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閱讀最豐富的生活資訊?【RICH達人生活網電子報】囊括財經及健康主題,還有精彩的人物專訪,不容錯過! 以英文角度感受臺北的魅力,【Discover Taipei英文雙月刊電子報】每期給你流行話題、美食景點等不同主題的精彩報導。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直接訂閱:
景美集應廟 市場裡的三級古蹟
老社區新靈魂 中山配銷處 新風貌 (上)
 

景美集應廟 市場裡的三級古蹟
文/宋祖慈;攝影/王能佑

景美集應廟是文山區唯一的一座古蹟寺廟,周邊被景美夜市的攤商圍繞。許多當地人買小吃路過廟口,都會習慣性地停下腳步合掌敬拜。

從臺北市廟宇古蹟的分布來看,景美集應廟已經是最南的一座,它記錄了清代臺北盆地南緣山區的開拓史。早期漢人沿著臺北的母河──淡水河流域建立聚落,並多以守護神奉祀處為中心,閩、粵移民崇拜的媽祖廟、開漳聖王廟、清水祖師廟、保生大帝廟等便是隨著信徒的腳步,最早於清朝在各地建廟,護佑眾生。而自艋舺東邊起一直到古亭、大安、景美、木柵乃至臺北縣的深坑、石碇等地,都為福建泉州安溪人所開墾的。保儀尊王的信仰,也因此被帶到景美。

景美的古早地名曾叫做境尾(又稱槻尾),這個地名的由來便說明清乾隆時期安溪的移民在此地開墾,以此為盡頭;槻尾則是指瑠公圳的水路經過。地名改成景尾、景美,則是更後來的事了。

保儀尊王是景美拓墾戶高、張、林三姓移民信奉的守護神,咸豐10年高姓家族發起建廟於竹圍內(即今景美國小南側),同治6年遷移到現址重建,占地面積3,594平方公尺。集應廟坐東朝西,背倚景美山、前臨景美溪(早年還是新店溪渡口),風水形勢極佳,前殿柱聯便說:「景山展畫屏脈鍾寶剎千人拜,溪水環玉帶波映華堂萬點光。」只是廟宇早被周邊大樓圍繞,山水地勢不復清晰可見,連廟前配置的戲臺一不留意就可能忽略了。

清代中型廟宇的代表

集應廟的建築結構為兩殿兩廊兩護龍,面寬總寬七開間、殿宇三開間的「七包三」形式,是清同治年間臺灣最常見的寺廟配置。前殿的大紅色木柵欄也是清代傳統做法,許多廟宇重修後,柵欄就消失了,集應廟仍然保留古貌。前殿中央屋脊是高聳華麗的西施脊,也是很顯眼的特色。

前殿中門一對石獅雕刻精細,正面牆堵亦全以石材構成,左右兩邊的身堵與裙堵雕鑿手法不同,很可能是由兩班匠師分別製作。前殿側邊對看堵有一幅刻著人物持旗、球的深浮雕石刻,暗喻著「祈求」。

集應廟經過重修,石刻牆堵上刻有「大正甲子年仲秋修建」,顯示前殿曾於民國13年修葺;檐廊彩繪上題「庚子孟秋之月」,則是民國49年庚子修建時重繪。部分建材在重修時已改為現代材料,但左護龍的石柱上尚留有「咸豐十年荔月吉旦」的落款,清代與日治大正時期的原物多有保留,是臺北現存清代中型廟宇的代表之一。

保儀尊王與保儀大夫

景美集應廟的特別之處,還在於它兼具原鄉守護信仰及單姓宗祠的雙重功能。河南光州一帶的高、張、林三姓自唐朝末年便奉保儀尊王為守護神,三氏遷往福建安溪時便將香火南遷奉祀,後來又再次隨著後裔移民來到臺灣。景美集應廟由高氏修建(並一直由高氏家族管理、主持祭禮),當時三姓分別奉祀,高氏分到保儀尊王神像、張姓分到香爐供奉在木柵集應廟,萬隆集應廟則是分到了張巡的妾林夫人像 。三姓分家之後,集應廟的香火信仰更為開枝散葉,景美集應廟因而又稱為高氏集應廟,以示區別。

