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11/04 第 219 期 |
★直接訂閱 |
˙本次主題:《老子》在經學史上的意義 ˙遙光絮語:讀者來函 |
||||
《老子》在經學史上的意義 |
一、問題之提出
據司馬遷《史記•老子列傳》的記載,老子曾經在東周王朝任「守藏室之史」,【註一】是以老子對古代典籍能有直接的認識,並且我們在《老子》一書中也處處皆可見有不少章句與「五經」的內容之間出現極相似處,故筆者以為在這種情況下老子也可以有傳經之功,因為他與「五經」的思想產生了傳承的意義。【註二】試看老子曾說:「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史,是謂道紀。」(《老子•十四章》),由此即可看出老子也明白地表示過自己與古代思想是確有繼承之關係的。【註三】 因此,本文的重點將在於說明《老子》到底繼承了古代典籍,尤其是「五經」思想的那些內容呢?以下就嘗試言之。 二、《老子》對「五經」思想的繼承 由於歷來學者在講到先秦經學史時,一般都不會去注意《老子》一書,故筆者下述的說明也只能提供自我對此問題的一個思考方向,而對《老子》與「五經」內容之間的關係就只作分別的簡單處理,以觀《老子》在經學史上可能的意義。 (一)《老子》與《尚書》 《尚書•盤庚》作「邦之藏,惟汝眾。邦之不藏,惟予一人有佚罰。」及《國語•周語上》記內史過引〈湯誓〉曰:「余一人有罪,無以萬夫。萬夫有罪,在余一人。」【註五】而《老子•七十八章》作:「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準此,由上可知《老子》一書在寫作時便很可能就受到了《尚書》的影響。 (二)《老子》與《易經》 而《老子》一書中類似《易經》的有,僅舉數例如下:【註八】 節卦初九爻辭作「不出戶庭,無咎。」而《老子•四十七章》作:「不出戶,知天下。」 (三)《老子》與《詩經》 《詩經•大雅•蕩》作「天生蒸民,其命匪湛。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而《老子•六十四章》作:「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準此,由上可知《老子》和《詩經》也存在著前後影響的關係。 (四)《老子》與《春秋》 《左傳•宣公十五年》記晉伯宗引諺云「高下在心,川澤納汙,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而《老子•七十八章》作:「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老子•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二十九章》:「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輿無輿。」、《老子•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準此,以上這些都表明,《老子》的寫作可能受到了《左傳》所依據的材料,也即是各國《春秋》的影響。【註一一】 (五)《老子》與《禮記》 《禮記•坊記》作「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而《老子•六十六章》作:「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只從以上三例,即可看出《老子》和《禮記》思想確有繼承的關係。 總之,老子既然主管東周王朝藏書,那麼他一定有機會熟讀書冊並知詳古之道術,因此他自然會將上古智慧一同鎔鑄在自己的書中。 三、結論 《莊子•天下》曾說:「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註一三】因此,老子顯然是在接受古之道術的基礎上來建構他的學說。而本文即在於專注考察《老子》和「五經」內容之間的相似處,進而才提出《老子》和「五經」之間本有繼承的關係,因為由上述已可知,在現存的《尚書》、《易經》、《詩經》、《左傳》、《禮記》等等書中關於治理天下、人生修養及思想方法方面的理論,其實都無不是老子思想的原型。 所以由《老子》一書中處處皆可見有不少章句與「五經」內容之間出現極相似處,故筆者以為老子在這種情況下也可以有傳經之功,因為他與「五經」中的思想產生了傳承的意義,而這應該也能在經學史上寫上一筆才是。【註一四】 註釋 註 一:見〔漢〕司馬遷撰:《史記》(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年《四部備要•史部》據武英殿本校刊),卷63,頁1下。 撰文者:撰文者:陳育民/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
|
網站暨電子報七週年 |
「本站目前有 3259 位會員,4506
篇主題及 9734 篇回覆文章」這是網站的統計資料。
從去年改為論壇式至今,遙光並沒有任何構思與動作,一方面固然由於遙光忙碌,二來也因為網站逐漸步上軌道。所幸的是,網友們始終很捧場,儘管一代新人換舊人,但是總讓網站生氣蓬勃。在這個網站相繼泡沫的年代裡,這樣的延續,尤為令人覺得可喜! 對遙光來說,經營網站到這樣的地步,似乎已經完成了階段性任務。於是,跨進七週年,遙光沒有任何期許,只盼還有維持網站及電子報運作的動力,另外,除了寫寫千古系列的創作,也另外作一番潛沉,希望明年的此時,有一些不一樣的契機,促成網站再度成長的動力。 |
二零零二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之一,是個沒有碩士學位,也沒有從事學術研究的日本人田中耕一,得獎的原因,是他二十八歲唸京都大學電子系時,誤將兩種不該混合的物質混在一起,意外發現這種新溶液可以測量一些過去測量不出的高分子質量,有趣的是,他不知道依照當時的理論,他的做法是完全不可行的。後來他將研究成果發表成論文,雖然沒有引起重視,但後來美國、德國的學者卻改良他的方法,在生物科技上取得極高的成就。於是瑞典皇家科學院追溯原始構想人,確定將諾貝爾獎頒授給他。 徵稿啟事:http://www.literature.idv.tw/news/n-b.ht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