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最厲害的頭腦、最捉摸不透的管理動向、不知何去何從的地球命運,都在【世界公民電子報】。 想瞭解最時尚、自然的Life Style?輕鬆成為新時代生活達人?【晨星生活元氣報】讓你輕鬆掌握最新生活訊息!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19/08/30 第437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臺北好好玩 走尋20歲的四年級滋味
•臺北照過來 20 vs.50 李清志的時空偵探大冒險
走尋20歲的四年級滋味
臺北畫刊聯合新聞網
【圖﹒文-魚夫】

1980年,當年我20歲剛考上大學,台北城初來乍到,沒見過像中華商場八連棟這麼龐大的熱鬧商街,那裡有來自全中國最多的外省食物,不但大開眼界,也像劉姥姥進大觀園,但見美味,乃排闥而入,久而久之,逐漸變得很挑食。

中華商場在1961年4月22日落成啟用,全長八連棟,每棟樓高三層,範圍北起忠孝西路,沿中華路南至愛國西路,以「八德」為名,分別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棟,總長1,171公尺,容納1,644個租戶,是當時台灣規模最大的商場,琳瑯滿目的商品幾乎想買什麼就有什麼,也是最多外省美食聚集的所在,最後在1992年全線拆除,但許多回憶仍深藏在4、5、6年級生的心底,當時無網路,想找回記憶中的店家,僅能靠口耳相傳,想來那個時候以信(5)、義(6)、和(7)三棟最多美食商家,著名者諸如義棟的「徐州啥鍋」,因為傳有葛香亭與葛小寶父子兩人當股東,所以名氣極為響亮,這一味其實是一種雞絲燕麥粥,用大骨、老油雞或九斤雞熬製高湯,再羼入小薏米、燕麥和漢藥祕方等炕上十幾個鐘頭,端上桌時,再淋上麻油,風味越發香醇。很遺憾,這一家本來搬到延平南路另起爐灶,後來居然永久停業,高雄一度也出現一家徐州啥鍋,啥?也停業了?嗚呼哀哉,味道難不成要永遠封存了?

記憶中的美食地圖

許多中華商場的美食記憶只能透過網路找到交流,網路上有位署名pohung8888的作者描繪得最為活靈活現:

「當年在中華商場好吃的飯館有致美樓、清真館、老陸餡餅、老夏水餃、炸麻花、山西小吃店,還有後來的徐州啥鍋、上大人酒釀湯圓、水煎包,還有晚上9點以後在6棟長沙街口賣消夜『的的阿姨』的炸豬排及各式小菜。回想當年清真館的牛肉蒸餃、羊雜湯、芝麻醬餅夾醬牛肉令人回味無窮。對了,還有蘭記小吃,賣的是江浙口味炒年糕、炒豆苗、餛飩湯、上大人的粽子。以上是第6棟的小吃。第7棟有孫伯伯的小籠包、牛肉燴火燒、山東餃子館的山東燒雞、牛肉麵店、還有好幾家各式炒菜館。第8棟的河南煎油餅、綠豆丸子湯等等。以上是令人回味的各式小吃。」

真感謝將逐漸模糊的回憶又畫出大致的輪廓來,因為以上所述的餐館大致消失了,只有幾家尚有脈絡可尋。

真北平現在搬到寧波東街營業,原來在義棟2樓、點心世界的樓上,招牌是北平烤鴨。片鴨之外,亦可二吃炒鴨架、三食銀芽炒鴨絲,至今大抵沒有走味。

點心世界大概是中華商場上招牌最響亮者之一了,許多人相約去逛鬧熱滾滾的西門町,都會約在點心世界前見,或先逛或先吃,進得店裡,跑堂來回穿梭,操外省口音大小聲吆喝著,生意沖沖滾,用餐時尤其人潮洶湧,先相準那張桌子的客人用餐即將結束,搶著去站在一旁等待,這裡的桌子都用45度擺設,如此一來,滿座時才不會擁擠。

三大招牌是鍋貼、蒸餃和酸辣湯。鍋貼和日本弦月型煎餃不同,而是兩頭束了起來,像一葉扁舟,入口爆漿,餘韻繞梁;酸辣湯為了使滋味更為綿密,捨豆腐而採豆腐腦,再以雞血與冬粉混煮,酸酸辣辣,嘗來印象深刻,其他像合菜玳瑁,用荷葉餅包進京醬肉絲,張大嘴,咬一大口,也是不亦樂乎的啦!夏天時點來一杯冰豆漿,心涼脾肚開自不在話下。

中華商場拆除後,點心世界搬來搬去,一度出現在寶慶路遠東百貨美食街,後來又遷至信義誠品,再來又聽聞老闆全家移民了,最後是在台北車站2樓微風食尚中心,店號:「小南門點心世界」,感覺上是嶄新的一家店了,不過對現在20歲的年輕人來說,中華商場的那些滋味或許已不存在,但應該已是將基因散布到台灣每個角落而繼續存在吧?

