東土「棄兒」。他在「滿月拋江」後,由世俗進入空門,又經一段時間的推移,便削髮修行、摩頂受戒,取法名為玄奘,正式成為法明和尚的徒弟。等到知悉父仇母恨後,遂以復仇者的姿態,由空門返回世俗,終得「復仇報本」,而再由世俗返回空門,再洪福寺當僧官,立意安禪,號稱江流兒和尚、玄奘法師、如來佛子。 (二)持戒嚴謹的形象: 由於曾經輕慢大法,故在此世要時時以佛戒在意。三藏既為佛門弟子自當「以戒為本」,因為「戒是一切善法梯橙,亦是一切善法根本」,而他的確也恪守佛戒以防禁身心的過失。譬如對於女色和權位尤其敬而遠之,「四聖顯化」(第二十三回)以財色相誘,但他「推聾妝啞,瞑目寧心,寂然不答」。而殺生、偷盜與誑語等佛戒,他同樣嚴以律己律人,更進而把戒色、戒殺、戒偷、戒誑等戒律用來教導三徒。然八戒好色、好偷,故常被三藏斥罵「孽畜」「斷然是個竊盜之罪」;而悟空生性好殺,三藏更隨時予以勸懲,也為了悟空的好殺。在他「緒緒叨叨」的責罵下氣走了悟空一次(第二十七回)、趕走兩次(第五十六回)。 (三)軟弱無助的形象: 三藏畢竟是個凡人,此趟取經路程遙遙,對於一個凡人而言,雖說道心堅定,然而面對「渺渺茫茫,吉凶難定」的旅程,心裡必也是惶恐不已。在《西遊記》的取經世界裡,重重的魔難一直圍繞在三藏週遭,縱然有神通廣大的孫悟空在旁保護,但在吳承恩筆下的三藏,卻是以一個嬌弱無力的形象呈現出來。三藏在面對這些魔難險境時的反應除了驚懼外,就是無助與落淚,被抓時「咽哽悲蹄」「紛紛落淚」「愁促眉尖,悶添心上,止不注兩淚交流」,並以「怎生走得?」「怎生得渡?」「怎生是好?」等問句來表示束手無策,全顛覆了歷史上玄奘法師的形象,融入了作者在人物安排上的創意及巧思。 歷史上的玄奘在求法學法的過程中,表現了卓絕的冒險精神和高度的宗教熱誠,呈現了一幅完美的聖僧畫像。而在文學中的三藏都是奉敕取經,其求法的目的主要是忠君報國,而由於佛祖的介入,益使取經之舉擴大到國家和宇宙的層次。無論是《詩話》亦或《西遊記》中的三藏,以不再是單純的取經路程,而是一個脫離現實世界,進入神魔世界的取經故事。玄奘法師經由歷史人物而一躍成為文學中的三藏,在藝術的渲染及加工下,三藏的形象以不再是當初的原型,雖。 參、孫悟空人物之演變過程 整個取經過程,雖然是以唐僧為其中心,但是一提及文學中的《西遊記》我們便不可能不注意到五聖之一的孫悟空在故事中的精采表現。孫悟空這個角色定型於吳承恩的《西遊記》中,但在之前的《取經詩話》便已有孫行者的形象出現,他的出現直接影響了吳承恩對於孫悟空這一人物的塑造,但究其形貌和性格而言仍是有其演變上的差異,下將分點說明。 一、《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的孫悟空 這是取經故事在文學內容上首次出現的孫悟空形象,但他在這《詩話》裡不稱做孫悟空而是稱為猴行者,他的功能也是在取經團體中,作為保護三藏法師的重要角色。 (一)出身的形象: 《詩話》裡的孫悟空自稱是「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有兩萬七千歲,曾經「九度見黃河清」。他在八百歲時因到西王母池偷吃了十顆蟠桃而遭王母以鐵棒在左肋打了八百,右肋打了三千,然後發配花果山紫雲洞。這似即他再加入取經行列之前所犯下的罪愆。三藏法師前往西天與他相遇時,他以一「白衣秀才」的姿態出現,自願參加取經,這似有贖罪的意味。取經團體經他加入後,增為七人;而他一經加入,便被呼為「猴行者」,以示進佛門,修行佛道。 (二)法力和個性的形象: 猴行者的本事多。首先,他很能察言觀色。取經人行至香山寺時(第四節),法師見景象寂寥,心有所思,他就溫言相慰,叫三藏不要為此在意,因為前途「盡是狼虎虵兔之處,逢人不語,萬種恓惶」,「此去人煙皆是邪法」。