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怕白花錢?電影痴必看的熱門影評及趣聞迭事,【火行者電影精選週報】週週推薦精彩好片不踩雷! 【udn保險週報】透過新聞與保險個案,瞭解人生存在風險,與面對風險下,個人如何從保險中得到適切保障。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4/30第927期
直接訂閱: | 訂閱 / 退訂| 歷史報份 | 今周刊網站
外資狙擊千億市值機殼大廠
可成董座洪水樹獨家告白
全聯林敏雄下一步搶攻電商
1200家門市目標年營收百億
 
   
封面故事
   
外資狙擊千億市值機殼大廠
可成董座洪水樹獨家告白
今周刊•撰文:今周刊編輯團隊

可成預計在5月27日改選董事會,來自新加坡的外資股東TIH,在3月突然提出1席董事、3席獨立董事候選人名單,投下一枚空爆燃燒彈。

事實上,TIH籌謀許久,在2020年可成出售江蘇泰州廠的隔年,開始購入可成股票;2022年下半年,達到持股1%的狀態。可成董事長洪水樹接受《今周刊》獨家專訪表示:「他才持股1%,也從未跟公司對話,卻提了足額3席獨立董事,而且這些董事都是搞股權重整的。」他的語氣中難掩氣憤。

為何僅僅手握1%持股,TIH就讓擁有近30%股權的洪水樹芒刺在背?關鍵在於TIH提名策略,潛藏著爭奪經營權的可能性。

可成董事會的結構為4席董事、3席獨董,TIH則提名1席董事、3席獨董,瞄準獨董席次而來的意圖非常明顯。

對洪水樹而言,就算是讓出一席,也難以接受。在他看來,拿下獨董意味著「準備掌控審計委員會,這可以改變公司治理、營運方向。」

《公司法》專家、政大法學院兼任教授方嘉麟解釋,審計委員會的地位,就是「董事會的太上皇」,董事會想要執行的重大資產交易,或是想做資金融通,「都需要經過審計委員會同意,如果審計委員會沒有全數同意,進到董事會要3分之2的董事同意,才可執行。」

一名不具名的律師向《今周刊》直言,即使TIH未能取得全數獨立董事席次,「只要有2席敵對的獨立董事,就掌握可成的財報生殺大權,而且還能召開股東臨時會。」

如此沙盤推演下來,洪水樹認為對方不僅意圖董事席次,而是劍指經營權。難怪洪水樹認為,這是「一席都不能讓」的攻防戰。

此外,攤開TIH提出的3席獨立董事名單,眾博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許兆慶,是經營權之爭領域的知名律師;而香港宏富產業重組公司創始合夥人黃科傑、創投機構Inflexion Ventures Pte Ltd所有權人林祺?,都以投資收購見長。

「他們提名的人選,幾乎清一色來自股權重整與資產操作領域,與可成的技術密集、資本密集與管理精實的調性完全不同。」洪水樹擔憂,TIH一旦掌握關鍵獨董席次,恐讓公司長期策略遭到干擾。

然而,洪水樹家族在2024年捲入內線交易疑雲,仍為可成的公司治理蒙上陰影。

TIH也透過報紙廣告抨擊,可成經營階層主力都是家族成員,相較於其他上市櫃公司,認為「可成科技有濃厚的家族色彩」。一位熟悉可成公司運作的上市公司總經理也描述,可成是標準的「one man company」、洪水樹一人領導公司。

TIH究竟是禿鷹,還是想參與營運,背後真正目的讓外界霧裡看花,也是導致洪水樹戒慎恐懼的原因。

然而,金融圈中也有聲音反應,打從賣掉泰州廠後,可成逐漸消失在法人視野。一位本土投信台股投資研究部主管提到,可成賣掉泰州廠之後,投資人愈來愈難與洪水樹當面溝通。法人的說法呼應了TIH的訴求「想要話語權,不是經營權」。

