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3C手機資訊報】提供您最新的3C相關新聞及消費情報,讓你輕鬆的掌握第一手的3C快訊。 【udn股市快遞】提供股市政策面、基本面及技術面相關新聞,做完整深入的報導,助您縱橫股海無往不利。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4/12/31第910期
直接訂閱: | 訂閱 / 退訂| 歷史報份 | 今周刊網站
財劃法修法可能變災難?
盤點哪些重大政策恐受排擠
柯文哲從反商到靠攏金權
幕僚親揭變調關鍵
 
   
封面故事
   
財劃法修法可能變災難?
盤點哪些重大政策恐受排擠
今周刊•撰文:今周刊編輯團隊

隨著立法院的落槌聲,《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法三讀通過,3753億元的人民稅金將從中央轉移到地方政府手上,這套遊戲規則上一次大規模翻修,要追溯到1999年。

「地方政府就像必須向父母討零用錢的孩子,想做什麼事,常得看中央臉色。」一位地方財政局長形容,地方稅收和統籌分配稅款是縣市自己能運用的收入,但這點錢連吃飯、搭車都不夠,必須靠中央的一般性補助款支應。「問題是,中央的政策計畫通常是全國性的,未必符合各縣市需求,況且,營業稅和所得稅,各地方原本就都有貢獻,為什麼都要由中央決定怎麼分配?」

儘管各界一致認為《財劃法》該修,但修法過後,一位長期研究地方財政制度的前財經部會首長,竟悲觀地對《今周刊》預言:「無論對中央與地方,一大筆錢憑空消失或從天而降,一定都會帶來一場災難。」

翻開這次由立法院國民黨團主導通過的《財劃法》修正案,可發現這次修法主要有三大重點。

首先是地方政府引頸期盼的「把餅做大」,統籌分配稅款多了3753億元,比修法前增加80.3%。

第二,則是修改了各縣市該如何分配這塊大餅的公式,並寫進法律條文。

第三,則是在法律中明定,中央給予地方的一般性補助款「不得少於修正施行前一年度預算編列數」。

換句話說,這次修法地方不只要多拿統籌稅款,連一般性補助款也要求一毛不能少。

在專家眼中,此次修法最難忽視的弊病,就是不由分說地替地方爭取資源,卻不考慮配套措施。

「國民黨的版本講難聽點就是死要錢版。」政大財政學系教授陳國樑不諱言,國民黨主導的修法只談一件事,就是「餅要做多大,以及這個做大的餅要怎麼分」,卻完全沒談到這些錢要用到哪,當「做事的手」和「管帳的手」無法合作,中央與地方想談有效治理,都是奢求。

一位曾長年在中央主計單位任職的前官員點出,雖分配結果「看起來每個地方都增加了,但是卻是愈富有的增加愈多,愈貧窮的增加愈少。」甚至會隨時間推移差距擴大;且中央可運用的錢變少,對於較窮的地方恐怕也失去調劑盈虛的能力,對財政弱勢縣市不利。

中央政府1年少了3757億元預算,施政的優先次序勢必得做一番調整。

行政院主計總處主計長陳淑姿表示,在財政紀律要求下,不太可能透過增加舉債的方式補足這部分收入,「只能透過相對縮減歲出規模來因應。」哪些項目可能受到刪減?

根據主計總處統計,在其餘歲出的各機關專項計畫及基本需求項下,支出位居第一位的,是不含人員維持費的國防經費,金額高達2945億元;其次,是勞保撥補的1200億元;第三,則是中央擴大租金補貼及興辦社宅專案計畫的400億元。

除了前述3項金額較大的計畫之外,包含政府近年積極推動的少子女化對策(2025年預算約346億元)、治安維護(360億元),以及健保財務協助方案(192億元)等攸關民生的重要政策,預期也都會受衝擊。

這場《財劃法》修法風暴,對上任剛過半年的新政府而言,無疑是一場重大危機,但賴清德若能藉由這場危機,推出優於三讀版的《財劃法》修正草案,並促成修法,不僅能具體實踐他口中的「更大的民主」,更可成為不忘初衷的政治典範。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周刊 1463 期謝謝!)

柯文哲從反商到靠攏金權
幕僚親揭變調關鍵
今周刊•撰文:陳燕珩

高舉公開透明、清廉旗幟的民眾黨主席柯文哲,涉入兩大弊案,遭檢方起訴求處重刑。走過10年,這個政壇新星,成了自己最痛恨的貪汙嫌疑犯,他究竟走錯了哪一步?