有時,他門徒遇荒山野地或漏屋破籬(第十節),以致法師難得開顏,而猴行者便勸他「舉步登徒休眷戀」。其次在旅程中隨時向法師解釋各地的情況;遇有怕人的奇景怪像,便向他說明原委,請他「不用驚惶」、「不用憂慮」、「休勞嘆息」。再者,猴行者的神通之力在《詩話》中已嶄露頭角,如他對於過去未來、遠近四方的事,無不了然。他知道三藏前生曾兩度取經。都因「佛法未全,道緣未滿」而遭深沙神害命;他亦清楚未來之事,因此在三藏獲賜隱形帽、金環錫仗與缽盂時,叫三藏向天王問明「前程有魔難處,如何救用」。日後果然為三藏解除了層層魔難。 二、百回本《西遊記》中的孫悟空 《西遊記》是取經故事的大結集,悟空的全貌便在這個大結集中展無遺,一來承襲了《詩話》裡猴行者題材的前緒,二來加上作者吳承恩的文筆渲染加工,即對於孫悟空的形貌與人格有其突出而生動的刻劃。 (一)出身的形象: 在《西遊記》中,孫悟空原是東勝神州海東傲來國花果山的天產石猴。他一出世就能「眼運金光,射衝斗府」,他又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猴為親」,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由於他勇敢地獨自發現了水簾洞,被眾猴尊奉為王。他想求長生不老,於是浮海遠遊,尋師訪道,終於在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須菩提祖師那裡學得了七十二變的地煞數和十萬八千里的筋斗雲,修成了「與天同壽的真功果」。之後的孫悟空便返回花果山,與眾猴練習兵器,飲酒食果,消遙自在,然而為了尋找一件趁手的兵器,他便大鬧龍宮,強取了東海龍王的「天河定底神珍鐵」─如意金箍棒;為了勾銷閻王處生死簿上的名籍,便又大鬧陰曹地府,震驚了天庭,開始了一連串降招、緝捕孫悟空的舉動。「大鬧天宮、偷吃蟠桃」這是《西遊記》賦予孫悟空這隻潑猴傲慢不羈、自尊自大的形象,但終究在如來佛祖的出面下,收伏了孫悟空,壓在五指山下,等待唐僧的解救,以為取經故事做了事先的預備。 (二)法力和個性的形象: 孫悟空的法力,在《西遊記》中被發揮的淋漓盡致,「火眼金睛、銅頭鐵臂」,「七十二變」,「身上有八萬四千毛羽,根根能變,應物隨心」」又有一根可如意大小粗細的「金箍棒」和一呼十萬八千里的「觔斗雲」當作隨身兵器,一身行頭功夫,儼然成為一位逢魔殺魔,逢妖收妖的神話英雄。再者,在吳承恩筆下的孫悟空,已經不像《詩話》中那位白衣秀士的形貌,而是順著「猴性」的本能來加以發揮,譬如好動、頑皮、活潑、惹事非等;但在悟空的身上我們也不難發現加入了「人性」成分在裡面,譬如人的喜怒哀樂諸種心裡狀態、好勝、好名等,一概具有而深具親切感;然而這二者的形象又歸結於天產石猴所具備的「神性」,攻無不克、神通廣大的特徵。故此,孫悟空在吳承恩的加工下完成了猴、人、神三者的融合以及現實性與傳奇性的相互滲透,完整詮釋孫悟空在《西遊記》所呈現出的複雜人物個性。 孫悟空經過了《詩話》到《西遊記》的演變,我們從這當中可發現孫悟空這角色趨向了形象豐富以及完全開展的性格,由《詩話》中「白面秀士」的護法角色到了《西遊記》「齊天大聖」登峰造極的刻劃,將整個取經故事的主要角色全力的投向孫悟空的描寫,無怪乎在外國《西遊記》的譯本中,如亞瑟.威利(ArthurWaley)的節譯本,將之譯為「猴子」(Monkey)即是很好的例證。 肆、豬八戒人物之演變過程 在西遊取經團體中,豬八戒是最晚出現的一位,因此我們在《詩話》中看不到豬八戒的形象出現。經考察豬八戒的出現已遲至明初楊景賢《西遊記》雜劇才正式露臉,而其全豹及人物塑造則要到了《西遊記》中才算完整了。故此,以下將從《西遊記》雜劇與吳承恩《西遊記》二者作一人物演變探討。 一、《西遊記》雜劇中的豬八戒 豬八戒在「雜劇」裡出現時,已有頗清晰的形象和出身。 (一)出身的形象: 在「雜劇」第十三齣「妖豬幻惑」開頭自敘到:「自天門到下方,隻身唯恨少糟糠。神道若使些兒箇,三界神祇腦得忙。某乃摩利支天部下御車將軍。生於亥地,長於乾宮;搭琅地盜了金鈴,支楞地頓開金鏁。潛藏在黑風洞裡,隱顯在白霧坡前。生得喙長項闊,蹄硬鬣剛。得天地之精華,秉山川之秀麗。在此積年矣。自號黑風大王,左右前後,無敢爭者。」從此段便可看出兩個重點。第一,他本是摩利支天部下御車將軍,只因盜金鈴、開金鏁,罪犯天條而逃到下界,自據一方。二者,在十二生肖中,亥屬豬;他既是「生於亥地」,有一副豬像,也就不足為奇了,又身著「黑布杉」住「黑風洞」自號「黑風大王」,顯然是以黑為其形象顏色代表。 (二)個性形象: 「雜劇」中的豬八戒,其個性有兩大特色就是「好色貪淫」與「法力高強」。他自稱離開天門以來,唯一的缺憾就是少了個「糟糠」。他假冒朱生去攝取海棠,害得裴朱兩家興訟不已;卻猶不知足,每日還出外尋花問柳,找「鄰家女子相陪」。他的法力既然足以叫三界神祇煩惱,又能盜金鈴、開金鏁,當可想見其高明。其後,。他在黑風洞積年,「得天地之精華、秉山川之秀麗」,似又有長進,使得四鄰沒有敢與他競爭的;能夠如此雄據一方,亦當可推知其神通不小。他自誇不怕諸佛,只怕二郎細犬。通天大聖要去降服他之前,還唯恐法力不濟。等到唐僧遭擒,通天大聖透過觀音去請來二郎神,二郎神亦說:「這廝神通廣大、神道周全」。他力戰通天大聖和二郎神,以一敵二,仍不落敗。最後,果然還是依賴二郎神的細犬之助,才降服了他。隨後,經唐僧求情,遂終繼沙僧之後加入了取經團體,為唐僧護法。 二、百回本《西遊記》中的豬八戒 《西遊記》對於豬八戒的出身、形象、法力、個性等,都發揮的淋漓盡致。 (一)出身和形貌的形象: 據八戒自述,他的前生本為人類,只是天生性拙,又兼貪閑愛懶,以致渾渾噩噩,虛擲光陰,「未識天高地厚,難明海闊山遙」。正在這種無所事事的情況之際,倖遇一位真仙,勸以大限,「解開孽網」、「劈破災門」,這才省悟,轉意修真養性。他本可就此在天宮逍遙自在,於是拜師學藝,經過幾番修練後,終得行滿飛昇。而天仙來迎,由玉帝敕封為天蓬元帥,總八萬天河水兵。卻在蟠桃會上王母宴客時,仗酒撒潑,闖進廣寒宮,見嫦娥貌美銷魂,欲加調戲,嫦娥見狀哄叫,聲震天闕。同時,他又「一嘴拱倒牛斗宮,喫了王母靈芝菜」。經奏糾察靈官的起奏,玉帝遂遣兵圍宮,將他擒拿。多虧太白金星說項,才以二千鎚折罪,謫去官銜,貶出天關;誰知一靈真性,投錯豬胎,以致得了一副豬相。後來咬死母豬,打死群彘。福陵山雲棧洞卵二姐見他有些武藝,便招他當家長;不上一年,卵二姐死了,家當盡歸他有。當初玉帝貶他下凡,本是指望他「立志養元神」;但他既乏膽身的勾當,以致坐食山空,最後只得吃人度日、傷身造孽。其後,觀音奉佛祖之命,東來找尋取經人,途經福陵山時,他又想閃出吃人。經觀音一番勸化,受了戒行,情願皈依佛門,當取經人的徒弟,同往西天取經,將功贖罪,求得正果。 (二)法力和個性的形象: 神魔的法力大小依其法身和法寶的高明程度而定。在《西遊記》中的豬八戒即擁有天罡數三十六般變化,雖不能像孫悟空那樣變成輕巧、華麗、飛騰之物,但變山、變樹、變石頭、變癩象、變水牛、變土敦、變駱駝、變大胖漢等,則毫無問題。八戒的隨身神兵器叫做「寶沁金鈀」,有九齒,連柄重達五千零四十八斤,正合一藏之數,跟孫悟空的如意金箍棒與沙僧的降妖寶杖同屬「天下之奇珍」。若是被豬八戒的寶鈀抓一下,就會有九條痕;築一鈀,包管「九個血窟窿」(第卅二回)。他對在流河沙當水怪的沙僧說:只要被他這把寶鈀「盪了一下兒,叫你沒處貼藥膏,九個眼子一齊流血!縱然不死,也是個到老的破傷風」(第廿二回),可見其威力也不能小覷。豬八戒因頭錯豬胎而得了豬貌,他的行徑也多半趨向於表現淫蕩、好吃、貪婪、嗜眠、骯髒、自私、愚蠢等普遍豬性。