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10位孩童就有1位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異位性皮膚炎屬於免疫功能失調的慢性疾病,通常從嬰兒時期開始發病,有8成患者在5歲前會有症狀,5成孩童在1歲內就開始有嚴重的搔癢和反覆發作,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病灶影響面積較大、較嚴重。許多民眾以為異位性皮膚炎只是皮膚問題,其實對兒童患者的心理壓力、睡眠品質、專注力都有影響。
免疫抑制劑(或稱免疫調節劑)是用於治療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藥物。廣義來說,口服類固醇算是效果最強的免疫抑制劑,效果雖佳但長期使用有不少副作用,例如月亮臉、肥胖、免疫力下降、代謝異常等等,所以通常僅建議短期使用,且需注意停藥後的反彈,有些患者病狀會在停藥後突然惡化導致需要再度使用。
三種常見免疫抑制劑
由於口服類固醇副作用大,醫界發展出以下三種常見的免疫抑制劑。
1.環孢靈(cyclosporin,簡稱CsA,中文藥名為「新體睦」)
CsA作用機轉為calcineurin抑制劑,主要抑制T細胞作用,已有多項臨床試驗實證,CsA為兒童與成人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短期使用之第一線免疫調節藥物,使用後約2週開始改善皮膚症狀。
2.Methotrexate(簡稱MTX,中文藥名為「滅殺除癌錠」)
MTX為葉酸(folic acid)代謝拮抗劑,作用為抑制DNA合成,對於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有治療效果,兒童治療劑量為10-15 mg/m2/ week,而成人為每週5-25mg,使用後約4-12週開始改善皮膚症狀。
3.Azathioprine(簡稱AZA,中文藥名為「雅迅靈」)
AZA為purine代謝拮抗劑,作用為抑制DNA合成與細胞分裂,AZA對於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有治療效果,一般治療劑量為1-2.5mg/kg/day,使用後約4-12週開始改善皮膚症狀。
以上三種傳統免疫抑制劑讓患者好、壞免疫功能都受損,長期使用可能影響肝腎功能、血球低下、感染、代謝異常;傳統免疫抑制劑發揮效果時間有的需要幾週、有的幾個月,且不見得每個人使用都有效,經病友口耳相傳,顧慮相關副作用,經常不願意吃藥。
兒童異位性皮膚炎據病情嚴重程度採取「階梯式治療」。首先、基礎保濕並避免過敏原與刺激物;其次、局部治療,如類固醇藥膏及新型局部免疫抑制劑藥膏;第三、全身性治療,包括免疫抑制劑、口服類固醇、紫外線光照療法以及生物製劑。光照療法效果不錯但12歲以下兒童不建議使用,同時須小心長期致癌疑慮,光照治療時也不建議同時使用局部免疫抑制劑與全身型免疫抑制劑。
生物製劑阻斷發炎反應路徑
所幸,現在有生物製劑的加入,生物製劑的作用機轉是直接阻斷異位性皮膚炎過度發炎的重要因子,可以從根源改善病人的症狀。輕中度患者以局部治療為基礎,中重度以上的孩子,在考量風險與效益之下,生物製劑的標靶治療會是一項安全有效的好選擇。
生物製劑(Dupixent杜避炎),是一種用於治療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單株抗體藥物,需皮下注射,具有安全性高、大幅改善病灶、療效迅速三項優點,台灣已經核准使用於6 歲以上兒童與成人之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
生物製劑是一種「精準醫療」,鎖定異位性皮膚炎發炎相關的傳遞因子,如介白質4、介白質13,阻斷引發發炎的反應路徑,進一步調節免疫反應,達到控制病情效果。通常開始治療後約2-4週內開始改善症狀,多數病患在使用2週內,癢感就明顯降低。從現階段臨床研究數據來看,8 成患者打了生物製劑達到大幅改善。生物製劑的副作用很少,主要是打針的地方不舒服,兩到三成患者有局部的紅腫熱痛,還有10%-15%患者產生結膜炎,通常使用眼藥水即能改善。
據美國皮膚科醫學會統計,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的成年人癢感在用藥後第二天即有明顯改善,有將近半數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接受生物製劑治療後,紅腫程度與疾病嚴重程度能達到75%以上的改善。
美國自2017年開始使用,2022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已核准使用於6個月以上孩童,肯定生物製劑的安全及有效性,翻轉了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
異位性皮膚治療多元發展
此外,口服標靶小分子新藥加入異膚治療選項,用藥1星期左右就大幅止癢、明顯改善症狀,於去年12月核准於成人和12歲以上青少年異膚患者使用。Abrocitinib、Baricitinib、Upadacitinib三款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能阻斷過敏發炎反應,用於治療中至重度、對傳統治療效果不彰的病人有很好的效果,有些人會誘發帶狀皰疹,長青春痘,少數人肝功能上升等副作用,肝功能不佳或B 肝帶原者不適合使用。
生物製劑與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療效好,兩者副作用有些差異,比傳統免疫抑制劑、類固醇安全許多。現今治療的多元發展,是病患一大福音。異位性皮膚炎打的是一場持久戰,提醒盡量選擇不會增加肝、腎負擔的藥物,同時做好基礎保濕與減少接觸過敏原,家長有任何疑慮,應及早至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或皮膚科就診,尋求正確的醫療協助,避免誤用偏方延誤治療,甚至加重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情惡化。
(文章相關訊息請上健康世界e學苑)