這些法人的困惑代表著3成股權的困惑,也是投資大眾的困惑。可成身為千億市值的機殼大廠,雖然正經歷成長的轉型痛苦,但有責任回應各方疑問。

可成預計在5月27日改選董事會,來自新加坡的外資股東TIH,在3月突然提出1席董事、3席獨立董事候選人名單,投下一枚空爆燃燒彈。

事實上,TIH籌謀許久,在2020年可成出售江蘇泰州廠的隔年,開始購入可成股票;2022年下半年,達到持股1%的狀態。可成董事長洪水樹接受《今周刊》獨家專訪表示:「他才持股1%,也從未跟公司對話,卻提了足額3席獨立董事,而且這些董事都是搞股權重整的。」他的語氣中難掩氣憤。

為何僅僅手握1%持股,TIH就讓擁有近30%股權的洪水樹芒刺在背?關鍵在於TIH提名策略,潛藏著爭奪經營權的可能性。

可成董事會的結構為4席董事、3席獨董,TIH則提名1席董事、3席獨董,瞄準獨董席次而來的意圖非常明顯。

對洪水樹而言,就算是讓出一席,也難以接受。在他看來,拿下獨董意味著「準備掌控審計委員會,這可以改變公司治理、營運方向。」

《公司法》專家、政大法學院兼任教授方嘉麟解釋,審計委員會的地位,就是「董事會的太上皇」,董事會想要執行的重大資產交易,或是想做資金融通,「都需要經過審計委員會同意,如果審計委員會沒有全數同意,進到董事會要3分之2的董事同意,才可執行。」

一名不具名的律師向《今周刊》直言,即使TIH未能取得全數獨立董事席次,「只要有2席敵對的獨立董事,就掌握可成的財報生殺大權,而且還能召開股東臨時會。」

如此沙盤推演下來,洪水樹認為對方不僅意圖董事席次,而是劍指經營權。難怪洪水樹認為,這是「一席都不能讓」的攻防戰。

此外,攤開TIH提出的3席獨立董事名單,眾博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許兆慶,是經營權之爭領域的知名律師;而香港宏富產業重組公司創始合夥人黃科傑、創投機構Inflexion Ventures Pte Ltd所有權人林祺?,都以投資收購見長。

「他們提名的人選,幾乎清一色來自股權重整與資產操作領域,與可成的技術密集、資本密集與管理精實的調性完全不同。」洪水樹擔憂,TIH一旦掌握關鍵獨董席次,恐讓公司長期策略遭到干擾。

然而,洪水樹家族在2024年捲入內線交易疑雲,仍為可成的公司治理蒙上陰影。

TIH也透過報紙廣告抨擊,可成經營階層主力都是家族成員,相較於其他上市櫃公司,認為「可成科技有濃厚的家族色彩」。一位熟悉可成公司運作的上市公司總經理也描述,可成是標準的「one man company」、洪水樹一人領導公司。

TIH究竟是禿鷹,還是想參與營運,背後真正目的讓外界霧裡看花,也是導致洪水樹戒慎恐懼的原因。

然而,金融圈中也有聲音反應,打從賣掉泰州廠後,可成逐漸消失在法人視野。一位本土投信台股投資研究部主管提到,可成賣掉泰州廠之後,投資人愈來愈難與洪水樹當面溝通。法人的說法呼應了TIH的訴求「想要話語權,不是經營權」。

這些法人的困惑代表著3成股權的困惑,也是投資大眾的困惑。可成身為千億市值的機殼大廠,雖然正經歷成長的轉型痛苦,但有責任回應各方疑問。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周刊 1480 期謝謝!)

全聯林敏雄下一步搶攻電商
1200家門市目標年營收百億
今周刊•撰文:陳葦庭

全聯旗下的電商事業,今年可望達成百億元的業績目標。只有20萬品項的全電商,要如何結合集團優勢,在競爭激烈的電商市場中殺出一條血路?

