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泰源出生在嘉義的一個小鎮,孩童時期便耳濡目染許多無私奉獻的基層醫師,心中便萌生服務社區民眾的念頭。「我從小看著當地的醫師,除了幫民眾看病,還積極參與社區服務,讓我深刻感受,當醫師不只是治療疾病,更是一份服務社區的使命。」這樣的信念推動著他走上醫學之路。
那個年代,內婦外兒科是熱門科別,邱泰源卻選擇了家庭醫學科,認為醫療的核心就是全人照顧,因此多年下來的歷練,無論是社區醫療或安寧緩和照護,幾乎都與「人」密切相關。他認為,家醫科的訓練不僅考量病人的生理因素,也會關注他們是否因為生活壓力、心理困擾或家庭問題等層面而影響健康。「從全人照顧的理念延伸到全家照顧,因為家庭成員的互動模式與基因,都可能影響疾病的變化。」
在醫學訓練期間,邱泰源曾多次深入偏鄉地區,偏鄉服務的經歷更讓他對基層醫療有了更深刻的體認。他提及曾於新北市貢寮鄉的一個小村落澳底村保健站擔任駐點醫師;當時必須面對資源不足、交通不便的挑戰,也學習到觀察並照顧社區中所有人的需求,包括小孩到老人的隱藏健康問題。
深入偏鄉,打造基層醫療的模範
有一次,有位大哥請他到家裡看診。那是離鎮上還要開半小時車程的地方,有個破舊的小屋,居住環境並不好,裡面住著他的弟弟,看起來已經四、五十歲。細問後才知,弟弟從青少年起,就因精神疾病被關在那裡,幾十年沒有見過陽光。
邱泰源感慨地說,這些深入偏鄉的醫療經歷,讓他深刻體會到在醫療缺乏地域健康問題的複雜性,並激發了他對全人醫療的執著。「要達到全民健康,國家真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心力才行。」
在總醫師結訓後,他受派前往金山衛生所(昔日稱為群體醫療執業中心),那段經歷對他未來的全人醫療視角具有深遠影響。「金山衛生所是一個重要的試點,我們不僅要為當地居民提供基礎醫療服務,還要承擔全社區的健康管理責任。」
邱泰源回憶說,在金山衛生所的工作特別注重預防醫學和健康促進,這使他更加認識到醫療工作不僅是治療病人,更是如何建構健康的社區。在那段期間,他參與了許多與地方居民互動的活動,從高血壓篩檢到飲食健康教育,深化了他對社區醫療的認識。
這些經歷與訓練,不僅讓我未來回到臺大醫院擔任主治醫師後,對國家的衛生藍圖有更完整的概念,也在日後擔任教職時,更鼓勵醫學生培養社區服務的視野。
「未來的醫療體系不應只侷限在醫學中心的精密手術,而是要讓醫師在各個角落都能發揮所長,包括區域醫院、基層醫院、偏鄉及離島等。」他認為,醫學系要訓練能夠在醫學中心、區域醫院,甚至是偏鄉診所,都能發揮所長的全方位醫師。
創立安寧病房,讓生命最後一哩路有尊嚴
1995年,當時從日本東京大學學習社區醫療後返國的邱泰源被委以重任,協助臺大醫院設立安寧緩和病房,在他的手中送走了超過一萬人。邱泰源曾說自己的人生觀就是自然,人生猶如四季,死亡是必然,而「生命的終點,醫師的角色不只是治療,而是協助病人和家屬找到心理和靈性的平靜。」在他看來,安寧病房是一個不僅緩解病痛,還能幫助患者與家人共同面對生命議題的場所。
邱泰源參考了日本的模式,融入台灣的文化背景,從病房設計到服務內容,無不注重病人與家屬的需求。「安寧病房不僅提供醫療支持,還包含心理諮商、靈性陪伴,甚至是對家庭成員的教育與協助,幫助他們減輕心理負擔。」
在他的帶領下,臺大醫院的安寧病房成為全國公立醫院的標竿,並逐漸影響到其他醫療機構的投入。邱泰源表示,這項工作的成功,來自團隊對每一位病人的細膩關懷,也彰顯了家庭醫學「全人、全家」的核心精神。
今天,台灣的安寧照護品質已是全球排名第三,亞洲居冠,成為國際間的學習典範。對邱泰源而言,他所推動的,不僅是制度的建立,更是一場醫療文化的革新。
社區醫療群,是守護健康的第一道防線
