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振動訓練的源起
為了讓太空人在無重力狀態依舊能維持肌力,因此發明了利用機械振動,將力量訓練和輔助運動有效結合在一起。這種物理性機械振動所產生的頻率和幅度,結合了共振原理,直接連結了「骨骼─肌肉─神經」三個系統,產生不同的應激性反應。同時,對於個體的肌肉爆發力、協調性、柔韌度的協調極具效果。
全身振動是一個正向的運動,因為人體的肌肉組織愈多,體內燃燒的熱量就愈多,新陳代謝的速度也會愈快。近年來,全身振動的推廣和研究愈來愈熱門。許多研究顯示,振動有助於增強整體健康,新近的研究也證實了這個論點。
● 全身振動訓練(Whole Body Vibration Training, WBVT)
「全身振動訓練」在國際上通稱WBVT(Whole Body Vibration
Training),是一種利用物理性機械振動所產生的頻率,和幅度結合共振原理,同時在外在抗阻負荷而誘發人體神經肌肉有效進行發射回饋,依據不同個體的「骨骼─肌肉─神經」,而產生不同的應激性反應,從而刺激身體中神經系統刺激性反射和興奮,產生骨骼的應力反應,而達到抗阻的功效;也對個體的肌肉爆發力、協調性、柔韌度進行有效的協調。
振動的原理是透過地心引力往上推,當推力停止時,站在上面的人會往下掉,此時再度往上推,如此來回的衝擊力道,稱為振動訓練。所以,振動必須控制三個變數:方向、時間、強度,而振動的強度由頻率和振幅決定,其強度會影響頻率與振動的振幅。單位是地心引力(簡稱g值),所謂的赫茲(Hertz, Hz)就是每秒一下,而垂直振動的振幅維持在1-10公釐(mm)。一般運動選手做訓練時可達3-4個地心引力,能有更高效率的爆發力和肌力。
振動訓練儀器是以預先設定的頻率與振幅,以產生正弦曲線(sinusoidal)的反覆振動,產生局部性或全身性的振動刺激,激發身體感覺受器,進而激活α神經元與肌肉收縮,募集更多運動單位的參與數量,提升肌力、爆發力及平衡的訓練效果。同時,振動刺激會引起類似增強式訓練(plyometric training)伸張—縮短循環原理(Stretch-Shortening Cycle, SSC),透過振動使肌肉離心收縮,接著快速向心收縮,刺激肌梭並降低高爾基腱器的抑制,使肌肉產生更大的收縮力,促進肌力和爆發力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