手機App頁面上,顯示著琳琅滿目的商品,包括iPhone手機、最新款的任天堂Switch 2遊戲機、家庭主婦喜愛的LE CREUSET琺瑯鑄鐵鍋,還有各式專櫃保養品,價格甚至比其他實體、電商通路還要優惠。

這,是超市龍頭全聯集團旗下全新的電商平台「全電商」。

富爸爸當靠山 挑戰零售龍頭

前身名為「隔日達」的它,過去主打快速消費品箱購和量販,去年第四季該平台正式更名為「全電商」。靠著集團旗下量販店大潤發的採購優勢,全電商也賣起過去全聯沒有銷售的3C、小家電、保健和美妝保養商品,如今整體業績每月都呈現三位數成長,若加上同為全聯旗下的生鮮電商「小時達」,今年線上業績可望突破一百億元大關。

儘管作為電商後進者,全電商和小時達的營收加總,還不及本土線上零售龍頭momo的十分之一,但靠著全聯這位強而有力的富爸爸相挺,來勢洶洶的全電商,已成為同業眼中不敢小覷的新玩家。

「做零售一定要做電商,這是趨勢,不能不做!」一向低調的全聯董事長林敏雄,今年3月底出席公開場合時,也用堅定的語氣,宣示全聯投入電商戰場的決心。

表面上,全聯將觸角由線下往電商延伸,是為了進一步拓展事業版圖;其實背後至關重要的目標,是在穩坐超市龍頭之餘,進一步挑戰全通路零售霸主地位。正如林敏雄那句眾人耳熟能詳的名言:「永遠要進步,不是第一名,不考慮。」

零售業的天平,確實正逐漸朝電商這端傾斜。

根據最新公布的財報,2024年第四季,美國電商龍頭亞馬遜單季營收達1878億美元(約6.1兆新台幣),首度超越實體零售通路霸主沃爾瑪的1805億美元(約5.8兆新台幣)。

美國兩大零售巨頭白熱化的競爭過程,一向對市場脈動極為敏銳的林敏雄當然看在眼裡,3月間他充滿自信地宣示:「全聯在台灣開到一千兩百多家,比沃爾瑪在美國的密度還高,所以我們一定要發揮地利的優勢,從線下到線上做更多的生意。」就足以證明,他認為電商是鞏固零售領頭羊地位,必須攻下的戰略要地。

只是,在台灣電商市場,早有深耕已久的momo與跨境電商酷澎各據一方,而從零開始的全電商,要如何殺出一條血路?

首先,是在最重要的競爭武器「品項多元性」上,拉近與對手的差距。

全聯在2022年併購的大潤發,恰好扮演關鍵角色。

對接大潤發 增加逾10萬品項

早在併購初期,全聯內部已評估朝電商布局的可行性,原因在於零售業領域中,超商可供應品項約兩千五百種、超市約一萬種、量販約4萬種,儘管都比不上電商平台的數百萬種品項,但仍有顯著互補效益。

「集團裡第一個跟全電商對接的事業體,就是大潤發。」全聯線上事業部商品開發主管蘇麗君回憶。她解釋,相較於超市起家的全聯,大潤發量販店品項更多,還具備3C、小家電、箱購快消品的採購優勢,若能因此吸引消費者上門,不只能打開全電商的知名度,還可提高客單價,創造多贏。

「不只婆婆媽媽愛用的大同電鍋,Switch在我們平台也賣得很好,1個月可以有上百台!」全聯線上事業部產品管理張世旻自豪地分享,靠著過去全聯沒賣的3C、小家電,每月就能為平台帶進10至20%業績,以及20至30歲的年輕新客群。

不過,蘇麗君也坦言,與原生電商平台相比,實體零售跨足電商,得經歷一番磨合。

例如,電商與實體門市的倉儲邏輯完全不同,飲料在電商平台是以箱為單位,到了實體通路卻變成以瓶為單位,「結果曾有一箱24瓶的飲料,現場出了24箱給客人。」回憶起整合的過程,蘇麗君難掩苦笑,直言線上線下系統的屬性、欄位設定,完全不同,為了貫徹OMO(線上線下整合),團隊花了不少心力溝通協調。

在隔日達階段,全聯平台商品數僅約3萬種,改名全電商後,品項數有20萬種,預計年底可達到50萬種目標。雖然已不可同日而語,但與其他電商平台相比,仍有一段差距。

既然在產品豐富度與多元性上還追不上同業,全電商勢必得在其他優勢突圍。

瞄準女性客群 開發專屬商品

因此,「軍備競賽」的第二階段,是善用全聯逾千萬名PX Pay會員,對他們精準行銷,並開發新商品。「重點是我們能不能給消費者想要的東西。」全聯線上事業部協理初貴民解釋。