當他當過高家的女婿;唐僧師徒中,唯有他有過俗世家庭的經驗。他在踏上取經之道以前,還請高太公善待他的「渾家」,以備取經不成回來「還俗」。此後,他這「還俗」的念頭在西行途中屢興不已。非但如此,在取經的過程中,他好色,貪愛財物,貪吃,懶惰,缺乏正義等讓他因此招惹許多麻煩,亦是成為最「不情願的朝聖者」 伍、《西遊記》塑造人物之形象藝術 《西遊記》作為一部以取經故事為主題,貫穿神魔鬼怪題材的小說,他本身所開展的內容便是以浪漫主義為其基調。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傳統,淵遠流長。古代神話,是浪漫主義文學的萌芽。他的創作基礎是現實的,創作方法是幻想的,有了神話,就有了浪漫主義。故此在高爾基在《文學論文選》曾說:「神話是一種虛構。虛構就是從既有的現實的總體中抽出他的基本意義而且用形象體現出來,再加上――依據假想的邏輯加以推想――所願的、可能的東西,這樣來補充形象――那麼我們就有了浪漫主義,這種浪漫主義是神話的基礎。」此段話便清楚的說明了,神話小說的思維特點乃在於從現實中抽象出來,用假想邏輯推想出來的美好理想,即「所願的、可能的東西」。而《西游記》在這個基調上又做了新的發展。而這個即是由說理、抒情轉向敘事,並以敘事形象獲得了藝術生命力和感染力,而《西遊記》的藝術力及感染力,即是在於他創造了一個由「特殊性格」所組成的神話世界。 一部小說的構成,最重要的人物的安排。人物往往是帶領整個情節,全是整個故事的主軸,也是作者透過人物的塑造來成向他的創作理念。《西遊記》的成就就是作者成功的在整個取經故事中,塑造岀了許多擁有「特殊性格」的人物,而這些人物所傳達的個性是鮮明的、是突出的、更是複雜的。人與飛禽走獸相融合,使動物原型成為有人性、人情的超原型性格,這在《西遊記》中歷歷可見。 若就以上筆者所討論的三位對象而言,吳承恩對於唐三藏的塑造,便站在一個歷史人物的原型點上加以的改造,他扭轉了玄奘法師聖僧的形象,而一躍成為一個擁有凡夫種種個性的凡僧,但作者卻賦予了唐僧不凡的前生,佛祖座前的「金禪子」背景。然而,這在這樣的塑造下,唐僧擁有了一個複雜而多面性的形象,一方面出使西域取經濟民,是偉大情操的表現;一方面,在整個過程中卻顯露出唐僧對於茫茫前途所產生的恐懼、遇到妖魔所產生的膽怯、更因對孫悟空認識不夠而產生誤會,對豬八戒偏心等,顯示作者在塑造唐僧時,刻意從崇高的歷史聖僧地位降低到了凡夫自私懦弱的層次,突顯了作者對於佛徒的一些譏諷和批判。 再者,整部小說的主軸人物當以孫悟空為是,作者對於孫悟空的描繪不遺餘力,而且「特殊性格」的賦予更為完整。在前幾回故事中,孫悟空要以抗爭的方式來主宰命運,他鬧天宮、公開宣稱「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當玉帝布下天羅地網,將花果山圍得水洩不通時,他竟「公然不理」還說「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人前是與非」,臨危不懼,處變不驚、英氣奮發。孫悟空是猴子、是神靈、又是活生生的人,這是集自然性、神奇性、社會性於一身的人格神。多角度、多層次方面的特殊性格,帶領出精采豐富的人物表現,亦透過複雜又充滿矛盾衝突的情節,來表現孫悟空的性格。作者塑造出孫悟空這一人物,在整體表現上,建立起神話英雄形象的典型,充滿樂觀、理想、不屈不饒、強烈的主體意識、為理想而抗爭、不為命運低頭等,從抽象的神話幻境中投射出作者對於世態的反應。 除了孫悟空之外,《西遊記》在諷刺揶揄、幽默詼諧的喜劇表現是亦是獨到,而豬八戒正是這一喜劇表現的重要人物。他的自私、懶饞、沉湎於世俗生活,追求物質享受等缺點,往往讓他使乖弄巧,弄巧成拙,他的動機與效果總不一致,總那麼可笑。