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遍天下旅遊電子報】每月企劃精采的旅遊專題,讓你感受美景與多樣風情,創造屬於個人的旅遊哲學。 【人資e周刊】內容包含最新勞工政策解析、企業管理進修、人事聘用秘方,希望您的疑難雜症能獲得解決之道。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11/19第956期
直接訂閱: | 訂閱 / 退訂| 歷史報份 | 今周刊網站
AI新台鏈!電子五哥、環球晶
砸3千億進駐德州金三角
《經濟學人》點出台灣病癥
美國財政部開藥方?
 
   
封面故事
   
AI新台鏈!電子五哥、環球晶
砸3千億進駐德州金三角
今周刊•撰文:今周刊編輯團隊

早晨7點,德州,達拉斯。

上班時段,升起的陽光開始為這片土地升溫。美國國道七十五號,車流已然湧現,匯聚成一條鋼鐵的洪流。

在地圖上,它只是美國無數平凡的縱貫公路的其中一條,但在達拉斯人的口中,它是繞不開的「中央高速公路」。

一路往北,駛離達拉斯市中心的摩天大樓,不到10分鐘,樓房開始變矮低、龐大的廠房開始映入眼簾,AT&T、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惠與(HPE)等美國科技大廠的標誌,沿著七十五號國道, 出現在德州特有的灼熱空氣中,顯得異常清晰。

同時,綿長的國道兩旁,台達電、緯創、光寶、環球晶、英特磊……。外來新臉孔所新購或翻新的廠房,一棟一棟矗立在寬廣平地之上,讓國道兩邊的建築物密度變高了起來。

根據《今周刊》統整可以發現,台廠前進德州,落腳地點明顯集中達拉斯、奧斯汀、休士頓三地為主,形成台廠的黃金三角聚落。

從早期就已紮營在此的鴻海、台達電,先後宣布投資進行新的項目、今年5月開出新產能的環球晶也要加碼。再盤點這兩年新前進美國的科技大廠,電子五哥、ODM組裝代工廠全員推進德州;電源雙雄、機殼、導軌、半導體等大廠同步跟進布局,AI產業鏈的關鍵企業幾乎全報到,目前為止,本刊統計,已有14家製造廠總計投入3千億台幣,遠赴重洋、延伸台灣經驗,來到德州建置產能。

矽晶圓廠環球晶,是這波台廠投資德州最大的企業,合計將投入約2300億台幣(75億美元)。廠房設址於大達拉斯最北側的謝爾曼市,一期廠耗資35億美元、耗時3年打造,已於今年5月啟用,預計明年全面建成,屆時將擁有每月30萬片晶圓的產能。

「環球晶擴建意願很高,但有幾個前提必須達成: 第一期、第二期一定要有獲利。」董事長徐秀蘭表示,任何進一步的產能提升,都必須在有穩固的市場需求、長期的客戶承諾、可持續的盈利能力,以及美國政府的持續支持下才會進行,「確保我們的增長保持紀律、以市場為導向,並符合戰略布局。」

台灣ODM廠和碩則選址大奧斯汀地區,通吃車用與AI伺服器需求,今年10月以台幣9億元(3072萬美元)購入約54萬平方英尺土地、16.88萬平方英尺廠房,加上早前的投入,合計達36億台幣(1.16億美元)。

和碩共同執行長鄭光志表示,選擇在德州購廠的原因之一,是電力成本與供應穩定性,「與墨西哥廠的協作,也是考量。」和碩規畫墨西哥廠以零件製造為主,且具備SMT(表面黏著技術)和打件能力,部分產品可以在墨西哥廠完成前段製造後,移到德州廠從伺服器準系統(L6)接續生產,並執行至伺服器整機系統完成。

至於以火箭升空聞名的休士頓,則是鴻海拓展德州產能的大本營,去年11月鴻海於哈立斯郡,購置逾47萬平方英尺土地,外加逾20萬平方英尺廠房,今年6月再租用兩座共逾60萬平方英呎廠房,大幅擴充AI伺服器產線。

「至少在未來3年,北美洲會持續是鴻海最大的AI伺服器製造基地。」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表示,2026年、2027年鴻海在美國的擴產規模,絕對會比今年更大,「在接下來的6個月內左右,我們會開始看到人形機器人出現在德州廠,它們將生產AI伺服器。」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周刊 1509 期謝謝!)