全電商團隊思考,全聯主力客群是35至60歲的女性,這群人是家庭核心成員與主要經濟支配者,平常對鍋碗瓢盆、保健品、美妝品的消費需求高;如果能鼓勵這群顧客在全電商穩定消費,就能進一步開發新商品、刺激買氣。

「媽媽們會集點換購鍋具、刀具,那勢必也會需要潮流、時尚,但門市沒有的其他周邊商品,像是百慕達烤箱、熱水壺,我們就可以慢慢做到這群人的生意。」蘇麗君解釋,在PX Pay會員的基礎上,團隊可以比其他電商更快速掌握消費者喜好,再加上全聯集團本身具備採購優勢,在貨源穩定的情況下,自然能打造良好的購物體驗,提升消費者滿意度和黏著度。

今年全電商顧客的重複購買率達66%,自行開發的新商品,業績占比更高達4成,平均客單價超過兩千元,印證「精準行銷」的策略正確。

用專屬商品養出一群有忠誠度的回頭客後,全聯就能結合最強大的武器——遍布全國各地的逾一千兩百家門市,強力助攻全電商。讓顧客上全聯採購時,就能順道領取全電商到貨,反之亦然。

「最快今年,全電商的商品就可以在全聯及主要便利商店取貨。」初貴民認為,隨著線上購物便利性大增,台灣到店取貨的市場競爭,也將更加激烈。

「我們希望全聯、小時達、全電商,拼起來就是消費者的一天。」初貴民指出,全電商的主要消費時段,大多落在早上與晚上八點後,是民眾工作前或下班後需要逛街、打發時間的時段;小時達的下單高峰時段,則是中午前和傍晚四、五點左右,滿足家庭主婦備菜需求。

全聯希望透過這樣的複合式場景,一站滿足消費者各式的生活需求。

「我的全聯全台都有,常常用全聯的東西,就會常常想到全聯。」林敏雄這段為近年集團發展所下的註解,恰好就是全電商的發展藍圖。

只是,不具名零售業者認為,去年台灣零售霸主統一入主網家PChome、雅虎台灣,儘管目前仍未有明顯整併的動作,但該集團本身就有完整的物流、倉儲和七千多家實體門市系統,若未來將統一超商、家樂福、網家、雅虎等資源整合,勢必會撼動台灣零售業線下線上的生態。

全電商在統一強勢出擊下,如何能持續保有競爭力,將是全聯發展線上事業的一大挑戰。

一如林敏雄的堅持——「絕不做第二」,台灣超市龍頭與超商霸主的爭霸戰,已經從實體通路延伸到電商,無論最後誰勝出,最大的受益者都會是消費者。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周刊 1480 期 謝謝!)

本週好康快訊:

又有ETF退場「今年第3檔」!股災還上漲、績效逾11%不錯 為何下市原因曝光

不沾鍋易致癌?專家:別用它煮「這類食材」!譚敦慈:用不沾鍋前先做1件事

宜鼎10年前發展AI「起點是這場對話」…董座親解如何從「做太早」變身輝達隊友?

0056、00878...ETF換股潮來了!這1檔殖利率逾10%!卡位前留意3問題

光寶、美時、力特…股災護盤誰最夠力?15檔「雙優」庫藏股股漲條件一次看

貓奴必看 ! 主子「折手手、翻肚」還有「鏟屎官、吸貓」英文怎麼說?
小貓咪好可愛啊!外表超級萌,他們各種行為總是讓人不禁發笑。在英文中,也有表達貓咪「折手手、翻肚、呼嚕」的說法喔!各位鏟屎官們,一起來學習吧!

離島綠能實驗,能成為台灣能源轉型解方嗎?
非核家園、能源轉型已經成為台灣當前的施政目標,綠能建設也早已納入「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預期可在2025年吸引1.8兆元的民間投資。倡議家4月客座總編邀請到國立金門大學土木與工程管理學系教授劉華嶽,剖析離島能源發展的困境與優勢,透過金門的綠能實踐經驗,探索離島綠能永續發展新路徑,並為本島提供借鏡。
 
本電子報著作權屬「今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所有
若您對內容有任何建議,歡迎您來信與我們分享 ! 聯絡我們
電話:02-2581-6196轉207~210 地址:104台北市南京東路一段96號8樓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