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智權報】探討專利與智慧財產權,涵蓋各國重要的侵權訴訟分析、法規解析,提供您需要的IP實務與知識! 英文單字總是背了又忘、忘了又背?【TOEIC Power多益單字報】教你從字首、字根和字尾學起,輕鬆背單字。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06/16第727期
直接訂閱: | 訂閱 / 退訂| 歷史報份 | 今周刊網站
面對缺電・水荒,油電水價仍穿「國王的新衣」!
台積電未來3年水電需求再增1倍,台灣準備好了嗎?
別讓「死後確診」成破口!
揪出隱形感染源,「這些解方」有效降低致死率
 
   
封面故事
   
面對缺電・水荒,油電水價仍穿「國王的新衣」!
台積電未來3年水電需求再增1倍,台灣準備好了嗎?
今周刊•撰文:今周刊編輯團隊

誰都沒想到,在7月盛夏用水、用電的高峰前,台灣已數度出現水電荒!

先看缺電。過去20年來,全台發生4次大規模停電,其中2次就發生在今年5月。依據台電統計,歷年最高用電量前10名中,至少有5名出現在今年5月,28日用電量飆破3840萬瓩,打破歷年用電尖峰紀錄,5月最低備轉容量率一度下降到3.84%,低於6%供電警戒。

再看缺水。5月,中部6大主要水庫的水位同步創歷史新低,供應台中用水的鯉魚潭水庫,水位更低於1%,完全見底。4月初,台中、苗栗、北彰化地區開始實施「供五停二」分區供水措施,新竹地區也預計6月要亮起分區供水紅燈。

所幸,5月底,接連幾波鋒面助攻,六月初取消所有限水令,也緩解水情不佳的水力發電窘迫。

這2年,台商回流讓低迷許久的國內投資重新注入活水,有專家認為是「台灣經濟轉骨」的關鍵時刻。然而,面對如此吃緊的水電供給,今年1到5月,就像走鋼索般提心吊膽,「經濟轉骨」真的轉得動嗎?

要如期在2025年完成能源轉型,同時抓住台商回流、半導體擴廠的經濟大勢,3項關鍵選擇題勢必要務實面對,不能再逃避。

關鍵抉擇1》環保是唯一至上、不能退讓的價值?

回應保育大潭藻礁生態約70萬份公投連署書的民意,在8月28日「搶救藻礁」公投前,經濟部於5月3日,新提出第3天然氣接收站(桃園觀塘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簡稱三接)的外推方案,規畫區域從232公頃縮減到23公頃,工業區開發面積減少9成,且避開大潭潮間帶藻礁區域,同時工業港再外推455公尺,不浚挖、不填地、不破壞水下藻礁體,希望做到顧供電也護藻礁。

2018年10月,於三接環評當天辭去環保署副署長一職的詹順貴,是此次三接外推方案的發動者。從90年代就投入環保運動,但如今被部分環團人士視為「叛徒」,詹順貴冷暖自知,點滴在心頭。

「說我換了位置,換了腦袋?只能認了,生態不可能無限上綱,不獲得大多數人支持,終究空談。」詹順貴語氣略顯無奈,表示自己當了政務官才發現,要顧及多元聲音,不能專斷、只聽單一聲音,也不要把單一價值放到最大,非核減煤期程等多元利益更要兼顧。三接外推方案,強調離岸更遠,對生態影響降到很低,會比現在方案更好,應該務實掌握比現在更好的生態保護方案。

關鍵抉擇2》79萬公頃農地 無設光電專區的可能?