《經濟學人》點出台灣病癥
美國財政部開藥方?
今周刊•撰文:楊紹華

《經濟學人》剛報導新台幣匯率長期低估釀致的「台灣病」,央行與美國財政部就公布「匯率議題聯合聲明」。

專家解讀,這份聲明對台幣匯率恐有一定影響,但或許也是「台灣病」的藥方之一。

中央銀行在11月14日當天連發兩篇新聞稿,第一篇,是針對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最新一期封面故事「The hidden risks in Taiwan's boom」(台灣榮景的潛藏風險)做反駁,該報導直指,台灣在經濟繁榮表象下,因為新台幣匯率長期偏低造成諸多風險與「台灣病」;至於央行當天緊接發布的第二篇新聞稿,則是「台美匯率議題聯合聲明」。

聯合聲明 設定匯率調整框架

兩篇新聞稿目的顯然不同,但都圍繞著一個關鍵議題:新台幣匯率。事實上,即使《經濟學人》在約3千5百字的報導全文中,僅用不到30字來提醒「美國恐施壓新台幣升值」,但央行仍在反駁聲明中特別強調,今年以來央行與美國財政部溝通時,對方「從未要求新台幣升值」。

不過在熟悉國際金融的學者眼中,若把央行對《經濟學人》的反駁說明,對照「台美匯率議題聯合聲明」的文字內涵,可以看出,「從未要求新台幣升值」的說法只是某種自我安撫,整份聯合聲明內容雖然看似極簡,但對新台幣匯率未來走向的後座力,卻是不容小覷。

聲明全文大致分為台美雙方「決定」、「確認」、「同意」、「承諾」4個部分,每個環節也各自存在「意在言外」的進一步延伸解讀空間。

在「決定」的部分,聲明寫道:「雙方決定持續就總體經濟及匯率議題進行磋商。」前行政院長陳?對此表示,這代表美國總統川普去年就任以來啟動的一連串對外談判,自此可能正式進入「匯率」層面。

其實從今年9月底開始,美國財政部已陸續和瑞士、韓國、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央行共同發布類似聲明,內容與台灣版大同小異;某種程度,讓人聯想起川普在今年7月對各國發出的關稅談判信,隨著一封封內容相近的信件發出,後續談判也開始加速進行。「央行與美國財政部的這份聲明,就像是未來雙方持續磋商的基本框架。」陳?說。

那麼,框架是什麼?「雙方『確認』將避免操縱匯率……,以免阻礙國際收支之有效調整或取得不公平競爭優勢。」一位金融學者拆解這句聲明的其中巧門,「什麼是國際收支之有效調整?」就算不翻教科書,只要簡單用Google搜尋就能得到答案,國際收支調整的基本概念之一,就是「順差國的貨幣匯率必須升值」。

而台灣,去年對美貿易順差達到創紀錄的649億美元,名列美國第6大逆差來源國;央行總裁楊金龍並預估,今年台灣對美順差恐破1千2百億美元……。陳?表示:「所以就算美國沒有直接要新台幣升值,但從聲明裡的這句『確認』看,美國等於是很明顯地要求新台幣升值了。」

承諾公布 央行阻升手段受限

再看台美雙方彼此「同意」部分,聲明內幾個關鍵句,包括「不意圖影響匯率以取得競爭優勢」、「干預匯市應僅限於因應匯率過度波動或失序變動的貶值或升值」。陳?提醒,雖然這幾句都是老生常談,但這份聲明敲定後,「什麼是『競爭優勢』?怎麼樣算是匯率『過度波動』或者『失序變動』,從此不是台灣央行單方面說了就算,解釋權掌握在美國手上了。」

