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號
 

  精采文章
時代的不安/龍應台
樂曲解說/林芳宜
  音樂家介紹 指揮/簡文彬(Wen-Pin Chien, conductor)
女高音/徐以琳(Yi-Lin Hsu, soprano)
男高音/克里斯多福.吉烈(Christopher Gillett, tenor)
男中音/林中光(Chung-Kuang Lin, baritone)
新竹市立混聲合唱團(Hsinchu Municipal Mixed Choir)
沂風女聲合唱團、新竹師院音樂系、榮星合唱團

NSO獻給你我的一首詩歌 如果你真懂得愛-戰爭安魂曲
NSO Concert War Requiem

時代的不安/龍應台

布列頓的「安魂曲」給我帶來極大的不安。
所有寫「安魂曲」的人,心中總藏著一個假設,假設神明的存在。因為有神明,所以人間的不公不義在最後的審判中可以得到制裁,血跡和傷痕可以得到洗滌,痛苦可以得到溫柔的安慰,掙扎的靈魂得到休息。海頓、貝多芬、維爾地,都曾經譜過「安魂曲」。
可是生活在二十世紀的布列頓,心中有神明嗎?
「戰爭安魂曲」不同於傳統安魂曲,它不是一片安詳的讚頌和祈禱,人把自己的命運交給了神明,無怨無悔;布列頓的「安魂曲」裡處處是疑問。當合唱團美麗的歌聲吟唱著「主啊,大慈大悲」時,男高音幽幽的聲音,像鬼魂的盤旋,在問,「是什麼鐘聲在敲,為這賤如牛群的死者?」當小男孩天使般的童音祈求「願天使引領你進入天堂」時,男中音沈沈地低迴,「什麼都沒有/除了廢棄的歲月/與絕望」。
被天使般的男孩聲音所感動的同時,我們無法避免一個刺痛的聯想:可愛的男孩會長大,有一天可能也要面對殘酷的戰爭所帶來的「廢棄的歲月」和「絕望」,然後「賤如牛群」地死去。
布列頓的創作意義層次繁複,彷彿陽光透過彩色玻璃照進教堂的一束一束瑰麗的光,雖然那是一種沈重的瑰麗:
布列頓經歷過二戰的烽火、倫敦的轟炸。他以「安魂曲」紀念自己死在戰場上的朋友。戰爭不是漠然歷史,是活生生的昨天。
「安魂曲」為聖麥可教堂的新建落成而寫。原來古老的教堂被炸成廢墟,那見證毀滅的一塊廢墟,就聳立在新建教堂的門口。「安魂曲」在新教堂裡讚頌神的無所不在,但是廢墟的陰影也無所不在。
歐文的詩由兩個憂傷的男音唱出,像死亡的幽谷裡百合花的顫動。歐文的身世是另一個望天無言的廢墟:砲火在頭上飛掠,他在濕冷的戰壕裡寫詩,戰壕裡沒有神明的存在,只有死亡的絕對。大戰結束前八天,年輕的詩人死於戰場。他以自己的死為詩點下最後的句點。
「戰爭安魂曲」所流露的深沈不安,是布列頓對人的整體命運的不安;1962離大戰的血腥記憶不遠,而冷戰正烽起。在「不確定的年代」裡,不安是時代的不穩定的脈搏。
當我們坐在台北音樂廳裡聆聽布列頓時,我們有屬於自己的時代的不安。二二八的亡魂在我們心深處,傷痕在我們眼睛裡,仍隱隱作痛。而街上有遊行的人群,一群又一群,呼嘯走過音樂廳的大門,海峽岸邊有不作聲的砲彈。然後我們意識到,我們和布列頓竟然同一個心情:為過去祈禱,為現在不安,為將來──也唯有透過藝術的沈澱,試圖得到洗滌和昇華,在黯淡中努力看見瑰麗的陽光。


樂曲解說/林芳宜(奧地利國立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藝術碩士)


英國以作曲家威廉斯(Vaughan Williams)揭開二十世紀音樂的序幕,接著青年作曲家們陸續登上舞台,讓英國在音樂史上,繼浦塞爾(Purcell)之後再度展現精采的一章,而布列頓(Benjamin Britten)即為這一章的代表性作曲家。

生於一九一三年的布列頓承襲了英國作曲家們喜愛合唱音樂與聲樂曲的傳統,並且終其一生,都與文學有著密切的關係。曾經讓他改編為歌劇的文學作品包括《比利.巴德》Billy Budd、《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night’s Dream、《威尼斯之死》Death in Venice、《盧克堤雅的掠奪》The Rape of Lucretia等。另外他也將莎士比亞、濟慈、雪萊、奧登與艾略特等人的詩作譜為歌曲。