政府於2025年的能源轉型目標中,再生能源發電量規畫挹注20%,其中占比達67%的太陽光電是重中之重。太陽光電20 GW的裝置容量目標中,屋頂型與地面型太陽光電最新占比已調整為4(8 GW)比6(12 GW)。

只不過居綠能要角的地面型太陽光電,目前進度落後,去年6.5 GW的目標,預計要延到今年6月底達成,關鍵就卡在土地。

以地面型太陽光電1 MW(千瓩)約需1公頃土地面積計算,12 GW約需1萬2000公頃,光電業者訴求是,以全台79萬公頃農地計算,只要拿出不到2%的土地,太陽光電的需求就可以達標。

1萬2000公頃農地看似不多,但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強調,不是數學邏輯,哪怕1萬公頃也不是集中在一個區域蓋光電,而是面積分散。當光電進去,無法維持農用、破壞生態與景觀,「站在糧食安全、生態、環境維護立場,優良農地絕對不開放!」

「能源也是文明的糧食,只看糧食自給率,那再生能源自給率呢?」對此,光電業者直言,農民願意把地拿出來種電,除了租金較高,還有沒人要種、農民老了種不動、土地持分過多、長期荒蕪、產值太低等原因;加上台灣農地破碎化,每人可耕作面積低,且休耕地多,是沒人耕作,不是沒地耕作。

關鍵抉擇3》水電價還要繼續「凍漲」嗎?

「台灣油電水價是『國王的新衣』,都不能談。」水利專家、前內政部部長李鴻源不諱言,全台都在吃迷幻藥,台灣水費居全球倒數第四低,只比馬拉威、南非、塞爾維亞高,「台灣自來水價1度成本30元,我們憑什麼1度水不到10元?」

台灣電價與國際比較,同樣是偏低。日前,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接受媒體採訪時也直言,「水電價格應合理反映成本,現在是納稅人補貼大戶,價格愈便宜,大家拚命用,很不合理。」

想像一下,當台灣不要核電、不要燃煤造成空汙,又要綠電、天然氣等能源轉型,也要台積電、台商回流等經濟發展,並期待在不缺水、不缺電的同時,水電費也最好凍漲,且還能顧及農地、平地造林與生態保育……,究竟該如何做到呢?如果不取捨、不付出代價,大概只能變魔術了。

搶救台灣「缺電・水荒」 詳見第1278期《今周刊》。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周刊 1278 期 謝謝!)

別讓「死後確診」成破口!
揪出隱形感染源,「這些解方」有效降低致死率
今周刊•撰文:陳偉周

近2周來,台灣每日確診新冠肺炎人數逐漸趨緩,死亡人數卻未等比例下降。

專家建議,應增加採檢盡早找出患者,善用監控治療與血氧機降低醫護壓力,控制致死率。

「每一位受到感染,因此失去生命的國人,都是台灣這個大家族的一份子。身為總統,我要再次表達最深切的不捨與歉意。」6月11日,總統蔡英文針對防疫工作的談話中,將降低重症率及致死率列為重點目標,因為全國實施3級警戒近1個月來,每日確診人數雖明顯下降,死亡人數卻仍未獲有效控制。

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截至6月15日,全國新冠肺炎確診病患總數為13238人,其中460人死亡。

死亡案例當中,有超過300人發生在今年6月,致死率也因此由6月1日的1.54%,上升至6月15日的3.47%,已經高於全球平均2.17%。

「致死率」高低並非評估防疫成效的唯一指標,還必須與疫情流行波段一併分析,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指出,去年全球爆發第一波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美國、英國致死率皆曾高達10%,相較之下,今年才出現第一波本土流行疫情的台灣,「目前」致死率還不算太高。

但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觀察,台灣的致死率曲線持續向上,意味著疫情仍在升溫階段,況且有部分病患是在確診24小時內死亡,須先釐清原因,才能防止致死率繼續飆高,「致死率高的原因,究竟是病毒變強、民眾警覺性不夠,還是醫療量能不足以照顧好病患,都必須有效釐清,才能對症下藥。」

早期發現》揪出隱形感染源

仔細分析指揮中心公布的資料,6月9日到15日之間的152例「確診死亡個案」當中,有41人在確診1周內死亡,另有18人在死後確診,其中7人到院前已無生命跡象,死後確診病患又可分為「採檢日早於死亡日」,以及「採檢日就是死亡日或晚於死亡日」。

染疫死亡的因素很多,無法一概而論,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分析,高齡、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史的民眾,一旦染疫的致死機率明顯高於其他族群,國內確診死亡病患當中,60歲以上就占將近9成。