另有學者指出,由於聲明強調干預匯率適當與否的判別範圍,包含「升值」與「貶值」雙邊,也就是央行對啟動匯率干預的升、貶幅度臨界點必須一致,「那麼,《經濟學人》所說的台灣病根源,也就是央行長期對台幣『阻升不阻貶』的作法,未來或許也會被綁住手腳。」

不過,說到央行被綁住手腳,這位學者認為更須關注的,是聲明裡的「承諾」部分。相較央行目前每半年會在立法院報告過去6個月的干預匯率金額,聲明承諾,未來將改為「至少每季公布一次外匯干預操作」。「如果央行不造假,那麼,干預匯率對外公布的頻次變多,確實會讓央行對匯率更難上下其手。」他笑說。

自從2020年起,央行開始每半年公布匯率干預金額,前兩年的「阻升」手筆確實可觀,2020年下半年甚至淨買匯352億美元力阻升值,但在2022至2024年底的「六個半年」期間,央行對外公布的數字,皆為代表「阻貶」的淨賣匯。

「不過在這段淨賣匯期間,外匯存底卻仍持續上升,而且,期間至少有『四個半年』的末段,外匯存底有明顯增加,」學者揣測,這個現象意味央行可能改以「分散力度」的低姿態做法來壓抑匯率,並在攸關多數企業財報定價的半年底加強阻升,「但未來若改採每季公布,頻度加快,央行在干預匯率時,應該會更傷腦筋。」他表示。

除此之外,央行也承諾將每季依照國際貨幣基金(IMF)的「國際準備與外幣流動性」(IRFCL)格式,公布外匯存底與遠期部位資料,「台灣會成為唯一一個以此公布數據的『非IMF會員國』。」陳?說,雖然這份聲明可能對央行阻升、對新台幣匯率帶來影響,「但,這不是壞事!」話鋒一轉,他開始談到《經濟學人》所說的台灣病。

檢視央行對《經濟學人》報導提出的5點反駁說法,除了最後一點宣稱美國並未要求新台幣升值外,其他四點,基本上都是強調該報導引用「大麥克指數」認定新台幣嚴重低估的失當,「央行就是這樣,總是抓到一個小辮子就大作文章,但,報導所提到的台灣民生經濟問題才是核心啊!」陳?感嘆地說:「這些都是老問題,央行這次卻都沒有回應。」

綜觀《經濟學人》這篇報導,核心論述包含幾個面向,例如「長期被低估的貨幣匯率,有助於台灣出口的崛起,但在製造商被縱容的同時,台灣一般消費者卻被剝奪了成長的成果。」文中舉例,1998年以來台灣民間消費占產出的比例下降了20個百分點。

廉價幣值 長年影響民生消費

此外,報導寫道,「為了保持貨幣廉價,台灣充斥著現金,從而壓低利率……,平均房貸利率從1998年的8%到2000年後維持在僅有2%水準,加上高額儲蓄,導致房價大幅上漲。」

這些現象確實如陳?所說,都是長年沉痾。早在《經濟學人》這套報導刊登的15年前,2010年1月,《今周刊》就曾以「彭淮南的困局」為封面故事,探討當時央行總裁彭淮南長期阻升新台幣對民生經濟的影響。當時封面上的文字,與15年後《經濟學人》的論述異曲同工:「是誰造成你的購買力縮水、房價高漲?……,新台幣長期趨貶,每人財富縮水2百萬!揭開央行總裁彭淮南匯率政策的真相!」

在引發國內熱議的《經濟學人》報導中,至少有6次強調各項經濟數據在1998年前後的轉折差異。這一年,正是彭淮南初任央行總裁的時間,報導中也引用國內前部長級官員及相關人士的說法,「沒有人想被這個無所不能的監管者視為批評分子」、「他們會打電話給批評者的老闆進行投訴」、「央行有很多威脅手段」。

