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關鍵就在理財!【理財周刊電子報】讓你擁有最專業的股市投資指南、企業內幕追蹤、理財致富手冊。 【媽媽寶寶電子報】在妳升格當媽媽的那一刻,教妳孕期所需注意的營養、產檢、胎教、產後照護等相關知識。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8/10/22 第423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臺北照過來 成若涵 從出生地汲取創作養分
•臺北短波 台茶飄香萬里遠洋 茗家後代再締榮光
成若涵 從出生地汲取創作養分
文/王曉晴 攝影/林育緯
▲成若涵的紙雕創作靈感,來自大稻埕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攝影/林育緯)
今年6月,紙雕藝術家成若涵創作的紙雕作品「穿越台北城,重回提燈光陰」,刻出了倚著紅磚牆而坐的鞋匠、手裡拿著麥芽糖罐的小孩、黑美人大酒家與三輪車。大稻埕過去的繁華,在她的巧手下,栩栩如生。

美食天堂 從小吃到大

成若涵在大稻埕出生,6歲前都跟父母一起在此生活,這裡充滿她的成長回憶,成若涵不諱言:「記憶中,小時候的大稻埕街道是舊舊髒髒的,很開心近年來大稻埕重新尋回它原有的精彩與美麗。」

雖然兒時記憶中的大稻埕並不美麗,但談起大稻埕美食,成若涵的眼神立刻亮了起來。位於歸綏街,開業已超過80年的意麵王,是她從小吃到大的小店,特製的古早味甜辣醬拌乾意麵,加上一碗餛飩湯,餐後再來一盤紅豆牛奶剉冰,就是人生一大美味。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現在成若涵也愛帶朋友到大稻埕探訪美食,「從沒有踩過地雷」,成若涵得意地笑說。像是位於民生西路、開業同樣超過80年的波麗路西餐廳也是她所愛,小時候家裡有什麼好事發生,爸爸總會特地帶全家人到這裡吃牛排,「如今想來還是讓人口水直流,這裡吃的不只是美味,更是家人之間的美好回憶。」

填飽肚子,成若涵散步回到位於大稻埕的個人工作室,這裡是外祖父買的第一幢房,並在此落地生根,成若涵從出生到幼稚園的童年歲月就在這裡度過。後來,這間房子輾轉住過不同家族成員,如今,她也將守住外祖父母在此走過的歲月。

各式店家 成快樂泉源

傍晚時刻,工作累了,成若涵起身往大稻埕公園去,有時散步,有時騎腳踏車,公園四周圍繞著一些有趣的店面,像是台灣碩果僅存的鐵皮刻字店「柏祥號」,成若涵會走進去刻點文字、跟老師傅說說話,對她而言,這也是釋放壓力的一種方式。

熱愛居家布置的成若涵,閒來無事也會到永樂市場逛逛。這裡有許多經驗老到的裁縫師,成若涵喜歡自己裁布再交由師傅做成抱枕或提袋,一項簡單物件的裁縫工錢約200元,卻能創造出獨一無二的產品,這也是成若涵尋得生活樂趣的來源。

回到出生地,天天在大稻埕工作,方才愛上大稻埕,成若涵笑說:「或許是過去沒有好好認識它。」她很開心看到大稻埕的轉變,也看見許多年輕藝文創作者紛紛在此落腳,對於這塊土地和藝術都抱有熱情,彼此因大稻埕產生了緊密的連結。如今身為其中一分子,她期盼有更多人認識大稻埕所帶來的文化與藝術能量。

 
台茶飄香萬里遠洋 茗家後代再締榮光
文/陳宛妤 攝影/林煒凱
▲新芳春茶行已轉型為茶文化展館。(攝影/林煒凱)
“反映時代變遷,百年茶行歷經多次轉型,從文創包裝、設計到帶入導覽,要讓大家愛上品茶文化。”

“新芳春茶行要以展館的形式,傳遞茶文化,永留世人心裡。”

約150年前的清末,正是大稻埕茶產業的鼎盛時期,「每年3月初至10月為春、夏及秋茶上市之製茶旺季,通街充滿茶香和花香,使得大稻埕成為最香的城市,揀茶婦女往來絡繹於途……」從《台北市路街史》內的形容,可想見當年茶葉生產的熱絡盛況。