其實三姓集應廟複雜的由來還不只是信奉者家族,連主神保儀尊王都有兩種說法:唐朝安史之亂時死守睢陽的忠臣張巡、許遠殉國之後,被民間信仰奉為神明,宋朝時封許遠為保儀尊王、張巡為保儀大夫,但這個尊稱的另一種說法則是剛好對調過來。

仔細研究,這個複雜問題還蠻有趣的──是王比較大?還是大夫比較大?兩者聽起來好像有官階之分,然而歷史上總把張巡、許遠相提並論,其實他們二位死前的官階,張巡只是縣令、許遠則是太守,兩人在被圍城之時官階較大的許遠發現張巡比自己更具謀略,於是把指揮權禮讓給了張巡,因此若以戰功來論,張巡為主功。正是「國士無雙雙國士,忠臣不二二忠臣」,兩位將軍是無須論斷高下的。景美地區多奉張巡為保儀尊王、許遠為保儀大夫。

積極管理,活化古蹟功能

集應廟所在的景美街,前身便是景美老街,在清道光年間就形成市集,屬於清代典型街廟配置,可惜老街並沒有留下太多具體痕跡,唯獨景美老居民還會用「頂街」、「下街」這樣的古早叫法。

雖然身處空間侷促的市場之中,景美集應廟仍希望能永續扎根並積極推廣古蹟文化,管委會在建築修復完成之後與中國科技大學合作,藉助學術界力量加強日常管理、解說導覽、防災及社區參與等軟體內容。

中國科技大學閻亞寧教授指出,集應廟是文山區唯一古蹟,與學校又有一層親切的地緣關係,雙方都希望藉此找出維護古蹟的適切方式。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非常支持集應廟管理維護計畫,並計畫給予經費補助,因為它落實了古蹟保存,不只是建築修復,還更進一步積極活化,與景美老街的歷史氛圍結合、重新發揮社區功能。

健行、古蹟加美食

豐富景美半日遊

集應廟周邊白天是市場,傍晚便是熱鬧的夜市,許多排隊小吃如水煎包、蚵仔麵線、豆花等老店,深受在地居民的喜愛。廟後方的景美山仙跡岩雖只是市區小郊山(海拔144公尺),卻是俯瞰市景的好位置,新店、中永和、公館及淡水河可以盡收眼底。因為山頂處有塊大石,相傳仙人呂洞賓在上面留下了足跡,所以大家都叫它仙跡岩。

您可以規劃一趟半日遊,先到仙跡岩步道走走,再到集應廟參觀,接著便能胃口大開地享用夜市小吃;別擔心外地人找不到招牌店家,那長長的排隊隊伍非常好認。

▲景美集應廟小檔案

地址:景美街37號

電話:2934-8446

古蹟級別:三級古蹟

類別:祠廟

創建年代:清咸豐10年(西元1860年)建造;清同治6年(西元1867年)遷建現址

老社區新靈魂 中山配銷處 新風貌 (上)
文/邱淑宜;攝影/許育愷

提到中山北路,你會想到什麼?林森北路的六條通、七條通、八條通?五星級飯店國賓、晶華、老爺?老字號的晴光市場、雙連市場?還是南京西路上的百貨公司及中山北路1段兩側的精品店?

發展已久的中山北路,就像千面女郎有著多樣的面貌與風情,配合原臺灣菸酒公賣局中山配銷處舊址將變身成為文化創意產業育成中心,臺北市都市更新處從6月到7月底,舉辦「URS21創意漫遊──你的,在地生活趣」系列活動,讓市民認識URS21中山配銷處周遭豐富多元的地方文化。

URS21 深度認識中山區地方文化

「URS21」是什麼意思?都市更新處表示,「URS」代表「都市再生前進基地」(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21」則是活動起點中山配銷處的門牌號碼,而URS的發音又與「YOURS」相近,巧妙地將「你的」的意涵帶進活動中,表示這是屬於全體市民的活動,一同見證都市新生的歷程。

這項活動由設在中山區的台灣好基金會承辦,以6場城市漫步深度慢遊、2場講座和15個街區型塑點等免費活動,帶領民眾深度認識中山配銷處及由此延伸出去的周邊街區,參加活動的民眾都認為這項活動「很有意思」、「很棒」!