《戰爭安魂曲》是布列頓為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摧毀的克芬特里大教堂(Coventry Cathedral)而寫,旨不在慶祝教堂的重建落成,而是警惕世人牢記戰爭的殘酷與可怕,不可再重蹈覆轍。為了這個創作的中心思想,布列頓在音樂上、文詞上、甚至連安排演唱獨唱部分的音樂家都經過深思熟慮,存在著這個深沉的寓意。

首先布列頓捨棄傳統安魂曲全本拉丁文歌詞的格式,也不效法如布拉姆斯等作曲家,乾脆全曲使用母語歌詞。他選擇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英國反戰詩人歐文(Wilfred Owen)的九首詩,加上傳統彌撒歌詞,交替出現。歐文原本是位滿腔熱血的愛國青年,認為戰爭是為了捍衛國家的唯一途徑,但是當身為步兵的他,終於親臨戰場,經驗戰爭的洗禮時,轉而批判戰爭,自此開始在詩文中描述戰爭的恐懼、殘酷、無理與絕望。布列頓選做《戰爭安魂曲》當中的歌詞,正是歐文一九一七年戰爭期間所寫的詩作,詩中流露出對戰爭的深惡痛絕與質疑,穿插傳統安魂曲的讚頌與慰藉,形成強烈對比,加上英文與拉丁文兩種語言聲韻的交替,使得全曲在歌詞互換中,自然產生聲響的層次與音樂的張力。

深諳文字中之音樂性的布列頓,相對的也讓音樂本身呼應兩種歌詞的「互文作用」。《戰爭安魂曲》中以男高音、男中音的獨唱、二重唱擔任英文詩的部分;女聲獨唱、合唱則演唱拉丁文部分;樂器編制則分管弦樂團、室內樂團與管風琴三組。管弦樂團與合唱、女高音代表祈求憐憫與安息,傳達的是世人的無助與求神垂憐;管風琴與男童聲部則代表著對神的信仰;室內樂與男聲獨唱、重唱的組合則為人的省思與對話,在舞台上的安排,這一組也最接近觀眾,屬於最貼近人類自身的情感。

一九六二年在克芬特里大教堂的首演,布列頓除了找來他長年親密的合作夥伴皮爾斯(Peter Pears)擔任男高音以外,更特意找來德國著名的聲樂家費雪狄斯考(Dietrich Fischer-Dieskau)與俄國女高音菲許聶夫斯卡亞(Galina Vieshnevskaya)共襄盛舉,獨唱者所具備的英國、德國與俄國的血統,即在宣告全世界應以終結戰爭、共享和平為宗旨。可惜女高音終究無法出席首演,最後由愛爾蘭籍女高音哈潑(Heather Haper)取代演出。

混織在傳統安魂曲拉丁文歌詞中的英文反戰詩,讓《戰爭安魂曲》迅速獲得聽眾的認同感,儘管這是反戰的布列頓對世界痛心疾首的警告,然而布列頓運用文字與音樂所表達的絕望與希望、痛苦與安息、出世與入世,的確讓這首作品成為他個人極為閃亮的里程碑。

 《戰爭安魂曲》總譜的首頁,布列頓放上了歐文詩集的序:「我心所繫並非詩文。我的主題是戰爭,以及對戰爭的憐憫。詩是憐憫的內裡,而這些悲歌即是為了不知憐憫為何物的冷血世代,他們可能成為下一個體驗殘酷戰爭的世代。身為一位當代的詩人,唯一能夠做的只有提出警告,而誠實以告,正是一位真正的詩人應當背負的責任。」聽到這首安魂曲的世代,正是歐文詩中所要警告提醒的世代,而戰爭依然尚未從人類的世界中絕跡。

 



我要買票去!


簡文彬

簡文彬 音樂總監/指揮

自一九九七年三月起數度應國家交響樂團之邀返國指揮的簡文彬,於二○○一年七月起獲聘擔任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至今。

簡文彬生於台北,國立藝專(現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鍵盤組畢業,一九九○年負笈奧地利進入國立維也納音樂院(現國立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鑽研指揮,一九九四年取得碩士學位畢業。在校期間,曾於義大利及法國等地指揮大賽中獲獎。畢業後旋即受聘為維也納室內歌劇院〈Wiener Kammeroper〉指揮。一九九五年榮獲第一屆伯恩斯坦指揮大賽特別獎,國際聲望日益提昇,先後獲聘為德國萊茵歌劇院〈Deutsche Oper am Rhien〉駐院指揮以及日本太平洋音樂節〈Pacific Music Festival〉常任指揮迄今。