1999年台灣發生嚴重的921地震,邱泰源帶著臺大團隊進入南投竹山鹿谷協助救災,持續3年來總共去了近200次,「我可能是當時全台灣非災區醫師去災區最多次的醫師。」他笑著說,這偶然的經驗是成為日後推動社區醫療群的重要歷練。
此外,於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疫情期間,邱泰源更進一步意識到社區醫療群的重要性,於是推動成立了由5至10位醫師組成的社區醫療群,專注於地方居民的整體健康管理。「疫情中,基層醫療提供了快速反應的能力。例如在COVID-19時期,透過視訊診療,我們得以大幅減少急診壓力。」邱泰源進一步解釋,社區醫療群的價值不僅在於平時的醫療服務,更體現在緊急時期的靈活應對能力。
社區醫療群是由基層醫師所組成,並以社區為單位,整合了基層診所、地方衛生所及志工團隊的力量,讓醫院的醫師團隊與基層診所的醫師之間,建立有效的協調機制,如同照護門診與社區共同照護網絡般,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支持。
例如針對慢性病患者,社區醫療群能透過定期回診與健康檢查,及早發現問題並給予適當治療;而在疫情爆發時,他們能迅速設置篩檢站或提供視訊診療,減少醫療體系的壓力。
邱泰源強調:「這樣的模式讓居民更願意信任並依賴社區醫療群,而不必一窩蜂湧向大醫院,我們必須讓基層醫療真正成為民眾健康的第一道防線。」目前,全台已成立超過500個社區醫療群,不僅提升了基層醫療的普及性,更是面對高齡化社會的一項長遠對策。
醫療改革的核心,效率與溫度並重
接任衛福部部長之後,在總統賴清德所提出的「健康台灣」願景下,邱泰源思考如何落實並執行,「這計畫涵蓋從出生到老年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更需要致力於建立整合性的分級醫療體系。」他認為,要實現這個願景,必須同時在基層醫療、醫學教育和公共衛生三個層面下功夫。
「基層醫療是國家醫療體系的基石。」邱泰源指出,家庭醫師的角色尤為重要。他希望推動政策,讓每個家庭都能夠對接專屬的家庭醫師,這不僅能幫助民眾快速解決健康疑慮,也能有效減輕大醫院的壓力。
此外,他特別強調健全家庭醫學訓練的重要性,「醫學生需要接受足夠的基層訓練,了解偏鄉、社區以及特殊族群的需求,才能打造完整的醫療網絡。」
在公共衛生方面,他提倡以數據驅動政策決策。「透過全面的健康數據分析,我們可以更精準地分配資源,提前預測並解決健康危機。」此外,也關注高齡化社會的挑戰,強調在社區層面發展更多居家醫療與安寧照護服務。
邱泰源認為,醫療改革的核心不僅在於體制的優化,更在於價值的落實。他指出:「我們要打造一個不僅有效率,還有溫度的醫療體系。醫療體系的成功,取決於每一位醫師和民眾是否都能感受到信任與尊嚴。」他提倡建立以人為中心的醫療文化,確保每個環節都能回應病人的需求。
「健康台灣不只是口號,而是讓每一位國民在不同人生階段,都能獲得適切照護的具體行動計畫。」他希望,這樣的整體規劃能夠在未來10年內全面落實,讓台灣的醫療體系更加貼近民眾需求,也能在國際上持續發揮影響力。
壓力下的平衡,以運動來紓壓
推動改革並非一帆風順。邱泰源坦言:「每個病人都是一道考題,醫師每天面對不同的挑戰。」面對龐大的工作壓力,他選擇以運動作為紓解身心的方式。「多年來,我堅持打網球,這不僅是放鬆,也是重新啟動工作的好方法。」
一路走來,以醫師、教師、政策推動者的多重角色,邱泰源始終扛起醫界領頭羊的責任與使命,帶醫療找出路,也為民眾謀幸福,期待在其努力下,能讓每個人、每個家庭、甚至每個社區,都能擁有完整的健康。
【完整內容請見《常春月刊》503期;訂閱《常春月刊電子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