作者塑造豬八戒的形象,清楚反映了人類某一部分的影子,他與孫悟空剛好是相反,孫悟空所代表的是對於理想的堅持,對於自我的肯定,而豬八戒卻是對於人生沒有理想、對於自我沒有清楚的認識、他安於現狀、著重世俗生活的安逸,作者藉著豬八戒的性格錯雜的放大了世俗之人的形象,在詼諧譏諷中,成功的塑造出可笑又可親的角色。 陸、結論 《西遊記》被列為明四大奇書之一,其「奇」之處,實在不可言喻,以作者的奇才寫出了充滿奇人奇事的小說,全然天馬行空,卻是豐富精采,處處驚奇。由上述所探討唐三藏、孫悟空、豬八戒人物的演變到形象塑造的藝術,吾人可以發現《西遊記》能如此成功的為世人所稱頌,乃是在於他建立在民間傳說上而發展,非但《西遊記》如此,如其他章回小說也是建立在此或說書的基礎上形成的。因此,吳承恩並非自己虛構了小說情節及主要人物。而是借用了唐僧傳說而成的,李福清先生在《論中國古典小說》一書曾說:「傳說不只與神話有密切關係,與民間故事也有關係,常借用民間故事情節單元與結構模式。中國傳說的類型非常多......有時許多傳說只圍繞著一個人物而形成一個傳說群,如關公傳說群與諸葛亮傳說群或綜合性的三國傳說也形成一大群,唐僧《西遊記》傳說也可說是一個傳說群」。故此,《西遊記》的完成,是從北宋經過元代到明代醞釀數百年後再由吳承恩一手加以改造而成,在原型的基礎上再次創作,從傳說群中集其大成,讓故事內容更為深刻,所含括的質與量更為細膩與寬闊。 再者,吳承恩的《西遊記》成功於小說人物的塑造與內容的安排,一部神怪小說的形成,尤其是章回大作,要如何安排參與的人物角色,如何擴編內容的深度與廣度,又能不至於胡言亂語,零碎不堪,這實在需要作者的高度才學以及豐富的資料參考。《西遊記》的描繪,看似神怪、脫離現實,但是裡面的妖魔神怪卻都是人獸合一的形貌,所言所行有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等與現實人生如此貼近,作者也透過作品諷刺了世態炎涼的無奈,對於當時明代的社會所產生的病態心理,進行了窮形盡相的揭露,正如清人袁于令在《西遊記題辭》說到:「極幻之事,乃極真之事」,實在發人深思。 附錄參考書目 撰文者:郭榮芳/彰化明道管理學院中國文學系 |
|
讀者來函 |
「你好:一直很喜歡古老的事與物,像老照片、鄉野傳奇和詩詞。思緒似乎可以穿越時空,放下現實的煩悶。你的網站內容很豐富,可以看出非常用心,令人感動。Echo敬上」
文學沿傳了數千年,雖然在日新月異的現代裡,喜愛文學是大眾文化中的小眾,但這並不代表喜愛文學的人逐漸凋零。遙光努力維持這文學的天地,不外乎是希望擁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人,能驚艷於網站的規模,進而悠遊在其中。但這樣的努力,仍得感謝網友的支持!我只盼未來的歲月裡,遙光一樣能藉由喜愛文學,與才子佳人們相會,進而茁壯屬於我們的文學天地。 |
柳宗元「四說」的諷喻思想與寫作技巧 |
柳宗元是中唐進步的思想家,也是力主革新和勤政愛民的政治家,更是唐代古文運動的積極倡導者。就文學創作而言,其成就是多方面的,可謂詩、賦、論、說、對、辯、碑、銘、表、誌、書、啟、記、序等各體兼備,形式多樣。其中備受稱譽的是他的山水遊記、論說、傳狀、雜文、寓言。而柳宗元的寓言篇章,是富有濃郁的現實色彩和諷諭意義?有什麼樣的文學價值與可觀之處?下一回,我們要請到高雄市立瑞祥高中國中部的洪梅珍老師,來為我們進行解析。
傳統中國文學網站:http://www.literature.idv.tw |
徵稿啟事:http://www.literature.idv.tw/news/n-b.ht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