在歐洲,簡文彬除以歌劇指揮身分,受邀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皇家歌劇院以及德國漢堡國立歌劇院指揮演出,也客席指揮包括捷克莫拉維亞愛樂(Moravian Philharmonic Orchestra)及法國巴黎拉莫魯(Orchestre des Concerts du Lamoureux)等交響樂團。在日本,亦客席指揮讀賣日本交響樂團及東京NHK交響樂團。一九九八年六月更率領德國萊茵歌劇院首次於「維也納藝術節」〈Wiener Festwochen〉演出,為該劇院以及我國指揮家寫下一頁新紀錄。

自擔任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以來,簡文彬即以創新構思突破格局,02/03樂季演出《發現貝多芬》系列及歌劇《托斯卡》、《崔斯坦與伊索德》,深獲各界矚目。03/04樂季更將推出歌劇《唐•喬望尼》新製作演出,以及歌劇《浮士德的天譴》、《戰爭安魂曲》與《神奇吹笛人》等台灣首演曲目。在德國萊茵歌劇院亦將擔任《塞爾維亞的理髮師》以及《三橘之戀》兩部新製作之指揮。



克里斯多福•吉列

克里斯多福•吉列/男高音
克里斯多福•吉列 (Christopher Gillett) 出生倫敦,畢業於劍橋國王學院 (King’s College)、皇家音樂院 (Royal College of Music) 以及國家歌劇室 (National Opera Studio);師事提爾 (Robert Tear) 與皮爾奈 (Rudolf Piernay)。西元一九八一年,吉列於薩德勒的威爾斯廳演出《吉普賽公主》(The Gypsy Princess) 中的愛德溫 (Edwin),此為第一次登台演出。在以《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中的Flute一角,首次與柯芬園皇家歌劇院 (Royal Opera, Covent Garden) 合作演出後,即經常與其保持合作關係,演出《普利安王》(King Priam) 的赫密士 (Hermes)、《奧泰羅》(Otello) 的羅德利哥 (Roderigo)、《杜蘭朵》(Turandot) 的龐大臣 (Pang) 等角色。

吉列曾在英國格蘭堡歌劇節 (Glyndebourne Touring Opera) 演唱《女人皆如此》(Cosi fan tutte) 的費朗多 (Ferrando)、《亞伯•埃林》(Albert Herring) 的主角,以及楊納傑克 (Janacek)《卡塔卡芭諾娃》(Katya Kabanova) 的提肯 (Tikhon)。為尼德蘭歌劇院演唱蒙臺威爾第《尤里西斯的返國》(Il ritorno d’Ulisse) 的皮桑卓 (Pisandro)(在紐約也唱過),和《仲夏夜之夢》的萊桑德 (Lysander)。他也在特拉維夫唱過萊桑德一角。在艾克斯普羅旺斯音樂節 (Aix-en-Provence Festival) ,以及在巴黎、里昂、蒙貝利耶 (Montpellier)、義大利拉維那 (Ravenna) 演唱《魔笛》。其他演出還包括:在阿姆斯特丹首演彼得•格林那威 (Peter Greenaway) 與安德里森 (Louis Andriessen) 的《Rosa, a Horse Drama》,為尼斯歌劇院 (Opera de Nice) 演出史卡拉第的《Il Telemaco》,在東京演出尼曼 (Michael Nyman) 的《聲音, 樂曲和甜美之歌》(Noises, Sounds and Sweet Airs),以及在奧斯陸諾貝爾和平獎音樂會中,在阿胥肯•納齊 (Vladmir Ashkenazy) 指揮下演出門諾第 (Menotti) 的《光榮經》(Gloria)。

他的錄音作品有:與史拉特金 (Leonard Slatkin) 指揮的倫敦愛樂 (LPO),聯合錄製艾爾加的《天國》(The Kingdom);收錄布列頓《乞丐歌劇》(The Beggar’s Opera) 的專輯;在百福特 (Steuart Bedford) 指揮下演出布列頓《亞伯•埃林》中的亞伯。個人音樂會包括:在多倫多演唱布列頓的《小夜曲》(Serenad),在巴黎與布魯塞爾演唱史特拉汶斯基的《清唱劇》(Cantata),在阿姆斯特丹演唱許尼特克 (Schnittke) 的第四號交響曲,在馬德里演唱巴赫的《創世紀》(The Creation),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演唱《戰爭安魂曲》(The War Requiem),以及在香港演唱巴赫的《B小調彌撒曲》。