2024年12月26日,北檢偵結京華城容積獎勵案、政治獻金假帳案,以厚達891頁、逾61萬字的起訴書,詳載全案11名被告涉案情節,並依違背職務收賄、圖利、侵占與背信共四罪起訴柯文哲。

儘管遭起訴後,柯文哲獲准以7千萬元重金交保,暫時重獲自由,且民眾黨上下口徑一致,依舊堅信柯文哲清白,咬定全案是「政治迫害」。但從法院裁定理由明指:「依相關事證足認被告犯嫌確屬重大。」足見柯文哲未來仍得面對漫長且艱辛的司法訴訟戰。

柯文哲是否有罪,仍須交由司法審判。不過,隨著起訴書內容曝光,檢方查出的文書資料、通訊對話和證詞,已相當程度揭露,柯文哲過去因京華城容積率、政治獻金事件遭外界質疑時,多次言行不一,與他自我形塑的正直誠信,呈現極大反差。

稱京華城案不知情 被打臉

京華城容積獎勵案,就是經典的一例。

2024年9月初,柯文哲接受北檢偵訊後請回,談及北市府放寬京華城容積,他是這麼說的:「市長不應過問單一個案,京華城容積率840%,我完全不知道,是今年3、4月媒體開始鬧這件事,我才第一次知道。」

但起訴書揭露,其實早在柯文哲市長第一任期的2017年,威京集團主席沈慶京就兩度向北市府爭取放寬京華城容積,並透過市長室牽線促成會議。時任都發局長的林洲民,明確向沈慶京表達於法不合、拒絕要求,並將會議紀錄呈報給柯文哲。

沒想到隔沒幾個月,柯文哲主動透過時任市長室主任蔡壁如,交辦擔任都委會主席的副市長林欽榮,要求在會中處理威京集團訴求;林欽榮同樣未遵照辦理。

隔年順利連任後,柯文哲不滿林欽榮、林洲民執意「依法行政」,認為與他用人的「好人、能人、自己人」原則相悖,便將「雙林」換下,第二任期由彭振聲出任副市長、黃景茂擔任都發局長。

但在公開場合,柯文哲卻表現得正氣凜然。2017年出席都發局論壇,談到京華城容積議題時,他公開說:「容積獎勵要給多少,涉及圖利財團的問題,京華城我們只要一放手1百億,就差1百億。」最後結論是:「京華城這案就回到法規。」

柯文哲主動搬開大石頭以後,威京集團與第二任柯市府的「溝通管道」,明顯順暢許多。

此後,檢察官查出,沈慶京行賄台北市議員應曉薇,要求關說市府,柯文哲曾參與三次便當會討論京華城案,並親自專簽交辦都發局;被視為「自己人」的彭振聲和黃景茂則協助一路開綠燈,不顧北市府幕僚和都委會委員反對意見,最後助京華城以自創容積獎勵項目,取得破天荒840%容積。

與沈慶京密會多次 遭揭穿

令人玩味的是,柯文哲在遭羈押前,早被爆料與沈慶京關係匪淺,曾赴陶朱隱園一同唱歌。當時柯文哲只認去過一次,時間是2024年總統大選後,強調京華城案一切「坦蕩蕩」。

這又是一樁與起訴書完全衝突的羅生門。

據檢方調查,柯文哲光是在第二任台北市長任內,就與沈慶京私下會面高達十次,地點包括市長室、威京集團和陶朱隱園;2020年2月,兩人在市長室會談時,柯文哲更當場應允沈慶京推升京華城容積率。

柯文哲資深支持者或許還記得,素人柯P剛任市長時,就大張旗鼓通過「北市府政務人員廉政透明公約」,要求政務人員將行程登錄在系統備查。他更帶頭示範,宣稱個人所有行程都有登錄,「如果公開透明,弊端會少掉很多。」弔詭的是,上述十次與沈慶京的會面行程,在廉政系統卻全數「查無紀錄」。

不過短短幾年,是什麼讓柯文哲放下高舉的價值,逐漸長成他過去誓言對抗的那種人?多名曾在柯市府共事的幕僚一致認為,2018年的市長連任選戰差點落敗,是柯文哲改變的關鍵分水嶺。

「競選連任險勝3千票,對他是很大的衝擊,柯文哲徹底意識到,只有網紅政治光環是不夠的,無法讓他更上一層樓。」一位前幕僚說,柯文哲深知沒資源難打總統層級選戰,「政治,終究還是要回到世俗的那面。」

起訴書中揭露,柯文哲的「國師團」友人、勤業眾信會計師范有偉曾在競選連任前獻策,點出他的三大弱點是大巨蛋、敬老金和反商,建議柯文哲多與科技、金融業等連結,破除反商形象。

這與該幕僚的觀察不謀而合,「他第二任期後,開始有意識經營跟財團的關係,想辦法拓展資源,厚植自己的實力。」

當時柯文哲發現,許多政二代欣賞他、骨子裡是「柯粉」,便開始延攬年輕政二代、富二代到市長室「實習」,「他希望這些人回去影響父母,拉近跟他們的距離,一方面是為錢、一方面是為權。」前市府人員透露。

