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人鳥樂園
大肚溪口北岸
文;圖/劉克襄
|
 |
大肚溪口遙望台中火力發電廠。
|
|
大肚溪河口北岸,不要忘了,這裡仍然是台中市。
也不知多少回了,我又來到這裡,從一甲子前觀鳥到現今。清朝末年,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叫塗葛堀的港口,台中規劃新城市時,此地被假想為未來貨物的出海港,它和北邊的梧棲,都有可能成為重要的港口。
塗葛堀崩 遠景幻滅
怎奈此一想像才開始,就脆弱的瓦解了。1912年發生了「塗葛堀崩」,村港遭山洪、海水倒灌而淹沒,居民紛紛往北邊遷移。乙未之役,因丘逢甲由此逃離而名噪一時,也曾繁華一世的塗葛堀,遂成為過往雲煙。
如今站在大肚溪口北岸,往四方瞭望,最顯眼的,莫過於台中火力發電廠五支紅白相間的煙囪,在灰茫茫的空氣中醒目的矗立,還有跟它息息相關的高壓電塔,以塔線連結,一根接著一根緊密的朝東邊拓伸。旁邊的麗水村周遭,還有垃圾掩埋場、廢水處理廠,日夜解決著大台中的汙水問題。當然,這裡也劃有遼闊的水鳥保護區,只是保育效果有多大,常讓人質疑。
台灣重要河川上游多半設有水庫和攔砂壩,還保存天然水域的數不出幾條。大肚溪當為其一,中上游沖刷下來的泥沙和有機物質,堆積在出海口,形成廣闊的泥質潮間灘地,造就出河口生態豐富多樣的風貌。早年,我會被吸引到此觀鳥,原因即在此。只可惜,河口兩岸在1980年代初,陸續出現工業開發。
|
 |
台中火力發電廠區大量種植草木綠化。
|
|
1989年,台中火力發電廠以煤炭為燃料龐然興建,對大肚溪口的生態影響最為廣泛而巨大。當時主要係為了配合國家長期經濟發展,執行能源多元化政策,還有因應中部地區用電而規劃。此塊工業環境最大特色,當在於利用台中港抽砂的泥土回填,造出面積達三百公頃的海埔新生地。
巨大煙囪 顯眼標誌
如今站在北岸任何遠處,甚至大肚山,都可望見火力發電廠高達250公尺的巨大煙囪,愈近愈能看清。高聳的煙囪,塗滿活潑色彩,成了火力發電廠的顯眼標誌。
煙囪為何需要如此高大,主要係有利於燃煤廢氣排放擴散的效果。根據現有的資料指稱,它是世界最大的燃煤火力發電廠,二氧化碳排放量為世界第一。
2015年4月,有專家即提出警告,台中火力發電廠所排放的PM2.5,造成每一國人平均壽命減損15.1天。台中港區民眾經常抗議,台中火力發電廠荼毒港區半甲子多。台中市空氣總懸浮微粒濃度,高居全國之冠,民眾長期吸入,更造成癌症攀升。
火力發電廠興建更早幾年,南岸也有彰化濱海工業區建設,甚至一度傳出欲將垃圾壓縮填海,規劃彰濱遊樂區等工程。後來,垃圾掩埋場停止、彰濱遊樂區無疾而終,但彰濱工業區和火力電廠的開發,都對大肚溪口生態造成無可避免的傷害。
|
 |
在台電廠區規劃的石礫環境發現東方環頸鴴的蛋。
|
|
參觀電廠 十分簡便
如今想要進入發電廠參觀,只需抵押個人證件,填寫參觀資訊即可。根據台電的說法,興建此廠時,最早還經過環境影響審慎評估。走進遼闊的廠區,只見發電廠內廣植防風林,抑制風沙飛揚。還有高大的防風牆,阻擋風砂的侵襲。廠房亦大量種植草木綠化,設置休閒公園。十幾年來,台電確實一直在努力把電廠公園化,避免讓人有充滿過開發過度的外貌,但終究難掩破壞的情形。
火力發電廠興建了,溼地沙灘自然消失,生態也整個改變。以前魚類會來海邊吃藻類,竹筏出海只要十來分鐘就可下網。現在要航行一個多小時,遠到外海去。過去傳統的牽罟活動,更因沒有沙灘,自然也就消失了。當地的漁民和釣魚的人往往會感性回憶,早年海岸鳥類飛起來,整片天空布滿黑點。這個風景毫不浮誇,1980年代初觀鳥時,我也曾目睹。
很多友人最近搬回台中的理由,竟是台中沒有核電廠,但有一座火力發電廠存在,不免讓人繼續有陰影。火力發電帶來的空汙和生態變遷,無疑會是未來兩、三個世代持續關心和抗爭的焦點。
此地海邊植物並不多種,平常可見大抵如鹽定、番杏、海馬齒和茵陳蒿等,都是耐乾旱的植物。遠眺著這一海埔新生地,我常有一更空曠的荒涼,梗塞在胸臆,兼而倍加感覺自己的渺小和無力。
其實早年整地時,這兒即有一些自然生態團體發動抗爭。原來這些石礫地環境,在繁殖季時,吸引許多鳥類到此繁殖。廠房在興建時,並未針對此環境,加以保護,因而遭到不少負面的批評。
廠區綠化 還要更好
|
 |
台中火力發電廠特別規劃了小燕鷗的復育環境,研究人員為了吸引小燕鷗築巢,以假鳥來吸引真鳥,但目前只有夜鷹會棲息於此地。
|
|
廠區的公園化,不只是道路拓寬,或者是行道樹的綠化,綠建築的興建未來勢必為重心。屋頂的改善,更是其中不可缺席的項目。只是這類降溫和美化環境的重點,仍然將人類的需求擺在第一順位。
近年,台電利用一些廠房的空間,尤其是屋頂空間,規劃為適合的環境,讓夏日時喜愛在石礫地繁殖的鳥類,擁有安心繁衍下一代的家園。除了布置相似的石礫環境,還擺放假鳥,吸引牠們前來繁殖。如果人工棲地的實驗成功,尤其是屋頂部分,或許是大肚溪口鳥類新生的契機。
人與生物 共存共榮
試想看看,燕鴴、小雲雀、高蹺鴴、小燕鷗和東方環頸鴴等,這些常見鳥類若能活絡的存在,彷彿在火力發電廠巨大陰影,尚存一美妙的聲音,從野地傳來,稍稍減緩人們的憤懣。雖說此一回饋杯水車薪,無法掩蓋其破壞環境之事實,但至少看到國營企業想要改變形象,或者在使用海埔新生地時,願意學習和其他生物共存共榮。未來,這樣的經驗也能複製在其他開發地區,營造更多共存的空間。
大肚溪口溼地不僅是台灣面積最遼闊的候鳥驛站,還是大台中開墾歷史的重要現場。十多年前,基隆河口讓環保人士牽腸掛肚的關渡溼地,早就大步規劃為自然公園。期待殘破的大肚溪口,可以藉由營造岸鳥棲息的環境,重新開始編織一個理想的未來。不只小燕鷗或其他的鳥類,都能在此安心繁殖棲息下一代,我們也可以重新回到這裡,孵建一歷史人文的夢想。
|
 |
劉克襄
|
|
劉克襄
詩人、作家,外號「鳥仔」。在多年創作過程裡,不斷嘗試各種生態旅行和社會議題的書寫,論述觀點獨到,影響面向廣泛而深遠。著有詩、散文和小說等多部,新近代表作為《十五顆小行星》、《男人的菜市場》、《裡台灣》和《四分之三的香港》。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