1866年,英國商人杜德(John Dodd)引進安溪茶種,並以類似現今的契作方式,貸款給農民、鼓勵栽種和製茶;1869年,他從淡水港出口一批箱子印有「Formosa Oolong Tea」的茶葉到紐約,世人才知道原來台灣有這麼好喝的茶,從此打響Formosa Tea的知名度。

外銷盛況 見證繁華

自此,外商陸續來台北設立洋行,連福建茶商也來台灣從事茶葉生意,全盛時期包括今重慶北路、延平北路、迪化街、貴德街一帶的精製茶行及洋行總數超過250家,大稻埕一躍成為全台最富裕的地區。

創始於1890年的「有記名茶」,是鼎盛時期的見證者之一,至今仍在重慶北路的古宅營運。第五代傳人王聖鈞曾經聽聞父親描述,當年父親的曾祖父站在大稻埕碼頭,親自監督所有茶箱上船,有一年是50萬斤的包種茶,年幼的父親望著曾祖父問:「50萬斤的茶葉到底有多少?」曾祖父笑著說:「50萬斤喔,夠咱台北人呷一冬。」這段對話,顯見當年茶葉外銷的盛況。

特色建築 遙想榮景

另一間見證鼎盛時期的「新芳春茶行」,在1930年代堪稱規模最大,自2016年起以展館的面貌重新面對大眾。解說員陳得恩對「新芳春」的興衰如數家珍,他說1913年王家第一代落腳大稻埕,起先從品茶師做起,6年後攢足了錢自立門戶「新芳春」。當年重慶北路到延平北路之間的民生西路上,有八成以上都跟新芳春一樣是三開間的茶行,茶販每天扛著一袋袋60斤的茶葉進進出出。

新芳春茶行這幢八十多年的3層樓老屋,在當年是住商混合洋樓,有幸能保存下來,讓現代人可從內部空間規畫遙想大稻埕茶商的富貴生活;從展館內的文物也可發現,茶行的貿易轉口、出口至世界各地,包含廈門、倫敦、阿姆斯特丹、卡薩布蘭卡及泰國等地,品項有直銷歐美的烏龍茶,與銷往南洋的包種茶兩大體系,可見台灣茶葉幾乎飄香全球。

出口衰退 轉內銷求生

光復初期,因歷經戰爭破壞,茶葉出口退燒,外銷量日益萎縮,許多當年靠外貿致富的老茶行,敵不過世代環境的變遷而黯然退場,包括大稻埕茶葉發揚者陳天來創立的「錦記茶行」,也在1952年走入歷史。

1970年代,因國內產業轉型、新台幣升值,茶葉生產與製造勞力缺乏、工資驟升,台灣茶在生產成本漸高的背景下,失去外銷市場的競爭力,導致大稻埕的茶行紛紛外移至勞動成本低廉的國家,最終連當年興盛一時的新芳春也在2004年結束營業。

王聖鈞回憶說,雖曾有一段日子是內、外銷雙軌進行,但他家的店面幾乎看不到客人,約在2003年時,門市生意才慢慢有起色。約在此時期,台灣經濟轉趨富裕,想喝好茶的人口增加,再加上茶藝文化的推展,台灣消費者開始注重茶葉品質,內銷市場成了老茶行找回昔日風采的契機。他的父親決定改變經營方向,以內銷為主,並打出品牌。

新一代 轉型做文創

有記名茶將七十多年的古宅廠房更新,不僅保留製茶車間的原貌,整建為小型茶博物館,更規畫專人導覽解說,舉凡茶的分類、製造過程和文史資料,都盡可能一一呈現,讓參訪的人能親近茶文化的精髓。

2012年王聖鈞接班之後,更注入新的活力與創意。例如針對年輕客群推出袋裝茶包、為主力茶葉特別命名,巧妙地將製茶過程、茶韻風味與人生體會融合,讓茶葉變身為文創商品。

如今,像「有記」這般具有歷史背景的老茶行,在大稻埕已不到10家,但歲月流轉並不會止住老茶行前進的腳步,這些後起之秀們,要從淡水河畔的大稻埕,重新揚帆出發。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