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近一甲子的泵浦大廠,靠著不斷創新研發,搶下台達電等電子廠訂單;在第二代接班4年後,大井今年營收、獲利都將創下歷史新高。 走進一間位在新北三芝千坪大的廠房,裡頭正生產著一台台的泵浦。很難想像,這一台不起眼的零件,竟是輝達創辦人黃仁勳口中,協助AI伺服器散熱關鍵。 泵浦:如同人類心臟,透過血管把血液輸送到各個地方去,是移動流體的重要裝置,由泵跟電機組成。 這裡,是1967年創立的台灣泵浦廠商龍頭大井,該公司在全球有上千家客戶、外銷逾40國,從民生用的抽水馬達,到工業用切銷機都有使用他們的產品。4年前,他們跨足電子廠,負責生產AI伺服機櫃冷卻液分配系統(CDU)水泵,連台達電都主動找上門。今年,大井將在12月18日,以每股51元的承銷價上櫃掛牌。 攤開大井財報,今年前11個月,大井營收已達14.6億元;前三季每股稅後純益(EPS)2.66元,皆是歷史新高。 二代改革、創新 迎向新藍海 表面上,大井營收、獲利創高,是受惠於AI熱潮,但其實,能搭上這班順風車的關鍵,來自於二代接班的改革。 時間回到2019年,當時,大井僅是營收10億元、獲利1100萬元的公司。眼看公司準備投入資本市場,創辦人黃秀雄也決定將公司營運重擔交給二代。 2020年,黃秀雄大兒子黃景豐正式接掌董事長,女兒黃錦雲擔任總經理,另安排女婿沈建華出任技術長,最小的兒子黃景成則為國際業務副總。這群二代幾乎一出社會就進入大井,從基層做起,具備20到30年經歷。 「接班後最大不同,是改打團體戰!」這群「二代軍團」接受本刊專訪時異口同聲說。 原來,在他們眼裡,黃秀雄就像一位「超人」,包辦公司大小事,但隨著公司擴大規模,打破過去「一個人說了算」的傳統,就成為他們的共識。 舉例來說,這群二代掌門人觀察到,大井明明具備泵浦研發、製造的能力,毛利率卻僅有兩成,於是,接班頭一年,他們召開策略委員會,黃景豐就業務角度提供成本建議,黃錦雲則分析公司財務,最後拍板三面向降低成本。 首先,他們先調整供應鏈,利用新型複合材料的高可塑性,實現射出成型免加工,交期從傳統的4至6個月縮短至僅需4至6天。另外,他們也引進自動繞線機等智慧化設備,改善零組件生產手法。 同時,他們也大膽在產品設計開發階段,導入軟體事先模擬開模,過去常要花1年以上時間試錯,如今單一模具驗證可縮短到半年內,且準確度可提高到9成。 「光是導入開模的軟體就要砸上百萬元,對老一輩來說是個高額數字。」沈建華點出以前不敢做的原因。如今,大井毛利率已提高到3成,庫存成本也降了5%,印證這群二代的大膽投資,確實有助於公司獲利提升。 與此同時,大井靠著不斷進化,建立護城河。黃景豐回憶,大井某項產品一賣就是四十年,但效率一直在進化,零件也跟當初完全不一樣,「父親不斷灌輸我們這一代,泵浦須一直創新。」 從大井草創初期就合作的泉興電機董事長黃明朗透露,傳統家用泵浦耗電、聲音又大,但大井主動升級成離心式,不僅小聲又省電,近10年還往變頻走,「走得快讓各行各業都願意與大井嘗試合作」,如今每年仍向大井購買3萬台泵浦。 砸千萬建實驗室 拚技術領先 「研發創新能力是我們的最大優勢!」黃景豐和黃錦雲強調。原來,大井每年撥出營業額4%作為研發費用,還斥資千萬元建立泵浦與馬達雙動力實驗室,是台灣唯一獲得全國認證基金會(TAF)、德國萊因綠色產品標誌(T?V)認證的雙動力實驗室;公司並擁有抗菌、節能與靜音等高達119項專利。 2022年時,看準大井泵浦的節能功效,已符合最高效率等級(IE4)馬達,且國內只有大井具備符合科技水泵的解熱能力,台達電主動找上大井製造AI伺服冷卻機櫃泵浦。 「當時台達電只給了一張『寫滿規格的紙』。」沈建華回憶當時情形。後來,大井團隊花了半年時間研發,並取得驗證,成功拿下台達電訂單。而他也透露,不只台達電,目前已經有2、3家電子大廠主動上門跟大井合作。 儘管目前,電子業訂單僅占大井營收約1%,但明年訂單效益將陸續顯現。這也意味著,大井成功領先國內同業,跨足電子廠散熱應用。 看似轉型有成,但黃景豐不諱言,中國低價競爭,仍是最大挑戰。而他也表示,除了持續研發降噪、無毒功能,提升附加價值外,也會持續爭取AI伺服器在內的散熱產品訂單,目標是3年內電子業訂單占比達1成。「畢竟科技泵浦因技術門檻高,較不容易受到削價競爭影響。」他強調。 席捲全球的AI浪潮,確實讓長期在傳統產業耕耘的大井賺到一波機會財,但如何在保有本業競爭力的同時,擴大在AI市場的布局,才是考驗大井二代能否帶領公司成功轉型的致勝關鍵。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周刊 1461 期 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