 
20 vs.50 李清志的時空偵探大冒險
臺北畫刊聯合新聞網
▲公園號楊桃冰如今仍維持舊時的模樣。
【文-顧庭歡(Tiffany Ku) 攝影-楊雅淳 圖-李清志】

1980年代的台北,對於當時身處20世代的「都市偵探」李清志而言,是一座醞釀著發展力量的城市,也是一個進行都市觀察的絕佳時間點。從建築與城市面貌出發,讓我們跟著李清志一起漫步時空、走進新舊城中。

二十之初 躁動而優雅的八□年代

回想當年,李清志大多數時間都在淡江大學度過,大五那年因為畢業設計選了與台北城中區有關的題目,才展開一段騎著機車考察城中區的歲月。然而,他可能當下也沒料到,因著這段經歷,自己似乎成了記錄台北城市變遷的見證者。

李清志說:「那段時間我拍攝很多老建築的照片,與現在相比,80年代的台北街頭能看見很多古典建築的立面,非常漂亮!我很喜歡這種有著異國風情的街道,尤其是衡陽路與重慶南路那一帶。後來很多歷史建築都被拆除,每當我看見這樣的消息時,總不免感到有些唏噓。」李清志印象中最美的一座歷史建築,就是「公園號」酸梅湯正對面、位於懷寧街與衡陽路口的「三葉莊旅社」。根據李清志的描述,「三葉莊旅社」建築立面雕飾繁複精巧,紅磚與洗石子的搭配,優雅中帶著一種復古的美感,其中最吸引李清志的是旅社的角樓設計,他曾經為了想要更近距離地觀察「公園號」與「三葉莊」的屋頂構造而爬到對街大樓的水塔頂端!

對李清志而言,80年代是一個躁動的時代,許多60年代歐美國家興起的文化運動,要到80年代才在台灣產生影響與效應,同時因為解嚴,年輕人接觸到更多彩多姿的電影與音樂形式,進而對生活型態與想像有了更多想法。台北街頭開始出現可以看電影的MTV、熱鬧的Disco舞廳等新型態娛樂空間,多年後甚至成為那個世代共同的深刻回憶。當時與吳光庭、丁榮生以及林芳怡一起編輯《雅砌》雜誌的李清志也深刻感受到這樣的氛圍。

因為接觸雜誌編輯與採訪工作,養成李清志寫文章的習慣。「以前年輕的時候可以毫無顧忌地寫作,而且寫得很快,甚至隔天就交稿。現在回頭看,卻覺得是當時年輕不懂事,不夠深思熟慮地亂寫。」李清志笑著說。也因為從事雜誌編輯工作,他有了更多時間在都市叢林中穿梭,發現、記錄下更多都市紋理中的驚喜,這樣的習慣,一直延續至幾十年後的今天。

五十之後 那些記憶中的失落綠洲

如果真的要說,80年代的生活與城市和今天相比最大的不同在哪兒,應該就是當時的台北擁有很多實體書店以及唱片行,尤其在城中區,可以在這樣的環境裡用緩慢的步調散步一下午。「那時我們沒有智慧型手機,不會時時刻刻被找到,好像就沒有那麼忙……」李清志說。

還有許多「消失的美好」,在今天看來都是不可思議的存在!在便利商店出現之前,書報攤與公車售票亭就是城市中的補給站。李清志提起這兩種「臨時性建築」時強調:「那是一個雜誌的年代、閱讀的年代、報紙的年代,晚報因為充滿即時性,因此賣得很好!當時我們可以在書報攤找到好多不同的刊物,在公車售票亭買車票、茶葉蛋、雜貨以及各式各樣的便當與冷飲。」

對於當時沒有網路、沒有快餐車,也沒有宅配服務的社會而言,這些小小的攤子就是城市綠洲,也是工作機會的來源。細想,當這些攤子與售票亭消失,不僅象徵著時代的變遷,賣雜貨的銷售員、售票小姐等職缺也走入歷史記憶中。

穿越時代 建築偵探的城市報告

儘管時間改變了城市的面貌,今天的台北對李清志而言還是充滿魅力!他認為有魅力的城市熱點,並不是摩天大樓林立的信義區,或是印象中熱鬧的東區。相對來說,大稻埕、後車站等地方還是比較吸引人,舊城區始終是李清志的首選。

他認為,台北是一座有意思的城市,不同地區的人們總喜歡羨慕彼此,經歷過東區的光鮮亮麗,會想到西區找尋歷史的軌跡;反之,西區的人則覺得自己住著舊房子,對東區百變的生活型態欽羨不已。

對於都市的戀舊與更新,李清志也有感而發,「都市更新也許只是城市發展與變化的一部分,我也不贊成全部保留。但一座城市應該要有設計良好的新建築,也要有廢墟、有歷史建築。能夠讓一些空間承繼歷史軌跡與人的記憶其實非常重要,尤其是古老的公共建築,像是戲院與車站,那是集體記憶的場所。」

城市的興衰像是人的一生,有起有落;但是不能忽視「靈魂」的重量。古典建築與現代建築若能夠在一座城市和諧共存,那將是一座城市對人文擁有成熟認知的見證。就像是人要到某個年紀才會懂得欣賞歷史與有記憶的物件,才會緬懷過去的美好,才會感嘆某些消逝的吉光片羽。

從五十幾歲的年紀,回望熱烈萌芽的青春發生地,「都市偵探」李清志眼中的台北城中區從滿是新鮮,到溫柔地把握細節,像是收藏著古典建築語彙的實體博物館,值得細細品味、觀察,也值得投入時間,擁抱屬於這些街道、建築和生命中的過往故事與歷史。

跟著李清志,

一邊穿梭時空、一邊城中散步!

公園號酸梅湯

躲躲太陽,來杯酸甜消暑的酸梅湯!

中正區衡陽路2號

02-2311-3009

京町8號

撫台街洋樓對面,欣賞歷史建築的絕佳視角!

中正區博愛路8號

02-2381-2388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