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錢電子報】貼近生活,全方位的實用理財指南;公正客觀,深入淺出,提供您正確的理財資訊! 【阿布拉電子報】分享文學性、藝術性與兒童性兼具的兒童繪本,並希望透過繪本和你一起發現孩子的世界。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19/11/15 第44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臺北好好玩 輸送:串起生活與音樂的廣播電台
•臺北照過來 聆聽:自然的聲音風景
輸送:串起生活與音樂的廣播電台
臺北畫刊聯合新聞網
【文-新鮮芬 攝影-蔡耀徵、羅健宏、林冠良】

台北人的一天,節奏忙碌緊湊且位移變化迅速,每天都有一定比例的時間花在交通上,可能是自己開車,也可能是搭乘計程車、公車、捷運或高鐵,在這短暫旅途中,往往視覺無法專注於一事,此時聽覺的敏銳度便會打開,對聲音的需求度也因此提高,音樂和廣播很常是陪伴人們填補或消磨時間的最佳方式。

電台之聲作為台北的日常

打開收音機收聽廣播是許多人的習慣,藉由節目主持人的選曲品味及時事資訊的整理,讓聲音成為補給生活的養分。台灣的廣播電台繁多,例如台北市就有專屬的「台北廣播電台」,也有跨電台的聯播網和免費的網路廣播。訪談的這一天,我們來到曾獲6座金鐘獎的廣播音樂人袁永興的辦公室,和他聊聊台北人與廣播的關係。

袁永興從事廣播工作30多年,從北到南的電台都做過,由早至晚、甚至深夜凌晨等各種時段的節目皆有經歷,大部分的節目內容都是由他自己錄製、主持,也有幫其他電台做固定的音樂單元。他說:「企畫節目內容時,我通常都會把當天發生的事和自己正在思考的事情作為素材,再配合時事去調配音樂內容。」

以前的聽眾會依照主持人播放的音樂來進行互動,但現在聽眾的回饋則是想跟主持人聊天。袁永興回憶他的廣播主持經驗,南台灣的聽眾比較關心食衣住行育樂和在地事物,而台北人聊的話題更廣,也會在意國際城市和台北之間的比較,或是新住民的現象。

以台北人關切的國際時事議題來說,談到現在地球村時代卻仍見種族歧視的問題,袁永興馬上舉例他曾在廣播中的作法,1982年Stevie Wonder和Paul McCartney合作過一首歌〈Ebony and Ivory〉,中文歌名譯為「烏木與象牙」,即鋼琴黑鍵與白鍵的材質,也暗喻一起合唱的Stevie Wonder是黑人,Paul McCartney是白人,意指彈奏鋼琴必須將黑鍵與白鍵配合得很好,才會有美妙的harmony和聲出來,也才能寫出完美和諧的曲子。「那麼黑人和白人之間的差異,為何不能像彈奏鋼琴一樣合作無間,共創美好世界?像這樣的歌曲故事配合議題,我就會帶到節目中來講。」袁永興如是分享。

用旋律引領城市的注目焦點

台北都會人際關係緊密,社群網絡蓬勃發展的同時,情感的溝通和表達卻不見得直接,當有無法向他人言說的感情困擾,這時若能求助聲音聽起來具可信賴感的電台主持人,對於許多人來說是既能保有自我隱私、又能獲得客觀建議的其一選項。

袁永興說以他主持廣播這麼多年,感情這一門課題真的是橫跨了三個十年。有時候,電台主持人反而要懂得轉換角色,變成「聽眾的最佳聽眾」,細細聆聽從空中發射過來的各種傾訴。

除此之外,袁永興也提到廣播結合網路之後,和聽眾的互動感變強了,電台主持人的挑戰也變得更廣泛巨大。台北人關切的寵物、育兒或長照問題,各種疑難雜症都要能稍微聊一下,而此時音樂在當中的角色,就像是「借力使力」的工具。

