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原因會造成腹瀉?
腹瀉就是俗稱的拉肚子,是消化道十分常見的症狀,只要糞便的硬度減少,含水量增加,同時伴隨著排便頻率增加,而大便的排出總量也比每天平均排出200克的量還多,就可以稱之為腹瀉。
也就是說,當大腸運送速度過快時,大腸貯存糞便的功能便會減弱,使得糞便在大腸內的停留時間縮短,吸收水分功能下降,導致排便次數增加,或是腸道內的高滲物質較多、腸道自身的液體分泌增加、腸道吸收水分能力下降,又或是發炎導致滲出物質增多,都會使我們的大便變得不太凝結,呈半液體狀態,也會增加排便次數而導致腹瀉。
一般來說,腹瀉分成急性腹瀉和慢性腹瀉,如果是因為腸道感染、食物中毒的因素,導致2 ∼3週有腹瀉的情況,稱為急性腹瀉;若是因為一些嚴重疾病導致超過2 ∼3週持續性的腹瀉,則稱為慢性腹瀉。
通常人們在急性腹瀉時,會因為排便習慣突然轉變而心生警覺,主動就醫,但若是延續超過2 ∼3週的慢性腹瀉,人們卻常會「習以為常」而疏於注意,其實慢性腹瀉比急性腹瀉更需要就醫,因為這可能是慢性疾病的警訊。例如有些大腸癌病人可能出現腹瀉的症狀,這就是因為腸道的黏膜及黏膜下組織發生炎性病變,所產生液體滲出物而引起腹瀉,同時常伴有腸內物質吸收不良等現象。而年齡大於50歲,伴有便血、體重下降、貧血或夜間因腹痛醒來的人,常有類似狀況。若有不適的情形,都應該立即就醫,千萬不可等閒視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