近期演出有:在英國首次製作的齊瑪曼 (Zimmermann)《士兵們》(Die Soldaten) 中,飾演皮爾澤 (Pirzel);與肯特中野指揮的哈爾管絃樂團 (Halle Orchestra) 合作演唱《比利•巴德》(Billy Budd) 中的Squeak;懷爾 (Kurt Weill)《先知們》(Propheten) 中的 Adversary(BBC逍遙音樂會);在里斯本與雪梨演唱《尤里西斯的返國》;在羅馬歌劇院演唱《仲夏夜之夢》;在鹿特丹與阿姆斯特丹,於弗洛 (Claus-Peter Flor) 指揮下演唱《戰爭安魂曲》。

上一季的演出包括:在紐約與尼德蘭歌劇院演出蒙臺威爾第的《波佩亞的加冕》(L’Incoronazione di Poppea);與丹麥愛樂 (Danish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演出布列頓的《夜曲》(Nocturne);在尼德蘭歌劇院演出莫札特《C小調彌撒曲》;在皇家節慶廳演唱《聖馬太受難曲》(St Matthew Passion) 中的福音使者 (Evangelist);與克里夫蘭管絃樂團 (Cleveland Orchestra) 與柏林愛樂 (Berlin Philharmonic) 首演克努森 (Oliver Knussen) 的作品。

本季與未來演出計劃有:在皇家節慶廳演唱《聖馬太受難曲》,在里茲 (Leeds) 演唱《聖約翰受難曲》;於譚盾在東京與阿姆斯特丹世界首演的歌劇《茶》(Tea) 中,飾演王子;於尼德蘭歌劇院演出白遼士《特洛依人》(Les Troyens) 中的西農 (Sinon);在蒙貝利耶演唱《費加洛婚禮》;與費城管絃樂團 (Philadelphia Orchestra) 合作演出布列頓的《夜曲》(Nocturne)。

 

徐以琳

徐以琳/女高音


美國密西根大學音樂學士與碩士,及加州大學聖塔巴巴拉分校樂聲演唱博士。師承曼尼恩(E. Mannion)、巴賽特(E. Bossart)即已故大師桑格(M. Singher)。
在美期間曾主演歌劇《茶花女》、《波西米亞人》、《蝴蝶夫人》、《女人皆如此》、《費加洛婚禮》、《唐喬望尼》、《藥劑師》、《鄉村歌手》及《週日郊遊》;也曾在國內演《魔彈射手》、《波西米亞人》、《西廂記》、《茶花女》及《飄泊的荷蘭人》、《費黛里歐》等歌劇。
除了歌劇表演外,徐以琳並擅長神劇、清唱劇及藝術歌曲、民謠演唱,目前在聖塔巴巴拉發表德國藝術歌曲演唱,當地的樂評家卡本特先生在<獨立日報>上公開推崇「…當徐小姐在演唱理察•史特勞斯的作品-最後四首歌時,我屏氣凝神的聽…。她擁有令人羨慕的嗓音:甜美、純淨與真實。她以完美的技巧與令人驚異的洞察力來演唱史特勞斯的作品,更讓驚訝的是,以他如此年輕,竟能遊刃有餘地發揮這部深刻作品的多樣層次。」
徐以琳能演唱德、意、法、英、西、俄、葡、拉丁、日、中等語文,演唱足跡曾到過美國、加拿大、南非共和國、亞洲及歐洲各國。曾任東海大學音樂系主任暨研究所所長,目前為東海音樂系副教授及中華民國聲樂家協會理事。











林中光

林中光/男中音


/東海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
/主修聲樂師事容耀、陳思照、王凱蔚、E. Mannion;副修作曲師事金希文等教授
/現師事李秀芬教授


曾獲南投縣音樂比賽男聲獨唱第一名優等、臺灣區音樂比賽男聲獨唱男中音組第一名優等、1997年度及1998年度扶輪獎、1997台北愛樂秋季新人、並曾獲全額獎學金於1997參加E. Mannion教授於美聖塔巴巴拉之Vocal Institute,在學期間多次獲選參與各類型演唱會之獨唱及重唱,得到excellence等級之證書。NSO2000薪傳歌手 – 新生代及聲樂家協會之2001聲協新秀獎。
曾任基督教榮星長老教會、第一長老教會聖樂團指揮、喜信聖經學院音樂系講師。
現為台北室內合唱團專任聲樂指導、國立台中師範學院音教系講師及中華民國聲樂家協會會員。