「比如說,當在節目中談論的議題到某種程度後,我會趁這個時候播一首應景的歌,當作回覆或是意境的延展。」例如遇到感情的困擾,就會播放陳小雲的〈愛情的騙子我問你〉;當遇到不想回應時,就會放Everything But the Girl的〈I Don't Want to Talk About It〉,不但是做節目的「梗」,聽眾也會會心一笑,一切盡在不言中,因為歌曲都幫你回答了。

台北時區下的音樂清單

要隨時找到能夠呼應主題的歌曲,不是件容易的事。多年來,袁永興不斷收集自己的歌單,他也拆解廣播人心中不同時段會放的不同曲目類型,像是早上5、6點晨起散步時,就適合聽爵士、古典、新世紀類型的樂曲,如:Glenn Gould所彈奏的巴哈〈郭德堡變奏曲〉,或是George Winston的《DECEMBER》專輯。袁永興笑著道出自己具體的晨間情境:「清晨通常是我出門抓寶的時間,我常會到台大、師大校園和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聽著耳機裡的古典樂,順便運動筋骨。」

心情不好時,聽聽阿雅的〈壁花小姐〉這類「掰歌」;無聊的工作時間則適合「有科技感」的歌曲,對科技十分著迷的他,總認為科技的發展反而給了廣播新的延續空間;而每每看到突破性的創新出現,也會有一種充滿希望的感覺。「像今天上班時間,我就放Everything But the Girl的歌,這個樂團在九□年代有好幾張專輯,樂風從民謠轉為帶有電子氛圍的drum & bass(鼓打貝斯),我都非常喜歡。他們會給我一種上個世紀末、新科技到來前的期待感和幸福感,期望人類生活會有很大的改變。」袁永興補充著說。

訪談之末,問他覺得哪一首歌特別有「台北感」?袁永興說他無法以一首很明確的歌曲來代表台北,他這麼回答:「30年前可能是林強的〈向前走〉,更早期可能是王芷蕾的〈台北的天空〉,但現在科技的發展、交通的便利,從台北到高雄搭高鐵車程不用兩個小時,『鄉愁』這個詞亦不復見。居住在台北做音樂創作的人,習慣把這座城市給予的一切視為理所當然,自然就不會把它當成一種養分來創作,反而是外地人較能寫出有台北感的歌曲。」正因為台北的快速便捷,充滿多元與包容性,所以很難用一首歌曲來做說明,或許每個人心中都有屬於自己台北印象的一套曲目清單。

 
聆聽:自然的聲音風景
臺北畫刊聯合新聞網
▲雨滴落在水面、紅冠水雞突如其來的啼叫,都是自然重要的聲音紀錄。
【文-江峰 攝影-林軒朗】

走過台北植物園,進入位於密林旁的國立教育廣播電台。穿過區內的園景,重重廊道,在一扇門後的播音室找到台灣聲景協會理事長范欽慧。她正為自己經營22年、也是電台裡最古老的節目《自然筆記》做準備。范欽慧說,自己從小便喜歡編織與蒐集聲音,以及串聯它們背後的故事,竟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一個資料庫。在過去幾十年的聲音探索與創作中,她深刻地聽見了台北的聲情底蘊。

陽明山的聲音寶庫

陽明山一直是范欽慧的重點研究地,她向來十分注意那些過去或正在消失的聲音。或許是外來種生物入侵造成原生種絕跡,又或者是人為活動改變了地景,她嘆息那些無人在意甚至感覺到的逝去妙音。范欽慧在傾聽聲音的過程中,也望見了一片土地的特色,所有生物的存在與它們的聲音都捎著專屬於那個時空的訊息。

人類的聆聽與其他生物相比非常侷限,但我們製造的聲音卻鋪天蓋地,使其他生物痛苦,同時也掠奪了它們的發言權。「在這個聲音已然爆表的時代,我們不需要特別去聆聽,而那是與土地的脫節。」