而負責管理實習「幼幼班」的幕僚,就是這次貪汙案的關鍵人物──貼身處理柯文哲金流、目前潛逃出境被通緝的「橘子」許芷瑜。

自稱「班長」的橘子,會帶實習生參與市長行程,在旁見習。包括彩晶董事長焦佑麒和元大集團千金馬維欣之子焦子瀚、國民黨前新北市議員陳明義之子陳世軒等,都是實習成員。

柯文哲參照早年共產黨利用國民政府軍將領傅作義的女兒傅冬菊(本名傅東菊),滲透盜取軍事情報,成功策反父親的故事,將吸收政商二代的構想,命名為「傅冬菊計畫」。

起訴書中,柯文哲傳訊給民眾黨祕書長周榆修,曾寫到「竹東鎮長的女兒是誰?有誰可以去接觸,我們當然要執行傅冬菊計畫,政二代、富二代,是我們的目標。」

對比柯文哲初入政壇,痛斥財團「用刀叉吃人肉」,如今卻主動向金權靠攏的身影,令人不勝唏噓。

一名與柯文哲共事多年的前政務官精準形容,「柯文哲是嚴以律人、寬以待己,更直白地說,就是雙標,同樣一件事,別人做就是罪大惡極,他做就合情合理。」

一九年,前民進黨立委陳明文將裝有三百萬新台幣的行李箱遺留在高鐵上,引發輿論熱議,當時柯文哲聽聞笑稱:「我要是有三百萬就好了。」接著意有所指地說,「選舉像我們這種誠實申報的很少」。

如今外界才發現,柯文哲經手的現款何止3百萬元。

檢方查出,2022年柯文哲在不得收受政治獻金期間,違法私下收取三筆獻金,分別是博弈教父陳盈助的3百萬元、前新北市議員李婉鈺父親林志郎、范有偉各5百萬元,三筆款項都有證人證實。

此外,柯文哲也遭檢方指控,與親信李文宗、李文娟兄妹共同侵占柯文哲及民眾黨政治獻金逾6千2百萬元,當中包含肖像授權費、募款小物、募款演唱會所得等一攤爛帳。

談創新 卻頻頻踩營利紅線

「柯文哲常講要『創新』,但這要在合法合理的範圍,而不是打著創新的名號違法亂紀。」民眾黨前幕僚透露,柯文哲為了經營黨營事業,曾經說要成立天使基金,投資地方小農,讓黨部一起分潤;甚至有意直接買下媒體,為自己拉抬聲量。

當時幕僚提醒,政黨依法不得從事營利事業,反倒被柯文哲怪罪「不夠創新、思惟太限縮了,這樣怎麼跟藍綠抗衡?」

他直言,柯文哲就是要幕僚想辦法找出模糊地帶,執行他的想法,像是京華城案不適用原有法規,就要創造新的解釋空間。

曾任民眾黨文宣部主任的柯昱安說,黨部不是沒賣過商品,2022年初民眾黨推出「天然台」小物,當時對接的是北市主計處長出身的黨部財務長梁秀菊。這個被柯文哲抱怨「一板一眼」、行事嚴謹的大帳房,在商品設計前,就請同仁分頭詢問監察院、內政部與律師,再三確認符合政治獻金規範。

「黨部開發商品早有前例,今年總統大選,不解民眾黨為何刻意跳過這些程序。」柯昱安感嘆,可惜在柯文哲身邊敢言、敢拒絕的幕僚,不被視為「自己人」,幾乎都已離去。剛愎自用,無疑是柯文哲政治性格上最大的弱點。

「選舉就像一面照妖鏡」,曾經是柯文哲讓人再三深思的金句之一,而走過三次大選的他,也確實正逐漸現出原形。

10年過去,那個喊著要改變台灣政治文化的熱血阿北,終究沒能堅持自己的理想,最感傷的,大概是那些曾經義無反顧地相信新政治、與他並肩作戰的選民。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周刊 1463 期 謝謝!)

本週好康快訊:

天冷別罵老公!30歲人妻吵到一半「嘴歪踉蹌、罵聲漸弱」 醫:恐留1後遺症

尾牙前公司突宣布「1消息」  她傻眼隱忍:該如何調適心情面對同事?

Uber Eats併foodpanda破局,統一想搶親?專家:挑戰全聯「小時達」

京城銀行出嫁,吸引多家金控上門求親,為何最後是永豐金出線?

輝達、特斯拉點名,2025機器人概念領風騷!3年成長154% 9台廠長線有戲

本電子報著作權屬「今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所有
若您對內容有任何建議,歡迎您來信與我們分享 ! 聯絡我們
電話:02-2581-6196轉207~210 地址:104台北市南京東路一段96號8樓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