但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王明鉅分析,「確診後1周內死亡」的病患,確實有可能是高齡長者或本身有慢性病史,導致病情急速惡化,但勢必也有部分病患是太晚被發現才回天乏術,「台灣的醫療能力再好,面對病入膏肓的重症者,也很難救回。」至於死後確診,更代表病患直到病危或死亡前,都沒被發現染疫。

「如果公衛與醫療體系,能增加早期診斷新冠病毒感染者的能力,並提供醫療協助,(死後確診)數字一定會下降。」王明鉅直言,政府現有的採檢量能太少,再加上隱藏在社區的病患因為3級警戒不敢任意就醫,是致死率升高的重要原因。

強化醫療》病患獲充分照顧

除了早期發現,讓病患獲得妥善醫療照顧,也能有效降低致死率,但台灣第1線醫護人力顯然相當吃緊。陳秀熙直言,「如果國內的醫療量能沒有改善、不能給予確診者充分照顧,僅依賴NPI(非藥物措施)防疫,致死率恐至4%以上。」

針對上述問題,學者也提出3大解方降低致死率。王明鉅建議指揮中心要盡速提升篩檢量能,採主動出擊方式,全面提升PCR(核酸檢測)檢測,尤其針對75歲以上高危險群優先採測,採檢為陽性,放置防疫旅館與集中檢疫所隔離;陰性的話,就回家自我管理,配發血氧劑,定時測量紀錄。

對於醫護量能的窘境,王明鉅建議,醫院及醫學中心可設置遠距離醫療平台,讓許多陽性輕症及無症狀病患,可以居家隔離,同時配發血氧機,1天測量4次,讓醫師可以掌握病患情況,減輕醫院負擔之外,也可以降低前往醫院讓醫護人員感染的風險。

針對高齡及慢性病患者,陳秀熙認為,除了優先開放75歲年長者施打疫苗,也可以增加血氧機供給,因為這一波猝死高齡個案當中,許多都有「隱形缺氧」症狀,若能用血氧機每天測量觀察,出現異狀時及早送醫治療,可望明顯降低致死機率。

高致死率顯示疫情尚未完全趨緩,一如指揮官陳時中所言病毒頑強,已經進入社區引恐發家戶感染。指揮中心應加速提升採檢量能,找出隱形感染源,同時強化醫療量能,在疫苗尚未普及之前,防疫沒有鬆懈的餘地。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周刊 1278 期 謝謝!)

本週好康快訊:

  莫德納、輝瑞屬mRNA疫苗!有「獨特的副作用」? 醫師:最常發生在這兩種人身上

  好熱冷氣狂開又怕「貴死」! 台電曝三招:簡單一動作即可省電至少6%

  高端疫苗成功解盲,但保護力夠嗎?一文看懂國產疫苗面臨哪些挑戰

  疫情下蔬菜箱意外大紅 連全家都上門談合作 這業者才推出「一天就賣1000箱!」

  「投資幾十元,每年拿白米」學他買零股「聚沙成塔」存股加套利

「疫情爆發」下熱烈討論的「校正回歸」,英文你會怎麼說?
近日台灣疫情嚴峻使得全國進入第三級警戒,台灣人民每日心情隨著不斷增加的確診人數而起伏不定,而上周末最夯的新詞彙,大概非「校正回歸」莫屬。事實上,校正回歸的概念過去在其他國家就曾出現過,讓我們從這次的報導學多益字吧!

五千年河南故事:只有河南.戲劇幻城
河南是一個難寫又不得不寫的話題,河南就像是中國的胎記,想讀懂中國,繞不開河南。而今導演王潮歌「只有系列」點睛之作《只有河南.戲劇幻城》,如史詩般存在,作為古代中原和中華文化的全景展現,正巧成為這千年文本,最精華的摘錄,最精湛的注釋。
 
本電子報著作權屬「今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所有
若您對內容有任何建議,歡迎您來信與我們分享 ! 聯絡我們
電話:02-2581-6196轉207~210 地址:104台北市南京東路一段96號8樓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