范欽慧希望鼓勵的是人們能重新打開耳朵聆聽。她提到陽明山國家公園成為台灣第一個「都會寧靜公園(Urban Quiet Park)」,將一地之聲音品質視為國家環境資產。她更將陽明山夢幻湖比喻為音樂廳,「那裡有許多特有種的聲音,像是台北樹蛙,你們會想去聽嗎?」她眼中燃著熱情地望向我們,一個很澄澈又深刻的提問。

陽明山一如台北城外緣的花瓣,粉亮鮮豔,將整座台北的聲景與美景點綴包覆。如花朵繁密,陽明山本身的聲景豐富,也顯現了台北作為一座聲音寶庫的多樣與珍貴性。

屬於台北的都市聲紋

提到聲音教育,范欽慧表示,應當從教育體制內的教師與孩童的增能做起,再納入社會教育,提升成人的美感。台灣聲景協會於2017年起舉辦台北聆聽日至今,場景從陽明山、淡水河至圓山,致力找尋屬於台北的聲紋。圓山,作為當今的交通樞紐,聲景部分可說是一片狼藉可怖。然而圓山在日本時代可是被選入台灣八景,曾經有過很美麗的聲/森景。而一旁的中山橋遺址與當年英勇救人而溺水的李再春銅像,一併地被城市遺忘,它們與當今的圓山共同瞭望著基隆河的寂靜與喧囂。

訓練台灣公民的聆聽美德與素養,能夠聽到其他生命的感官能力。以期能同理,進而不宰制他者,而這是透過聲音教育就能培育的「音果」。「對大眾來說,聆聽的目的,就是安靜的開始。」范欽慧這麼說。

觀看時,視覺使我們感覺到距離;當閉上眼睛,聽覺卻像環抱住我們一樣,聲音如同與我們相距毫釐。而聲音內在的能量與情緒,不論好壞正負,也都在這個台北盆地裡反射來去。正如生活中人們相互影響的情緒氛圍,地形與聲音之間亦有它們專屬的感性連結。

在穿過台北郊外華美的大自然聲紋後,內層托裹的是聲景與人文澆灌,層層纍纍的「音果」,不斷喃唱著屬於台北自身的聲景故事。而其中不乏扎實的、酸甜的、繁複的,一顆顆透過感官培育成的都會果實/故事。

播下聲聲不息的聆聽種子

問起會建議人們從何開始練習聆聽,「從自己家開始聽啊。」她不假思索便脫口。范欽慧從小在台北長大,小時候住在松山附近,滿是稻田。每到夏夜,盡是蛙鳴蟬聲。那是當年伴她讀書的樂音,然而這些聲音都已然、或者正在快速消失。她還記得幼時充斥於台北巷弄的叫賣聲,有著鄉音、叫賣包子的老伯伯也隨著年歲淡去在巷尾。

然而,在聲音不斷消逝的台北市區,小小的城市之肺,一群夜鷺、小白鷺等,聚集在大安森林公園的水塘,車聲間或竄出,與呱啼鼓譟共同模糊了城市的邊界與想像。也許舊時響徹街邊的孩童遊樂聲與濃濃色香俱全的炒菜聲都一併被磨淺了,取而代之的是囁嚅的電子聲響。但其實透過聆聽,就會明白人們並不寂寞,而是與其他生命共存。

這便是剝去華麗花衣與豐碩果肉後,最貼近我們生活核心的簡單幸福,從聆聽找回生命中的氣味與溫暖。

一場自然與人文的聽覺儀式

採訪尾聲,我們一行人走進台北植物園,穿過密林,眼見綠藍交接。水邊一片夏荷微凋,正當我們欣賞眼前豐淒並濟的景致,紅冠水雞倏地「咕!」的一聲啼叫,畫破了眼前的藍淨,那便是台北聲景給的驚喜。「聆聽是種儀式,聲音進入你的耳朵,就像浪潮打進洞穴。」范欽慧說。

這道潮水自人心灌入,滋潤種核,豐肥果肉,也催發嫩花,兀自長成一片蒼茂的台北聲景。從都心外蔓,羅密地織成一張感性細網。由外向內,自內往外,無窮反覆,如同台北盆地間的聲響,不絕於耳。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