中山北路是臺北城最早開闢的道路之一,日治時代,她是日本人為了參拜圓山神社而建的「敕使街道」,道路兩旁是達官貴人居住的和洋建築住宅,以及高級餐廳、高檔服飾訂製店;臺灣經濟起飛年代,她是象徵臺灣現代化發展的迎賓「國道」,各國使節館均設置於此;而將從今年11月6日登場的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中山北路是通往展區的重要道路,市府因此將中山北路打造成「花博大道」。

從日治時代到美協防臺灣年代到21世紀的今日,在不同的年代裡,中山北路始終散發著不同的異國情調,讓這個區域充滿新舊相混、東西相融的生活風景,在巷弄之間探險,處處有驚喜。

6場城市漫步 精彩生活趣

參加7月漫遊活動的陳碧嬌說,以前走在中山北路上,就只是走走看看,參加活動後,瞭解了街道的歷史典故及特別之處,對街區的感覺完全不一樣了。她笑說,下次和先生到中山北路,能邊走邊和先生說這裡的故事,一定會讓先生大吃一驚。

陳碧嬌的感受,幾乎是所有參加活動民眾共同的感受。這6場各有不同主題與路線的漫遊活動,固定在週六下午舉辦,都以民生東路1段21號的中山配銷處為起點,以中山北路為主軸,輻射至周邊道路,邀請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擔任帶路人,由不同的角度看該區的人文與街廓特色。

像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顏忠賢主講「雙連中山設計趣」,由設計與創作的角度看這一帶的髮廊、婚紗店、印刷店等,參加民眾這才知道原來南西商圈是臺北市髮廊最密集的區域;設計公司執行長許麗玉在「雙連中山新舊趣」中,從精品店林立的中山北路、娛樂重鎮林森北路,到長安西路昔日的市府今日的當代藝術館,見證老空間修復再利用的成果。

在雙連生活30年的真理大學人文資訊學系助理教授殷寶寧主講「雙連在地生活趣」,帶民眾了解雙連與大稻埕老社區的常民生活點滴;資深導遊李慕瑾在「花博大道遊樂趣」主題中,帶大家認識臺北花博展場周邊好玩的景點、好看的景觀、好吃的美食。

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劉維公則藉著「雙連中山型塑趣」的主題,讓大家認識這次活動的15個街區型塑設計點;淡江大學建築城鄉所副教授康旻杰以「城市文化地景趣」為主題,解讀中山大同區的城市符碼。

※延伸閱讀:
老社區新靈魂 中山配銷處 新風貌 (下)


《遇見臺北角落》新書發行 邀你一起探索臺北角落風情


觀光傳播局出版新書《遇見臺北角落》,將臺北巷弄間散布著特色小店、風味美食、傳統手藝、別緻建築,一一收納,為凸顯「角落」相對於知名景點的「獨特感」,特別以質感的手繪插畫、細膩的文字、畫龍點睛的照片,引領讀者探索臺北的角落風情。

《遇見臺北角落》全書分為四大篇章,包括「手感的角落」、「愜意的角落」、「綠色的角落」及「古意的角落」,不論是DIY的手作攤位或私房步道,要帶領讀者領略臺北獨具的風味。

《遇見臺北角落》每本定價新臺幣220元,「博客來網路書店」自即日起至11月22日將獨家提供新書75折優惠預購折扣;11月23日至12月22日政府出版品總經銷「五南文化廣場」及「博客來網路書店」辦理歷年觀光行銷叢書推廣活動,推廣期間,讀者購買參展叢書將可享有單本79折,二本以上75折的優惠折扣;此外,單次消費滿新臺幣399元,還可再獲得限量精美贈品《來自臺北的12首情詩》明信片1份。


發現台北當代藝術館
在台北火車站附近矗立著一座充滿故事的紅磚老建築。現在,這座歷史建物以台北當代藝術館的身份綻放創新活力。

正宗下午茶必備點心
「傳統下午茶」最經典的象徵就是上中下三層塔式的豪華影像,從古至今這個影像依然在時下流行,也由於歷史久遠,這三層盤子上的食物一定有些傳統口味。


免費電子報 | 隨身行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