這也是個老問題。2016年7月,本刊以「他是神操作還是獨裁者?」為題,調查報導央行對外強烈反擊異議、對內形塑一言堂文化的作為,文章引言寫著:「他創造了一個獨特的台灣:一個央行永遠正確、不容討論的台灣,也捆綁了深深影響每個人的新台幣利率、匯率政策,讓台灣出現許多獨特的經濟怪象。」多年之後,《經濟學人》仍在文中強調,在台灣,「中央銀行擁有不尋常的權力!」

在論及央行「不尋常的權力」時,《經濟學人》把更多重點放在央行長期以來的高額盈餘繳庫。「印新台幣、囤積外幣資產,從而賺取可觀利潤,匯給政府」、「2023年央行繳庫占政府總收入的6%,而富裕世界的平均水平為0.4%,這增強了央行的政治權威。」報導寫道。

金權在握 制衡須仰賴透明度

其實《經濟學人》恐怕還低估了台灣央行的繳庫實力,本刊於2012年刊登的「揭開央行賺錢神話」報導中計算,央行自2002年以來每年對國庫的貢獻度都在7%以上。

文中也解析,央行為了持續暴賺,必須擴大外匯存底、買進海外更多資產,同時壓低國內利率,創造利差收益空間,也需壓低新台幣匯率避免產生匯損,長此以往,央行繳庫所造成的傷害不僅在於「權力異常」,更產生《經濟學人》所說的台灣病根源。附帶一提,在2023年本刊的「央行暴賺的代價」報導中計算,近10年央行繳庫占整體歲入的平均比率達到8.85%。

阻升新台幣、壓低利率、衝高外匯存底,都是台灣經濟的老問題,《經濟學人》的解讀中,這些問題難改的核心原因,包括了央行「不尋常的權力」;權力的制衡要靠建立「可究責性」,這部分又仰賴於更高的透明度。

或許也是因為這樣,這份「台美匯率議題聯合聲明」固然可能對央行及新台幣匯率帶來影響,但陳?仍然認為「這不是件壞事」。新台幣匯率不見得就此急升,但若能有更健康的政策框架與透明度,則像是取得可治療「台灣病」的連續處方箋。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周刊 1509 期 謝謝!)

本週好康快訊:

李文如是誰?不到3年升台積電最年輕副總...傳棄3800萬到輝達,一文起底V姊

陳耀昌76歲病逝...血液腫瘤權威、骨髓移植教父!曾說:要離世,我寧可醒著時發生

獨》季辛格轉戰創投,率獨角獸找隊友:「早餐有想法、晚上討論量產」只有台灣有這速度

AI伺服器大廠法說釋樂觀訊號,市場喜憂參半?輝達擬調代工模式,供應鏈有兩大天險

台股盤勢震盪中,誰還有補漲空間?台玻、華通...看季報撿便宜,5檔低估股進可攻退可守

《國寶風暴》盟友,只代表此刻有共同利益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自己的標準、自己想要的追求的,搭得上的時候就會合作,立場不同就成了對手,沒有什麼是絕對的,《國寶風暴》也把這點血淋淋地點出來。題材雖然硬了點,但電影本身一點也不會悶,直接進入重點,一路都沒有可以錯過的片段,直到最後都還有幾個小翻轉,是真的很精采的作品。

科幻變現實 真有隱身斗篷可穿!
現年53歲的稻見最著名的發明是「光學迷彩」,而這項發明的靈感源自士郎正宗的連載漫畫《攻殼機動隊》。稻見攻讀博士期間,受到指導教授的啟發,希望他將漫畫中的「隱身」斗篷變成現實。歷經多年試驗,稻見利用「回復反射材料」製作布料,搭配攝影機與投影技術,將背景影像投射於穿戴者身上,營造出隱形的視覺效果。這項成果2003年獲得「時代」雜誌評選為「年度最酷發明」,並讓稻見揚名國際。
 
本電子報著作權屬「今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所有
若您對內容有任何建議,歡迎您來信與我們分享 ! 聯絡我們
電話:02-2581-6196轉207~210 地址:104台北市南京東路一段96號8樓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