新竹市立混聲合唱團



本團於民國79年12月成立,成員包括音樂教師與愛好合唱之社會人士。歷年均積極參與本團創團宗旨賦予之各項任務,例如新竹市藝文季、重要慶典與藝術下鄉等樂教活動,並獲邀代表市立團隊與國外合唱團同台交流,例如八十四年:北京中央少年合唱團,八十九:年芬蘭維洛雅佩多合唱團,九十一年:年瑞典古司塔夫˙賀維司特室內合唱團等。本團亦屢獲沈炳光、柯芳隆、蘇森墉、孫思嶠、曾興魁等作曲家之青睞,參與諸大師之作品發表會擔任吃重演出。尤以本團屢獲邀約參加歷屆臺灣省音樂藝術季如八十二與八十五年:【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合唱】,八十六年:【韓德爾-彌賽亞】,八十九年:【聖母頌】,及九十年:【輔仁大學-百年校慶】,九十年:【吾鄉吾土—臺灣民謠交響詩】等配合管弦樂團之大型音樂會演出倍受歷練並深獲樂界之肯定。
本團在合唱競賽中亦留下了許多美麗的記錄。
本團成團伊始即於八十年榮獲全國合唱觀摩特優獎勵,嗣後更每年代表新竹市參加臺灣區音樂比賽,更於八十四至八十八年連獲北區合唱決賽優等第一名。民國八十四年亦獲邀參加澳洲雪梨合唱節榮獲銀牌獎。民國八十九年獲邀參加加拿大Kathaumixw合唱節榮獲銅牌獎。
本團每年均依規劃安排演出,精選之曲目涵蓋中外藝術名曲、各地民謠與宗教聖樂等。演出如八十八年:【教我何不想他-您懷念的中國藝術歌曲】,八十九年:【臺灣歌謠之夜】、九十年:【聖樂之夜】等主題音樂會。除例行培訓活動外,本團也常邀請指揮家、作曲家、聲樂家蒞臨指導,故團員之視野與技巧多有成長。


沂風女聲合唱團


沂風輕拂,大地回春;一場音樂盛宴,催生了一支美聲團體。
  二OO三年三月,應IC電台「新竹之春」音樂季之邀,寶鈺老師輕啟花腔的嗓音,呼喚著散居各地的合唱團校友,組成一支三十人的專業美聲團體,在閉幕音樂會中,由國家交響樂團伴奏,演唱「貝多芬第九號合唱交響曲」。磅礡的樂曲,純美的歌聲,一時快樂的旋律悠揚迴盪在古城竹塹。
二OO三年七月,寶鈺老師揮別廿八年的教書生涯,投入更寬廣的音樂天地,扮演提昇新竹地區合唱水準的推手。經過二次的籌組會議,直到九月十三日正式通過組織章程、並選定幹部。終於,這一支美聲團體不再是偶然的萍聚,而是沂風遊子永遠的驛站。
廿八年來,寶鈺老師不分寒暑,日日耕耘的竹女合唱團,早已枝繁葉茂,在各大專音樂院系開出鮮美的花朵,在各級音樂教育崗位結下纍纍的果實。而今,園丁一聲輕喚,大家又再度重溫舊夢,唱?沂風女聲的輝煌歷史。
這一支三分之二是音樂老師、三分之一是在學校友的美聲團體,懷抱著「成為新竹區最有水準的女聲合唱團」為宗旨,並設定近程目標--演唱各類型曲目,參與各類音樂會演出;中程目標--舉辦學術講座,研習正確發聲法及增廣合唱新知;遠程目標--參與國內外合唱比賽及定期展演。這或許是一條艱辛的路,但我們願意展現沂風人的勁道,勉力向前!




榮星合唱團

榮星合唱團成立於1957年,由辜韋甫先生創辦,呂泉生教授擔任團長一職,迄今46年。創設之初,就呂教授所言:「要提高一個國家的音樂素養,必須從小孩著手,而唱歌是最好的啟蒙」於是成立兒童合唱團。
1982年9月創辦人辜韋甫先生病逝,為紀念辜先生生前熱衷提倡文化,特於1983年12月成立財團法人台北榮星文教基金會,用以設置榮星合唱團。46年來,榮星每年定期舉辦音樂會並多次應邀赴世界各地演唱,歌聲遠播至美國迪斯乃樂園暨太平洋航空母艦、日本、東南亞、等地。
榮星於1998年擴大編制成立弦樂團。現任董事長林瑞慧、團長林素珍、音樂總監暨合唱指揮梁秀玲、弦樂團指揮黃維明。
榮星除仍抱持著對合唱不減反增的熱情外,更有追求合唱音樂完美呈現的信心與決心。期待榮星在我們的努力之下,不僅成為孕育音樂人的園地、更成為國內音樂界引以為傲的代名詞。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有料充電報 | 隨身行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emoney | stars | job | data | 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